佛說無量壽經甄解—道隱法師→佛說無量壽經甄解(十八)

大無量壽經甄解卷第十八



  佛告阿難:「汝起,更整衣服,合掌恭敬,禮無量壽佛,十方國土,諸佛如來,常共稱揚,讚歎彼佛,無著無礙。」



  第四、稱讚功德中有三。其第一(顯示「橫超」勝益);第二(重顯安樂國德)上已明竟。已下第三、分別「胎化」二生中。文有六段:


  一、命阿難禮。


  二、承命禮佛。


  三、彌陀光照。


  四、彼此相見。


  五、所見問答。


  六、正辨得失。


  此命阿難禮,此中初勸「禮」,十方國土,下明「所由」也,自下諸譯皆有,唐譯下(十三右)說:「安樂菩薩功德竟。」


  次有此文,雲:「爾時世尊,告阿難言,此是無量壽佛極樂世界,汝應從坐而起,合掌恭敬,五體投地,為佛作禮,彼佛名稱,遍滿十方,彼一一十方恒沙諸佛,皆共稱讚無礙無斷。」(文)


  宋譯下(六左)亦次菩薩功德雲:「阿難汝起合掌,面西頂禮。」(文)漢本(四之十三)


  雲:「佛告阿難,我哀若曹,令悉見無量清淨佛,及諸菩薩阿羅漢,所居國土,若欲見之不,阿難則大喜,長跪叉手言,願皆欲見之,佛言若起,更被袈裟,西向拜當日沒處,為無量清淨佛作禮,以頭面著地,言南無無量清淨平等覺。」(文)


  吳本(下廿八左)同之。與今經對見。文互有具略可合撿。此文來由,了惠引義寂雲:上來廣說,阿彌陀佛,身土因果,眾皆得聞,勝智上流,雖皆信解,劣慧下輩,未能決定,又耳聞不如眼見,是故此下加彌陀威神力,令此大眾皆得,眼見彼國之事,信上「所聞」決定不虛(初義),又欲令見,彼國莊嚴淨土,各各勤修「往生」之業(二義)。


  又欲令見「胎化」二生,舍「猶豫心」,決定修因(三義)此中三義。


  初義下,流通文,為諸眾生,說此經令見,無量壽佛,及其國土,一切所有等文意也(略箋會疏與初義同)。


  次義下文,汝見彼國,從地已上,至淨居天等文意也(嘉祥同初二義)。


  後義下文,若有眾生,以疑惑心,修諸功德等,文意(淨影、憬興與此義同)。


  私按經意,釋迦教初「廣約」十方世界,明三輩往生(三願機類在於此中)他方佛國,為惡者少故,雖其下輩,而非純惡。


  次佛告彌勒已下,就此娑婆,造惡世界,明三輩不同相,於中先勸「遠離」眾惡,擇其善者等。


  又雲:勿得在人後者,寄彌勒勸「上輩」也。五善多是「在家」,即其「中輩」也。


  前三業作罪,及五惡是其「下輩」也。至於此則三輩,同九品應知。然上中輩善人,恃己福,下輩惡人,恐己罪,俱信罪福、墮「疑悔」,不了佛智、不思議,則不得「具足」無上功德,恐失「大利」。是故我佛世尊,至此「分別」胎化得失,欲使一切依行之者。不由癈惡修善「自力小路」,正由「本願一實大道」故此文來。


  由此義故,第三義為「正」,兼通「餘義」。故科雲:「分別胎化二生「得失」此意也。


  佛告阿難等者問:「前後之文,皆告彌勒,至此,複告阿難者,有何意也。」


  答:「峻公二解(十之十一左),前解為「正」,要解用此義,後解有妨。(阿難小經疑他方者非也。上文雲我不疑此法故。思之)私按阿難是小聖,佛意寄此,欲彰本願正意,故告阿難禮見。」


  又依下文雲:「『為諸眾生令見等』。」此處自含「普告」苦眾生意可知。


  又至其辨「得失」者,並告彌勒(阿難彌勒)。


  所以然者,上文佛誡「疑悔」雲:「勿入七寶宮殿,彌勒受旨雲『不敢有疑』,以故至於此告『胎化得失』(告二人者為廣自利利他)。」此亦人能自度轉相拯濟之意也。讀者思之。


  帥汝起更整等者,勸恭敬禮。漢吳兩本,作禮稱名並說,如前引文,魏、唐兩譯,唯勸恭敬合掌禮耳,龍樹易行品專據此文,而雲:「無量光明慧身,如真金山,合掌稽首禮。」龍尊必應閱斯梵本,深考經旨,不言稱名,而以禮自處。


  既其然,則魏譯之文,正順「佛旨」歟。況複禮拜,是本願如實行相(舉身業則口業不離故)故天親同依行之,其義如常所明,此之禮拜,乃開韋提作禮之基,從此而末世凡夫,亦莫不皆蒙其澤。二尊慈悲方便不思議,於是乎究矣。深可敬信焉。


  帥十方國土諸佛等者,漢、吳兩本,缺此文。淨影雲:「舉諸佛共贊,成其頂禮。」望西略箋從之,峻公解雲:「引他激勸。」今謂,上文承十方諸佛,皆共讚歎,而說「聞其名號」,此乃為彰「本願如實」聞名也。(簡「自力聞名」)


  由此思之,合掌恭敬禮,是從諸佛稱讚而入,故知本願如實行相。舉一則三必矣,無著無礙者。峻公引菩薩藏,正法經(第二十一)秘密大乘經(第三卷)。


  今按佛性論(第三)雲,又此二智(根本、後得)有二種相。一者無著,二者無礙。


  言無著者,見眾生界,自性清淨,名為無著,是如理智相。


  無礙者能通達,觀無量無邊界故,是名無礙,是如量智相(文)。


  准此論判,此文歎彌陀二智,下文開為「五智」,其佛智者,今無著也。不思議等「四智」今無礙也。


  此之二智,即是「名號」。故上文雲:「威神功德名號。」其義即同焉。



  於是阿難,起整衣服,正身西面,恭敬合掌,五體投地,禮無量壽佛,白言世尊,願見彼佛,安樂國土,及諸菩薩,聲聞大眾。



  二、承命敬禮中二:初、敬禮,二、白言世尊下願見。舊解恭敬即「意業」。白言是「口業」,餘皆「身業」也(云云)。未可。


  龍樹雲:「我今身口意,合掌稽首禮。」(文)舉禮具三,何須別配乎。況白言白釋迦。恭敬禮於彌陀,境既別,何合為三業相應耶,又異譯明作禮,而言南無阿彌陀等,今譯不明之。


  舊解雲:「願見彼佛即名號,但是名義開合異也。今謂,弘願如實禮拜,舉一即三,由是義故,唯說恭敬禮耳,然就願見彼佛文,而強會者未可也。私按「願見」二字,即是「無上信心」也。何以知之?既「願見」三種成就,願心莊嚴之土,豈非清淨願「往生心」乎?此願往生心,即願作佛心。


  故曰:「若人(阿難等)願作佛心,念阿彌陀,應時為『現身』。」思之。


  帥白言世尊者,阿難乞加釋迦神力也。


  大論第八、五證此經雲:「亦如佛說,阿彌陀佛世界,種種嚴淨,阿難言,唯願欲見佛時,即令一切眾會,皆見無量壽佛世界嚴淨。」(文)願見彼佛等者,願見三種成就,願心莊嚴之土也。



  說是語已,即時無量壽佛,放大光明,普照一切,諸佛世界,金剛圍山,須彌山王,大小諸山,一切諸有,皆同一色。



  三、彌陀光照中,有法譬合,此初法說也。


  吳譯(云云)。唐譯(云云)。(舊引)說是語已者,阿難說願見彼佛語時,不隔時在於此,見彼佛放光。


  此明由「願力」,故應時為現也。如定善義雲:「二者如彌陀之意,五眼圓照六通自在,觀機可度者,一念之中,無前無後,身心齊赴等。」


  今說雲「即時」,蓋亦此意也。無量壽佛,放大光明者,此顯「光壽」具足覺體。


  善導所謂,一坐無移,亦不動,巍巍獨坐,度眾生相也。唐、宋兩譯,說手掌放光者,手掌有「攝持義」。


  華手經,亦雲:「攝一切善根經故,此乃彰攝取『念佛光明』也。」(然「機法」猶雜,不如今譯,法真實純一無雜)


  有判此佛身雲「即時」無量壽佛等者,是淨土須現尊特身(云云)。


  今謂不然,釋雲,一坐無移亦不動,徹究後際放身光,但是十劫正覺佛體,不共諸佛之佛身,豈複望「機」論,須現不須現之為耶。


  龍樹雲:「無量光明慧,身如真金山,金色妙光明,普流諸世界,隨物示其色等。」豈其尊特身耶?


  問:「今經放大光明,佛身與觀經住立空中「佛身」同異雲何?」


  答:「按大、觀二經,說相有七異三同,謂觀經二尊二教,故二尊許應不必同。」


  故定善義雲:「娑婆化主『為物』,故住想西方。」(觀門)安樂慈尊知情,故則影臨東域(弘願)。


  彼經是二尊二教,今經命阿難敬禮,阿難承命禮,彼佛應念,即時放光,此是二尊一教(是異之一也)。


  觀經為弘願專心「一向機」。分身遣化來此,使見兼起九品,來迎之本。


  今經十劫正覺,一坐無移,亦不動,尊在彼不來(是異二也)。


  又觀經明「機真實」故雲:「如來別有『密意』(止),立撮即行,不及『端坐』赴機也。」(此正簡今經端坐佛)今經則明「法真實」。一切諸佛智慧,唯赴彌陀佛智一法門(是異之三))。


  又觀經,二大士,侍立左右,正定業念佛,猶論助伴,今經巍巍端坐獨立,不見二大士,獨一「嘉聲」,不藉助業(是異之四)。


  又觀經,雖言光明熾盛,不可具見,猶存相對門,對諸佛顯光明故。今經約「絕對門」,故雲:「一切所有,皆同一色,豈有所對乎。」(是異之五)


  又觀經,彼佛現時,夫人心開悟忍,此對「要門」,教「生後」得忍,以明「弘願勝益。」今經唯說阿難,即見無量壽佛。


  異譯說,即時 阿難悉見彼佛菩薩,及其國土,己心大歡喜等,更不說餘事(是異之六)。


  又觀經第七觀,住立空中尊,原是從釋迦光台中,彌陀本國,垂影像子也。


  然彌陀本國之中,雖具依正因果等,三種功德,其說未著,今經是根本修多羅故,具見三種功德,心大歡喜(是異之七)。


  又辨其同者,今經說無量壽佛,放大光明。


  觀經說,無量壽佛,住立空中,光明熾盛。俱是「光壽」無量,方便法身。是一也(是同之一)。


  彼此二經,佛身「淨穢」相別,坐立雖不同,其不舍「本願」而應「大悲」者,無以異也(是同之二)。


  觀經 韋提垢凡女質,今經阿難有學聖者,凡聖雖異,而同見「本願」成就「佛體」故,齊得「往生大益」則一也(是同之三)。七異三同略述如是。


  帥普照一切諸佛世界者,無礙光明,普照無障礙也。


  吳本雲:「威神則夾,八方上下,諸無央數佛國。」


  唐譯雲:「夾照百千,俱胝那由他剎。」(文)


  金剛圍山等者,明其十方一切,諸佛世界中,所有悉以「佛光照見」故。


  吳譯雲:「諸無數天地須彌山(止),即皆大明,悉大開闢。


  唐譯雲:「諸佛剎所有大小諸山(止),及諸宮殿天人等物,以佛光明,皆悉照見,譬如有人,以淨天眼,觀一尋地,見諸所有(此顯使過十萬億之安樂得近見也),又如日光,出現萬物。」(此顯由彼光見彼嚴麗之事了了分明也)金剛圍山者,望西雲:「即鐵圍山」也。如前已辨。略箋雲:「金剛圍山者,七金山也,彼山圍繞『須彌』故雲『圍』也。」皆同一色者,舊解雲:「佛光所照處,同一色,無異也。」(望西、略箋有說,皆一色無量,光明土相(要解)。今謂,此顯盡十方,不可思議光威德,非謂光明土之相也(正信要解雲:金剛圍山須彌山者,標二乘菩薩。大小諸山者,標大小諸位。一切諸有皆同一色者,標三乘諸位皆會「念佛」巳上。)



