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無量壽經甄解卷第十五
第二明釋迦勸導。大分為二:一、歎彼土聖眾顯國德。二、明此土穢惡勸往生。
初中亦三:一、總明其眾奇妙;二、別明自在化;三、結歎。
初總明中有三:初、究竟補處;二、自在化眾;三、別明二大士。
初補處者(會一明其住,渧一究竟補處)
佛告阿難:「彼國菩薩,皆當究竟一生補處,除其本願為眾生故,以弘誓功德而自莊嚴,普欲度脫一切眾生。
唐譯雲:「複次阿難,極樂世界所有菩薩,于無上菩提,皆悉安住一生補處,唯除大願能,師子吼擐大甲胄,摩訶薩眾,為度群生,修大涅槃者。」(文)
漢譯二(二十左)偈,後明聞佛說法,隨意得四果及阿惟越致。
次明彼土眾,智慧勇猛,如獅子王,次明彼土聖眾,無增無減,如大海水,次明國土之為諸佛國中之王,而後(二十五右)說諸菩薩、阿羅漢,頂中光明不同。無此一生補處之文。
吳譯上(三十六右)亦大同之。
宋譯下(四左)明「道樹」,文次雲:「複次阿難,彼佛剎中,所有現在及未來生一切菩薩、摩訶薩,一生令得,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若有菩薩,以宿願故,入生死界,作師子吼,利益有情,我令隨意,而作佛事。」(文)
唐、宋兩譯同今經初說,二十二願成就。
帥淨影雲:「自下第三,重攝下人,同生彼國,於中有三:第一、廣舉無量壽國,勝妙之事,令人願求。二、從世人薄俗已下,明娑婆界,穢惡充滿,使人厭舍。三、從廣禮無量壽下,就彌陀國,辨得彰失令人修舍。
初中有二:第一、廣舉無量壽國,勝樂之事;二、佛告彌勒,諸天人下『勸』人往生。
前中有八:一、彰彼國壽命長遠;二、彰彼眾光彩殊妙;三、彰彼眾身相具足;四、彰彼眾智德殊勝;五、彰彼生永離惡趣;六、彰彼土興供養多;七、彰彼生聞法不絕;八、彰彼菩薩行圓備。
就初段中,彰彼菩薩,皆當究竟,一生補處,明壽命長遠,無有中夭,除願為物,余國受身。」(文)憬興亦同之。
望西、略箋並依之分,但細科八段。
第一科(彰彼國壽命長遠)改作究竟補處。望西有評太好矣。
梵響多依望西,細節有異耳。
會疏攝聖中上他方,自下次攝自國二:
初、廣歎諸德;次、別歎供佛聞法德。(佛告阿難彼國菩薩承佛威神)
初、廣歎諸德二:初、總歎內外德六(云云),屬攝聖科者,大異淨影。
要解雲:「佛告阿難已下,說東方偈餘意。」上已說菩薩往覲。今亦廣說其菩薩「所證得」。(本作佛恐寫誤)
第二十二願雲:「他方佛土,諸菩薩眾,來生我國,究竟必至,一生補處,故次上偈略焉,以下廣說也,此下至不能究盡者,說四十八願中,菩薩、聲聞、人天等,聖眾果報成就。(文)
此東方偈,餘意廣說,往覲菩薩所得故,證二十二願,為他方佛國菩薩,來生所得者,未詳。
若爾二十二願,唯蒙「聖者」不通「凡夫」耶!大違宗義焉。
是以渧記者,改為「凡聖」所得者,得其旨矣。
渧記科雲:「正顯本願「攝益」有二:初、顯十方所攝機(凡夫所攝聖人所攝),廣互凡聖故。
從下卷初至三輩文,是明「凡夫」,次長行偈頌,乃明「聖人」。
上已明畢,故自下次示「彼土」所得益,亦通凡聖逆謗,勿封泥菩薩言矣。(斥要解)
彼土所得中有二:初、並說真化,略歎內證「外用德」。二、唯就真土,廣歎供佛「聞法德」。初,並說中有六(云云)
此二科全同會疏大科,但並說真化及唯真,是記者所見耳。
其初總歎內外德中,六段細科,雖科目異全用會疏,上來諸家,分節各有是非,可簡之。
今依師說言之,重顯安養國德有二:初、引諸佛稱讚,證自說。(東方偈)
自下二、明釋迦勸導亦有二:一、歎彼土「聖眾」顯國德;二、明此土「穢惡」勸往生。
其所以歎「聖眾」顯國德義者,為令舍「穢國」,願生彼安養淨國。此乃釋迦勸導也,所以歎彼土聖眾,則為安養真利,此乃釋迦出興正意,但為惠此真利,是以說二十二願成就,顯其「真利」也。
諸家所解,未得此經意故,於說二十二願成,暗談而已。
今按先歎彼土聖眾,以二十二願成就者,前釋迦教初先標「安養真利」乃雲:「生彼國者,皆悉住於正定之聚。」
此之正定聚,若約「此土」發信,決定往生不退之名。若約「彼土」則從果向因之德。
玄忠、西河等,多就彼土明者,良由此也。
吾祖書之中引(引論注文)屬之「還相回向」(真佛土卷),亦不顯指其名。(不言彼土正定名)專就現益明者,一為「異」化土證位故,一為「簡」他宗人師故也。
今按此經文次序,初標安養真利,至此而釋彼佛國中「正定聚」,以二十二願成就,此乃為顯彼土正定聚,即是「還相回向」也,是故承皆悉住於正定之聚之文,來明二十二願成就。於是乎佛祖文義,大為符順,良可鑽仰哉。
然彼土正定聚之中,有一生補處,有自在化菩薩,種種示現,莫不皆攝之「還相回向」之中。
此是安養自然德化,諸佛之所以歎也,為顯此義,故重彰國德。
文初先明二十二願成,以顯超出常倫正定聚。
漢譯,偈後直明「聖眾德」無二十二願成文,然多是自在化德耳。
帥彼國菩薩者,簡余佛國也。皆當究竟一生補處者,「皆」字顯佛「願意」,非修習功德,而後得至補處。
何故「佛願」約補處位階誓者,此是因位究竟。自佛而降一等,故就此彰「大悲利他」始也。
雖佛願如是,其菩薩有自本願,欲在於下位修習者,是所不制,故曰「除其本願」。
假使其在於下位,亦一一位能超出常倫故,不同于諸佛剎中,此亦佛願力之所「令然」也,委如別處,此中所明,一生補處為要,其所除菩薩,在次下明之故。今科雲明「究竟補處」也。以弘誓功德等者;願文法譬並舉,今專約「法」諸經所雲:「大誓莊嚴」是也。
此所除菩薩中,具含「悲智」二種,如下引大論,故其度脫眾生,亦兼「淨穢」。故雲「普欲」思之。
次明自在化。(會二明其光明,記二光明殊妙)
阿難,彼佛國中,諸聲聞眾,身光一尋,菩薩光明,照百由旬。
此中阿難者,為別前文改端命之,彼佛國中,諸聲聞菩薩,不同者,明「自在化相」故。
自在化者,願文雲:「本願自在所化。」其菩薩有種種本願,或聲聞身或菩薩身等,種種示現「自在」,故名「自在化」,即是遊戲神通菩薩也。
大論三十八雲:「遊戲神通者,到十方世界度眾生雨七寶,所至世界,一乘清淨,無量壽、無量阿僧祗劫。
問曰:「菩薩法,應度眾生,何以故。但至清淨無量壽世界中?」
答曰:「菩薩有二種:一者有慈悲心,多為眾生;二多集諸佛功德。多集諸佛功德者,至一乘清淨無量壽世界,好多為眾生者,至無佛法眾處,讚歎三寶之音。」(文)。
據此論判,次經文雲:「智慧成滿,深入諸法等者,智門遊戲之菩薩,周諸佛剎土,普修供養,還到本國,聞法悟入。
天親所雲:「未證淨心,與淨心上地菩薩,畢竟即得平等法身者,是也。」
又彼菩薩,乃至成佛,不更惡趣,乃至於其國,無染者心,于諸眾生。得大慈悲等者;悲門普入之菩薩,普遊「穢界」,弘贊悲願一乘。
天親所雲:「何等世界無,佛法功德寶,示佛法如佛者是也。」
凡論偈四種正修行中,初三為「智門」遊戲,後一為「悲門」普入。自下經文尤符同矣,思而可解。
又複自下文,與序分阿難歎德能照應,其義如上粗辨,此之「悲智」二門,菩薩並是自在化菩薩也。
前究竟補處與此自在化,俱是「從果向因」,而諸佛國土所無。
故總科雲:「其眾奇妙」也。
帥唐譯雲:「諸聲聞眾,皆有身光,能照一尋,菩薩光照,極百千尋,彼二菩薩,光明常照,三千大千世界。(文)
漢、吳兩本雲:「無量清淨佛國,諸菩薩阿羅漢,其頂中光明,皆悉自有,光明所照大小。(乃至)其諸菩薩頂中光明,各照千億萬裏;諸阿羅漢頂中光明,各照七丈。」(文)
宋譯雲:「彼佛剎中,一切菩薩及諸聲聞,身相端嚴,圓光熾盛,周回照曜百千由旬。(文)
帥大論四十二雲:「如阿彌陀佛世界中,諸菩薩身出常光,照十萬由旬。」(文)
望西引上經論不同雲:「觀音、勢至亦諸說不同,或說圓光,或說身光,或明光體,或明外照,或約光光,或約現起,或隨機緣,遠近不定,諸經中,各說其一,實無相違。
言一尋者,義寂雲:「隨彼身量,面各一尋。(巳上)
百由旬者,淨影雲:「其一由旬,有四十裏;照百由旬,合四千里。」(贊彌陀偈同之)
帥一尋者,或八尺為尋、或六尺為尋。(廣韻)
論注上曰:「裏舍間人不簡縱橫長短,咸謂橫舒兩手臂為尋。」
思義雲:「一尋及百由旬共約『初生』。」(文)
會疏雲:「是則暫品節其數量,令知優劣也。實鹹同一類,無有好醜故。」(文)
要解雲:「聲聞菩薩等,身光有異,順他方故。智慧高明,神通洞達,鹹同一類。」(文)此二解歸「一義」亦無妨。
渧記雲:「今此光明殊妙段,說化土聖眾外用德而已。若約『真土』既說形無異狀,甯有光明優劣耶!」(文)。
義記亦同之。
祥曰:「還相回向」願,為通化土耶,化土聖眾,德用者,難思。
今謂,鹹同一類,處示現如是不同者,是自在化之相已而。
梵響雲:「且示差異耳,實依「時處」以可種種。」(文)
攝化無究,豈一準耶。
後別明大士
有二菩薩,最尊第一,威神光明,普照三千大千世界,阿難白佛:「彼二菩薩,其號雲何?」佛言:「一名觀世音,二名大勢至,是菩薩,于此國土,修菩薩行,命終轉化,生彼佛國。」
唐譯雲:「彼二菩薩,光明常照三千大千世界,阿難白佛言:『世尊,彼二菩薩,名為何等。』佛告阿難,汝今諦聽,彼二菩薩,一名觀自在,二名大勢至,阿難此二菩薩,從娑婆世界,舍壽量已,往生彼國。」(文)
漢本(二之廿五)雲:「其諸菩薩中,有最尊兩菩薩,常在無量清淨佛左右坐邊,座侍政論,無量清淨佛,常與是兩菩薩共對坐議,八方上下,去來現在之事。(乃至)
其一菩薩名廅樓簲,其一菩薩,名摩訶那,光明智慧最第一,其兩菩薩,頂中光明,各焰照他方,千須彌山佛國常大明。(乃至)
佛言,其世間人民,善男女人,若有一急恐怖,遭縣官事者,但自歸命,是廅樓簲菩薩(吳本言二菩薩)無所不得『解脫』者也。」(文)
吳本同之。
宋譯雲:「有二菩薩,身光遠照三千大千世界。」
阿難白言:「此二菩薩者,有大身光,其名雲何?」
佛告阿難:「二菩薩者,一名觀自在,二名大精進,現居此界,作大利樂,命終之後當生彼國。」(文)
今解雲:「上諸聖中,既有一生補處及自在化,今此二大士,寧無二德乎。」
小經說,其中多有一生補處。此二大士,亦應有補處德,今歎補處德,言最尊第一也。
漢、吳兩本,說二大士補佛處成佛,又說是二菩薩,常在本佛左右,坐侍正論,八方上下,去來現在之化事。
此二大士,輔佐佛化之事,猶如宰臣居王左右,而輔佐王政事,此乃究竟補處德也。
照三千大千世界者,漢、吳本說,照他方千須彌山佛國。
觀經雲:「觀音圓光,百千由旬,勢至圓光,百二十五由旬。」
大論四十二雲:「觀音勢至,身出光明,能照十方,如恒沙世界。」(望西所引)
望西雲:「三千界者,令知分齊。」
問:「一切補處,同位等行,二菩薩光,何獨最尊?」
答:「隨時不定,例如觀經二士光明,勝劣不同。」
故義寂雲:「隨所化機,身量不定,光明大小,不可一例。」(巳上)
大論四十二雲:「如遍吉菩薩、觀世音、大勢、明綱、無量光菩薩,能有是力,身出無量光明,能照十方,如恒沙世界。(巳上)
如此文,不止二士勝,勿偏執矣。」(文)
今謂,於平等中,示現差別耳。
帥阿難白佛(止)二名大勢至者,次問答其名,諸譯皆有之,由此言之,觀經在於此經之後,以之可知,若在前則阿難何不知其名耶!
