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無量壽經甄解卷第十一
別明國土功德中有五:上標寶地總說竟。
自下第二舉土德顯示三:
一、明光明無量有三:初、總歎;二、別辨;三、結難。(佛言我說已下)
初總歎者。
佛告阿難!無量壽佛,威神光明,最尊第一,諸佛光明,所不能及。
漢本雲:「佛言阿彌陀,光明最尊,第一無比,諸佛光明,皆不及也。
吳本亦同。
唐譯雲:「阿難彼佛光明,普照佛剎,無量無數,不可思議。
」(文)
會疏科雲:「正明『本願成就』相中,第一、攝法身中、明「光明」壽命,願成就。」(云云)
此依淨影。
自下別明,所成中。初先明佛光相,後顯壽命(云云)。正依之,渧記亦從此,依正分明分科。
嘉祥疏雲:「無量壽佛,威神光明已下,廣明果有二,一光明果,二壽命果,後又其國土下,明淨土果,諸家皆正報、依報,次第明。
依今家意不然,真佛土卷,引光壽無量,因願成就,明真佛土。故知「光壽」兩願,為真佛土之體,此乃經文於,依報中間,明光壽二願成就故。
是以今科,以光壽文,屬國德。舉「主德」,顯示「國德」此意也。
初光明無量中,此文初總歎也,無量壽是體,威神光明是相,無為法身即壽也,真實智慧為光明,全體而相,用在其中焉。
威神之言,顯示果上之義,對本願力故,言「威神」力故。
問:「諸佛所證,平等是一,何雲,最尊第一乎?」
有說雲:「因『願別』故『果德』不同,是以覺經(云云)
。」(會疏)此全用望西。
有破雲:「此之二說,為他受用報,故未盡諸佛光明,所不能及文意也。」
今私謂,最尊第一等者,彌陀圓佛光明,色心不二,身智相即,是乃即法性法身之方便法身,自他本婦,融即無礙,不可思議佛身故,實非諸佛「他受用」以下光明,之所能及也。始分別二身,則法性法身,當他家自受用。
故約此邊,則以周遍法界,之智(無量光智)證,周遍法界之理,(無量壽理)理智冥合,是乃無量壽,無量光,彌陀名義也。
方便法身,乃當他家「他受用」,故約此邊則「壽命」身光,以三世常住,壽命約「十方遍照光明」,利益三世十方眾生,能使眾生,得壽光無量之身,此乃無量光壽,彌陀名義也。
姑分別「二身」名義,雖如此,全「法性法身」即「方便法身」。
全方便法身,即法性法身故,光明亦如是,全周遍法界,智光即遍照,十方身光。色心不二,光明故,稱最尊第一而已。若不然則,雖曰照恒沙佛剎,而必有限量也,諸佛他受用光照恒沙剎,亦有限量。
故次下文雲:「乃照東方恒沙佛剎,南西北方,四維上下,亦複如是。」
今彌陀光明「二受不分」光明,故無有限量,其以色光,之不可限量,盡十方無礙,可知其即周遍法界智光而已。
然則今此最尊第一,等文亦足以,證二受不分佛身(云云)。(渧記今評雲:「以二受不分解,最尊第一文,恐鑿矣,若如義者,對諸佛自受用『光明』則為非所不能及乎。」)
又對華嚴等,二受相,即圓佛,則最尊第一之義,可不成。
雖自設問答,而於「義」未詳也。
師說雲:「法性法身,諸佛平等,而彌陀別成方便法身。」
此之二種相,即妙法身諸佛之所不共,故曰最尊第一也。
今謂,了惠、峻公所言,順經釋意,覺經文即以因願「各別」示最尊義,宗家所謂,以「因願」來求,非無差別等,是為「別意」。