  譬如劫水彌滿世界,其中萬物,沈沒不現,滉漾浩汗,唯見大水。



  次譬說,唐譯雲:「譬如大地,洪水盈滿,樹林山河,皆沒不現,唯有大水」(文)。


  此言洪水,與今劫水別,今所謂劫水者,大三災中,水災是也。如頌疏雲:「第三靜慮,為水災頂,此下為水所侵潤故。」(望西)


  滉漾者,滉亦作潢。古文作漾亦通。滉漾大波貌也。浩汗者,浩汗大水貌也。義寂雲:「又潢漾廣蕩,不見其際。浩汗者,漫漫不可分別(巳上)。「言喻」一切世界,所有萬物,悉光明所照映,而不見餘物相。唯見同一金光色也。



  彼佛光明,亦複如是,聲聞菩薩,一切光明,皆悉隱蔽,雖見佛光,明曜顯赫。



  後合法。唐譯(云云)。上法說文雲:「大小諸山。」次譬說中;言其中萬物,此合法文雲:「聲聞菩薩,一切光明,故不惟彼國聲聞菩薩隱蔽,所照十方佛國中,所有皆悉為,『佛光所融』。」唯見佛光顯赫,而已。



  爾時阿難,即見無量壽佛,威德巍巍,如須彌山王,高出一切,諸世界上,相好光明,靡不照曜,此會四眾,一時悉見,彼見此土,亦複如是。



  四彼此相見,初至一時悉見,此見彼土。彼見下彼見此土。淨穢互見者,由無量壽佛光明神力。


  吳本雲:「即時阿難,諸菩薩阿羅漢等、諸天帝王人民,悉皆見阿彌陀佛,及諸菩薩,阿羅漢國土七寶,己心大歡喜、踴躍等。」


  唐譯雲:「比丘比丘尼,優婆塞優婆夷,悉見無量壽如來,如須彌山王,照諸佛剎,乃至令諸有情,悉皆得見,彼極樂世界,菩薩聲聞,人天眾等,一切皆奐,娑婆世界,釋迦如來,及比丘眾,圍繞說法。」(文)


  今經願見彼佛之人故,阿難初舉雲,阿難即見等。


  次雲「四眾悉見」。如須彌山王等者,諸經中亦有「此喻」。


  維摩經一(十六云云)。淨影疏一本(三十八)雲。下明。


  如來於眾「獨勝」,譬如須彌顯于「大海」。喻說顯勝,高顯獨出在於「大海」,顯于「大海」蔽于諸眾合以「顯勝」(文)。


  峻公明須彌十德者,本清涼大疏十六上(初)升須彌山頂品釋。


  今謂,此中喻「光明」威神,高出顯勝,于一切諸佛等,以唐譯,可為證焉。


  帥此會四眾,一時悉見者,上從普賢文殊等下,至諸天人民,弘願有「緣機」不問,凡聖悉見也。


  帥彼見此土亦複如是,舊說雲:「由『兩尊』垂範內鑒轂如此彼二土無封疆(文)。」兩尊內鑒,可然。此彼二土,無封強者,似言淨穢不二,此義不然,有雲,彼見此土,亦複如是者,是彼此融即,淨穢不二,妙淨土(云云)。


  今謂,淨穢不二融,即是非淨土門教義。若不然者,何得言「厭穢求淨」從此往彼,而證入耶。


  由是義故,此文不說「融即不二」。文雲:「彼見此土,彼此淨穢,判然相分。」


  故知此文明「淨穢」差別相。唯是由佛光故,阿難等,在此見彼三種莊嚴功德,彼土聖眾,亦見此靈山一會,相例明之。故雲亦複如是耳。


  又漢、吳兩本,此中廣明三途苦惱,休息等益,此時彼佛光明德相,與大論第八(十六紙)文合勘。



  爾時,佛告阿難及慈氏菩薩:「汝見彼國,從地已上,至淨居天,其中所有微妙嚴淨,自然之物,為悉見不。」阿難對曰:「唯然已見。」



  四、問答所見亦二。一見「真土」。二見「化土」。


  初見「真土」中。亦一、國土莊嚴,二、聽佛說法,三、人民自在,所謂三種莊嚴也。


  此初就見國土功德問答也。


  唐譯雲:「爾時,佛告彌勒菩薩,汝頗見具足清淨,威德莊嚴佛剎,及見空中樹林,園苑湧泉池沼不耶,汝見大地,乃至色究竟天,於虛空中散花,樹林以為莊嚴(文)。」


  宋譯雲:「爾時世尊,告慈氏菩薩言,汝見極樂世界,功德莊嚴,宮殿樓閣,園林台觀,流泉浴池不,慈氏汝見欲界,諸天上至色究竟天,雨種種香花,夾滿佛剎作莊嚴(文)。」漢、吳兩本,無此問答。


  帥告阿難及慈氏者,興雲;彌勒是「影向眾」之主,阿難為「當機宜」之首,故佛唯對此二大聖,勸物令修,淨土之因(文)。


  今謂,阿難者,願見彼佛「當機」故,及告慈氏者,如教奉行之人故。


  帥從地已上,至淨居天者,興雲;諸說淨土,無天地之異者,違此文(云云)。


  又雲:「雖有無色天,而依欲色住,更無別處故。今問乃至淨居所有莊嚴(文)。」


  箋雲:順對「斯土」故曰「淨居天」耳。勝過三界之淨剎,何論欲色等之名(文)。


  今按為顯「虛空」之義雲:「從地已上等。猶如願文,言自地已上,至於虛空。」(是一)。


  又淨居,是聖者所居,於三界中為「勝」,今因「順余方」以顯其「最勝」也。正理論二十一(三十三)曰:「或此天中無異生雜,純聖所止,故名「淨居」(文)。」


  大論一曰,過五淨居,有十住菩薩住處,亦名「淨居」號「大自在」天王(文)。


  帥其中所有等者,宮殿、樓觀、池流、花樹等,一切萬物,皆無漏無生,涅槃莊嚴故雲「微妙」等。



  汝甯複聞,無量壽佛,大音宣佈,一切世界,化眾生不,阿難對曰,唯然已聞。



  二、就佛功德問答。


  唐、宋(云云)。(會疏引)


  論雲:「如來微妙聲,梵響聞十方,正覺大音響大方,即是如來尊號,甚分明,十方世界普流行。」


  故雲:「宣佈一切世界,若然此土眾生,何不聞其音聲耶?」


  答:「大論三十(卅二)。」


  問曰:「若佛音聲,常能遍滿,今眾生何以不得常聞?」


  答雲:「眾生無量劫以來,所作惡業覆,是故『不聞』。譬如雷電霹靂『聾者』不聞,雷聲無滅。佛亦如是,常為眾生說法,如震大雷聲,眾生『罪業』自不得聞,如今世人,精進持戒者,於念佛三昧,心得定時,罪垢不障,即得見佛說法音聲清了。」(文)


  准知此中,如來口業大音,即是正覺大音所響流,即尊號甚分明,十方世界普流行,故佛說,菩薩說,眾生說,等三世一切說,亦皆莫非、如來「口業」說法音聲。


  故唐譯眾鳥作「佛聲」,宋本說菩薩聲聞作「佛聲」等;當知,阿難已聞「正覺名」,故雲「唯然已聞」也。



  彼國人民,乘百千由旬,七寶宮殿,無有障礙,夾至十方,供養諸佛,汝複見不,對曰已見。



  三、就菩薩功德問答。


  唐譯文(會疏引)宋譯雲:「汝見百千俱胝眾生,遊處虛空,宮殿隨身不,慈氏菩薩白佛言,如佛所說,一一皆見(文)。」


  帥彼國人民者,雖言人民「實」法身地菩薩。如法華說,我此土安穩,天人常充滿。今亦因順余方,雲「人民」而已。


  帥乘百由旬宮殿等者,映對下「胎生」有障礙「不自在」能供養諸佛如來,可知。



  彼國人民,有胎生者,汝複見不,對曰已見。



  二見「化土」中二。初人民,後宮殿。


  此初也。唐本雲:「佛告彌勒,汝見極樂世界,人住胎不等。


  」宋譯缺此問答。


  蓋一類眾生,雖亦修善,而不求生等。准次下胎生文,當胎生文矣。於前真土中,則明三種莊嚴。今化土中,但說人民宮殿,而不論佛身。只雲:「彼國人民,有胎生者。」故知此中自含「不見」三寶義,凡化土名義所說,不一準。


  含華未出,故言「胎生」,不見三寶故言「邊地」。如不見聞佛法處,為邊地難,疑惑不信之人,所止故名「疑城」。疑惑中悔之果,故名「懈慢界」(中悔是懈怠緩慢之義故)。皆亦總名「化土」也。


  愚禿鈔上雲:「彌陀化土有二種,一疑城(漢吳兩本三輩中說),胎宮(大經雲:「胎生宮殿。」唐譯雲:「處花胎中,猶如園苑宮殿之想,定善義墮宮胎」),二邊地(大經)懈慢(處胎經云云)。


  由此言之,今家疑城胎宮為一,邊地懈慢為一,如宗藏中。


  然了惠等引略論,未見今家所引,其釋相非,亦無疑,故不復引之。


  又今經胎生與觀經九品同異,古來所論,西山 鎮西存異義。今家古老,亦用分異義。


  然今家同義為正,何者和贊雲,說歷年歲(大經五百歲)劫數(觀經九品)此則「胎生」「九品」合為一,豈非同義耶。


  又散善義,三種障,即不見三寶障。又定善義雲:「修因正念不得「雜疑」,雖得往生,含花未出,或生邊界,或墮宮胎。此大、觀二經合說,故知同義,為相承義,此等所論,不暇具述。具如別記。



  其胎生者,所處宮殿,或百由旬,或五百由旬,各於其中,受諸快樂,如忉利天上,亦皆自然。



  二明所居不同,唐譯(云云)。


  所居宮殿,有大小者,了惠雲:「或百等者,疑有「輕重」,致使所居有「大小」也。


  例如:憬興雲:百旬「下輩疑」生,五百由旬「中輩疑生」。(文)


  今謂,化土業因不同,故使所居不同,雖業因不同「疑惑」佛智,則一也。


  由業異,故或五百,或百由旬,有礙不得自在,不同於真土宮殿,自在無礙。


  帥受諸快樂者,箋曰:「前邊地雲,受諸厄,似不同也。」謂不見三寶,為受諸厄,不與受諸快樂也。(文)


  帥如忉利者,近設喻示處,宮內歡樂自然,如忉利天上。


  故唐譯雲:「譬如三十三天,夜摩天等,入百由旬,若五百由旬,宮殿之內,遊戲歡樂,我見極樂世界,人住胎者,如夜摩天處於宮殿等。(文)上來「真化」問答,及得失。


  漢、吳兩本,推之三輩章,不復明之。但廣明彌陀現光之利益,及結真土廣大,不能究盡而止焉。


  魏、唐、宋三本,並於此處,具辨「得失」。合勘可知。



  爾時,慈氏菩薩,白佛言世尊,何因何緣,彼國人民,胎生化生。



  第六正辨得失有二。初分別胎化有二。


  初彌勒請問。二如來開說。此初也。


  帥何因何緣者,以親生助發解者,未可也。


  探玄九曰:「何因何緣者,是疑怪之辭也,通釋是,蓋是世人之常辭,於中分別,何因對彼說者,何緣對彼聽者(文),因緣者,所以義。即第五轉聲。



  佛告慈氏:「若有眾生,以疑惑心,修諸功德,願生彼國,不了佛智,不思議智,不可稱智,大乘廣智,無等無倫、最上勝智,于此諸智,疑惑不信,然猶信罪福,修習善本,願生其國。」