觀眾生「稱名音」救故。(法華)
見者得菩提,稱名者「脫苦」故。(思益)
觀一切生大悲心故。(悲華)
常觀察世間,慈悲利益故(功德莊嚴王經)名觀音。
慧光普照,令離三塗,得無上力,大勢力故。(觀經)
投足動三千及魔宮殿故。(思益)
由願取大千世界故。(悲華)
名大勢至,為利益一切眾生,故說二大士名耳。
梵名釋名如音義、會疏等。
帥是二菩薩,于此國土等者,後明二士自在化。
憬興雲:「既言於此土,修菩薩行,即知無諍王,在於此方,寶海亦然。」(文)
會疏雲:「是二下明其本緣,准悲華、無諍念王,有千王子,各于此方,發願修行,二菩薩,則第一(名曰不眴),第二(名曰摩尼)王子也。(望西等皆同之)
今謂,此非明其本緣,正明二大士「自在化」也。于此國修菩薩行者,非指悲華本緣。此彰悲門普入,或現聲聞身或現人天身,或現菩薩身等「自在」現種種身,普化一切,是雲修菩薩行。
其悲華本緣僅示其一分,何止此已哉。
漢、吳兩譯,說「歸命」是二菩薩,解脫急恐縣官事,此但說二菩薩「名號利益」無「命終轉化」等文,明知「命終」轉化,生彼佛國,亦是示自在化之相而已。
要解雲:「此經說『往相大利』,故明二大士德,以往相益,觀經皆約『還相』。」(文)可准解。
二、別明自在化有四:轂明智門遊戲相;畢明悲門普入相;斃重明智門遊戲德;氌重明悲門普入德。
此其初、智門遊戲相。
阿難,其有眾生,生彼國者,皆悉具足,三十二相,智慧成滿,深入諸法,究暢要妙,神通無礙,諸根明利,其鈍根者,成就二忍,其利根者,得不可計,無生法忍。
唐譯雲:「阿難彼極樂界,所生菩薩,皆具三十二相,膚體柔軟,諸根聰利,智慧善巧,於差別法,無不了知,禪定神通,善能遊戲,皆非薄德,鈍根之流,彼菩薩中,有得初忍或二忍者,無量無邊,或有證得無生法忍。」(文)
覺經三(十二右)下輩當得,阿惟越致下雲:「阿惟越致菩薩者,皆當有三十二相,紫磨金色,八十種好,皆當作佛,隨心所願等。」
吳譯下(六右)同之。
又覺經二(廿一)雲:「皆悉智慧勇猛如師子王等。」
吳譯上(三十三)同之。
又覺經二(廿四)明「神通無礙」雲:「無量清淨佛國,諸菩薩眾,皆洞觀徹聽,悉複見知,八方無上去來,現在之事等。」
吳譯上(三十六)同之。
然「無」得忍文。
宋譯下(五右)雲:「複次阿難,彼佛剎中,一切菩薩,容貌柔和,相好具足,禪定智慧,通達無礙,神通威德,無不圓滿,深入法門,得無生忍。」(文)
上來總明「其眾奇妙」竟。已下二別、明「自在德」,中有四:
初、明智門遊戲相,于中初明,外相具足,其有眾生者,此界他方,凡聖善惡總攝,言其有眾生。
望西雲:「其有眾生者。上來約『聖』,自下說『凡者』非也,有說通真化者,亦未可。」
要解雲:「其有眾生者,廣通五乘,具足三十二相者,三十二相願(第二十一願),成就文也。」(文)
帥智慧成滿等者,次明「內德」,雖外相殊妙,不具內德,則不足為勝。
次上以「內德」,此乃明其遊「智門」。
淨影雲:「智慧成滿深入諸法,證會法性,究暢要妙,窮達教詮。(所詮)」(文)
此約「真俗」二智。興雲:「入諸法者,悟『所詮』故,暢要妙者,閑『能詮』故。」(文)
此約能所詮之妙未可也也。
箋雲:「深解諸法實性。又能窮『能詮』之要,暢『所詮』之妙也。」(文)
此合釋影、興二釋,梵響深入諸法,即俗真智,證入諸法即空不空也。
究暢要妙即真俗智,「究暢」即空不空諸法當相(云云)。此潤色淨影耳。
會疏意為,二句一意,謂智慧深解,究暢諸法要妙(諸法實相妙理)也。各有旨。
今謂,深達一切諸佛法,究竟其宗要,通暢其妙理也。神通無礙,諸根明利者;明其遊戲自在義。
故唐譯雲:「禪定神通,善能遊戲。」(文)
六根明利,故六神通無礙也,此乃六通願成故也。會疏或可釋四十一願成(具足諸根未可也。梵響以諸根明利,為第四十一願成者「非」也。
前解四十一願,以為「化土生後益」,何至此為安養益耶?前後相違也。
帥其「鈍根者」等者,後示地前地上差別也。
淨影雲:「其鈍根者,成就二忍,謂音響忍及柔順忍,其利根者,乃至成佛,得阿僧祗無生法忍。」(文)
憬興雲:「有說二忍者,即生法二忍,又五忍中之初二種:無生忍者即第四忍,此恐不然。無生法忍,即生法忍故,超於順忍,忽說無生,無別所以故。今即中下之人,唯得音響柔順二忍。上品之屬於不可數法,得無生忍,故雲「不可計」。既有利鈍,必是「凡地」,故而非根性利鈍也。」(文)
望西引憬興已雲,此師意者,二忍,即是十住十行故。位位相望「上位」雲利下位名「鈍」不關根性。
宗家不然,如舟贊雲:「地前地上,元無二,隨根『利鈍』超增位。」(云云)
略箋雲:「此中二忍者,不可決知,如願中三忍,若約第三地所得(發光地修忍度)而解之,所謂耐怨害忍,安受苦忍也。無生忍,乃謂諦察法忍也。(乃至)然此三忍,乃見道場樹之益也,不可一例更思。」(文)
忍度之忍是堪忍義,今得無生法忍「之忍」,是忍可決定之義。何以諦察法忍,為無生法忍乎。准之成就二忍,亦是忍可之忍,非耐怨害,安受苦忍也明矣。
會疏為四十八願成就,為化土益。
故引觀經上品文,三輩九品「往生」為「利鈍」異也。
渧記曰:「此文古來,多為第四十八願成就文,於予不取。
何者其得三忍願,乃願弘願行者『聞名一念』,即時橫得三忍之益故。言聞名即得等,即言不徒施。」
今此文明論根「利鈍」為彼土益,非化土而何哉?
古來不辨菽麥,唯以三忍語,相似混為一恨矣。
既說根利鈍,為化土所得忍,則可謂見道場樹願成也。
上道場樹願成文雲:「見此樹者,一者音響忍,二者柔順忍,三者無生法忍。」(文)
雖然未說,同時得、次第得,是以今至此文說曰:「其見樹得忍人,根有利鈍,故利根人乃超二忍,直得初地無生忍,其鈍根人加增其位元,或得音響忍,或得柔順忍。
元來信外凡夫,往生化土,見道樹,則隨根「利鈍」得此超增益故。舟贊(云云)。
然得如此益之「機」觀小顯說行者也,故十四佛國,往生中之諸小行菩薩,及修習少功德者,是其能生人也,諸小行菩薩,乃「自力稱名」人,是真門機故「利根」也,修習少功德者,是自力諸善人,故「鈍根」也。
有此「利鈍」故見樹得忍有差別。而然則今此段,可謂見樹得忍文餘意也。(已上)
詳曰:「記者貶古來解言,不辨菽麥等,荒言之甚哉。」
古來言第四十八願成者,彼願文為次第「化相益」故也。
彼願為唯「弘願益」者,但是記者局見,而他人之所「未許」也,以「自局」見「貶他」人者,可謂「妄倒」而已。況此文不說見道場樹,但智慧成滿,深知諸法于諸法忍,得無生智,為得忍。
故唐、宋兩譯,但說無生忍,不說「鈍利」。
何言偏見樹得忍益耶「思」之。
帥師說曰:「其鈍根者『等者』地前未入『無生』,故雲『鈍根』;地上利銳,能達無生,故曰『利根』。」
舟贊雲:「地前地上元無二,隨根利鈍超增位。」(文)不可計者,彰能證人多。
如來會雲:「得初忍及第二忍者,無量無邊,或有證得無生忍。」(文)此明「地前」多「地上」少。
今譯反之,故雲:「得不可計等,若爾『得』字,應在於無生忍上,而在不可計上者,譯場作語之F16933;而已。」
何故示現地前地上不同哉?