諸佛果海平等,何諍勝劣,但以「別願」不共攝化無邊,為最尊第一。
鸞師之無對光贊,亦此意也。
然唐譯前段,略標依正,次明「光壽」兩成,其光明段亦略,宋譯但舉光明攝壽德,例知論意,其光明亦至略也。今經特具說,故真土卷廣引,但略諸佛有量文耳,次但引唐譯十二光文,如漢、吳經,願後次先明光明,次結世王「聞願」益,至下卷「光壽」並為「國德」。
其于光明,亦具說之,故真土卷具引以助魏譯,是故可對考漢、吳兩譯,而知經意也。
二、別辨亦二:初、比校顯勝;二、廣明所歎。
初中亦二:一舉諸佛有量光明。
或有佛光,照百佛世界,或千佛世界,取要言之,乃照東方,恒沙佛剎,南西北方,四維上下,亦複如是,或有佛光,照於七尺,或照一由旬,二三四五由旬,如是轉倍,乃至照於一佛剎土。
唐譯雲:「光照東方,如恒沙等國土,南西北方,四維上下,亦複如是,唯除諸佛本願,威神所加,悉皆照燭,是諸佛光,或有加一尋者,或有加一由旬,乃至億那由他,百千由旬光者,或普照佛剎者。」(有雲:「初至悉皆照燭為述今佛光明。」是諸佛已下舉諸佛應身光與今經不同。
今謂不然與今經同舉諸佛有量光明。何以言之?真佛土卷不引彼文,與今經諸佛有量光同故。
其彌陀光明次上雲彼佛光明普照無量無數不可思議。
故知光照四方文決定諸佛光明也。)
吳譯雲:「八方上下,無央數諸佛中,有佛頂中。」
漢本作項中,下效之)
光明照七丈,有佛頂中,光明照一裏,(乃至)有佛頂中,光明照二百萬佛國,佛言諸八方上下,無央數佛頂中,光明所照,皆如是也,阿彌陀佛,頂中光明,所照千萬佛國,所以諸佛,光明所照,有近遠者何!
本其前世宿命,「求道」。為菩薩時,所願功德,各自有大小,至其然後,作佛時,各自得之,是故令光明,轉不同等,諸佛威神,同等耳。「自在」意所欲作為,不豫計。(文)
漢本同之。
唯頂作項耳。(漢、吳兩本為,頂中光明。比校諸佛,今經唐譯作總身光,比較顯勝。)
宋譯雲:「複次阿難彼佛無量壽,若化圓光,或一由旬,二由旬、三由旬、或百由旬、或千由旬、百千由旬,或俱胝那由他,百千由旬,乃至夾滿無量、無邊、無數佛剎。」(此為彌陀光明,不說諸佛光明。)
諸譯雖不同,而比校「顯勝」是一也。
望西雲:「照百等者,諸師不同。」
淨影意,從諸佛光明,下至剎土,舉諸「佛劣」。是故下顯彌陀勝(法位同之)。
義寂意從或有下至,如是者明彌陀佛,圓光之勝,彌陀現身,大小異故,置或言也,從或有下,至「剎土」者,舉于餘佛圓光之劣,是故下依「光」立名(云云)。
今用淨影。
經文標釋,順覺經及大阿故。(已下)
諸家皆從淨影用「舉劣顯勝」科。
義寂初文為彌陀「圓光」不同者,未詳,彼為彌陀應身故,然今不可從。
義記雲:「真土卷所引,乃至或有等文,可知。」
若論「化身」光則如寂,故於真不出等。
此從義寂為彌陀化身,圓光者「非」也。
真土卷所略者,非「化身」故略之。諸佛有量光明,故略而已。
會疏雲:「照百佛剎等『報身』佛量。照于七尺等『應身』佛量。」(云云)
渧記從此,今謂不然,諸佛有量中有「二」。
初照百佛世界等者,現起光亦名「神通光」,後照於七尺已下,示「常光」,俱是應身光明也。
何故舉彼「應身」對此「報身」耶?