  二、如來開說中有三:一、正辨胎化,二、判其得失,三、雙結得失。


  初辨胎化亦二,初辨胎生,後辨化生。


  初胎生中亦三:一舉因,二明果,三結名;此初舉其因也。


  唐譯(會疏引云云)。


  淨影雲:「若有眾生,以疑惑心,略明「其失」,修諸功德,願生彼,略明其得。不了佛下,廣明其失,于彼佛智,疑惑不信,其是「失」也。」(文)


  於胎生因,分其得失者,未詳也。今謂,若有眾生者,上中下輩,五惡五善之人也。以疑惑心等,三句總標,不了佛智,已下別釋也。以疑惑者「有通別」。


  如峻公解(云云)。修諸功德者,通攝三輩九品行業,願生彼國者,回向願求也。


  次別釋中,從不了佛智,至疑惑不信「八句」,釋前以疑惑心句,謂疑惑者,何不了達「佛智,乃至勝智」而疑之也,然猶信等者,釋「修諸功德」等,二句。


  上中輩善人,「信福」之心強,下輩惡人,「信罪」之心強。故雲猶信罪福。


  又前修諸功德中,攝「名號」故,重加「修習善本」句以顯之。不爾則下三品,唯惡者無可回向願生善故。願生其國者,顯回向願求生極樂國也。


  帥今釋「五智」義,三門分別。


  一、評諸師異解。


  二、明諸經異說。


  三、正釋今文。


  初評異解者。


  淨影雲:「初不了佛智是「總」,不思等別,別中佛智淵深,餘不能測,名不思智,佛智眾多,非言能盡,言不可稱,于諸法門,知之究盡,名為廣智,位分高出,名無等無倫,最上勝智。」(文)


  法位、元曉明總別,同淨影,別中淨影不配四智,位、曉、興等,配當四智,是亦不同。


  謂法位不思議智,為「圓鏡智」,不可稱智,為「平等智」,大乘廣智,為「觀察智」。無等倫智,為「成事智」。


  曉法師意,如次成事(不思議)觀察(不可稱)平等(大乘廣)圓鏡(無等倫)


  然憬興破總別義,五智別立,清淨法界名為「佛智」,四智配當,全同法位。


  又義寂師,更有別義(云云)。(已上望西)


  了惠專依略論(貫思三(四十五左)具引略論)今詳四智,原是「權教」所明,淨土門中,無言之者,何用彼釋,此之為耶。


  二、明諸經異說者,或說一智。


  華嚴雲:「文殊法常爾,法王唯一法、一心、一智慧、力無畏亦爾。(文)。」或說二。


  佛性論等雲:「如理智如量智,或說三。」


  大品經雲:「三智一心得。」謂一切智,一切種智、道得智。或說四智,如佛地論等。或說為五智,大集經第六、說佛智、無礙智、無上智、平等智、一切智。


  或說為六智,AC;如來會AC;雲:「佛智、普夾智、不思議智、無等智、威德智、廣大智(文)。」


  或說為七,如大集賢護經第三(三右),或說為十智,力莊嚴三昧經(廿四)如來智、自在智、不可思議、不可量智、無等等智、不可數智、阿僧祇智、大智、佛智、名一切種智。(文)如是諸說不同也。


  三、正釋今文者。


  前文雲:「彼佛無著無礙者,此歎二智(如理如量)也。讚揚偈雲;深諦善念,諸佛法海,究深盡奧,究其涯底者,無著根本智也。功勳廣大,智慧深妙者,無礙智也。」


  彌陀因位願取二智,(願我作佛齊聖法王)今既成成二種法身,無著故法性法身,無礙故方便法身,此二相即一「名號」也。聞其名號,即「明信」佛智也。


  此智慧功德「同施」十方眾生,使信心求念,此之信心,能與佛智「相應」,故入智願土。


  彰二智圓滿之證果,如佛得二種法身,此是諸佛不共之利益也。


  今說五智者,為破眾五惡,拔生死五苦,令獲五德,升無為之安也,雖說五智,唯是二智。


  初一是根本智,後四是後得智也,佛智者「如來如實觀」,第一義之法,即如理智也。不思議智已下,如量智也。此之如量智,其深故雲「不思議智」;無量故,雲「不可思議勝智」;廣大故,雲「大乘廣智」;無上上故,雲「無等倫最上智」。廣說不罄,於此略說粗爾。



  此諸眾生,生彼宮殿,壽五百歲,常不見佛,不聞經法,不見菩薩,聲聞聖眾。



  二明其果。


  唐譯雲,以此因緣,於五百歲,住宮殿中,不見佛,不聞法,不見菩薩及聲聞眾(文)。


  此諸眾生者,指疑惑佛智人。生彼宮殿者,上所謂宮殿,或百由旬或五百由旬,修諸功德,願生故,得生宮殿果也,五百歲,不見聞三寶者,由疑惑佛智之「咎」,故得不見三寶之厄也。


  興雲:五百歲即此方年數。故餘本雲;於是間五百歲也。



  是故於彼國土,謂之「胎生」。



  三結其名。雖言胎生,「非實」胞胎之所生,雖生彼,而無見佛聞法事,如在胎中,見聞覺知不自在,故名「胎生」也。義寂雲:「于其見佛聞法之事,不得自在,如在「胎藏」無所見聞,是故名彼「胎生」。(文)



  若有眾生,明信佛智,乃至勝智,作諸功德,信心回向。



  二明化生有二。一約此界,二約他方。初此界中亦二,初舉其因,二明其果。


  此初也,舊解分為凡夫往生,聖人往生者,恐有妨。今改約此界他方,於此界,則凡夫為「本」,聖者為「兼」,此界造惡者,多故。然上輩中攝菩薩,其義如上。


  對彌勒辨出要,中明于他方中,亦舉聖兼凡。若此界中,菩薩者,明信佛智等,唯局「凡夫」,為不通聖者乎。


  龍樹、天親二大士,既同凡夫「明信」佛智願生。豈此界無聖者乎。可知矣。


  帥若有眾生者,舉「能信」人,即是上中下輩,及五惡五善人也。


  帥明信佛智者,明謂明瞭,對不了佛智。


  信謂信樂,對疑惑佛智。


  佛智乃至勝智,是所信法,名號即佛智,高祖言為「佛智」不思議誓願也。


  望西雲:「信佛等者,舉「唯信」人,即三輩也。


  但三輩中,設不別緣,如來五智,總信佛有度生神力,不疑稱念歸依,修善而往生者,當了五智,故雲「明信」。作諸功德者,通念佛餘善,翻疑可知(文)。


  嗚呼彷彿而似,非明信矣。


  峻公雲:「作諸功德者,信上之大行也,信心回向者,他力回向,是即不回向之回向。若配願文,明信佛智,至心信樂也。作諸功德者,乃至十念一念也,攝諸善本,具諸德本故,信心回向者,欲生我國也(文)。」


  今謂,明信佛智者,本願三信,成就聞名信喜,論主一心是也。不作功德,而得諸功德,不須回向,而有回向之義,本願力回向功德故。


  今示「信心」具德雲:「作諸功德,信心回向。」若約行相,則我說彼尊功德事,眾善無邊如海水,所獲善根清淨者,回施眾生,生彼國是也。


  若約五念門,則作諸功德者,前四念門功德也,信心回向者回向門,貫一心,故雲「信心回向」也。



  此諸眾生,於七寶華中,自然化生,跏趺而坐,須臾之頃,身相光明,智慧功德,如諸菩薩,具足成就。



  二明其果。


  唐譯雲:「此人于蓮華內,結伽跌坐,忽然化生,瞬息而出,譬如他國,有人來生,而此菩薩,亦複如是,余國發心,來生極樂,見無量壽佛,奉持供養,及諸菩薩,聲聞之眾。」(文)


  此諸眾生者,指明信佛智人,於七寶華中者,論曰:「如來淨華眾,正覺華化生。」(文)


  七寶華,即正覺華;從正覺華「所生」,即無生得至蓮華藏世界,即證真如法性身。


  今且約二十九種說為生,蓮華化生;即是「報土」之生、彰非胎宮生、以願力使生。故雲「自然化生」。


  跏趺而坐者,於蓮華中,趺坐而生也。須臾之頃者,簡胎生五百歲,顯真土「速疾」。身相光明等者,偈雲:「安樂聲聞菩薩眾,人天智慧咸洞達,身相莊嚴無殊異等。」如諸菩薩等,如者同也,同舊住菩薩,此乃彰「平等證果」也。



  複次慈氏,他方佛國,諸大菩薩,發心欲見,無量壽佛,恭敬供養,及諸菩薩,聲聞之眾。



  二、約「他方」明「化生」中,亦二,初舉其國也。


  唐譯余國發心,來生極樂等是也。他方佛國者,對西方通指十方,下十四佛國,往生從此出。可知,諸大菩薩者,通地前地上,亦總指念佛行者,為菩薩。


  下次如彌勒言,念佛眾生故,望西雲:「大菩薩者,廣可通於地前地上。」(文)發心者,明信佛智,作諸功德也。


  欲見無量壽等者,欲願見佛供養,即是願生彼國,此乃回向願生也,故知信心回向也。


  由此言之,與前此界文互顯,向此界之因,言明信佛智等,影顯欲見等。今明「他方」因中,言發心欲見等,影顯明信佛智,信心回向。


  故唐譯說此界「化生」中,雲:「譬如他方,有人來生。」以可見。



  彼菩薩等,命終得生,無量壽國,於七寶華中,自然化生。



  次明其果。


  望西雲:「命終等者,地前菩薩,必可命終,地上不定,或有直往詣,如十方往詣,或有命終。如龍樹等。」今取命終,成「化生」義。(文)


  箋曰:「其大菩薩者,唯是「往詣」,非命終得生。」


  故雲:「彼菩薩,不言大也。又設大菩薩舍此詣彼,即命終得生之義也(文),初義甚鑿矣。」


  今按,命終得生,是淨土門之教義,是以普賢、文殊願生雲:「願我臨欲命終時」等。


  大菩薩豈非命終得生乎,不然者化生之義,不可成也,他方菩薩,與此界凡夫,同蓮華化生,故雲:「于七寶華中,自然化生。」


  論注釋天親菩薩,願生雲:「願蓮華化生之生。」


  思而可知矣。



  彌勒當知,彼化生者,智慧勝故,其胎生者,皆無智慧,於五百歲中,常不見佛,又不聞經法,不見菩薩,諸聲聞眾,無由供養於佛,不知菩薩法式,不得修習功德,當知此人,宿世之時,無有智慧,疑惑所致。



  二判其「得失」有二:一正明,二譬說。


  此初也。唐譯雲:「阿逸多,汝觀殊勝智者,彼因廣慧力故,受彼「化生」,於蓮華中,結跏趺坐,汝觀下劣之輩,於五百歲中,不見佛不聞法,不見菩薩及聲聞眾,不知菩薩威儀法則,不能修習諸功德,故無因奉事,無量壽佛,是諸人等,皆為昔緣「疑悔」所致(文)。


  初二句,判「化生勝」,其胎生者,下明「胎生失」。


  望西等依淨影、憬興意,初三句屬上為結文,嘉祥屬下結胎化得失,會疏從之。


  今亦從後,初彼化生者,智慧勝故者。但標「智勝」故,而無辨別,此中隱於七寶華中,自然化生,供養無量壽佛,及聲聞菩薩眾之文,蓋翻胎生失可知。准前化生文,可知,故文略而已,唐譯文備,可對見。


  了惠三義未可,貫思此智勝為「宿善」亦非也。


  今謂,不論凡聖,明信佛智,為「化生因」,名號即佛智故,聞其名號,即明信佛智,所信即能信故,信心為智慧故,雲彼化生者,智慧勝故,胎生之人,反之故雲:「皆無智慧,於五百歲中者,明受「厄久」也。」常不見等者,由「疑惑」佛智,故得常不見三寶之咎。