解雲:「此乃顯遊戲神通自在化,示現其差別。」
如論以已證淨心、未證淨心,分上、下別。此等菩薩,至次下文,即見彼佛,聞法悟入,一實之道,因順他方,以明增道損生者,菩薩遊戲神通耳。
然經文多含,應有從三輩而入來者,不可一嗶。是以古來於此論「方便益」,雖然經文正意,在「自在化」也。(已上師說)
今從此義,然解不可計為「能證」人多者,似未詳。
何者?宋譯經雲:「深入法門,得無生忍。」
謂智慧深入不可計,諸法於一一法,證得無生理。故雲:「不可計無生忍。」
贊偈曰:「二忍乃至不可計」,可以為證,不可異解也。
義記雲:「因順余方,亦同於今義。」
二、明悲門普入相
又彼菩薩,乃至成佛,不更惡趣,神通自在,常識宿命,除生他方,五濁惡世,示現同彼,如我國也。
唐譯雲:「阿難彼國菩薩,乃至菩提,不墮惡趣,生生之處,能了宿命,唯除五濁剎中,出現於世。」(文)漢譯三(十二云云)。
此明「悲門」菩薩,遊戲于諸佛世界,度諸眾生,六神通常自在,乃至成佛,不更惡趣也。
除生他方下,亦明普入五濁剎,自在化益也。
會疏雲:「神通以下,明所除。言神通自在,常識宿命者,生濁世之所以也。今此『除』字,應在神通之上歟。」(文)
此釋不然,今按應現他方,無濁世界之時,宿命五通「常自在」而不更惡趣也。
惡趣者,謂人天三塗、五惡趣也。今日釋迦出現人趣,猶是更雜惡趣也。
若應現他方五濁世界之時,如我釋尊,故雲:「『除生』等『除』字,就『不更惡趣』四字,而明之。」
巒師大經贊雲:「宿命五通常自在,至佛不更雜惡趣,除生他方五濁世,示現同如大牟尼。」蓋此意也。 「除」字應在神通之上者,「非也」。
如我國也者,贊雲:「示現同如大牟尼。」由此言之,謂應現五濁剎,同彼濁惡眾生,現生老病死之相,如釋迦牟尼佛,應現此娑婆國也。
淨影釋與此異也。
三、重歎智門遊戲德有五:損廣供多佛;撿聞法歡喜;換還到本國;搗本佛說法;擄自受法樂。
初、供佛中三:一夾供諸佛
佛告阿難,彼國菩薩,承佛威神,一食之頃,往詣十方,無量世界,恭敬供養,諸佛世尊。
唐譯雲:「阿難,彼國菩薩,皆于晨朝,供養他方無量百千諸佛。」(文)
會疏引吳譯經上(廿六)漢譯二(七)同之。
此則第二十三願成就也。
承佛威神者,吳譯雲:「皆俱前為佛作禮,白佛辭行,佛即然可之,即便行。」(文)
一食之頃,往詣十方者,論曰:「一念一時,不動而至,不動夾至。」
今言一食之頃者,顯于晨朝時,往十方,食前還本國雲:「一食之頃。」小經雲:「清旦供華,即以食時還到本國。」(文)
二、供具如意
隨心所念,華香伎樂,繒蓋幢旛,無數無量,供養之具,自然化生,應念即至,珍妙殊特,非世所有,輒以奉散,諸佛菩薩,聲聞大眾,在虛空中,化成華蓋,光色昱爍,香氣普熏,其華周圓,四百里者,如是轉倍,乃覆三千,大千世界,隨其前後,以次化沒。
唐譯雲:「隨所希求,種種花鬘,塗香末香,幢幡繒蓋,及諸音樂,以佛神力,皆現手中,供養諸佛,如是供具,廣大甚多,無數無邊,不可思議,若複樂求,種種名花,花有無量,百千光色,皆現手中,奉散諸佛,阿難其所散花,即於空中,變成花蓋,蓋之小者,滿十由旬,若不更以新華重散,前所散花,終不墮落,阿難或有花蓋滿二十由旬,如是三十、四十、乃至千由旬,或等四洲,或遍小千、中千乃至三千大千世界。」(文)
吳譯文如會疏引。漢譯同之。
從初至非世所有,明供具如意相。輒以下示散華神變也。即依供具如意願力。(廿四願)
隨心所念者,欲華則華現,欲香則香現等也。
自然化生者,由願力故,不假自功,忽化現也。
應念即至者,應欲供之念,而即現也。珍妙殊特等者,歎供具最勝。
異譯雲:「非世間之物,亦非天上之物也。」(文)
贊曰:「珍奇絕世無能名。」(文)
變神中奉散者,琳音一(十七)曰:「逢捧反。」
廣雅奉獻也。
在空中化成華蓋者,准「異譯」無量供具中,就散華現神變,餘一切供具亦如是。
贊雲:「散華供養殊異,寶化成華蓋。」(文)
光色等者,明花蓋光香。
昱爍應音九(十五)曰:「煜爚由鞠切,下才灼切,說文煜,光耀也,爚火光也。經文作「煜爍」非字體。
又八(二左)曰:「煜爚光明盛貌也。」(文)
其花周圓,四百里等,明空中華蓋分量。
唐譯雲:「蓋之小者,滿十由旬,或二十由旬,如是三十、四十,乃至千由旬,或遍小千、中千,乃至三千大千世界,故言如是轉倍等,隨其前後,以次化沒去,新花散,則舊花化沒去。」
吳譯雲:「小萎墮地,即自然亂風,吹悉自然去。」
三、稚贊佛德
其諸菩薩,僉然欣悅,於虛空中,共奏天樂,以微妙音,歌歎佛德。
唐譯雲:「此諸菩薩,生希有心,得大喜愛。」(文)
漢本二(十一左)雲:「諸菩薩皆大歡喜,俱於虛空中,大共作眾音,自然伎樂,樂佛及諸菩薩阿羅漢,當是之時,快樂不可言。」(文)
吳本同之。
其諸菩薩者,供佛之大士也。僉然者,應音(九左)曰:「七廉切,小爾雅僉同也。爾雅僉鹹,胥皆也。方言自關而東,五國之郊,謂皆曰皆。東齊曰胥。」(文)
言諸菩薩,皆咸見供物,神變而喜躍,故曰僉然欣悅也。不耐欣喜,故於空中奏樂,以微妙樂音,歌頌歎揚佛德也。
二、聞法歡喜
聽受經法,歡喜無量。
唐譯略之。
漢本雲:「諸菩薩,皆悉卻坐聽經,聽經竟,則悉皆諷誦,通利,重(吳無)知經道。
益明智慧(已下吳本無)其諸花香,小萎便自墮地,則自然亂風吹花,悉皆自然去。
則諸佛國中,從第一四天王,上至二十六(三吳)天上,(諸天人皆共持,天上萬種,自然之物,來下供養(之十八字吳譯有是)諸菩薩、阿羅漢、天人皆複於虛空中,大共作眾音伎樂,諸天人前來者,轉去避後來者,後來者,轉後(複吳)供養如前,更相開避,諸天人歡喜,聽經皆大共作音樂,當是之時,快樂無極,諸菩薩供養聽經訖,竟便皆起,為諸佛、為禮而去,則複飛到八方上下,無央數諸佛所,則複供養、聽經,皆各如前時。」
吳譯同之。
箋雲:「前諸大士,非特見供具之變瑞,而為欣悅,乃聞佛說法,歡喜亦複無量也。」(文)
今謂,上諸菩薩三字,流於此可見。
供養忻悅,聽經而歡喜,喜愛無量。
唐譯合以為一喜愛,此之供養聞法,即是集功德藏也。
三、還到本國
供養佛已,未食之前,忽然輕舉,還其本國。
唐譯雲:「于晨朝時,奉事供養,尊重讚歎,無量百千,億那由他佛,及種諸善根已,即於晨朝,還到本國。」
此皆由無量壽佛,本願加威(二十二願),及曾供養如來,善根相續(現其德本)。無缺減故,善修習故(修習普賢),善攝取故(為眾生故),善成就故(大悲心成就)。此「皆由」已下,明供佛聞法之由來,今經所無也。
漢本雲:「悉夾已後,日未中時,諸菩薩則皆飛而去,則還其國,悉前為無量清淨佛作禮,皆卻坐,一面聽經,聽經竟,皆大歡喜。」(文)
吳譯同之。
帥忽然者,梵響雲:「東宮忽(呼骨切)。」
郭知玄雲:「忽事不意而至也。」
麻果:「焂忽俄頃也。」(文)
輕舉者,如鷹隼飛神足之疾也。
五自土法樂二:初聞法得道樂;二、供養不斷樂。
此初也。
佛語阿難,無量壽佛,為諸聲聞,菩薩大眾,班宣法時,都悉集會,七寶講堂,廣宣道教,演暢妙法,莫不歡喜,心解得道。
唐譯:「供養諸佛,次說「說一切智德」故。略無此段。
宋譯東方偈,後明道場樹,而不說講堂。
今經道場及講堂精舍,上卷已說。
至此處,則彼諸菩薩,供養他方竟,還本國,而聞本佛彌陀說法。仍說七寶講堂,其次第連接焉。
漢本二(十三)明七寶鈟在前,次說講堂後,明他方菩薩往覲。
文雲:「佛告阿難,阿彌陀佛為諸菩薩、阿羅漢說法時,都悉大會講堂上,其國諸菩薩、阿羅漢及諸天人民,無央數都不可複計,皆飛到無量清淨佛所,悉前為無量清淨佛,作禮卻坐聽經,無量清淨佛,便則為諸比丘僧、諸菩薩、阿羅漢、諸天人民,廣說道智大經,皆悉聞知經道,莫不歡喜踴躍,心開解者。」(文)
吳譯上(三十一)同之。
會疏此文次「越」他方往覲文,一連引「隨類各得解」文未詳,真化混淆矣。
又會疏是則第二十八(見道樹願),及第四十六(隨意聞法)願成就也。(文)
渧記雲:「第二十八願,局化土願,而今此段,唯是真土德相,故不可為見樹願成文也。其第四十六願,乃通真化,故是亦可謂第四十六願一分。(云云)
今謂,記者評局解耳,至下可知,此中初四句,明說法時「簡」他方,都悉等一句,示「會處」,廣宣等二句,正明說法相,莫不等二句,明「聞益」也。
班宣者,或作頒,賦與也。今「宣佈義」也。
廣宣道教,演暢妙法者,正班宣法也。
龍樹贊說法相雲:「諸有無常無我等,亦如水月電影露,為眾說法無名字。」
前偈曰:「知法如電影,究竟菩薩道,通達諸法性,一切空無我,專求淨佛道。」
諸法本來無名無相,而常說無名字法,法性空寂,而不妨菩薩道,如是說大法門,曰說「道智大經」。
聽此開示,悟入佛智,曰:「歡喜心解得道」,是乃自受「法樂」之相也。
贊曰:「聽佛開示鹹悟入,歡喜充遍皆得道。」(文)
開示悟入之語,且假語於彼,而意不同彼,會三歸一義。
今約二十九種門,寄顯「真土」菩薩,悟入「一實道」之相,是因順余方,示「自受」法樂相而已。
此乃顯彼土諸菩薩,供養聞法于他方,還本國聽彌陀說法,自受法樂也。
雖文正意「如是」而佛教多含,或應有從化土進入於真土之人,不可一準。
是以高祖合之于道場樹,為「方便」化土,有從假入真之相故。何以知爾者?
今按贊曰:「大眾雲集七寶堂。」
大眾雲集之語「縱容」,恐應非但自土大士,何者贊文下,十四佛已今當往大士回之上。
次頌十方往覲,而後有聖主世尊說法時,大眾雲集七寶堂等偈。
由是言之,此大眾不但自土「還來」大士,他方來生菩薩,亦同來集此講堂,聽佛開示,有自受法樂者,或有從假入真者,何以故?
他方來中,有不退菩薩,又有小行少功德者故,此等大眾,自國他方,都悉雲集會,故曰「大眾雲集七寶堂」。
此由贊偈起盡為此解,豈夫不然乎!