解雲:「此近就『人天』所知以耳。」
何如第六天寶滅盡三昧等。理實超踰十方諸佛,其義在十二光文明著,思而可解。
初現起光中,照東方恒沙佛剎等者,大品經雲:「從是諸光,出大光明,遍照三千,大千世界,從三千大千世界,遍照東方,如恒沙等諸世界,南西北方,四維上下,亦複如是。」
大論七(廿三)雲:「複次!是光明佛力故,通至十方,譬如強弓遣箭,隨所向至。」
問曰:「何以先照東方,南西北後?」
答雲:「以日出東方為上故,佛隨眾生意,先照東方。複次有一難,若先照南方,當言何以不先照東西北方,若先照西方,北方亦然。」
問雲:「光明幾時當滅?」
答曰:「佛用神力,欲住便住,舍神力便滅,佛光如燈,神力如脂,若佛不舍神力,光不滅也。」(文)
神通光之相,可以見矣。
後或有照於,七尺等,約「常光」。
釋迦應身,一丈光明名「常光」,十寸為尺,七尺為尋,今常光一尋,故七尺為初。
大論八初問曰:「雲何為常光?」
答雲:「佛身四邊,各一丈光明,菩薩生便有此,是卅二相之一,名為丈光相。」
問曰:「佛何以故,常光一丈,而不多?」
答曰:「一切諸佛,常光無量,常照十方世界,釋迦牟尼佛神通身光無量,(乃至)但於五濁世,為眾生少德少智故,受一丈光明,若受多光,今眾生薄福鈍根,目不堪見其明等。」(文)
吳譯自七丈,至二百萬佛國,倍增廣說。
又依宋譯或照一由旬等,皆亦為彌陀圓光,今按彌陀有「真化」二身,約其「化身」可准知諸佛,其「真報身」,諸佛光明,所不能及。
如魏、唐文。
二、顯彌陀無量光有二:初、列德號;二、歎德用。
初德號者。
是故!無量壽佛,號無量光佛,(乃至)超日月光佛。
唐譯列十五光雲:「阿難以是義故,無量壽佛,複有異名,謂無量光、無邊光、無著光、無礙光、光照王端嚴光、愛光、喜光、可觀光、不思議光、無等光,不可稱量光,映蔽日光,映蔽月光,掩奪日月光。」(真土卷所引。)
師說雲:「無著光當魏不斷光。」
魏經雲:「讚歎彼佛無著無礙。」
唐譯雲:「無礙無斷故,炎王光,光照王『端嚴光』當『清淨光』。端嚴是清淨義故,愛光喜光當『歡喜光』,歡喜愛樂義故。可觀光當『智慧光』。智慧可觀義故,不可思議光即『難思光』也。無等光當『無對』光,不可稱量即『無稱』光也。映蔽掩奪三即,當『超日月』光,映蔽掩奪,皆超過義故。」(全同梵響配釋。)
宋譯說十三光,今此光明,名無量光,(一)無礙光,(三)常照光(九不斷)不空光,(二無邊)利益光,愛樂光,(六清淨)安穩光,(七歡喜)解脫光,(八智慧)無等光,(四無對)不思議光,(十難思)過日月光,(十二)奪一切世間光,(五炎王)無垢清淨光。(十一無稱)(文)
唐宋雖有此不同,而不過十二光。
漢、吳兩本,不別立光號,唯以多句讚歎耳。
吳本雲:「佛稱譽阿彌陀佛『光明』極善,阿彌陀佛光明極善,善中明好甚快,無比,絕殊無極也,阿彌陀佛光明清潔無『瑕穢』無『缺減』也,阿彌陀佛光明,殊好勝於『日月』之明,百千億萬倍,諸佛光明中極明也,光明中之極好也,光明中之極雄傑也,光明中之快善也,諸佛中之王也,光明中之極尊也,光明中之最明無極也。(真土卷所引。)
漢譯同之,梵本文廣,譯人意樂,互存具略耳。
釋家中淨影以當相歎德(初三清淨、歡喜、智慧、不斷)寄對顯勝,(無對、炎王、難思、無稱、超日月光)二門,釋此十二句。
憬興別作一解,如真佛土卷引望西贊彌陀偈,為本辨諸家同異可往見,今家真佛土卷引鸞師偈意,為十二光正釋,十二光和贊專用贊偈。
會疏由此,全引贊偈,而不舉諸師異解,恐近于祖意乎。
今略釋十二光名義,初無量光者,法華曰:「諸佛智慧甚深無量,全此根本智,而所顯現故。」
又可,聚諸佛無量智慧之光明故,無邊光者,中道一實之光,離「有無」二邊故,無礙光者,從「佛凡」不二之正覺,而顯現故,又是色心無礙故,前二橫墜光體,此施「德用」於橫墜,此之三光,是十二願,成就光明也,無對光者,絕「對待」故。