  一體三寶故「疑」佛智「即疑」三寶也,開三失,為六失,不知法式,不修習功德,從不聞經法出,不見佛及菩薩,故無由供養佛,此失自利,不知菩薩法式者。


  望西雲:「上求下化,謂之法式,不知之故,不行六度。」


  故雲:「不得修習功德」。


  寶積雲雲:「不知菩薩,威儀法則(文)。


  維摩經第五雲:「一切菩薩法式悉知。」


  什曰:「神通變化諸威儀也。」(文)


  不知法式者,在宮中不自在,何有神通遊化之乎。此失「利他」已不見三寶,又不能至諸佛所供養,豈有修功德乎,此失「自利」。


  二利全闕,其失莫大之焉!當知此人等,明受失之所由,宿世之時者,指前世修因願生之時也,不明信佛智,無信心智慧,無信智,故疑惑佛智,由疑惑所致,故失此大利也。



  佛告彌勒:「譬如轉輪聖王,別有七寶宮室,種種莊嚴,張設床帳,懸諸繒旛,若有諸小王子,得罪于王,橲內彼宮中,系以金鎖,供給飯食,衣服床褥,花香妓樂,如轉輪王,無所乏少,于意雲何,此諸王子,甯樂彼處不?」



  二設譬顯過亦二:初正設譬、二合喻。


  初中亦二:一佛問、二彌勒答。


  此初也。唐譯(云云),宋譯(云云)。


  帥別有宮室者,置別殿,為罪王子設之。


  宋本雲:「置一大獄,喻之邊地胎生,輪王喻彌陀,王子順孝者,喻明信佛智之人。不順不孝,得罪于王者,喻「疑惑」佛智之人,黑惡業,為鐵網鐵鎖,今則作諸功德喻之「金鎖」。供給無乏少,喻宮殿中受快樂。


  張設者,玉篇雲:「設置也陳也。」床帳者,床身所安也。


  俗作床同,帳知亮反,帷也幕也。


  釋名雲:「帳,張也。施,床上也。」


  小帳曰鬥(俗雲:「鬥帳,雲:屏風帳形如覆鬥也。」)


  床褥者,苑音二(十四)雲:「蓐如欲切。」聲類雲。「蓐薦也。」郭璞注 爾雅曰:「蓐席也。按古者薦席通稱,謂之蓐也,然今別有厚氈,衣以表裏,亦謂之褥。」(云云)


  然宋譯,喻求人天果者,宮殿衣服等豐足,而未出三界獄中,常處輪回,不自在。與魏、唐兩譯別也。于意雲何下,正問質也。



  對曰:「不也,但種種方便,求諸大力,欲自免出。」



  次彌勒答也。不也者,此王子,不敢在於彼,七寶室中也,雖有快樂,為金鎖得罪,故不樂彼快樂,但方便求諸親識,宰宦長者,近臣等力,以慰喻王心,欲自免出耳。唐譯(云云)。



  佛告彌勒:「此諸眾生,亦複如是,以疑惑佛智,故生彼宮殿,無有刑罰,乃至一念惡事,但於五百歲中,不見三寶,不得供養,修諸善本,以此為苦,雖有餘樂,猶不樂彼處。」



  二合法亦二:初正合、二悔責見佛。


  此初也。唐譯雲:「佛告彌勒如是(止)雖生彼國,於蓮華中,不得出現,彼等眾生,處華胎中,猶如園苑宮殿之相,何以故?彼中清淨,無諸穢惡,一切無有,不可樂者。」(文)


  望西雲:「疑惑佛智者,合得罪王,生宮殿者,合內宮中。


  無刑罰等,合無乏少。」


  如寶積雲:「飲食時來,亦無自然,食具百味,食在前已,上不見三寶,合系金鎖,不樂彼處,合甯樂彼,此為苦者,胎望化生,且名為『苦』。」


  例如下智證,望上智證為苦,非是苦受。又義寂雲:「但望勝樂,劣樂為苦。」如欣上者,厭下劣定,為粗苦等。雖名為苦,非苦受也。」


  又雲:「問生彼邊地,為是疑心果,為是修善果?」


  答:正是修善果,非疑心果,但由「疑心」所間雜故,令所得果,不得「純淨」(云云)。


  今家意,由修諸功德「願生因」得生宮殿。由「疑」佛智,故得不見三寶失也。不見三寶等者,略舉五失,無菩薩法式一句,攝供養修善中焉。


  不見三寶,不得供養修善,於此不自在為苦。其餘飲食樂事,無所乏故,雲有餘樂,豈樂彼宮殿乎。觀經說,含華未出。


  今經說,生彼宮殿,自內見之宮殿,自外見之華。


  故唐譯雲:「眾生處華胎中,猶如園苑,宮殿之想。」(文)


  和贊雲:「轉輪王皇子等,依前譬說文。」次贊雲:「自力稱名人皆等者,述此合法文,此諸眾生(自力稱名人)以疑惑佛智故,等意也。」


  次,劣于信心之人等者,合述法譬二段意。可謂巧妙哉。



  若此眾生,識其本罪,深自悔責,求離彼處,即得如意,往詣無量壽佛所,恭敬供養,亦得夾至,無量無數,諸餘佛所,修諸功德。



  二明悔責見佛。唐譯雲:「然彼眾生於五百歲不見佛。乃至彼等,於中不生欣樂。不能出現修習善法。」


  往昔世中,過失盡已,然後乃出。彼于出時,心迷上下四方之所,若五百歲華開已後迷者。雖疑罪盡,有殘罪故。然時節不同故雲:若五百歲也。無疑惑者即(即言即時也。華開出即時)當供養無量百千俱胝那由他佛,並種無量無邊善根。(文)


  帥識其本罪等者,前世「疑惑」佛五智,為「本罪」,非十惡等深自悔責者。


  義寂雲:「言悔責者,此省察心(自察違佛意之心也),名為悔。非不定地中,惡作所收,彼必憂苦,舍隨一相應故。彼國舍尚不起,況憂苦乎。」已上責謂呵責我迷心也。


  望西雲;「生厭離心,謂之悔責,非惡作心,厭欣唯是善心所故。」(文)


  今按唐譯譬說文雲:「彼幽縶時,常思解脫,求諸親識,居士宰官,長者近臣,王之太子,雖希出離,終不從心,乃至剎帝利王,心生歡喜,方得解脫。」(文)


  此文合,識其本罪等,今經略耳。由此言之,輪王與罰者,非惡其王子,為使改其噁心,慈悲方便耳。此之王子,久而後,識吾本罪。方深知父王之恩,而悔責自心。


  王于於此,心歡喜許其咎,即深自悔責意,合法可知,自悔者,示不假他人勸,其自力諸善人,由觀音、勢至等,教示深自悔責見佛。


  今言自悔者,若自力稱名者,由果遂誓故,不假教示,而自轉入弘願,故雲「自悔」耳。嘉祥雲:「深自悔責者,明不必一種,若能悔即出,不悔必滿五百歲。」(文)


  自力稱名人,或二七三七日等,轉入時不定,故名不定聚。」今約究竟,故雲:「五百歲,說即得如意,亦可有二百、三百年,或七日等,不定也。」若約「諸行」人,必經五百歲,而後由教示,方「回心」。


  問:「觀經,說六劫或十二大劫等,今何說五百歲耶?」


  答:「為示或疑佛」五智,咎重說五百歲,觀經修諸功德人(自力念佛亦在此中)雖疑罪滅,有十惡五逆等,重罪餘僭,故為顯造惡重,說劫不同。」


  唐譯雲:「彼于出時,心迷方所是也。」開華已後,猶有不如意者,為之而已。然高祖于此土,言悔責。」


  贊雲:「疑佛智罪深,思知此心,則悔心為旨,可信佛智。此今家別義而已,今經約彼土轉入說,即得如意等,明轉入報土,此即化生見佛,聞法,供養,自在是也。


  問:「此中何攝「自力」稱名者乎?」


  答:「經說修習善本。」


  又唐譯雲:「於自善根(佛智自然善根),不能生信,由聞『佛名』,起信心(於佛名起自利心),故生彼國。」豈不自力念佛乎!是故高祖此中論「自力」念佛,可思之。



  彌勒當知,其有菩薩,生疑惑者,為失大利,是故應當,明信諸佛,無上智慧。



  第三雙結得失。其有等三句結失,是故下結得,此乃誡疑勸信也。


  菩薩生疑者,了惠雲:「大乘凡夫名菩薩歟,或是縱說勸『明信』也。」


  箋雲:「初心菩薩,總言菩薩,而意兼一切也(云云)。為失大利者,對為得大利。」


  善導「專雜得失」本此,所謂「失」見聞三寶,供養諸佛等,自利利他之二大利也。明信等者,上雲明信佛智,乃至勝智。


  今略雲:「諸佛無上智慧,集諸佛智慧,為彌陀智,全諸佛彌陀,故雲『無礙光明』即諸佛智。」又彌陀智慧,指為諸佛智。


  經雲:「法王唯一法,十方無礙人,一道出生死,雖是一法身,一心一智慧,力無畏亦爾。」(文)。



  彌勒菩薩,白佛言世尊,於此世界,有幾所不退菩薩,生彼佛國。



  上來分別胎化已竟。自下第二廣明十方來生有三:一、此界往生;二、他方往生;三、總結。


  初中亦二:一、彌勒請問;二、世尊開示。此其初也。


  依淨影等。上來攝下人往生,自下攝上人往生中四:一、此土菩薩往生。二、他方大士往生。三、無量生往生。四、總結(云云)。


  望西、略箋等並依之。


  會疏明十方來生中,初彌勒請問,若爾為彌勒問:「十方往生乎。」文雲:「于此世界等,何為問十方耶?」


  今不依之,又古師意,此科遠從下卷初來,亦今之所不取也。若爾,則彌勒請問:「從何文來?」謂此從前,若有眾生,及他方佛國,諸大菩薩等文來。承向佛告彌勒起問,故雲彌勒白佛等也。


  上言若有眾生,而略菩薩。今雲菩薩而略眾生。


  影 略互顯耳。故知不退菩薩者,通凡聖,念佛眾生,總名菩薩也。此上所說「化生」也。


  其少功德者,上所謂「胎生」者也。于於此乎,問不退者,往生有幾耶?