由此視之,文經都悉集會之語亦寬。
漢譯次文,有其國諸菩薩等,簡別言。故知上都悉大會講堂文「廣通」自國他方來生,故高祖言:「十方來生無邊,卓見高邁堪仰信焉。」
雖然文正意,在自受法樂正益,應知。
渧記者,未見此義,偏約「正為」者,局解耳思之。
二、供養不斷樂
即時四方,自然風起,普吹寶樹,出五音聲,雨無量妙華,隨風周夾,自然供養如是不絕,一切諸天,皆齎天上,百千華香,萬種伎樂,供養其佛及諸菩薩,聲聞大眾,普散華香,奏諸音樂,前後來往,更相開避,當斯之時,熙怡快樂,不可勝言。
唐譯略無此段,漢本二(十四)雲:「則四方自然,亂風起吹,國中七寶樹。
七寶樹皆複作五音聲,亂風吹七寶,華華覆蓋其國,皆在虛空中下向。
華其香極自軟好,香遍國中,華皆自散,無量清淨佛及諸菩薩、阿羅漢上,華墮地皆厚四寸。
華適小萎,則自然亂風吹,萎花自然去,則四方俱複,自然亂風起吹七寶樹。
七寶樹皆複自然,作五音聲,亂風吹七寶樹,華華複如前,皆自然散,無量清淨佛及諸菩薩、阿羅漢上,花墮地,複厚四寸,花小萎則自然亂風吹,萎花悉自然去,亂風吹花,如是四反,則第一四天王諸天人,第二忉利天上(已下四十字吳譯無之)諸天人,第三天上諸天人,第四天上諸天人,第五天上諸天人,第六天上諸天人,第七梵天上諸天人,上至第十六天,上諸天人,上至三十六(三吳)天上諸天人,皆持天上萬種自然之物。
百種雜色華,百種雜香,百種雜繒彩,百種劫波育疊衣,萬種伎樂,轉倍好相勝,各持來下,為無量清淨佛作禮,則供養無量清淨佛及諸菩薩、阿羅漢,諸天人皆複大作伎樂,樂無量清淨佛及諸菩薩、阿羅漢。
當是之時,快樂不可言,諸天人前來者,轉去避後來者,後來者轉後(作複吳)供養如前,更相開避。」(文)
吳譯同之,但文相稍略也。且無諸天人,第三天上,以下五十字,三十六天作三十三天。
帥解雲:「供養中亦三:一、風音供;二、雨華供;三、諸天供。初、風音供中,即時者,聞法歡喜之時也。不待求而起,故曰『自然風起』」
出五音聲者,謂宮商角徵羽也(出去聲)次、雨華供非唯風音,又雨妙華,夾國中,不求而自得供養,如是常無有「斷絕」也。後諸天供養,非惟自然風華之供。
又他方諸天,齎華香伎樂,而來為供養也。
齎者玄贊八(四十七右)曰:「磣音節稽反,持遣也,切韻作齎。」
麟音三(十四)曰:「考聲雲『持』物行也,切韻付也遺也。齎送也。」(文)
前後來往等者,前來者前往,後來者後往,開路避迹,相讓不礙也。避者避回也,避去也,謂遠離之處也。
當斯等,明快樂無極也,當斯之時者,佛說法及以風華、天樂、供養之時也。
熙怡者,熙怡和悅也,方言「怡喜」也。湘潭之間,曰「紛怡」或雲「熙怡」。(文)
此下略箋釋詳也。
第四、明悲門普入之德有二:初、略明;二、廣歎。
初、略明中亦三:一、弘贊佛慧德;二、普入無礙德;三、悲湣為心德。
初、弘贊佛慧德者
佛語阿難,生彼佛國,諸菩薩等,所可講說,常宣正法,隨順智慧,無違無失。
唐譯下(九左)雲:「複次阿難,彼極樂界,諸菩薩眾,所說語言,與一切智相應。」(文)
漢譯一(十七)但說諸菩薩說法。
吳本亦同與今經「異」也。
宋譯下(五)有說,一切智段,而文相甚略,故無此文可配。
淨影雲:「自下第八,彰彼菩薩行德圓備。」
于中初別,後(彼諸菩薩下)總結之,別中有七:一、行修離過;二、具足下,成德圓備;三、等觀「三界」下,行修具足;四、究竟「一乘」下,成德殊勝;五、「摧滅嫉」下,行修增進。六、「因力」下,諸力具足;七、身色相好功德已下,通就諸德總歎顯勝。
初中先別,後(究竟一切下)總結之。
別中初言,所可講說,常宣正等,化行離過。(自下科節憬興依之)
望西、略箋並依用淨影。梵響亦同也。
嘉祥疏(二十九右)明說法中有二:初明佛說(廣宣道教等);後明菩薩說。(諸菩薩所可講說下)
即是傳佛語于菩薩,傳佛語中有二:初明「說無乖違」,於其國土下,次歎德。(文)
會疏科節與諸家別,此三明說一切智總標。(云云)渧記從之。
今謂,上重智門遊戲德竟。自下第四,重明「悲門普入德」有二:初略明,後廣歎。(究竟一切下)
初中有三:
一、弘贊「佛慧德」。(口業德)
二、於其國土下明普入「無礙德」。(身業功德)
三、于諸眾生,下明悲湣為「心德」。(意業功德)
略歎菩薩「三業德」為略明也。
初弘贊佛慧德者,即是安養界菩薩,于他方世界,為「讚歎」佛慧功德音也。
嘉祥雲:「自下菩薩,傳彌陀佛語,說無乖違。」與今相近,而不必同,學者思擇焉。
論偈雲:「何等世界無,佛法功德寶,我願皆往生,示佛法如佛。」(文)
此於無三寶處,示佛法如佛。今經文,有佛無佛,于何佛國讚歎佛慧也。
上偈文,明諸佛「咨嗟」讚歎。今文乃明「菩薩」亦如佛「咨嗟稱讚」彌陀佛慧也。
所可講說者,所可助語辭。講說者,猶和解有其本說,而和解之言「講說」,如諸佛本說讚歎佛慧也。
安養菩薩,不講說則已,苟所可講說,常宣說正法。下文雲:「常共稱揚讚歎。」諸佛常讚歎,則菩薩亦常宣說之。
「常宣」二字,顯十七願功,本願文,就「讚歎」首舉諸佛,首佛已贊彌陀,菩薩何不贊;菩薩已贊,凡僧亦可從之,故偈曰「我贊佛慧功德音,願聞十方諸有緣」等。
正法者,謂悲願一乘,其體即「至德尊號」也。隨順智慧等者,望西雲:「隨順智者,順一切智。」(一切智、義如願中釋)
故寶積雲:「諸菩薩所說語言,與一切智相應,是二十五願成就也。」(文) 略箋、會疏同之,今所不取也。
憬興雲:「即順彌陀佛『智慧』故也。」(文)此釋可謂盡矣。
今隨順彌陀「佛智」說佛智法門也。
如來會約「通門」故雲「語言」與一切智「相應」,今就「別途」說彌陀「佛智」也。
無違無失者,望西雲:「法位雲:『不違聖教,不失正理。』」(已上)
今謂,說法順智,故無違;無違故無失;失「過」也。(文)
略箋亦同。義記依用法位。
梵響雲:「無相違無過失。」
會疏雲:「無背佛意,無失眾機。」
各據一義,今謂,無違無失者,示「隨順」相,謂隨順佛智所說,皆無違佛意,隨順佛智故,所說教法無有誤失也。
二、普入無礙德
於其國土,所有萬物,無我所心,無染著心,去來進止,情無所系,隨意自在,無所適莫,無彼無我,無競無訟。
唐譯雲:「於所受用,皆無攝取,遍遊佛剎,無愛無厭,亦無希求,不希求想,無自想,無煩惱想,無我想,無鬥諍想,違怨瞋之相。(文)。
漢、吳、宋三本,無可配文。
帥淨影雲:「于其國下,自行無失。」于中初先明「攝」對治,滅煩惱下明離諸過。
前攝治中,明修六度而為對治。初修舍行,舍猶檀矣,於其國土,所有萬物,無我所心,明其「離見」,無染著心,彰其「離愛」,除舍此二名為「舍行」,次修「戒行」,去來進止,情無所系,隨意自在,明「離身過」。無所適莫,無彼無我,明離「意過」。無競無訟,明離「口過」。(文)
憬興同之。
望西、略箋、梵響並依用之。
獨會疏以為歎其心念。渧記依用之而已。今亦不取也,今謂,於其國土下,二明普入「無礙德」。謂彼菩薩,普遊有三寶處、三寶處一切世界自在無礙,是曰:「普入無礙。」
故唐譯雲:「遍遊佛剎,無愛無厭等。」(文)
於其國土者,所遊之處,總攝「淨穢」。於其土所有萬物,無我所心等者,彰「無礙」之義。
淨影、憬興配「舍戒」等,非今所取。
今文意謂,於其國土中,宮殿樓觀、池流、花樹及飲食、衣服、花香等,一切萬物,有「我所」心,(我所者我瓔珞、我僮仆、我器等執為我所有)則有「自他親F16933;」,認「一所」,而為己住宅,執「一方」,而為我家鄉,故去來進止,有「挂礙」。
安養菩薩,永離「我所」心,淨如蓮花,不受塵埃,於十方淨穢諸剎,去來進止「無所系」隨意自在「無礙」也。
無「我所心」,故於萬物,無染著心。故于淨不著於穢亦無厭,亦無可無不可,彼己猶空,故無競無訟。
贊偈曰:「於己萬物,亡我所淨。若蓮華不受塵,往來進止,若泛舟利安為務,舍適莫彼,己猶空斷二想。(文)
帥無我所心等望西雲:「是第十願(漏盡通願)願成就也。願從始說(言國中人天,故為見思漏盡),今從終明(言諸菩薩故無明漏盡),故凡聖異,見所斷惑,名我所心。修所斷惑,曰染著心,舉一顯諸(云云)。」
是乃封泥人天菩薩言,故分別終始兩益者,未可也。
渧記曰:「此文唯述其心念,永離染著,不必配佈施行也,無我所心,乃離見惑,無染著心,離思惑,今且隨順凡情,示見思漏盡,委如第十願下辨也。
然會疏雲:「菩薩萬行大本,唯在人法二空「觀智」故別舉之。」(云云)
此乃約二障漏盡,恐非今文意。(文)
帥去來進止,情無所系者,望西雲:「去于他方,來于本國,動作身儀,名為『進止』。」(文)
會疏「去」者,夾至十方也。「來」者,還來西方也。「進」者,往詣佛所。「止」者,往止閑處也。(往止之往恐住字)
此以上往諸十方(乃至)還到本國文,釋去來進止文,此義未詳。
上約「智門」菩薩,今約「悲門」大士,其相異也。又上局淨國,今通淨穢,其義別也,若今文唯局淨國者,于諸佛淨國,有何可不可,而雲「無適無莫」耶?