雲:「諸佛光明,所不能及故。」
吳譯雲:「光明中之極尊是也。炎王光者,最尊第一,故稱王。」
吳譯雲:「諸佛光中之王是也。」此之二光,卻彰「無邊光」,故真佛土卷(二十七丁)言「真佛」者,大經言:無邊光佛,無礙光佛,又言諸佛中之王也,光明中之極尊也。
清淨光者,一道清淨之光,故偈雲:「道光明朗,自清淨,亦使他清淨,故雲『罪垢除』也,歡喜光者,佛心者『大慈悲』所起之光。
故偈雲:「慈光遐被『施』安樂。智慧光者,破無明惑,而開慧眼故。
此二卻彰『無礙』光『悲智』二德也。
不斷光者,三世常恒之光,故此彰「無量光」。難思光者,二乘非所測,唯佛獨明瞭之光故。
無稱光者,離心緣名字之相故,此之二光,顯初三「光體德」,不可思議,唯諸佛所歎。
超日月光者,能照眾生「內闇」故超過日月,不能照內暗,此「總歎」前諸光也。
真佛土卷引鸞師本偈,傍引憬興。
今按和贊雲:「無礙光佛光者,清淨、歡喜、智慧光等,此且據憬興三善根,所起之三光,顯三垢消滅之義。」與鸞師意不同故,與前贊偈「和贊」勿混同矣。
此之十二,互攝互具,謂之不可思議,又總括一切諸佛「光明」,名不可思議。
具如十二光義,諸佛無十二光,故為劣,彌陀有此十二光,為最尊「第一」,是所以舉劣顯勝,于於此極矣。
望西問:「此十二光,為是常光,將現起光?」
答:「應是『常光』,以對余佛常光故,第十二願成就故。」
二、明德用中二:初、明「人天蒙利」。二、明「三途」獲益。(若在已下)
此初。
其有眾生,遇斯光者,三垢消滅,身意柔幣,歡喜踴躍,善心生焉。
諸家皆依淨影科雲:「初轉惡成善益,次脫苦與樂益。
今不用,此光益蒙人天三塗,為經意故。改雲:「人天蒙利,三塗獲益也。」
望西雲:「次歎光益中,亦有二:初明『現益』,次『壽終』,下明『當益』,初現益中,其有眾生等,先利『人天』,次『若在』下利『三塗』也。」
此依禮贊引此文,而合「攝取不舍」之文,顯現當兩益之意。科為「現當益」。今謂「皆蒙解脫」文。
吳譯文雲:「解脫憂苦,不可偏屬『往生』益,故今屬三塗獲益之文也。」初人天蒙利中。
吳譯雲:「焰照諸無數,天下幽冥之處,皆常大明,所有人民,蜎飛幣動之類,莫不見阿彌陀佛光明也。見者莫不「慈心歡喜」者,世間諸有淫泆、瞋怒、愚癡者,見阿彌陀佛光明,莫不作善也。」(文)
唐、宋兩本,僅明「德益」,如會疏引。
其有眾生者,與下第十八願「成就文」,諸有眾生,通雖含「凡聖」,而約立願之本意,則指三毒「具足」之愚人,展轉五道之凡夫,或在人天,或在三塗,次文雲:「三垢此彰三毒,具足分齊也。遇斯光者,遇字與『論』遇無空過者,之遇同。」
今家釋言,遇者信「本願力」也。(一多證文)斯光者,指前「十二光」也,遇斯十二光者,即「蒙攝取光益」曰:「遇斯光」,何以言之者,禮贊引此文,而合『攝取不舍』之文故。」
然會疏、貫思、義記約「信前」光明者,非文正意。
又違祖釋而已,三垢消滅等者,第三十三願成就,三垢者,漢、吳雲:「淫泆怒癡即三毒也。」
要解雲:「天臺 淨名疏,為三國垢,謂同居、方便、實報、三土垢,如次『見思』『塵沙』『無明』為三垢,彼文約佛明三垢消滅,今亦准例,非但三毒。」(文)
望西三毒「漸薄」名為滅非斷惑,梵響亦約「機邊」煩惱微薄。(並未詳)。
略箋「光明」能除、十方眾生「無明」黑闇,是三垢消滅之義也,此約「佛德冥益」。
次引彼土光明文未可也。
渧記雲:「他力信心行者,現為光明之所攝取。此時佛力冥益,消滅『見思』『塵沙』『無明』三惑,故雲「三垢」消滅,也,佛力冥益既如此矣。」
是以行者「機邊」亦分得身意柔幣,聞此深法,念此佛慈,歡喜踴躍,隨分善心生焉。