  少功德者,往生有幾耶?此今家意也。諸家未得其意「惜哉」。


  漢本(四之十五右)雲:「阿逸多菩薩,則長跪叉手問佛言,今佛國從是間,當有幾(何吳本)阿惟越致地菩薩往生,無量清淨佛國,願聞之。」(文)


  吳譯下(三十左)全同之。唐譯下(十七右)雲:「爾時彌勒菩薩,白佛言:「世尊於此國界,不退菩薩,當生極樂國者,其數幾何。」(文)


  宋譯下(九左)慈氏菩薩,白佛言:「世尊今此娑婆世界,及諸佛剎,有幾多菩薩摩訶薩,得生極樂世界,見無量壽佛,成就阿耨菩提。」(文)


  此彌勒請問此界,及他方往生人數,餘譯並就此界請問,而影顯于他方也。諸譯合考可知其意,皆是問「真土」往生人多少也。


  祥雲:「問往生多少,意欲勸物,同此流勝矣。」(文)


  今謂,問真土往生多少者,為於現生「速舍」少功德,「歸人」弘願念佛,橫川就報化「辨得失」者,正據此經意。


  了惠雲:「此世界者,指此娑婆,即限釋迦一代所化,非論前佛後佛所化。」


  峻公曰:「不論已生,問今當生也,或夫然乎。」



  佛告彌勒:「於此世界,有六十七億,不退菩薩,往生彼國,一一菩薩,已曾供養,無數諸佛,次如彌勒者也。」



  二世尊開示亦二,初不退菩薩。漢本雲:「佛言從我國,當有七百二十億,阿惟越致菩薩,皆往生無量清淨佛國。一、阿惟越致善薩者,前後供養無央數諸佛,以如彌勒,皆當作佛。」(文)


  吳譯同之。唐譯雲:「佛告彌勒,此佛土中,有七十二億菩薩,彼于無量億,那由他百千佛,所種諸善根,成不退轉,當生彼國。」(文)


  宋譯大同之。但雲:「七十二俱胝那由他菩薩,數量不同,譯者別見而已。。」此文中初列數。


  一一菩薩,下明「不退」宿因,次如彌勒成不退也。不退菩薩者,望西雲:「廣明三賢已上,諸位。」(云云)


  依今家意,不問凡聖,聞名一念,住不退轉,念佛眾生,名不退菩薩。


  信卷末(九左)王日休雲:「我聞無量壽經,眾生聞是佛名,信心歡喜,乃至一念,願生彼國,即得往生,住不退轉。」不退轉者,梵語謂之阿惟越致。


  法華經謂、彌勒菩薩,所得報地也。一念往生,便同彌勒,佛語不虛。此經寔往生之徑術,脫苦之神方。應皆信受。(己上)


  次引今經文,及唐譯文竟,雲律宗用欽師雲,至如華嚴極唱,法華妙談,且未見有普授眾生,一生皆得阿耨菩提記者,誠所謂,不可思議功德之利也。(已上)


  真知彌勒大士,窮等覺金剛心,故龍華三會之曉,當極無上覺位,念佛眾生,究「橫超」金剛心故,臨終一念夕,超證大般涅槃。


  故曰:「便同也。」(文)准此引意,不退菩薩者,與凡夫同得「橫超」金剛故,藉不可思議本誓故,一生成佛。


  如彌勒應知,往生彼國者,記一生成佛也,一一菩薩,已曾供養等者,明由「宿因深厚,故今住不退位。如來會引念佛三昧經等。


  次如彌勒者,次順次義,如者同義,謂此不退菩薩,順次到大涅槃,同於彌勒,次生成佛,故雲次如彌勒。


  贊:依念佛往生之願,得至等正覺之人,與補處之彌勒同,了悟大般涅槃也:::等。


  要解雲:「便同彌勒者,不退菩薩乘本願故,與凡夫同,凡夫亦生死最後身,故與彌勒同。」(文)



  諸小行菩薩,及修習少功德者,不可稱計,皆當往生。



  二明小行菩薩。唐本雲:「況余菩薩,由少善根,生彼國者,不可稱計。」(文)


  漢本雲:「及其餘諸小善薩輩者,無央數不可複計,皆當往生。」(文)吳本亦同。


  小行菩薩者,望西雲:「十信菩薩,名為小行,對不退故。」(不退之余菩薩故)


  。義寂雲:「小行菩薩,已入十信(已上)。薄地微善,名小功德。」(文)


  今家意不爾,對前不退菩薩,名小行,諸行自力念佛行者也。修少功德者,修定散,三福、九品、行者名小功德者。小經雲:「少善根福德因緣。」


  唐譯雲:「由少善根是也。」何以雲之者?化身土卷(六本四左)引胎生文,次大經言;諸小行菩薩及修習少功德者,不可稱計,皆當往生。


  次引唐譯文;光明寺釋雲:「含華未出,或生邊界,或墮宮胎。」(文)


  當知化土「行人」名小行、少功德者,不可稱計者。


  前「真土」行者,言六十七億者,猶有限。今「化土」行者,無量故雲:「不可稱計。」


  化土卷次文引要集雲:又「報」淨土生者極少,「化」淨土生者不少者,是斯之謂乎。



  佛告彌勒,不但我剎,諸菩薩往生彼國,他方佛土,亦複如是。



  二記他方往生中二。初總標也。


  漢本雲:「佛告阿逸菩薩,不但我國諸菩薩,當往生無量清淨佛國,他方異國,複有佛亦複如是。」(文)吳本同之。唐、宋兩本,無此總標文。


  蓋宋本,前彌勒請問有之,故今答之也,由此思之。


  今譯亦今請問中,含問「他方」往生之意,是故佛開示之也。



  其第一佛,名曰遠照,乃至其第十三佛,名曰無畏。彼有七百九十億,大菩薩眾,諸小菩薩,及比丘等,不可稱計,皆當往生。



  次正列亦二。一、別列十三,二、廣明無數。


  此初也,諸譯同列十三佛國。于中唐、宋兩譯,不言第一第二等。


  漢、吳兩本,並言他方異國,第一乃至第十三。


  今經雲:「其第一佛等。」此為約諸佛出世「前後」耶,將為約方所前後耶。望西雲:「此義難知。」寶積經中,雖雲東北方寶藏佛,而于餘佛,未說方處,其文猶闇。


  又出世前後,未得文證,豈橲定耶,若是欲舉,數而雲一二歟。(文)


  有雲:「實是不審。准梵本脫略乎。蓋此十三,就于一方,顯度生連續故。後言不但十四,「乃至」十方佛國,往生無數等,歟。


  「貫思」此釋難思。要解雲:「十四佛次第,出世佛者,宜言第一第二,皆現在佛,何言第一第二等?」答此由說次第,不分第一第二,說雜亂故。


  例如光台現國中雲:「複有國土」也。(文)此解穩當也。已下佛號,及菩薩數,諸譯不同,吳本佛名存梵。餘譯皆漢語。今略示其綱嗶。


  第一、遠照(吳本 樓和斯。漢本光遠昭。唐宋難忍)。


  第二、法藏(吳本羅鄰那阿竭。漢魏唐宋並同)。


  第三、無量音(吳本朱蹄彼會蔡。漢本儒無垢。唐譯無量聲。宋火光)。


  第四、甘露味(吳本阿密蔡羅薩。漢本無極光明。唐本光明。宋雲無量光)。


  第五、龍勝(吳本樓波黎波蔡 。漢本於世無上。唐雲龍天。宋雲世燈)。


  第六、勝力(吳本那惟于蔡。漢雲勇光。唐勝天。宋雲龍樹)。


  第七、師子(吳本維黎波羅潘蔡 。漢雲具足交絡。唐宋今同。)


  第八、離垢光(吳本和阿蔡。漢雲雄惠土。唐雲離塵。宋雲無垢光)。


  第九、德首(吳本屍群蔡。漢雲多力無過者。唐雲世天。宋雲光明王)。


  第十、妙德山(吳本那他蔡。漢雲吉良。唐雲勝積。


  宋雲吉祥峰)。


  第十一、人王(吳本和羅那惟于蔡 。漢雲慧辨。唐今同宋雲仁王)。


  第十二、無上華(吳本佛霸圖那蔡。漢本今同。唐雲勝華。宋雲華幢)。


  第十三、無畏(吳本阿呵閱祇波多蔡。漢雲樂大妙言。唐雲發起精進。宋雲得無畏)。


  於第十二佛中,具舉菩薩德雲:「彼有無數,不可稱計,諸菩薩,皆不退轉,智慧勇猛,已曾供養,無量諸佛,于七日中,即能攝取,百千億劫,大士所修,堅固之法。」(文)


  唐譯雲:「具大精進,發趣一乘,于七日中,能令眾生,離百千億那由他劫,生死流轉。」(文)


  了惠雲:「准之解今。」皆不,已下舉「自行」勝。於七日已下,明「化他」勝,大士所修。利物為懷,利物不退,謂之堅固。又解,今經別說,自行超越,故雲「攝取百千劫」等。


  例如釋迦超越九劫,地上超越,如願中辨。(文)峻公:「彼約「利他」今約「自利」,實通二利。」(文)


  箋曰:「已曾等,舉『宿善』也,于七日中,即能攝取等,顯利根精進,大士所修等,即是自利利他,六度等之法也,所謂六堅法,故雲「堅固」。」(文)


  今謂,已曾供養彰最勝、宿善得不退,于七日中,即能攝取,顯勇猛精進,百千億劫,大士所修者,是所攝法。


  何所攝法,今謂,於百千億劫,大士所修之法,即是法藏菩薩,于兆載永劫,所修行業,終成至德尊號,是名「堅固法」,今此菩薩,于七日中,修此大行,能攝取永劫行故,此乃法藏菩薩,利他大行。


  故唐譯約利他,菩薩攝取,此利他行為自利。故今經約「利他」應知。問:「於第十二佛中,別歎菩薩德,有何意耶?」


  答舊解有三義:一、贊一土令例諸土故(箋同此義)。二、彼土德行自勝餘土故。(望西同之)。三、若約十方三世,則此即當現在,須知以現例過末故。(此乃峻公自義也,此義不然。十二佛皆約「現在」,豈第十二佛處乎?)


  今謂,此界及第十三,無畏佛國,純雜二眾並居,從第一至第十二,菩薩純一乘眾故,于最後無上華佛處,有此德文也。


  於第十三佛中,大菩薩小行菩薩,雜列准娑婆界,可知亦是「念佛諸行」二行也。



  佛告彌勒,不但此十四佛,國中諸菩薩等,當往生也,十方世界,無量佛國,其往生者,亦複如是,甚多無數。



  二廣明無數。漢本雲:「不獨是十四佛國中,諸菩薩當往生也,都八方上下,無央數佛國,諸菩薩輩,各各如(吳無)是,皆當往生,無量清淨佛國,其(甚吳)無央數,都共往會,無量清淨國,大眾多不可複計。(文)


  吳本同之。唐譯雲:「阿逸多,我若具說,諸方菩薩,生極樂世界,若已到今到,當到,為供養禮拜,膽仰無量壽佛等者,但說其名,究劫不盡。」(文)


  此二科合說。舊解雲:「初牒別後開廣,合此界及十三,為十四佛國,眾生聞「前說」恐生局見故,重示其無量也。」(文)


  今謂,前約現在,于十方佛國中,僅列十四佛國,今廣明十方世界,已今當往生,甚多無數故。


  唐譯此下說,已今當往生。巒師贊偈;十方佛國往生者,無量無數,已今當往生亦然者,正據此文。



  我但說十方,諸佛名號,及菩薩比丘,生彼國者,晝夜一劫,尚未能盡,我今為汝,略說之耳。



  第三總結也。漢本雲:「我但複說,(諸吳有是字)佛國諸比丘,僧眾菩薩,當往生無量清淨佛國人數,說之一劫,不休止,當未竟,我但為若曹,摠攬都小說之耳(爾吳)。」(文)


  吳本同之。宋本雲:「佛告慈氏,如是功德,莊嚴極樂國土,滿彼筭數無量之劫,說不能盡。」(文)


  舊解雲:「斯乃明十方諸有,願成就相,近結一章,通結一部「正宗」也。」(文)


  今謂,說十方往生盛,以結釋迦教之宗,第十七、十八願,成就是釋迦教宗趣也。


  今以此終於正宗,若於十方世界,諸佛不「稱說」彌陀功德,則十方佛國,諸菩薩眾何得聞,「不聞」則何可得往生乎!