今不然,往來十方,淨穢之身儀,雲「去來進止」也。
石林燕語曰:「進止猶言『進退』也。」
後漢 揚修傳護軍不知進止。(文)
帥無所適莫者,望西雲:「適莫者,親F16933;之言,如淨影雲:于眾生所,無適適親,無莫莫F16933;。(憬興同之)
東宮 切韻雲:「適莫『厚薄』之辭也。」
抄批十四雲:「無適摸者」,有雲:「既舍親出家已,心行平等,無有的的之「親」,亦無落莫之「F16933;」也。
俗儒雲:「適莫謂『厚薄』也。」
按論語第二雲:「君子之于天下,也無適也無莫也。」(已上)
苑音二(八右)曰:「適丁曆切。」
蜀志 諸葛亮曰:「事以覆F16933;易奪,為益無適無莫,為平人情,苦親親而F16933;F16933;故,適莫之道,廢也人皆樂,人從己不樂,己從人故,即奪之義也廢也。
論語云云。
漢書注曰:「適主也。」
爾雅日:「莫定也。」謂普於一切「無偏」,主親無偏定F16933;也。(文)
厚薄親F16933;義也。
論語集解雲:「適莫者,謂可不可也。」
會疏依之,義無違也。
帥無彼我無競無訟者,有我故有彼,既無我所何有我,無我故無彼,既無彼我,何有競訟是非也。
廣韻競渠「敬切」,爭也、強也、逐也、遽也。
訟廣韻以用切,爭罪曰「獄」,爭財曰「訟」(文)。
三、悲湣為心德
于諸眾生,得大慈悲,饒益之心,柔軟調伏,無忿恨心、離蓋、清淨、無厭怠心、等心、勝心、深心、定心、愛法、樂法、喜法之心,滅諸煩惱,離惡趣心。
唐譯雲:「何以故?彼諸菩薩,于一切眾生,有大慈悲利益心故,有柔軟無障礙心、不濁心、無忿恨心、有平等調伏寂靜之心、忍心、調伏心、有等引澄淨無散亂心、無覆蔽心、淨心、極淨心、照曜心、無塵心、大威德心、善心、廣大心、無比心、甚深心、愛法心、喜法心、善意心,舍離一切執著心,斷一切眾生煩惱心,閉一切惡趣心故。」(文)(海渧記盡於此惜哉)
淨影意于諸眾生下,修「忍行」。
無厭怠心等修「精進行」,定心修「禪行」,愛法等修「慧行」。(已上對治修)
滅諸等二句,明「離過」。以六度行對治故,憬興同之。
望西、略箋依用之,今之所不取也。
今解,此三、明悲湣為心德,即是菩薩大悲門之心相也。
會疏釋,與此「相近」矣。
華嚴等諸經,廣說菩薩心相,今略以十一句歎之。
于中初一句為「總」,次十句為「別」,菩薩于諸眾生,常拔苦與樂為心,故于一切眾生,得大悲饒益之心。
論所謂,不舍苦惱眾生,回向為首,成就「大悲心」是也。是為總句。
別句中,柔和善順,名柔軟心。(一句)
調三業非,不作粗業,名「調伏心」。(二句)
住忍辱無怨怒,名「無忿恨心」。(三句)
遠離五蓋(貪瞋眠悼悔疑),其心清淨,無疲倦想,名「離蓋無怠心」。(四句)
無怨親別,名「平等心」。(五句)
不發二乘,下劣之心,故名「勝心」。(第六句)
悟入甚深,法性之心,故名「深心」。(第七句)
常在三昧,故名「定心」。(八句)
聽法愛樂歡喜,故名「愛法樂喜法之心」也。憬興約三慧,淨影約得法始中終,今不用之。(第九句)
六趣因亡,果亦滅,故雲:「滅諸煩惱,離惡趣心。」(第十句)
此中有事、有理、有悲智等心,而大慈悲為「首」可知,上來略即悲門菩薩,三業德竟。
二、廣歎有四:損法說歎;撿譬說歎;換弘贊德;搗總結歎。
初、法說歎中二:損總歎;撿別歎。
初、總歎
究竟一切,菩薩所行,具足成就,無量功德。
初二句標「行」,後二句標「德」,雙歎行德,究竟一切所行,故行勝,行成為功德,故行勝則德亦勝,故雙歎行德勝也。
如來會雲:「行智慧行,已成就無量功德。」(文)
此亦總標行德也,然淨影究竟等二句,屬上為總結,具足等二句,屬下為總標,恐不順經意。
二、別歎有七:一、定慧具足:
得深禪定,諸通明慧。
唐譯禪定覺分合說。宋譯下(五右)雲:「禪定智慧,通達無礙,神通威德,無不圓滿。」(文)
漢、吳兩本無對文。
淨影菩薩行德圓備,別中有七:
一、行修無過終上自下;
二、成德圓備總別:別中初明、自利功德,以無礙下,明利他德,前自利中,得深等自分功德。修心佛法,下勝進分功德。(云云)
憬興同之。望西、略箋依用淨影。
會疏別歎六等科說「穩當」。今取為七段,間改科目而已。
今初明定慧具足,上句明定,下句明慧。
大乘甚深三昧,故雲「深禪定」,通謂六通,明謂三明。(宿住智證明,死生智證明,漏盡智證明,於六通分第五,二六為三明,治三際愚故,如俱舍二十七),此二皆慧為性故,雲「諸通明慧」。
略箋雲:「淨影雲:『禪謂四禪定者,謂四空定等』。」(憬興同之。望西用之。)
今謂,是摩訶衍三昧,所謂首楞嚴及般舟三昧等也,何則既是大乘善根界,其土大士所得三昧,豈其四禪八定乎?可想知焉,故曰「深禪定」也。
二、遊入道品:
遊志七覺,修心佛法。
唐譯雲:「於禪定覺分,善能演說,而常遊戲,無上菩提,勤修敷演。」(文)
宋譯雲:「依佛所行,七覺聖道修行。」(文)
淨影、嘉祥遊志七覺一句,屬上定慧,又修心佛法句,屬次五眼具足。略箋等從之。
若依峻公遊志七覺,修心佛法二句,科雲:「具足道品」。
今按峻公為優。何者七覺,使定慧均等,則屬上。
成佛眼等功德,則修佛法屬下,亦並有理,雖然今此文,明安養菩薩,具足諸行,而非明定德。故知峻公為勝矣。
然峻公釋,修心佛法雲:「修心佛法者,總攝餘念處,正勤、神足、根力及聖道,名『佛法』。常以之為棲神之宅,修心整身,故雲:『修心』者,未詳。」
龍樹偈雲:「乘彼八通船,度難渡海。」
此乃舉八道,以攝餘無量道品,凡七科道品,通大小乘。
大乘道品,攝無量道,故舉一道品「攝餘」。
若准智論、三十七品,無所不攝,即無量道品,亦在其中。
大集亦雲:「道品是菩薩寶炬陀羅尼。」(略箋所引)故知。
今舉七覺支攝餘道品,修心佛法中,攝餘品者「未詳」也。今謂,佛法者,一佛乘也。
三十七道品,本是三乘通修道,此菩薩遊入,三乘通修道品,能修心佛法,使所修三乘,無漏道品,悉成一佛乘法,故今改雲「遊入道品」也。
七覺支如會疏、略箋。
三、五眼具足
肉眼清徹,靡不分了,天眼通達,無量無限,法眼觀察,究竟諸道,慧眼見真,能度彼岸,佛眼具足,覺了法性。
唐譯雲:「肉眼發生,能有簡擇,天眼出現,鑒諸佛土,法眼清淨,能離諸著,慧眼通達,到於彼岸,佛眼成就,覺悟開示。(文)
宋譯雲:「五眼照真,達俗。」(文)
帥肉眼等者,四大扶根名肉,正根淨色能見,名眼。
大論雲:「肉眼見近不見遠,見前不見後,見外不見內,見晝不見夜,見上不見下,以此礙故,求天眼。
華嚴(五十七)離世間品曰:「肉眼見一切色。」
涅槃雲:「肉眼礙非通,照見胎卵濕化,色身起滅因緣。」
淨影雲:「彼國中報得肉眼,徹見無數世界之事,名為清徹,所見明審,故雲:「靡不分了」,斯乃照矚現在色像,名為「肉眼」。(憬興同之)
天眼等者,亦是四大淨色為性,此有報得天眼,自四王上至非想,非今所用。
如地持說:「一切禪定名『天住』,依禪修得淨眼,從因立名,名天眼。」
大論曰:「天眼見和合因緣,生假名之物,不見『實相』故求慧眼。」
華嚴曰:「天眼見一切眾生心。」
涅槃曰:「天眼通非礙,見障外色等。」
淨影雲:「能見眾生,死此生彼,所見寬多,故曰『無量』,所見長遠,故曰『無限』。」(文)
法眼等大論曰:「法眼令是人,行是法,得是道,知一切眾生,各各方便門,令得道證,不能遍知。」(文)
淨影雲:「智慧照法,故名曰『法眼』,能見一切眾生根欲性心,辨知一切化眾生法,所知究極,名為究竟,了知三乘道法差別,名究竟諸道。」(文)
玄贊曰:「觀事有慧。」
與俗智相應,知法差別,慧眼見真等者,大論曰:「得慧眼,不見眾生盡滅一異相,舍離諸著,不受一切法,智慧自內滅,是名慧眼;但慧眼不能度眾生,無所分別故。」(文)
玄贊曰:「慧眼觀空理慧。」(文)能與真諦智相應,達無相也。
淨影雲:「照空實慧,見理名『眼』,能見真空,故名『見真』,除舍有相,達到平等無相彼岸,名『度彼岸』。」(文)
帥佛眼具足等者,大論曰:「佛眼無事不知,覆障雖密,無不見知。于余人極遠,於佛至近;于余人幽闇,於佛顯明;于余為疑,於佛決定;于余微細,於佛為粗;于余甚深,於佛甚淺。是眼無事不聞,無事不見,無事不知,無事為難,無所思惟,一切法中,佛眼常照。」(文)
淨影雲:「前四是『別』佛眼是『總』,見境周盡故雲『具足』,又複佛眼能見,真實如來藏中,不空實性,名『了法性』。」(文)
法華文句雲:「四眼入佛眼,皆名佛眼。」(文)
佛眼以一切種智為「體」。能緣中道第一義諦,無法不照也。
玄贊曰:「佛眼因積而果圓,攬前四為體。」
龍樹解雲:「如四大河流,至天池通名『大海』,如是四眼,流至佛果,通為佛眼。」(文)
華嚴說十眼與五眼相攝。如法華義疏四(廿一左)往撿。
問:「諸經論慧眼、法眼次第何?今法眼慧眼次第耶?」
答:「有雲經論之異說,不可強求之。」(云云)
略箋有說,今先說法眼者,法眼照俗之眼,慧眼照空之眼,先化他故先法,此亦一途,不可鑿說。
要解 贊偈雲:「菩薩萬行貫心眼。」(文)
此乃究竟一切菩薩,所行等為「總標」,得深禪定已下,為一切萬行具足之相,故曰貫「心眼」。
心者,得深禪定,諸通明慧,修心佛法也。
眼者,指五眼,然則此中,盡一切萬行,以五眼具足,為結歎。而不及余文可見矣。
四、智辯無礙
以無礙智,為人演說,等觀三界,空無所有,志求佛法,具諸辯才,除滅眾生,煩惱之患,從如來生,解法如如,善知習滅,音聲方便,不欣世語,樂在正論。
唐譯雲:「生無礙慧,為他廣說,於三界中,平等勤修,既自調伏,亦能調伏一切有情,能令獲得勝奢摩他,於一切法,證無所得,善能說法言辭巧妙,勤修供養一切諸佛,摧伏有情、一切煩惱,為諸如來之所悅可,而能如是,如是思惟,作是思惟時,能集能見,一切諸法,皆無所得,以方便智修行滅法,善知取捨,理非理趣,於理趣非理趣中,皆得善巧,於世語言,心不愛樂,出世經典,誠信勤修。」(文)
宋譯下(五右)雲:「辯才總持,自在無礙,善解世間無邊方便,所言誠諦深入義味,度諸有情,演說正法,三界平等,離諸分別。」(文)
帥此下諸師解釋,紛亂難的取。嘉祥法說中有六種:
前歎無染德;次歎四等德(得大慈下);次歎五眼德,此以無礙智,下明辨德也。志求佛法「法無礙」,從如來生,解法如如「義無礙」,善知習滅音聲,明「辭無礙」。(文)
淨影成德圓滿中二:初、得深禪定等,明自德。二、以無礙智,為人演說,明利他德。
第三等觀三界下,明修具足有二:初、修始有自利(等觀)利他(具諸),後修終亦有自利行,成利他行成。