如此解者,為文之正意,此乃先師,己能雖破,無明闇解釋,今以霖師意合之,而設此釋而已。(已上)
今謂,若論其遠「到彼」永拔生死根本,此何足疑,今明斯光「偏被」極惡凡夫,所言三垢消滅者,聞其名號「時至」,正覺嘉號,印現「極惡」凡夫心想中,垢穢不能穢,楚毒不能毒,故名為「消滅」。
身意柔幣者,明「信心歡喜」之相也。漢、吳雲:「莫不慈心歡喜。慈謂慈愛,即愛樂也。」
善心生焉者,漢、吳雲莫不「作善」。(文)
了惠雲:「稱念己後『三毒』有微薄分,故三善漸生,心行即增,雲『善』生也。」。
今謂「機策」耳。會疏雲:「言善心者,若約「諸行」「定散」諸善也。若約「本願」則真實信心也,今文明佛光攝取「利益」何關「定散」諸善也。
義記雲:「善心者,如來善心,即信心也者,亦未詳。此由「信前」光明,激發「念佛」之心「信心」生焉,故作此解,未知信後「相續」也。
渧記雲:「善心生焉者,法德之所『令然』,念佛行者,隨分有之,故無貪無嗔、無癡三善根心,自然得生,此乃佛光『冥益』能消『三垢』之所令然。」
而于行者「機邊」亦隨分,見乎其端而已。
今家未燈抄、禦消息等,對「信後機」
之教誡,及蓮師法語,並示此旨而已。(文)
今評雲:「約『信後』者,可然。用憬興三善根者,不然。若用憬興者,遇斯光唯局「清淨、歡喜、智慧三光,應不通十二光,經文何承前十二光,言遇斯光者,況彼與鸞師偈異。
如上所辨,今謂,善心生,又雲「作善」明信後,念念相續之義,此之行者,念念不舍,即佛之念念不舍,此說念佛眾生,攝取不舍。
其念佛眾生,何等眾生,謂廣通「九品」,而別指「下品極惡機」,故念佛眾生,至下三品而極矣,亦與此中意同矣。其攝取念佛者,正在此文故,善心生者,念念不舍之相可見。
二、明三塗獲益
若在三塗,勤苦之處,見此光明,皆得休息,無複苦惱,壽終之後,皆蒙解脫。
吳本雲:「諸在泥犁,禽獸薛荔,拷掠勤苦之處,見阿彌陀佛光明至,皆休止不復治,死後莫不得解脫憂苦者。」
漢本同之,唐宋略此文。
三塗者,如音義,勤苦謂勤勞痛苦也,在三塗處,見此光者,其苦惱可鹹得休息。
如觀經說;地獄猛火,化為清涼風,大哉「見光益」。
問:「人間猶見光希,三塗眾生,豈橲得見乎?」
答:「古人引心地觀經,成其義,是本黑穀引彼經,次引此,若在三塗文,而勸追修念佛巨益,不論三塗人視,與不視。」(如語燈七之四十三)
望西雲:「但待『機熟』有此益耳。」
然三塗見光,若蒙「總願」之光益者,只在餘緣,如道如法。若蒙「別願」之光益者,必由稱名「名義相即」,見光益,今正在「稱名」,此以「現見為見」之義。
會疏雲:「因緣會遇,則雖在阿鼻獄中,聞見了然者,未詳。佛與眾生,因緣會遇,無過於三緣勝益,何由不見,攝取光明也。聞見了然,義不成也。」
梵響雲:「見此光明,或有緣現見,或得信被攝,共名見光,三塗所見甚希,若有宿善者,得願力強緣,時或適得見聞,此亦似以『眼見』為文正意。」
渧記會覺經;一切人民,皆悉奐見佛光之文雲。
見字義多,不但謂「眼視」。
新婆沙四十九雲:「問何故名見?」
答:「以四事故名『見』,一徹視故,二推度故,三堅執故,四深入所緣故。(乃至)雖邪顛倒,而性是慧。」(文)
由之今所謂見者,深入所緣之義。而諸有人民「心緣」彌陀大悲「光益」雲「見」也耳。
今此中「見」此光明者,非眼視義,三塗眾生,心緣念大悲光益,而生「歸命信心」也。與前覺經見光之文同矣。
雖三塗眾生,有可眼見機,則佛德令亦得見,雖然非一切皆然,希之又希者也,其視與不視,佛意所作,非行者之所測度也。
此機中有一類,或平生,或臨終,見佛光,此乃佛智之所「令」然,宜眼見之機,故爾而已,實不可論其由何也。
於人間亦有一類,偶平生感佛光者有之。其如「終時」見光,則不為鮮矣。然此,見此光明文,眼見為「傍義」,深入所緣,為見者,可為本文正意(云云)。