  既說十方往生,明十方諸佛,同贊同勸也。


  上來明第四「稱讚功德」分竟。正宗分「終」於此焉。


  已下第五、歎經囑累分,第六歡喜奉行分。此流通分也。



  佛語彌勒,其有得聞,彼佛名號,歡喜踴躍,乃至一念,當知此人,為得大利,則是具足無上功德。



  上來正宗分竟,已下流通分,六分中第五第六二分是也,第五,歎經「囑累」分有四:


  一、歎法「付屬」。


  二、當來留經。


  三、結示難信。


  四、時會得益。


  初中又三:一、歎名號至德;二、設難勸聞法;三、教人請決。


  此初也。漢本雲:「佛語阿難,阿逸多菩薩等,其世間帝王,人民善男子,善女人,前世宿命,行善所致相祿。


  乃當聞無量清淨佛聲,慈心歡喜,我代之喜等。」(此下明有宿善聞佛名。此乃具述踴躍歡喜之相。)吳譯亦同之。


  唐譯雲:「阿逸多,汝觀彼諸菩薩,善獲利益,若有聞彼「佛名」,能生一念,喜愛之心,當獲如上所說功德,心無下劣,亦不貢高,成就善根,悉皆增上,阿逸多,是故告汝,及天人世間,阿修羅等,今此法門,付屬於汝,應當愛樂修習。」(文)


  宋本雲:「若有善男子善女人,得聞無量壽佛「名號」,發一念信心,歸依瞻仰,此人非是小乘,於我法中,得名第一弟子。」(文)


  吾祖名之,彌勒付屬之文。黑穀集名「念佛利益」之文。何者黑穀專顯癈立故,約相對門,唯彰念佛一行,其「付屬」名待觀經癈立竟,與阿難付屬一致,于於此,則亦立彌勒付屬之名。


  語燈錄出,今家專約「絕待門」故立「付屬」之稱。與黑穀癈立竟之後同。是以無上功德為「名號法德」是曰「大行」。


  由此言之,則今文十七十八「不二信行」不離「大行」也。


  大經釋雲:「上本願成就文,雖明但念佛,上來迎等,願中及次三輩文,明助念往生「諸行」往生,依之諸往生行者,于但念佛,助念佛「諸行」懷疑網未決,故至流通初「癈」助念諸行,二門,但明「念佛」往生。


  又雲:「上逗機緣,且唯明助念往生「諸行」往生之旨。」


  准本願,故至流通,初「癈」諸行,歸但「念佛」,助念猶癈之,況但「諸行」哉。(文)


  選擇集,念佛利益章,引此經及禮贊文,私問雲:「准上三輩文,念佛之外,舉菩提心等功德,何不歎彼等功德,唯獨贊『念佛』功德乎?」


  答雲:「聖意難測,定有深意,且依善導一意,而謂之者,原夫佛意正直,雖欲說唯念佛之行,隨機一往,說菩提心等『諸行』,分別三輩,淺深不同。然今于『諸行』者,既舍而不歎,置而不可論者也。唯就『念佛』一行,既選而讚歎,思而容分別者也。」(文)


  今家名,彌勒付屬文者,文語彌勒,說一念大利,雲「是故應當專心,信受持誦說行」者,正付屬之義故。


  唐譯雲:「阿逸多,是故告汝,及天人世間,阿修羅等,今此法門,付屬於汝,應當愛樂修習。」


  又漢、吳兩本雲:「我持是經,以累若曹,當堅持,無得為妄增減。」(文)


  豈不彌勒付屬乎?所以付屬彌勒者,為使後後出世佛,傳傳相續,而此法永無「斷絕」也,佛佛出世「本意」故。


  其有得聞等者,其者指物之辭,謂通指上三輩、五惡、五善,凡夫及十方諸大菩薩等,為「能聞機」故雲「其」也。得聞彼佛名號者,聞者「聞信」。


  故一多證文雲:「言得聞彼佛名號者,釋尊說應信「本願名號」言也。」(文)


  即是與上聞其名號,及明信佛智同焉。本願名號者,即是諸佛「讚歎」名號也。


  如諸佛所贊,聞而信之,與名號法體相應,名真實信心,故雲「得聞」也。


  歡喜踴躍者,一多證文雲:「言歡喜者,先預喜當得事,定可得意也,踴謂踴天,躍謂躍地,慶心之無究貌也。彰慶樂相也,此獲正定聚位貌也。」(文)


  謂喜愛所得法,心發動身口,喜無究貌也。又歡喜踴躍,顯宿殖善本。


  漢、吳兩本,廣說其義雲:「佛語阿難,阿逸多等,若善男女人,前世宿命行善,所致相祿,乃當聞無量清淨佛聲,慈心歡喜,一時踴躍,心意清淨,衣毛為起淚出者,皆前世宿命作佛道。若他方佛故,菩薩非凡夫,其有人民,男子女人,聞無量清淨佛聲,不信有佛者,不信佛經語,不信有比丘僧,心中狐疑,無所信者,皆故從惡道中來生。愚朦不解宿命,殃惡未盡,未當得度脫,故心中『狐疑』不信向耳。」(文)


  乃至一念者,行卷經雲「乃至」,釋雲下至,乃下其言雖異,其意惟一也。乃至者,一多包容之言。一多證文雲:「乃至者,顯稱名遍數無定。」(文)


  一念者,行卷有二釋。一約遍數。行卷雲:「凡就往相回向,有「行信」,行則有一念亦信有一念。言行之一念者,謂就稱名『夾數』,顯開選擇易行至極,故大經言等。(文)


  意雲:「聞信處,既獲得法體,不可思議功德,寄之稱名『夾數』顯之。」


  一念一無上,十念十無上等,此意一念稱名,顯不可思議功德全體,而無餘。聲聲念念,皆如是。


  一多證文曰:「一念者功德至極,一念萬德悉備,萬善皆攝也。」(文)


  信行一念一宗公論,非可盡於此,具如別章。二約「德相」。


  一者專一義,行卷曰:「光明寺和尚雲一聲一念,又雲專心專念。」(乃至)


  釋雲「專心」者,即一心也,形無二心也,雲專念者,即一行形無二行也。今彌勒付屬之。


  一念,即是「一聲」,一聲即是一念,一念即是一行,一行即是正行,正行即是正業,正業即是正念,正念即是念佛,念佛即是「南無阿彌陀佛」也(云云)。


  望西雲:「乃至一念者,為是「安心」,將為起行。」


  答依大師意,校願成就,及本願文,定是起行。


  故選擇雲:「言一念者,是指上念佛。」已上異譯皆為安心一念者,異譯不同,非適今也。(文)


  今謂,於信行不二中,今行為表,何者選擇集此「一念」指上願成就,及下輩一念,前二文未說功德大利,至此一念,說為大利,故知三處一念,同是信行「具足」。


  上成就一念,明往生「正因」決定故。於信行不二中,信為表,故為信一念。


  於其信一念,顯具無上功德者,今付屬一念也。故此中於不二中,行為表顯無上功德,故今為「行一念」應知。當知此人者,一多證文雲:「顯「信心人」言也。」(文)


  為得大利者,依一多證文意,當得涅槃為大利,此約「究竟益」。理實自利利他「往、還」現當,不可思議,廣大利益,為「大利」,序所謂,「真實」之利是也。


  今得大利之言,應前得失文可知。


  選擇集雲:「此大利者,對小利之言也,然則以菩提心等「諸行」而為「小利」,以乃至一念,而為大利也。


  又無上功德者,是對有上之言也,以「餘行」而為有上,以「念佛」而為無上也(云云)。


  行卷(卅五左)雲:「言大利者,對小利之言,言無上者,對有上之言也,信知大利無上者,一乘真實之利益也,小利有上者,則是八萬四千之「假門」也。」(文)


  則是者,依「一多證文」意,則言彰法德自然之言。


  文雲:「信如來本願「一念」,必「不求」得無上功德,不知得廣大利益也(云云)。」


  具足者成就圓滿無缺減之義,喻之如大海,無上功德者,不可思議功德也。


  謂一念「具足」圓滿不可思議功德者,實是一乘真實之利益,圓頓至極之法門也。


  論主釋雲:「能令速滿足,功德大寶海。」偈雲:「一心專念速滿足,真實功德大寶海。」(文)


  一多證文曰;「言功德者「名號」也,大寶海者,萬善根功德悉充滿,喻之海。使知速疾滿足此功德,于能信人心中也,然則金剛心人,不知不求,功德大寶充滿其身,故喻「大寶海」也。」(文)


  行卷曰:「大行者,則稱「無礙光如來」名,「斯行」即是攝諸善法,具諸德本,極速圓滿,真如一實,功德寶海。」(文)


  「一聲處」速圓滿真如,一實功德大寶海,實頓極頓,速圓融圓滿之教也,本願圓頓一乘之唱,正出於此經文。可知。



  是故彌勒,設有大火,充滿三千,大千世界,要當過此,聞是經法,歡喜信樂,受持讀誦,如說修行。



  二、設「難勸」聞信亦三:初、正舉難勸。二、明其所以。三、結勸信受。


  此初也。此之三段正付屬文,故曰「是故彌勒」等。舊解上贊所詮宗,此贊能詮經法,今謂不爾。


  上所歎名號,即為聞是經法,不可分釋,能詮所詮。


  禮贊雲:直過聞佛名,故經法即「名號」,可知,設有大火等,正假說設難。


  上偈雲:「設滿世界火,必過要聞法。」彼約諸佛國中,今為此會說,其義別也。


  唐譯雲:「阿逸多,是故菩薩摩訶薩,欲令無量諸眾生等,速疾安住,不退轉于阿耨菩提,及欲見彼廣大莊嚴,攝受殊勝,佛剎圓滿功德者,應當起精進力,聽此法門,假使經過,大千世界,滿中猛火,為求法故,不生退屈,諂偽之心,讀誦受持,書寫經卷,乃至於須臾頃,為他開示,勸令聽聞,不生憂惱,設入大火,不應疑悔。」(文)



  所以者何,多有菩薩,欲聞此經,而不能得,若有眾生,聞此經者,於無上道,終不退轉。



  二、明其所以中亦有二:初此法難聞,故多菩薩,欲聞此法,經多劫求之而難得,以此法「最勝要」故。


  如舊解引般舟經(云云)。


  唐譯雲:「何以故?彼無量億菩薩等,皆悉求此微妙法門,尊重聽聞,不生違背,是故汝等,應求此法,阿逸多,彼諸眾生獲「大善利」。」(文)


  若有眾生下,後明有「不退勝益」,故應求此法。


  信卷(末十右)雲;律宗用欽師雲;至如華嚴極唱,法華妙談,且未見有普授眾生,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者,誠所謂不可思議功德之利也。(已上)


  無上道者,即是阿耨菩提也。


  聞此經者,一生不退轉阿耨菩提,此經即不退風航者也。


  既雲:「若有眾生,明知普授一切眾生,於一生不退記別者,有此勝利,可求此法也。唐譯菩薩欲令無量眾生等,速疾安住不退轉于阿耨菩提者,應當起精進力,聽此法門,是也。」



  是故應當,專心信受,持誦說行。



  三、結勸信受,此文正明付屬流通。


  唐譯雲:「阿逸多,是故告汝及天人世間阿修羅等,今此法門付屬汝,應當愛樂修習,乃至經一晝夜,受持讀誦,生希望心,於大眾中,為他開示,當令書寫,執持經卷,於此經中,生導師想。」(文)


  彼于文初說之,今經為「結勸」。其意是同矣。



  佛言吾今,為諸眾生,說此經法,令見無量壽佛,及其國土,一切所有,所當為者,皆可求之,無得以我,滅度之後,複生疑惑。



  三佛哀請決。


  漢本雲:「佛言我語若曹,若曹所當作善法,皆當奉行信之,無得以(疑吳本)我般泥洹後,故若曹及後世人,無「複言」我不信,有無量清淨佛國,我故令若曹,悉見無量清淨佛國土,所當為者,若自(各吳)求之,我具為若曹,道說經戒順法。」(文)


  吳本同之。但無得「以」之,以字作「疑」。若自二字作各,順法之「順」字作「慎」,餘同。


  唐本雲:「阿逸多,如來所應作者,皆已作之,汝等應當,安住無疑,種諸善本,應常修學,使無疑滯,不入一切種類,珍寶成就牢獄。」(文)


  吾今為諸眾生,說此經法者,指「正宗」所說,令見等者,指向「現土」令見,一切所有者,向真化胎生化生等相也。所當為者「等者」,教人請決。


  上文既雲:「儻有疑意,可具問佛。」


  今文意,謂今吾有汝等,所當為者,吾當具說之。


  汝等苦問,可以取決求之,是「勸信」也。


  無得以我下「誡疑心」勿「疑滯」入一切種類,珍寶成就牢獄也。


  佛慈哀叮嚀,深可感戴焉。



  當來之世,經道滅盡,我以慈悲哀湣,特留此經,止住百歲,其有眾生,值斯經者,隨意所願,皆可得度。



  歎法付囑已,終上。已下第二當來「留經」。


  吳本雲:「我般泥洹去後,經道留止千歲後,經道斷絕,我皆慈哀,特留是經法,止住百歲。百歲中竟,乃休止斷絕,在心所願,皆可得度。」


  漢譯同之。


  唐譯雲:「若于來世,乃至正法滅時,當有眾生,植諸善本,已曾供養,無量諸佛,由彼如來,加威力故,能得如是,廣大法門,一切如來,稱讚悅可。」(文)