初自利成有四:自分解行、勝進解行(云云)
憬興大科同之。
望西、略箋等依用淨影。
其解茫洋難辨,峻山科節昭晰,今從之。
解之亦峻公解,可謂有力,以無礙等二句,總標「智辯」,有無礙智,故發「無礙辯」演說也。
等觀下別明,中有二重:初、明從空出假智辯;後、從如下,明第一義諦智辯。
初中等觀三界,空無所有「二句」,自證入處,觀三界依正等「是空」,從此「空智」發名字、語言,能說三乘佛法,利眾生,故雲「志求佛法」。
菩薩四無礙辯,於此悉具足,故雲「具諸辯才」。
此二句,正明「辯德」。
除滅眾生等二句,明「辯益」,眾生聞善巧說法,由之除滅惑業,而令證妙果。
故後第一義諦中,從如來生等二句,明「自證入」,解言證也,謂證入為解法,淨影雲:「從如來生,解法如如是其理解,解由如來教化出生,是故說之,從如來生,善智習滅方便者,是其教解。」(云云)
憬興雲:「此猶不盡,教解亦從佛化生,故今,即從如來生,即總顯菩薩獲解之『所由』。解法如如者;即別申悟,非安立真之智;善智習者,即別辨悟安立諦之解等。」
望西雲:「從如等者,菩薩解行,從佛口生故。解法等者,所生理解。善智等者,所生教解。(云云)
此依用淨影。
此等諸解,並以為智從如來教「而生」雲:「從如來生。」
此示「智所由」。略箋亦從之。
會疏以為「能證」人之所生處,此亦二義:初從如來教化而生,後從如實道來生,二解俱解,菩薩生安養所由,恐未可。
今解,從如來生者,明如實智,此智從「一實真如」而來生故。解法如如者,明境智相照;法如如者,一切諸法實相,是為如實智之境;謂法如如智,解法如如境,能如如於所如,所如如於能如,故雲「如如」。
蓋是如實智,證如實理也。善智等二句,正明第一義智辯。
淨影雲:「習善之教名『習音聲』,滅惡之教名『滅音聲』,菩薩于此,悉能善解,故名『善知』。於中巧知,故曰『方便』。」(文)
興疏雲:「有說習即集諦意,亦兼苦,滅即滅諦,含道之言,因果相涉,故說四諦之教,即音聲方便,此亦不然。
集雖必苦,苦有非集,滅之與道,為無為異,不可以集滅而攝苦道,故今即善知習滅者,即「別辨」悟安立諦之解。習滅者,舉染因淨果,不盡之言,真絕眾相,而說四諦,唯教設施,故雲:「音聲方便」(云云)。
望西、略箋依淨影。
會疏舉二解竟雲:「一本習作集,則後義宜歟。」(文)
四諦教者未詳。初解就文未流便,今謂,習謂無明習氣,滅謂滅盡也,中道實相之教,能滅盡無明習氣,此菩薩證實相一如故,善知無明習氣滅盡音聲,而巧以中道,教開悟眾生也。不欣等二句,明「辯離過」也。
善知音聲方便,故於世間語言不樂,所樂在「出世」大乘了義。
唐譯雲:「於理趣非理趣中,皆得善巧,於世語言,心不愛樂,出世經典,誠信勤修。」(文)可准解矣。
五、如實修行(會疏真俗雙融)
修諸善本,志崇佛道,知一切法,皆悉寂滅,生身煩惱,二餘俱盡,聞甚深法,心不疑懼,常能修行。
唐譯雲:「善巧尋求,一切諸法,求一切法,增長了知,知法本無實不可得,於所行處亦無取捨,解脫老病,住諸功德,從本已來,安住神通,勤修深法,於甚深法而無退轉。」(文)餘譯無對文。
帥淨影自分行中,趣菩提行。(初二句)滅生死行,(知一切法,二餘俱盡)聞甚深法,下勝進解。(云云)
會疏約「智斷恩」三德,及「法身、般若、解脫」三德,明相融。次配釋四諦,解釋未詳。
今按初六句,約法性法身,後三句約方便法身歎。初中前四句因,後二句明果,菩薩具修萬行,唯求佛菩提,曰「修諸善本」等,此行也。
知一切法,皆悉寂滅者,明解。
法華曰:「諸法從本來,常自寂滅相。」又雲:「諸法寂滅相,不可以言宣。」(文)
由如是菩提行及實相智解,故生死因果無不破盡,故雲:「生身煩惱,二餘俱盡。」
此顯其果,生身煩惱之所盡,豈非法性法身乎?得寂滅平等法,故為寂滅平等法身也。
興雲:「生身在報(苦果依身),煩惱苦因,因果二餘,皆已盡故。」(文)
略箋曰:「生身煩惱,二餘俱盡者,謂生身之餘,煩惱之餘,故曰二餘;夫分段生身猶存者,即宿業餘,煩惱之餘則『習氣』也。」
大論曰:「煩惱習者,名煩惱殘氣,故曰『餘』也;八地已上,得法性身,即離分段,謂之『生身盡』,又斷惑習故曰『煩惱餘盡』也。」(文)
此釋詳也,初約界內,後約界外,若約界外者,生身之餘,指變易生死,煩惱之餘,指界外無明。
二俱盡,清淨得清淨法身,曰「二餘俱盡」也。
又可,此宗不論界內、界外,從如來生之處一切無明終盡,而言二餘俱盡者,且因順余方說耳。
聞甚深法等,約方便法身,既得法性法身,而本來住神通,常行甚深法,常行其深法,是曰「如實修行」。
唐譯雲:「從本已來,安住神通,勤修深法。」於甚深法而無退轉,甚深法者,諸法實相之法也。
此菩薩從本達實相,故聞之心不懼,隨順實相「不疑」。如實常能修行甚深法,而無退轉曰「常行」。
巒師曰:「達如而行,而行不行,名『如實修行』是也。」
六、大悲深遠
其大悲者,深遠微妙,靡不覆載。
此明所具深遠廣大,徹窮來際,故曰「深」;普度十方,故雲「遠」。
廣大不可思議,名「微妙」,無所不覆如天,無所載如池,是雲無蓋大悲,何以深遠微妙,如是以從彌陀大心海出,而行彌陀大悲故,學佛大悲心,常時無退者,是斯之謂乎。
七、弘贊極妙(可雲證慧無極)
究竟一乘,至於彼岸,決斷疑網,慧由心出,於佛教法,該羅無外。
唐譯雲:「於難解法,悉能通達,得一乘道,無有疑惑,於佛教法,不由他悟。」(文)
究竟等二句,明其證入甚深,決斷疑網等者,明證慧德用。
唐譯雲:「於難解法,悉能通達,無有疑惑,慧能通達難解法,故決斷疑網也。
慧由心出者,如是證慧,由佛心出。
華嚴雲:「所有慧心,不由他悟者,約此土入證之教,自心為本。」
淨土之教以佛為本,故此文不可以例同於他經也。
于佛經法,該羅無外者,應音九(十五)上古來切,該備也,方言該鹹也。
琳音八十(十右)同之。
郭注方言雲「皆」也。說文雲「約」也。嘉祥雲:「該之言『及』,羅之言『攝』,明解佛法,弘廣萬法,無悉盡。」(文)
謂證慧既出佛心故,解佛教廣大「該攝」一切佛教,無有外餘也。
帥望西、略箋依淨影。
成德殊勝中二:一、攝善勝;二、離過勝。
初攝善中三對:
究竟一乘(菩提智果),至於彼岸(涅槃果極)者,初「智斷」對也。
決斷疑網慧由心出(疑網慧障也,斷障證慧從心生,此證知也)。于佛教法,該羅無外(證慧生故,究解無餘,此教知也)。
畢證(理興)「教對」也。
斃智慧如大海等「定慧對」。
憬興同之。
究竟一乘,至於彼岸者,淨影雲:「究竟一乘菩提德滿。」(止)一義不同。
泛解有四:轂簡別名:一如來於彼三藏教中,隨化分三,求聲聞者,為說四諦;求緣覺者,為說因緣;求二乘者,為說六度。宣說菩薩,三阿僧祗,修行有漏,六波羅蜜于最後生,一身之中,斷結成佛。簡別彼三,是以言一。
畢破別名一。如來隨化宣說三乘,世人定執,以為真實,破別(彼字脫乎)三。
是以言一。故經說言,唯一是實,餘悉非真,猶如化城,非真息處。
斃會別名一。如來根本,分一為三,會之歸本,是以言一。如勝鬘說。
氌無別名一,就實論實,由來無別,故名為一;於此一乘,究名究竟,至於彼岸,涅槃果極,此二為一對。(文)
憬興雲:「一乘者,即智也。雖有三乘,其極無二,故雲『一乘』。有說(止)非也,若窮一乘至涅槃者,應非菩薩故,今即信解斯極,故雲『究竟』。彼岸者,即斷,既得斷智障,無為故雲『至於彼岸』。」(文)
憬興所謂一乘者,不過三中之一,彼亦未知安養所證故。破淨影雲:「應非菩薩者,F16933;昧耳,安養大士,非菩薩而立菩薩名,何咎之耶」
望西引憬興了雲。今雲:「皆得究竟一佛乘智,悉至佛乘斷德彼岸,故雲『一乘』。」
如下文雲:「遠離聲聞緣覺之地,即斯意也。」(文)
此亦離二乘為一乘,是三中之一乘耳。
要解雲:「究竟一乘者,有雲:三乘中之一乘,甚謬矣。三乘一乘此土說相,今說彌陀界事,非三非一一乘。」(文)
略箋、會疏所言,亦不過法華一乘,故雲:「十方佛土中,唯有一乘法,無二亦無三,除佛方便說。」
諸法實相妙理,門外大白牛車,究竟了義,故雲「究竟一乘」也。
此亦似「企及」,豈以此土說相,擬安養一乘耶!
故西河雲:「直攀大車,亦但一途。」(文)
今按究竟一乘,至於彼岸者,勝鬘經曰:「一乘即大乘,大乘即佛乘,究竟一乘者,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」
行卷曰:「一乘者大乘;大乘者佛乘,得一乘者,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阿耨菩提者,即是涅槃界,涅槃界者,即是究竟法身,得究竟法身者,則究竟一乘,無異如來,無異法身。如來即法身,究竟一乘者,即是無邊不斷,大乘無有二乘三乘,二乘三乘者,入於一乘。一乘者,即第一義乘。唯是誓願『一佛乘』也。」
涅槃經言:「善男子,實諦者名曰『大乘』。」(止)
實諦者,一道清淨,無有二也,(乃至)究竟畢竟者,一切眾生所得一乘,又言雲何為一,一切眾生悉「一乘」故。
雲何非一?說三乘故。雲何非一非非一?無數法故。(乃至)
爾者斯等覺悟,皆以安養淨剎之「大利」,佛願難思之至德也。(文)
安養淨剎之大利者,指今此經文。
由此言之,今一乘者,非一非三之第一義乘,是曰「一佛乘」,究竟一乘佛性之所顯現,究竟一乘者,究竟法身。
得一乘者,得阿耨菩提,故雲「究竟一乘」至於「彼岸」,決斷疑網者,顯真解脫無疑地。
涅槃雲:「至無疑地,故生『自然智』,故雲『慧由心出』,於佛教法,該羅無外者,一佛乘慧通達一切佛乘,無所餘也。
初二句,證人之體,次二句能證之智,後二句「能證」之德用應知。
上來法說歎竟。
廣歎第二譬說歎
智慧如大海,三昧如山王,(乃至)曠若虛空,大慈等故。
嘉祥雲:「譬有二十句,當分有合可解。」(文)
淨影如海如山,猶如雪山,屬前「攝善」為定慧對。照諸功德已下,明離過勝中,照諸功德,等一淨故,二句初法說。次譬說中,從猶如大地,至蓮華無染,六喻是「自利」。從猶如大乘,至若虛空大慈等故,十三喻明「利他」。
憬興初定慧對,全同淨影。
照諸功德等一淨故者,此後除障勝有二,此初總標,下二十句說定慧離障者,勝無有一德,而不離染故雲「等一淨故」。猶如大地已下,別釋。
初、六喻有三對,後猶如大乘下;
畢化德成有十三句,作六對。(云云)
大科大同淨影三對六對釋,恐未悉經意。
望西、略箋依用淨影。
然照諸功德,等一淨故句,為法說者不順文。于兩喻中間,何挾法說乎!