今按「冥顯」由機不同,蒙光觸為見光,與前遇斯光者,同故。
贊偈雲:「佛光照曜最第一,佛又號光炎王,王塗黑闇蒙光啟,其見不見唯佛知之,除佛莫能測,豈其凡知之境耶。」
帥無複苦惱者,由「見光力」三塗苦惱,至壽終止息,非轉苦報故。
吳譯雲:「皆休止不得複治。」有說雲:「轉重輕受,或其然乎。」
帥壽終之後,皆蒙解脫者—望西依淨影科,通上人天,三塗為當益故,人天及三塗壽終後,皆得「往生」雲「皆解脫」。今屬「三塗獲益」之科。
漢、吳兩本雲:「死後解脫憂苦故。」
略箋雲:「既其休息苦惱,則雖可得解脫,惡趣之報身『尚在』故不言解脫,壽終之後,離三塗之報身,謂之解脫等。」
解脫有淺深不同,依漢、吳兩本,轉三塗憂苦報身,生人天曰解脫。
又真佛土卷引此文,次引涅槃經,真解脫文,由此見之,則不但解脫憂苦,到安養證無上涅槃,曰「皆蒙解脫」也。
問:「此為出三塗,順次生彼土耶?為隔生果遂耶?」
解雲:「佛意多含,不可一概,依漢、吳兩本,多是果遂義,三塗愚蔽、天臺文句,判為不堪受法,尋而知之,然間有戒緩,乘急者,見光不思議,何直出『三塗』,不往生耶。」
如華嚴地獄天子證「佛果」。
法華龍女現身,八相成道,他經尚爾,況最尊第一光明,豈無「直往益」乎!
二廣明所歎中二:初總標所贊名義具足。
無量壽佛,光明顯赫,照曜十方,諸佛國土,莫不聞焉。
吳本雲:「阿彌陀光明,名聞八方上下,無窮無極,無央數諸佛國,諸天人民,莫不聞知,聞知者,莫不度脫也。」(文)漢譯亦同。
此五句中總明「名義」具足。
光明顯赫,照曜十方者,舉「無邊無礙」二德。
是故真土卷言:「真佛者」,大經言:「無邊光佛無礙光佛」,正取此文,亦是顯盡十方,不可思議「光相」也。
何以知此文名義具足?
曰真土卷引吳譯雲:「阿彌陀佛,光明名等,名謂尊號,十方世界普流行,即佛光照曜十方故,名號流十方,聞名即聞光,故吳譯雲『莫不聞知』。此之光明名號,即名義具足,然則光明顯赫,照曜十方,即『名號』十方普流行之相也。」
主讚歎門,職而由之。雲稱:「彼如來名(名號),如彼光明智相(光明),如彼名義,欲如實修行相應故。」
吳譯氞明名義,若依今本,舉光明智相(光明顯赫等),此中含如來名,故雲「莫不聞」焉。
又解真佛土卷引此文訓雲:「無量壽佛,光明顯赫,照曜十方,據此轉聲,無量壽佛者,稱彼如來名也。」
光明顯赫等,光明智相,乃與吳譯「氞明」名義同焉。
二、明凡聖如實讚歎有二:一、諸聖共歎;二、凡夫稱說。
初、諸聖共歎者。
不但我今,稱其光明,一切諸佛,聲聞緣覺,諸菩薩眾,咸共歎譽,亦複如是。
吳本曰:「佛言不獨我稱譽,阿彌陀佛光明也,八方上下,無央數,佛、辟支佛、菩薩、阿羅漢,所稱譽皆如是。」
漢譯亦同之,一切諸佛,三乘共稱說「稱歎」,如今釋迦佛稱讚無異,釋迦「稱歎」如諸佛「咨嗟」之願無異,此乃第十七願如實讚歎也。
偈曰:「佛光能破、無明闇故」。佛又號智慧光,一切諸佛,三乘眾、鹹共歎譽者,依此文頌之,此乃光明智慧之相,能破十方眾生,無明黑闇,一切諸佛,讚歎如光明智相。
與名義相應,故名如實修行,于此立諸佛「讚歎」,深思之。
二、明凡夫稱說有二:初稱說之相;二、明稱說益。
初稱說者。
若有眾生,聞其光明,威神功德,日夜稱說,至心不斷。
吳本佛言:「其人民善男子善女人,聞阿彌陀佛聲,稱譽光明,朝暮稱譽,其光明至心不斷絕。」漢本同之。
依漢、吳兩本雲:「其人民善男女,則知若有眾生是煩惱具足凡夫人,與願成就,諸有眾生『相通』也,聞其光明,威神功德者,此乃與『聞其名號,信心歡喜』同,聞者信也,由前釋迦諸佛三乘眾,讚歎而『聞信』彼如來光明智相,破十方眾生,無明黑闇也。此就『義』明。光明威神功德者,不可思議『光德』能破眾生『無明』之義也。」