  當來之世,經道滅盡者,仁王良賁疏七(廿四右)雲;「如大乘同性經雲:「如來顯現,從兜率下,乃至住持一切正法,一切像法,一切末法,如是化事,皆是應身也。」(文)


  此乃就正像末,而論法住滅。然正像末,亦有異說。


  嘉祥中論疏一末(十八)引六說,于中初說,但言住世千歲,不分正像(俱舍)。


  第四(大集經六種堅固)、第五(善見論五千已後無得道)約就別途,但第二(摩耶經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。大集月藏經同之。大悲經正千像五)


  第三(真諦引毗婆娑雲住世二千年合正像)、第六(祇園精舍銘正法千年像法千年末法萬年)正論三時,於中第一說,什師所相承。(祥十二門論疏上(二十)百論序疏四出)


  巒師、南嶽、淨影等據三說。西河、終南同用此義。


  由此言之,則末法萬年之後,教道滅盡。就滅盡時,亦有二說。


  一雲,未法萬年之後,減劫末,人壽「十歲」。刀兵災起,諸經悉滅,特留此經住百歲。


  淨影疏雲:「釋迦正法有五百年,像法千年,末法萬年,一切皆過,名為滅盡等。」慈恩亦同此義。


  淨祖用此說。安樂集下雲:「末法一萬年,眾生咸盡,諸佛悉滅,如來悲哀痛燒眾生,特留此經,止住百歲。」


  禮贊雲:「萬年三寶滅,此經住百年。」(文)


  二雲,增劫人壽七萬歲初,法亦滅沒,後一百歲為「止住時」。


  憬興疏(下四十二)雲:「今依法住記(慶友尊者造。玄奘譯)」雲:「佛滅度時,以無上法付屬,十六大阿羅漢,並諸眷屬,令其護持,使不滅沒,作大福田,所謂賓頭盧等。


  如是十六大阿羅漢,護持正法,饒益有情,至此南瞻部州,人壽極長至於十歲,刀兵劫起,爭相誅戮,佛法爾時,當暫滅沒,刀兵劫後,人壽漸增,至百歲位,此洲人等,厭前刀兵殘害苦惱,複樂修善。


  時此十六大阿羅漢,與諸眷屬,複來人中,稱揚顯說,無上正法,度無量眾,令其出家,為諸有情,作饒益事。如是至,此洲人壽,六萬歲時,無上正法,流行世間,熾然不息,後至人壽七萬歲時,無上正法,方永滅沒。


  時此十六大阿羅漢,與諸眷屬,于此洲地,俱來集會,以神通力,用諸七寶,造窣堵波,嚴麗高廣,釋迦如來,所有遺身,都集其內。


  爾時十六大阿羅漢,與諸眷屬,繞窣堵波,以香華持用,供養恭敬,讚歎繞百千匝,瞻仰禮已,俱升虛空,向窣堵波,作如是言,敬禮釋迦如來,應正等覺,我受教畓,護持正法,及與天人,作大饒益,法藏已沒,有緣已周。


  今辭滅度,說是語已,一時俱入,無餘涅槃,聖先定願力,火起焚身,如燈炎滅,骸骨無遺,時窣堵波,便陷入地,至金輪際,方乃停住。


  爾時世尊,釋迦牟尼,無上正法,於此三千大千世界,永滅不現,從此無間,此佛土中有,七萬俱胝獨覺,一時出現,至人壽量,八萬歲時,獨覺聖眾,複皆滅沒。」


  次後彌勒如來出世,以此言之,當人壽七萬歲時,無上正法,方永滅沒。故雲:「經道滅盡(云云)。」


  群疑論第三,舉此二說無評取。


  有評曰:「約佛法暫滅時,則取刀兵劫時,若約永滅時,七萬歲為法滅時。」(莊嚴記)


  今家依西河、終南,末法萬年之後,為滅盡時。


  順大集經,白法隱沒等說故,明滅沒前後者。


  南嶽思禪師,立誓願文曰:「我聞如是。」


  釋迦牟尼佛,悲門三昧,觀眾生品本起經中說。(乃至),正法從甲戌年,至癸巳年,足滿五百歲止住。


  像法從甲午年,至癸酉年,足滿一千歲止住,未法從甲戌年,至癸醜年,足滿一萬止住,入末法過九十八百年後,月光菩薩(已下依法滅盡經意)出真丹國,說法大度眾生,滿五十二年入涅槃,後首楞嚴、般舟先滅不現,餘經次第滅,無量壽經,在後得百年住,大度眾生,然後滅去。大惡世,我今誓願,持令不滅,教化眾生,至彌勒佛。(文)


  憬興雲:「大涅槃經廣顯佛性,聖教中深,逐聖人而先沒。」


  此經唯開「淨土」令人「求生」,濟凡中之要,故獨留百歲,機宜既異,沒滅前後,不可致怪。凡(文)


  言經住滅者,就應化身,所說論之。若約彌陀方便法身者?何在生滅,不為三世所移,三時常恒法。


  今就釋迦說教論「住滅」。是以釋迦慈悲護念,特留此法,然人民轉偽,以五惡火,終焚燒去。


  然所說法體無滅,而至彌勒出世時。但由能說有「隱沒」致然而已。


  群疑論第三,舉末法萬年之後,經道滅盡,特留此經更住百年。釋雲:「此刀兵劫時,人多造惡所執,草木悉成刀劍,互相殺害,瞋毒熾盛,人壽十歲,身長二肘(俱舍雲二十四指棋布為肘)。


  (光雲:一肘有一尺六寸)於此時中,更不修諸餘,甚深戒定慧三學,唯能念佛,厭此娑婆,三災五濁,極苦惱亂處,願生西方安樂世界,故佛知此時眾生,苦重能生厭離,故以慈悲,特留此經,于諸經後,止住百年。(文)


  刀兵劫如別記。問:漢、吳兩譯雲:「我般泥洹去後,經道留千歲,千歲後經道斷絕等。」


  雲何言「末法萬年後,經道滅盡耶」,有會謂,正法千年後,此經留百歲,利益同正法,像法千年後,此典留百歲,利益同像法,末法萬年後,此經住百年,利益同末法,說初顯後,例如仁王三時住滅,內外雖異,住滅是同(云云)。(選擇大綱)


  今謂,漢 吳兩說,約「漸滅始」。


  大經曰:「吾去世後,經道滅盡等。」(文)


  滅後千歲之後者,指像法末,謂佛去此世後,正法五百後,至像法之半,佛法就衰,此一千年之後,與末法「白法」隱滯時,古德曰:「像季行事,同末法,當知去後千歲,是約像法千歲末,教道漸滅。今經正約末法,法滅終,故不相違也。」


  問:仁王經說:「吾滅度後,八十年八百年,八千年中,無三寶、無信男信女時,此經三寶,付屬諸國王。」(文)與今相違雲何?


  答:有會之雲:「仁王八千年者,末法中,末法八千年也,非指萬年外也。」


  故真諦疏雲:「八十年者,正法末後八十年,八百年者,像法八百年,八千年者末法萬年後八千年。」(已上)


  爰知,八十年是正法始衰,八百年像法亦衰,八千年末法將盡,故知正像末中,三寶衰微名為無也(選擇決疑第三十五)。此釋太好。


  帥我以慈悲哀湣等者,明留經,慈悲哀湣者,與序「無盡大悲」相通,此悲從「大寂定」起,同體大悲也。


  特留經者,問:「如來以慈悲留,則何經不留,何以特留此經,不留餘耶?」


  答:「解有多義,余經不應此時機,故滅盡,此經時機相應故,西河時機癈立,月藏經真說此意也。」群疑論第三通此難雲:「大聖世尊,出興於世,一音說法,各隨類解,聞法悟道,眾若塵沙,或得四道果,或獲無生忍,或離三惡道趣,或生人天淨土,或益及一時,或遐沾遠代,眾生『宿有』聞法善根,逢佛『真教』受持讀誦,鹹得利益,眾生薄福,感化緣絕,所有聖教,皆隱龍宮,所有法衣,不受染色,布薩羯磨,說戒受戒,悉皆不成,甚深大乘,真如實相,平等妙理,非彼所知,故先隱沒,不行於世,唯有念佛易學,淺識凡愚,猶能習修,拔濟苦難,利益弘深,尚有此機,堪行此法,大聖悲湣,特留百年,以此經文,准知佛法漸滅,眾生福薄,唯茲淨教『特益』此時,故以法驗時,誠是當根佛法,故觀經數處,皆言為,未來世一切眾生,說是教法。


  請道俗尋此聖教,驗彼當根,無得信於人語,不依佛語。(文)


  二者、此法有緣故。十疑雲:「末世法滅時。」特留此經百年,住世接引眾生,往生彼國。故知彌陀,與此界極惡眾生,偏有因緣。(文)


  三者、利物偏增故。


  西方要決雲:「末法萬年,餘經悉滅,彌陀一教,利物偏增,(文)餘教如一切草木,至冬悉枯竭失色,念佛利益,如松柏後於凋,至末其利增盛。」


  四者、此經有「念佛往生」之「本願」故。選擇集(云云)。


  五、由此法自然法德故,元祖大經釋雲:「秦始皇燒五經,毛詩不失,誦在人口,彌陀名號可例之(云云)。」


  六者,此經出世本懷故。和贊雲:「經道滅盡時至,值如來出世本意,「弘願真宗」,則凡夫「念即證」。」(文)


  如來無蓋大悲,所以出興於世無他,唯說「弘願真宗」,以救濟濁末劣機,今至諸教滅盡後,如來慈悲哀湣,特留此經,救法滅惡機,此則慈哀至極,若不然則,不可言「無蓋大悲」。思之。


  帥其有眾生已下,明其「利益」,值斯經者,「聞本願名號,信心歡喜,乃至一念」,曰值「此經」故。


  禮贊曰:「爾時聞一念,皆當得生彼。」(文)


  高祖值弘願真宗,凡夫念即證。(文)


  真宗者,即是念佛成佛是「真示」是也,隨意所願,皆可得度者,為彌陀「弘誓」重,致使凡夫「念即生」也。應知。



  佛語彌勒,如來興世,難值難見,諸佛經道,難得難聞,菩薩勝法,諸波羅蜜,得聞亦難,遇善知識,聞法能行,此亦為難。



  第三結宗「難信」亦二:一、總列諸難。二、別歎今經難。


  漢本雲:「佛言天下有佛者,甚難得遇,人有信受,師法經語者,亦難得值,若有沙門若師,為人說佛法者,甚難得值。」(文)


  吳譯亦同之。此舉值佛「。信受」說者,三難也。


  唐本雲:「阿逸多,佛出世難,離八難身亦為難,得諸佛如來,無上之法,十力無畏,無礙無著,甚深之法,及波羅密等,菩薩之法,能說法人,亦難開示,阿逸多,善說法人,非易可遇,堅固深信,時亦難遭等。」(文)


  宋譯雲:「佛言慈氏,佛世難值,正法難聞,如來所行,亦應隨行。」(文)


  依淨影意,初泛舉,難中有三難,值佛難,(值見)聞法難(經教行法),修行難(遇善已下)。


  疏曰;「如來興世,難值難見,明值佛難,生當佛時,名之為值,目奐稱見,此皆難也。諸佛經道,難得難聞等,明「法難聞」。於中先明,經教難聞,手得經卷,之名為「得」,耳聽曰「聞」,亦可領誦,名之為得。耳F16889;稱聞,此等皆難,菩薩勝下,明「其行法」聞之甚難,遇善知識,能行亦難,明「修行難」。(文)