此明雪山喻之「合法」,唐譯文亦然,何為法說,不順文義可見。
今從嘉祥文雖略,而義自備矣。
凡設「喻」法不可全顯「法德」。如言佛面如滿月,豈無鼻目乎。
但喻顯其「一分」耳。是以說多喻以大士德也。
華嚴及大集第廿五、法集第四、寶雲第三等有此例。如大海者,喻智慧深廣。
唐譯雲:「其智宏深,譬之巨海。」
宋譯雲:「廣大如海,出功德寶。」(文)
帥如山王者,喻三昧不動。
宋譯雲:「堅固不動,如須彌山。」(文)
唐譯:「菩提高廣,喻若須彌山。」(文)
帥超踰日月者,慧光明淨,常照內外,一切超過日月光。
唐譯雲:「自身威光,超於日月,凡所思擇與慧相應。」
宋譯雲:「智慧明瞭,如日月郎。」(文)
帥清白之法等者,淨影雲「清白之法,圓滿猶如雪山,顯其定淨。」(文)
猶如雪山句,屬上,今不取也。
會疏雲:「清白等五句,以戒德喻雪山,戒德清淨,如雪山常潔白,能照眾生,令清涼故。」(文)
此亦一義,或可清白之法者,指諸善法,謂功德善法,具足圓滿,悉皆清淨,如雪山等一清淨。
唐譯雲:「猶如雪山,其心潔白,光明普照,無邊功德。」(文)
宋譯缺此喻。
帥雪山者,華嚴說十寶山其首,西域記一(十八)
曰:「揭職國,東南入大雪山,山谷高深,峰岩危險,風雪相繼盛夏含凍,積雪彌穀,蹊徑難涉,山神鬼魅,暴維妖祟,群盜橫行,殺害為務。」
補注十四(二十九)雲,昔時人雲:「埡嶺停雪,即雪山也。」
奘法師雲:「今親目驗知,非雪山,雪山乃居埡嶺以南。」(文)
帥如大地至如蓮華有六喻:初五、約五大,後一約「蓮華」。
如大地者,心不擇善惡淨穢,喻「大地載」無善惡分別。
唐譯雲:「不為善惡之所動搖,心靜常安猶如大地。」
宋本雲:「忍辱如地,一切平等。」
帥如淨水者,喻心清淨。
唐雲:「洗滌煩惑,如清淨水。」
宋雲:「清淨如水,洗諸塵垢。」(文)
帥如火王者,王者謂盛大,智火之滅煩惱,如大火燒薪。
唐譯雲:「燒煩惱薪,方之於火。」(文)
宋雲:「熾盛如火,燒煩惱薪。」(文)
望西雲:「一切煩惱者,五住地也。」
帥如大風者,箋雲:「神通遊戲,行諸世界,乃如大風,無障礙,可謂意去石壁『無礙』矣。」
唐譯雲:「不著世間猶如風。」(文)
宋無之。
應音曰:「毗嵐此譯雲:「迅猛風也。」
帥如虛空者,於一切世界無礙,如虛空無礙。
宋譯雲:「如虛空無邊,不障一切故。」
唐譯雲:「觀諸世界如虛空。」(文)
帥猶如蓮華者,不為一切世間污染,如「蓮花」。
唐譯雲:「不染世法,譬之蓮華。」
宋本雲:「如蓮花出水離一切染故。」(文)
唐譯更說二喻雲:「心無所主猶如火,養諸有情猶如此。」(文)
蓋重出耳,理趣釋雲:「於世間悲願生六趣,不被煩惱染汙,猶如蓮花。」(文)
帥猶如大乘等已下十三句,喻化他德也。如大乘者,大車也。
唐譯雲:「荷載眾生,猶如良乘。」(文)
菩薩大悲,運載眾生,使出生死,如大車運載。
帥如重雲者,苑音一(九左)雲:「重直用切。」言「密闇」也,重雲四起,發雷蟄戶一時開,如菩薩說法,開無明蟄戶,覺未覺。
唐譯雲:「遠暢法音,猶如雷振。」
宋本雲:「如雷震響出法音故。」(文)
帥如大雨者,降法雨潤眾生;如洪雨潤,一切卉木叢林。
唐譯雲:「雨一切法方之大雨。」(文)
宋本雲:「如雲靉靆故,如風動樹發菩提芽故。」(此上雷喻餘意)
帥如金剛山者,唐譯雲:「他論不動如鐵圍山。」(文)
宋本雲:「如須彌山,八風不動故。」(文)
望西雲:「金剛山者,有雲七金山也;有雲須彌山,此未決定。」
法華疏記雲:「金剛山者,此州之南,將燒寶山者,火欲至餘金山。」(已上)
依此釋意,非七金山及須彌故。又准下文雲:「金剛圍山須彌山,定非須彌。」
今謂疏記又雲:「長阿含十八,南州有金剛山,中有修多羅宮,所治有六十由旬。」(已上)
今經指之歟,又解指鐵圍山,名金剛山。故寶積雲:「他論不動,如鐵圍山。」
起世經雲:「諸餘大山,及須彌山王之外,則有一山,名斫迦羅(鐵圍山也),高六百八十由旬,縱廣亦六百八十由旬,彌密牢固,金剛所成,難可破壞,此鐵圍山外,複有一重大鐵圍山,高廣正等,如前由旬。兩山之間,極大黑闇,無有光明。」(已上)金剛所成故名金剛山歟。
即下文雲:「金剛山,恐其義也。」(文)
會疏取初長阿含說:「今依後說。」
准唐譯故,喻之不為一切外道等「動亂破壞」也。
帥如梵天王者,梵王娑婆世界主,最上首,喻菩薩上首德。
唐譯雲:「諸善法王能故。」今歎其弘贊德中,若有嫉妒心,則心不平等,不能利他,故先滅嫉心。
十住論雲:「等心于眾生,不嫉他利養等。」今安養大士,住平等心,故不妒忌他勝。
故雲「摧滅嫉心不忌勝」故。
應音十九(九右)雲:「楚辭故,興心而嫉妒。」
王逸曰:「害賢曰嫉,害色曰妒。」(文)
帥不忌者,應音十九(九)曰:「渠記切,忌難也,亦畏也,說文忌憎惡也。」(文)
麗本作「望」,一本作「要」,現本作「忘」,皆非也。
自不求法,則不能化他,故廣求知識,蓄積法財,無厭足,故雲「專樂求法」等。
二歎化他德有二:一、正為他說;二、彰其化德。
初說法。
常欲廣說,志無疲倦、擊法鼓、建法幢、曜慧日、除癡闇、修六和敬,常行法施,志勇精進,心不退弱。
唐譯雲:「常勤演說,利益眾生,戒若琉璃,內外明潔,善聞諸法,而為勝寶,其所說言,令眾悅伏,以智慧力,建大法幢、吹大法螺、擊大法鼓,常樂勤修,建諸法表,由智慧光,心無迷惑,遠眾過失,亦無損害,以淳淨心,離諸穢染,常行惠施,永舍慳貪,稟性溫和,常懷慚恥,其心寂定,智慧明察。」(文)
宋譯次譬說雲:「如是菩薩,夾滿佛剎吹法螺、墜法幢、擊法鼓、然法燈、離過,清淨無迷無失。」(文)
次明供養諸佛,與今經異也。
帥常欲廣說等,為他說法。此菩薩樂求法無厭者,為「利他」。
故所得法,必為他說。經無量劫,而其志無疲倦也。其法音遠被,如擊鼓。(苑音二(十右)曰,釋名雲:擊搏也,擊謂以手指拍之曰搏也。功韻打也。增璤扣也。
法威摧破邪,標勝如高建幢,慧日消除世癡冥,是明說法益也。
淨影配釋三慧,今不取也。
帥修六和敬等者,自無嫉妒,故常居「卑謙」修六和敬。青龍疏下(三十四曰:「三業同(身口意同慈),戒見學同。」
法界次第曰:「此六通名『和敬』者,外同他善為和,內自謙卑為敬。」(文)
唐譯雲:「戒若琉璃等,是舉一顯余,菩薩卑謙為要,故寄「聲聞教」明之,而此非小乘意也,常行法施等者,正明菩薩精進無退也。
二、彰其化德
為世燈明,最勝福田,常為導師,等無憎愛,唯樂正道,無餘欣戚,拔諸欲刺,(大法將德)以安群生,功慧殊勝,莫不尊敬。
唐譯雲:「作世間燈,破眾生闇,堪受供養,殊勝福田,為大導師,周濟群物,遠離憎愛,心淨無憂,勇進無怖,為大法將,了知地獄,調伏自他,利益有情,拔諸毒箭,為世間解,為世間師,引導群生,舍諸愛著。(文)
淨影:「第二對(勝進中三:初對修始,第二修次)中,為世燈明,最勝福田等『利他』也,為世燈明,最勝福田,明「化德」勝,自具智慧,能生物解,名世燈明,自具功為前導,如大梵天王。」(文)
宋本雲:「如梵王身,生梵眾故。」(文)
帥如尼拘類樹者,唐雲:「覆護眾生,如尼拘陀樹。」
宋雲:「如尼拘樹覆蔭故。」(文)
苑音四(二左)雲:「尼拘律樹,其樹葉如此方柿葉,子似枇杷子,子承蒂如柿,然其種類耐老,諸樹中,最能高大。」(文)
應音四(七左)日:「尼拘尼陀樹,應雲尼拘盧陀,此雲『無節』亦雲『縱橫樹』也。」(文)
智論八(四)曰:「婆羅門言,我曾道中,見一尼拘盧陀樹,蔭覆賈客五百乘車,蔭猶不盡。」(文)
帥如優曇鈟花者,應音雲:「烏曇跋羅花,舊言優曇婆羅花,此葉似梨果,大如拳,其味甘,無花而結子,亦有花而難值故,經中以喻「希有」者也。」
或雲「此雲瑞應亦靈瑞,三千年一出,今喻菩薩教法難值也。
唐譯雲:「『難遇』『希有』,如優曇。」
帥如金翅鳥者,唐雲:「摧伏他論,如金翅鳥。」
宋雲:「如金翅鳥,食毒龍故,喻勇猛威力,降伏外道。」
苑音一(五左)曰:「迦樓羅或曰揭路荼。此雲食吐悲苦聲也。
」
謂此鳥凡取得龍,先內嗉中,後吐食之,其龍猶活,此時楚痛出悲苦聲也。
或曰此雲「大嗉項鳥。」謂此鳥常貯龍於嗉內,益其項粗也。
舊雲金翅妙翅者,且就狀而名,非敵對翻也,然其翅,有種種寶色,非唯金耳也。(文)
法華文句雲:「迦樓羅此雲『金翅』,翅翮金色,居四天下大樹上(琳音雲居吒奢梨樹上)兩翅相去三百三十六萬里(法華、義疏引海龍王經云云)一切龍大恐怖。(以兩翅扇海水開沖得諸龍)
帥如眾游禽者;
唐譯雲:「無所聚積,猶如飛鳥。」
宋譯雲:「如空中禽,無住處故。」(文)
喻「少欲知足」又喻「無住」處涅槃。
帥如牛王者,有王名牛王,一切牛中之王,有大力勝諸牛,故喻「無勝」者也。
宋譯雲:「如牛王聲異眾牛故。」
勝鬘經雲:「又如牛王,形色無比,勝一切牛。」
玄贊五(五十四)曰:「牛王有三德:一、降怨德,能斷二障故;二、端嚴德,眾德莊嚴故;三、運載德,濟度自他故。」(文)
帥如象王者,唐譯雲:「善能調伏,如大龍象。」
宋雲:「如龍象威,難可測故。」(文)
喻調伏一切諸軍,如師子王者,唐雲:「勇猛無畏,如師子王。」
宋雲:「如師子坐無怖畏故。」(文)
大論七雲:「又如師子,四足獸中,獨步無畏,能伏一切,佛亦如是,於九十六種外道中,一切降伏,故名人師子。」(文)
帥曠若虛空者,此菩薩于一切眾生,大悲平等,如虛空曠等。唐譯無之。
宋譯雲:「如慈氏觀法界等故。」(文)
上來廣說「諸喻」歎菩薩德。
漢、吳兩譯,但舉師子王「一喻」歎之。
此略說耳。
廣歎第三歎弘贊德有三:一、歎自德;二、化他;三、結諸力。
初歎自德。