若依漢、吳兩本,聞阿彌陀佛聲,稱譽光明名義氞明,名義且異、終歸一致,名義具足者,如實讚歎。
十七十八兩願,不相離,聞信光明神力,而稱說者,稱彼名義,故名「如實修行相應」,有名而不具義者,第二十願不如實故,稱名由「無明」未滿志願也。
日夜稱說者,即相續心,如第十七願咨嗟。凡夫咨嗟,悟寐無忘,故稱說即是「稱名」。
以如實稱名即是「讚歎」故,至心不斷者,彰「信行不離」之義,至心是「信心」也,至心不斷故「稱說」又不斷。
故雲:「如是至心,令聲不絕,稱南無阿彌陀佛也。」
此乃由「聞信」光力,而信心不斷也。
會疏初三句,明知識聞熏,日夜稱說等,是則生因也者未詳。生因在「聞信」處,日夜稱說等,明「信後相續」也。
二、明稱說益。
隨意所願,得生其國,為諸菩薩,聲聞大眾,所共歎譽,稱其功德,至其然後,得佛道時,普為十方,諸佛菩薩,歎其光明,亦如今也。
吳譯雲:「在心所願,往生阿彌陀佛國,若其然後作佛者,亦當複為,八方上下,諸無央數佛,辟支佛、菩薩、阿羅漢,所「稱譽光明」如是也。」(漢本同之)
會疏隨意等二句,正是「往益」。為諸下生後益,至其然後下,因光成佛益(云云)。諸家並同。此約二十九種門,往生外說成佛故。
若依今家意,隨意所願(願生彼國)得生其國(即得往生)二句,彰正定聚益,何者其所願,即願生彼國,得生其國,即即得往生故,唯信文意雲:「大經曰願生彼國,即得往生,住不退轉,言願生彼國者,應『願生』彼國也,即得往生者,獲信即往生言,即往生者,謂住不退轉,言住不退轉者,即定正定聚位也,亦言成等正覺,謂之即得往生也,故即得往生,即是正定聚益也。為諸菩薩稱其功德者,含諸佛稱讚益至德具足益。」
吳譯雲:「為眾所尊敬,智慧勇猛。」
凡經文中,或雲便同「彌勤」,或雲廣大勝解者,亦雲芬陀利華等,是皆所稱歎其功德也。
鸞師偈約「彼土益」故雲十方諸佛,歎往生稱其功德,此稱歎往生功德也,至其然後等,明成佛益。當來捨命已後,至彼國,證「彌陀」同一「法身」故,諸佛菩薩,歎其光明,如今日釋迦諸佛,歎彌陀光明,為「最尊第一」,得彌陀同體證果故。
偈雲:「因光成佛光赫然,諸佛所歎。」
言因「聞」光力,往生成佛,光如彌陀光明顯赫,故諸佛所歎也。
今家約一法句,經文多含故,不可一嗶也。(嗶:概也。)
第三、結歎
佛言,我說無量壽佛,光明威神,巍巍殊妙,晝夜一劫,尚未能盡。
唐譯雲:「阿難!我今開示彼佛光明,滿足一劫,說不能盡。
」(文)
吳本雲:「佛言我道!阿彌陀佛,光明姝好巍巍,稱譽快善,晝夜一劫,尚未竟也,我但為若曹,小說之耳。」漢本同之。
宋譯雲:「我住一劫,說此光明,功德利益,亦不能盡。」此歎說文。
唐說三處,今文約「佛德」說。
下(二左)阿難我今略說,極樂因緣,若廣說者,窮劫不盡,此約「國德」說。
又下菩薩功德終雲:「阿難我今略說,彼極樂界,所生菩薩功德,阿難!假令我身,住壽百千億,那由他劫,以無礙辨,欲具稱揚彼,諸菩薩,真實功德,不可究盡。」
今經此文,約「佛功德」說。
又下卷我但為汝,略說之耳。若廣說者,百千萬劫,不能究盡。
約菩薩「功德」歎而于「國德」文,雖略省,義則應備。佛德、菩薩德,攝為國德,故三種莊嚴,不可說也是矣。
今于佛功德中,唯就光明威神說,理實通,佛所有功德,但為顯方便法身,「別德」就光明歎說耳。
又上重誓偈中,神力演大光等,三偈同此光明文段。
又漢、吳二本,願後無重誓偈,直說光明,次說闍世王「聞願」益,此恐以光明文段,代重誓偈歟。
由此思之,彼重誓偈,誓光明為「本意」也。
又唐譯光明成就文,不委者,似推前偈文,讀者善思諸,上來明光明無量畢。
大門第二明壽命無量有三:一標佛壽長遠。
佛語阿難!無量壽佛,壽命長久,不可稱計,汝寧知乎?