  六要更立一義雲:「初至聞亦難,廣約「一代」正為之總,于其文中,如來等者,於佛在世,約其「佛寶」。


  諸佛已下,於其滅後,是約「法寶」,菩薩等者,是約「僧寶」。遇善等者,是雖屬總,帶「別意」歟,是則此文,存「淨」教意。


  其中今約「起行」之邊,若聞已下,別中之別,謂約「安心」,得此信心,難中難也。結此「信行」下論「信順」如法修行。(文)


  約在滅三寶者,亦一義也。遇善知識等,為「義」兼兩向。


  向「前」則通總知識,向「下」則含「淨土」別。


  文言:「能行」不言能信。


  對下「難信」則為「要門」教難。


  此義難思,何者文既雲「聞法能行」。


  高祖取「聞法句」而雲「能聞」難,則「信」尚難。


  而後對之雲:「一代諸經信等。雲何得屬淨土「要門」起行耶!思之。」


  要解雲:「通途比較相對,從淺向深,今自第二,至第四,自深向淺,與常異,此義雲何?」


  答:「此與常途異,今意謂如來興世難值,宜哉諸佛經道「難聞」,諸佛經道難聞,宜哉菩薩「勝法」難聞。菩薩勝法難聞,宜哉「善知識」難遇,況「弘願信樂」。故雲「難中之難」。(文)


  此解意,如來興世難值、難見、應序分如來出興於世,無量億劫,難值難見等文,而通聖道淨士。


  諸佛經道,難得難得聞下,應序「光闡道教」之句,明一代諸經難聞,聞言顯信,對之次明「此難」故。贊曰「于一代諸經信」等。



  若聞斯經,信樂受持難中之難,無過此難。



  二、別歎今經難,亦有二:初顯難中難;二、結勸信行。


  此初也。淨影雲:「若聞斯經等,約對「前三」(值佛聞法修行)明此經中「修學」最難。余義余法,處處宣說,開見「淨土」,教人「往生」獨此一經。為是「最難」(文)


  今謂,此文應「序」惠以真實之利「句」,對前一代諸經難信,顯悲願一乘之「最難」故。


  雲:「若聞斯經等,聞此經者,即聞本願名號「大利」也。信樂受持者,高祖釋為「弘願」信樂,上所謂「明信佛智」是也,弘願信樂,則是無上佛智,唯佛無上智慧,所說超異世間,出世因果,豈與諸「佛經」道同乎!


  故雲:「于一代諸經「信」尚難。」(文)


  難中之難者,華嚴法華等,一乘真實教中,猶有此言,而顯法之,最勝之辭也。


  今所言難中之難,與彼不同,故加「無過」之難句,以顯「最極」無上之義。


  若約「通途」則上難,是指三乘方便,等諸難。


  下難是指「究竟真實」一乘之難,以之中之言,簡其方便,今所言難中之難「不爾」,其一乘究竟之難,亦諸佛教道分齊。故猶在於上難中,下難是指無過之難之難。誠知斯經是真中之真,一乘中之一乘,頓中之頓,了義中之了義。


  最極無上法,歎雲「無過之」。


  稱讚經是說「極難信法」。小經甚難,亦通於此。應知。



  是故我法,如是作,如是說,如是教,應當信順,如法修行。



  二、結勸信行。此中初四句,總結一會所說,應當已下,結勸信行也,是故者,總承前所說,我法者,即釋尊所得法,名我法,於中有彌陀法。


  今謂,為我法者,二尊一教之義也,如是作等者,淨影雲:「如是作者,此經宣說,彌陀如來,修願修行,得身得土,名如是作,如是說者,如來上來,為眾宣說,名如是說。」


  如是教者,如來教人「往生」名「如是教」(憬興 大同)望西等從之。


  會疏有二義:


  一、如是作者,序分現相等,作此經發端故,如是說者,即乃往過去已下「正宗」所說也。如是教者,流通分中,殷勤為教導故。


  二雲、如是作者,為除「眾疑」作現土「證誠」也,是當令見無量壽佛文。


  如是說者,總指「正宗」所說,是當佛言吾今等文。如是教者,指具判「信疑得失」除疑生信之教,是當無得以我等文。二義兼用,文理明瞭。(文)


  要解雲:「如是作者,光顏巍巍入定等。」如是說者,從初說「弘願」終願成就文,如實事說故雲「如是說」。


  如是教者,佛告彌勒下文,釋迦教喻故。(文)


  後說詳也。


  今又可,如是作如前說,如是說者,說彌陀願生起本末」如彌陀法,說曰「如是說。」如是教者,釋迦教已下,雖所說是多,而所歸在,教「往生」一事,勸如教奉行,故曰「如是教」也。


  此之三如是中,初為說「本願本末」作此實事,後如是教,是以彌陀「願意」教之眾生使「往生」。


  然則三如是,即一如實言。


  故雲:「應信如來,如實言也。」應當信順等者,結勸「信行」也。


  應當者,勸之辭;信順者,應「信順」三如是言也。


  如法修行者,如名義,如實相應修行也。此經一部所說,悉結歸如實信行,應知矣。


  唐、宋兩說,取前東方偈半,移入之于得益前。


  漢偈兩譯,與魏本同焉。


  此偈本是,諸佛國中,大無量壽經。如前數論,唐、宋二本,以其文相似,故分之置於此乎!以今本可為「正矣」。



  爾時世尊,說此經法,無量眾生,皆發無上,正覺之心,萬二千那由他人,得清淨法眼,二十二億,諸天人民,得阿那含果,八十萬比丘,漏盡意解,四十億菩薩,得不退轉,以弘誓功德,而自莊嚴,于將來世,當成正覺。



  第四、明時會得益。皆發無上心者,總發願作佛心。


  淨影雲:「聞彌陀佛發願修行,得佛淨土,攝化眾生。願與同之,名「正覺心」。」(文)


  唐、宋兩譯,於大小得道後,明初發菩提心,願生極樂者,皆往生成佛,此乃無量壽佛,昔作菩薩,行「宿願」因緣眾生也。


  如會疏引文,准之思之,今經說之于初故。今所言發心者,非通途發心,即是淨土大菩提心也,淨土大菩提心故,即「願生」彼國心也。次萬二千下,明「得道益」有大小不同,初三是「小乘」益,第四「大乘」得益也。


  峻公雲:「由根欲性異,難還發宿習,且得小果,發菩提心,故非通途得益(云云)。


  得清淨法眼者,唐、宋雲:「遠塵離垢,得法眼淨,故得初果(須陀洹),見四真諦,名法眼淨,次得阿那含果(第三果),次漏盡意。」


  唐譯雲:「諸漏已盡,心得解脫,是得阿羅漢果。」


  淨影雲:「小乘眾生,聞說娑婆,穢惡可厭,深心厭離,故得小果。」(文)


  問:「聞大乘法,而何得小益耶?」


  答:「此傍益非正益也。」


  蓋准唐、宋兩譯意,宿世殖小乘善根者,由今佛宿念力故。今聞經時,皆得成滿也,後得不退轉者,明大乘得益也。


  淨影雲:「大乘眾生,聞阿彌陀佛,威德廣大,堅心願求,故得不退,聞此多益,誓欲濟度,名誓自嚴,由斯克果,故於將來,當成正覺(憬興同之)以弘誓功德,而自莊嚴者。


  唐譯雲:「被大甲胄,當成正覺,故知此被甲精進如前。」


  師說曰:「此經時會,大小益相,例如觀經五百侍女「得益」,猶是隨機「通益」耳,若論「真實」教得益,則例彌陀經,無別得益,唯言聞佛所說歡喜信受耳。」


  今經亦複然,文言彌勒,及一切大眾,聞佛所說,靡不歡喜者,真實教如實得益,自國他國凡聖善惡智慧平等,正聞彌陀正覺,成就已竟。歡喜踴躍之外,豈別有「真實教」得益乎,學者深思?



  爾時三千,大千世界,六種震動,大光普照,十方國土,百千音樂,自然而作,無量妙華,紛紛而降。



  大門第六歡喜奉行分,有二:初現瑞表實。漢、吳兩本缺此文。唐譯(云云)。


  宋譯雲:「佛說是語時,三千大千世界,六種振動,雨諸香花,積至於膝,複有諸天,於虛空中,作妙音樂,出隨喜聲,乃至色界諸天,悉得聞歎,未曾有。(文)


  淨影雲:「如來化周,為增物敬故,以神力故,動地放光,作樂雨花。」(文)


  憬興曰:「紛紛者,亂墜之狀也。」(文)


  然餘經,在序現瑞,此經在流通何耶?了惠雲:「序分」中有光顏奇瑞,今亦流通現此瑞,當知佛意,表鄭重也。」(文)


  要解雲:「法華放光,六瑞在「序」中,今在「流通後」表此經,為末世益,表特留此經義,地動動聖道執,雨華表萬機普益義。」(文)



  佛說經已,彌勒菩薩,及十方來,諸菩薩眾,長老阿難,諸大聲聞,一切大眾,聞佛所說,靡不歡喜。



  二、明信受奉行。


  漢、吳兩本雲:「諸菩薩阿羅漢,諸天人民。」


  唐本雲:「彌勒菩薩等,及尊者阿難,一切大眾,並不言十方來。」


  宋譯雲:「天龍八部,一切大眾,今經一切大眾,中攝八部,更說十方來,可謂「正說」耳。


  淨影雲:「明說「廣益」教愜群機,大眾同喜也。」(文)


  法位雲:「依伽耶山頂論,明「歡喜」有三義:


  一說者,清淨于諸法得自在故;


  二所說法,得清淨,以如實清淨「法體」故;


  三、所依說法,得果清淨。以能證得清淨妙境界故。(已上)


  三分六門「略解」一經,所說竟。



  先考明教院師有「甄解略錄」。而條理不貫,分節不備,文義亦不全,但是日講夜錄而已,不足為解釋,今也「裨補」其所不足,考文義訂詳焉,序條理正分節,間加私解而終備此經注解,名為「甄解」,軸成一十八卷,于時文化七年,正月下旬起筆,同年臘月二十八日終之。



  釋道隱七十歲記之


  



  私按,穀大本,日野本,俱第七卷,以第十七願,釋終。而猶有二紙許文字,原本及佛大本,俱無其文字,但原本第七卷,終紙中挾,一紙片,中有左問答,似應屬第十七願終者,故今錄於茲。(校訂者識)



  惟夫行卷,以所行為能行,而曰大行者,稱無礙光如來名者,蓋有深意也,私窺祖意,行卷首,所標曰;諸佛稱名之願,而不言諸佛稱揚之願,諸佛咨嗟之願等,是乃願文言,稱我名者故,順現文而已。


  由是文中,所謂大行者,則稱無礙光如來名者,是先述「所標」諸佛稱名之願義而已。


  諸佛若不稱揚彌陀名號,則十方眾生,何由知所行「法體」也。


  于十方眾生,為所行法體者,由諸佛能稱之功,然則諸佛能行,即眾生所行故。


  先出諸佛能行,而定行者能行故,曰:「大行者等」而已。


  且夫所標「願名」下夾註雲「淨土真實之行。」


  選擇本願之行者,亦是以諸佛能稱行,為行者「所行」「所信」之義也。故知,約諸佛能行,而解為正矣。


  雖然傍通行者,真實信心之稱名,何者行卷,始終「非唯約行者」所行。亦明行者能行,而其行者「能行」非自力稱名之謂,唯是第十八願「真實信心」稱名,而能相應第十七願「諸佛稱名」之「行體」故。行者能行,亦名「大行」而已。


  諸佛之稱名,能與實相「體德」相應,行者「真實」之稱名,亦能「相應」實相體德故。


  如彼諸佛之「稱」無礙光如來名,實無有異矣。是亦眾生能行,全同所行而已。


  行卷文中,示此義故,今此建章文,亦傍通行者稱名,然約「諸佛能行」,為正意也。


  然古今學者,欲直約行者能行,而解之故。稍墮迂遠而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