摧滅嫉心,不忌勝故,專樂求法,心無厭足。
唐譯雲:「柔和忍辱,無嫉妒心,論法無厭,求法不倦。」(文)
安養菩薩,常宣正法故,常宣說弘通悲願一乘德,能生物善,名「勝福田」。
常為導師,等無憎愛,明化益勝,以慧開人,名為導師,福善濟潤,故無憎愛,唯樂正道,無餘欣戚,自行次也。
樂道修善,無餘離過,第三對中(修成),拔欲刺等,利他成也(云云)。
憬興同之。望西、略箋從影科,今歎化德勝。
今准唐譯解,舉四德歎之。
初二句,世間解德大,應供德,常為導師下,大導師德,拔諸欲刺等,大法將德也,初中慧明照一切世間冥暗,故名為世燈明。
能具功德,堪應一切供養,能生一切眾善根故,曰「為世最勝福田」也。
常為導師等,明大導師德,為失道者,示正路,引導使趣「正道」,名導師行。
報恩經曰:「大導師者,以正路示涅槃徑,使得無為常樂故。」(文)
帥等無等二句,示導世之相,悲心平等,離憎愛之念,如於害香二人,自生等心。(涅槃)
帥唯樂正道,無餘欣戚者,望西雲:「此明『離過』也。」
上雲:「憎愛今欣戚,共是煩惱,憎則瞋恚,是戚行轉之惑也,愛是貪欲。即是欣行轉之惑也。(俱舍雲歡行轉)願正道故,無貪瞋也。」(文)
箋雲:「唯專樂欲佛正法,而無他矣。」
其餘道,則於得不得中,更無所欣戚。(文)此解勝於望西矣。
會疏雲:「以佛道為樂,以眾生為苦,無私欣戚故雲『無餘欣戚』。」(文)
此以樂字為苦樂之樂,對欣戚恐不順文,今解平等導,一切專唯欲至菩提正導,于餘道則更無所欣戚也。
帥拔諸欲刺等二句,明大法將德。唐譯雲:「為大法將,了知地獄,調伏自他,利益有情,拔諸毒箭。」(文)准解此。
大士為大法將拔一切眾、三毒、五欲,使離苦安穩,如世大將之拔兵卒毒箭,使安穩故。」
琳音廿九(十三)曰:「下刺音青亦反。」又此四反、二音並通。說文直傷也。
顧野王雲:「銳鑱人人肉中曰刺,古今正字從刀束聲。(束音次)從束者非也,經從夾作F16960;,俗字也。」(文)
廣韻針刺也,以針黹物:「刺」。
三毒五欲之傷人,如以針刺肉,痛若難堪,今菩薩說法,而拔愛欲除苦亦如是。故曰「拔諸等」。
中阿含曰:「複有三刺,欲刺、恚刺、愚癡刺。」
又華嚴曰:「眾生無智慧,愛刺所傷毒。」(文)
清涼疏曰:「謂無明造業,愛能潤業,故生死無窮,如泥中刺,不覺其傷。」(略箋所引)
功德殊勝等,二句總結德。
三、歎諸力具足
滅三垢障,遊諸神通,因力、緣力、意力、願力、方便之力、常力、善力、定力、慧力、多聞之力,施戒忍辱,精進禪定,智慧之力,正念正觀,諸通明力,如法調伏,諸眾生力,如是等力,一切具足。
唐譯雲:「永離三垢,遊戲神通,因力緣力,願力發起力,世俗力、出生力、善根力、三摩地力、聞力、舍力、戒力、忍力、精進力、定力、慧力、奢摩他力、毗鈟舍那力、神通力、念力、覺力、摧伏一切大魔軍力、並他論法力、能破一切煩惱怨力及殊勝大力威福具足。」
淨影雲:「第六諸力具足。初別後結,別中初明自力具足。」(初至諸通明力)(文)
如法調下化他力具足,自力中相從以為七門(興為七雙)。
因力、緣力為一門,起修所依,過去所修一切善行,能生今善,名為「因力」;近善知識,聽聞正法,名為「緣力」。
意力、願力為第二門,起修方便,求佛之心,名為「意力」;起行之願,名為「願力」。( 憬興破之)
方便之力、常力、善力為第三門(興雲總別雙),造修正修,依法巧修,名「方便力」;依法恒修,名為「常力」;依法正修,名為「善力」。
定力、慧力為第四門(興止觀雙),修心成就,修止成就,名為「定力」;修觀成就,名為「慧力」。
此前四門約修分別,多聞之力為第五門。
起行之解,施戒忍進定慧之為第六門。明所起行,謂六度。(興師聞行合第五聞行雙)
正念正觀諸通明力,為第七門。(興第六念定雙第七通明雙)依行成德,舍相入實,名為正念,離癡見法。(興雲:離亂證實)說為正觀。
依此二種成就六通,及得三明名通明力,此後一門,就德分別,上來自利,如法調伏諸眾生力,明其利他。(興雲化行成)
其自利七門,憬興為七雙,其第二意願雙雲:「有說求佛之心,名意力;起行之願,名願力。(淨影)有說發菩提心,名意力;希求佛果,名願力;二俱不然,求願起行,言別義一故,發菩提心,即希佛果故,如其次第今即如理作意,名意力;求菩提心,名為願力。」(文)
此破的中,望西、會疏從憬興。
又第三門方便力、常力、善力,興為總別雙,即方便力是總也,常力、善力者別也。
無間修故常力,惡法不間故善力即是二力,加行善故雲「方便力」。(文)此釋亦詳也。望西亦從之。
又影第五(多聞)、第六(六度行力)二門興合為第五聞行雙。
又影第七門興開為二:第六念定雙,第七通明雙,其餘釋無異。於中憬興釋相詳也。箋依用淨影,會疏說別解云云。
貫思義雲:「若疏七門興七雙,約『地前』之解,不稱經旨。」
華嚴離世間品說菩薩十力數回,或自利或利他,共明因圓果滿。
」
今文諸「通明力」已還自利,如法調伏已下「利他」。同華嚴之文。(文)
嘉祥雲:「因力、緣力下,三以諸力解歎之,恒照大乘之因,以化物故,雲『因力』;照眾生所藉之緣,名『緣力』;願力者,內重『願度』一切也;方便力者,有巧度之解也,常不舍此願,欲利安物,明善力也。
在境不亂,明『定力』;鑒而不名闇,『慧力』;能隨萬種為說,名『多聞力』;施戒忍等力者,以六度化物也。諸通明力者,以神通三明『化』之力也。
如法調伏諸眾生力者,柔者,以法調之;剛者,以勢伏之。如是等結,歎諸力也。」(文)
此就化他解之,可謂優矣。
力者,幹用為體,摧破為用,故就化他力用歎之也。今謂,初二句總標,因力下正列,如是等二句,結諸力也。
菩薩破「三垢」,遊神通為力,故以總標也。會疏(云云)
◎今謂,因力者「名號」也,緣力者「光明」也。以此彌陀「二德」即為菩薩力也。
願力者,大慈悲誓願力也。意力者,大智慧力。方便之力者,空有自在攝物。
是此「三力」即智慧、慈悲、方便三種門當之。常力者,常不舍「重誓」也。
善力者,一切善根力,能摧破煩惱怨敵故。
次明定慧多聞之力,次明六度力,正念正觀者,常在三昧,從此而起「諸通明」。
上文雲:「得深禪定,諸通明慧。」
今文亦爾,故雲「正念正觀,諸通明力。」即是無漏,中道之通明,稱以為正也。
如法調伏諸眾生力者,柔者以法調之;剛者以勢伏之;如是等者,結歎諸力也。
廣歎第四總歎結
身色相好,功德辯才,具足莊嚴,無與等者,恭敬供養,無量諸佛,常為諸佛,所共稱歎,究竟菩薩,諸波羅蜜,修空無相,無願三昧,不生不滅,諸三昧門。
唐譯雲:「相好端嚴,智慧辯才,善根圓滿,自淨修廣,人所愛樂;其身清潔,遠離貢高,以尊重心,奉事諸佛,于諸佛所,植眾善本,拔除憍慢,離貪瞋癡,殊勝吉祥,應供中最,住勝智境,赫奕慧光,心生歡喜,雄猛無畏,福智具足,無有滯限,但說所聞,開示群物,隨所聞法,皆能解了,於菩提分法,勇猛勤修,空無相願,而常安住,及不生不滅,諸三摩地行,遍道場,遠二乘境。」(文)
淨影雲:「自下第七,通就諸德,總歎顯勝。」
於中有四:
一、自德殊勝(身色等);
二、為佛共歎(恭敬已下);
三、究竟大乘(究竟菩薩下);
四、超出小乘(遠離已下);
初中、身色(止)等者,自分所成(興雲自德殊勝),身色相好,無與等者,明其「身」勝,功德辯才無與等者,明其「德」勝。言具足者,明德「具足」。言莊嚴者,明「身」莊嚴。
第二中,恭敬供養,無量諸佛,「勝進」所起(興雲第二行順諸佛也)。佛歎可知。
第三中,究竟菩薩,諸波羅蜜「教行」成滿,修空、無相、無願三昧,不生滅等「證行」成滿。(興雲第三解行究滿,六度為行三昧為解)
第四中,超出二乘文顯。(文)憬興同之。
望西、略箋依用淨影。
會疏身相功德,辯才供佛等,一一皆結上所說(云云)。
雖言結上所說,未辨有悲智二門,故其義未詳。
帥今謂,前智門遊戲中,雲:「皆悉具足三十二相等者,明其身色相好也。」
今文悲門普入中,亦歎其身色相好,供養無量諸佛等者,上智門遊戲中雲:「承佛威神,往詣十方無量世界,恭敬供養諸佛等。」
不但智門菩薩,今悲門中,亦能具供佛德,故重明之也。
修空、無相等者,上智門中雲:「智慧成滿,深入諸法,究暢要妙。」
今悲門中,重明具大乘功德,六度三三昧,並約大乘。
序雲:「超越聲聞,緣覺之地,得空無相,無願三昧。」(文)
不生不滅,諸三昧門者,序雲:「不起不滅,得平等法,具足成就,無量總持,百千三昧。(文)
今明得平等具足,百千三昧。此之菩薩,究竟一乘,至於彼岸故。
結雲:「遠離聲聞、緣覺之地。」
第三、總結
阿難,彼諸菩薩,成就如是無量功德,我但為汝,略說之耳。若廣說者,百千萬劫,不能窮盡。
唐譯雲:「阿難,我今略說,彼極樂界,所生菩薩摩訶薩眾,真實功德,悉皆如是。阿難,假令我身,住壽百千億,那由佗劫,以無礙辯,欲具稱揚彼諸菩薩摩訶薩等,真實功德,不可究盡,阿難彼諸菩薩、摩訶薩等,盡其壽量,亦不能知。」(文)
宋譯雲:「佛告阿難,此諸菩薩,我土五濁之所無有,經百千胝劫,說不能盡。」(文)
帥上歎彼土聖眾,顯國德有二:一、總明;二、別明;三、總結。
今其第三總結「補處」及自在化菩薩德也。
初四句,結上所說,諸菩薩功德為略說。若廣說者,下歎功德無量,不可究盡。
上卷歎佛光德,說盡夜一劫,尚未能盡。今歎菩薩功德,雲不能窮盡,此于佛菩薩,有此歎德,而不於土德。然此二中,自含土德、歎德、歎佛菩薩德者,即顯土德勝。
故唐譯於三處有此歎德可准知。
上來釋迦勸導有二中:初歎彼土聖眾顯國德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