次光明無量願,成就明「壽命」無量願成就。
唐譯初明無量光德,次明聖眾無量,後明佛壽無量雲:「阿難彼佛壽命,無量無邊,不可知其劫數多少,不說『假設事』,漢本三,(初)明光明『墜德』次雲,無量清淨,佛國土,及諸天終無有懷敗時,所以者何?無量清淨佛,壽命極長,國土甚好,故能爾耳。」
佛言無量清淨佛,尊長劫後,無數劫,常無央無般泥洹時也。(乃至)(明終無般泥洹時故過度,無究無極)
佛告阿逸菩薩:「若欲知無量清淨佛『壽命』無極時不也。」
阿逸菩薩言:「願皆欲聞,知之。」(乃至)(直說假設之事)
佛言,無量清淨佛,年壽甚長,久浩浩,浩浩照明善,甚深無極無底,誰當能信知其者乎?獨佛自知耳。(此文當今標文)
吳本上(三十七左)亦同之。
宋譯無壽命無量文,壽命長久,不可稱計者,標佛壽「長久」,唯佛所知,非因人所知。
漢、吳兩本,以可為證也,汝寧知乎?
激發阿難,意顯非所知,甯者甯安也。「安」也,安焉之言,皆徵問之辭耳,寧知乎言非可知也。
漢、吳對彌勒雲:「誰當能知者乎?」
今對阿難言之,故知佛壽長久,非等覺已還所知也,連持色身名命,一期相續為壽。
凡諸經論說,三身壽量—應身則「因緣」為壽,有始有終,長短不同;報身則以「智」為壽,有始無終,一得永常;法身則以「理」為壽,無始無終,凝然不變。
故法華中迦耶始成,雙林示滅者,「應」
也,我本行菩薩道時,所成壽命者,「報」也。又說常在不滅「法身」也。
今所明者,即報壽也,故以智慧為體,光明智慧之「相」也,願海酬報,為彌陀「壽」也。
然他師或為應身,或言有量之無量,只得因緣「一隅」而未知彌陀之「全」。縱令三身四土,融妙作說,亦不過「通總」三身分齊耳。
若依一家,淨土中成佛,悉是報身,此報則酬大悲願海,謂之「酬因」之身,永異乎「諸經」所談,諸佛通總三身,皆出「無量壽」界,豈同於通總三身乎!
如覺經雲:「佛言:無量清淨佛,年壽甚長久,浩浩照明善,甚深無極無底,誰當能信知其者乎!獨佛自知耳。」此明報體「常住」。
然次下說:「彌陀入滅,二大士代之同乎?」
觀音授記經文:「雲何會之耶?」
解雲:「如綽、導二師所會。」(云云)(真佛士卷所引)
今謂漢本前文雲:「無量清淨佛,尊壽劫後,無數劫,常無央無般泥洹時也,又所化眾生,展轉作佛,複住無數劫,無數劫,不可計劫,終無有般泥洹時也。」
既雲「主伴俱無般泥洹時」,何至下言「佛般泥洹」。佛語前後相違,何為實乎?
由此言之,是非實「滅度」,示現「修短自在」之相而已。
願中約「眷屬」說其修短自在,眷屬長壽同佛,佛豈無修短自在乎!
修短自在者,示「生滅」,而自在生滅,不妨報體常住,不然則佛語應有「相違失」,思之!
唐譯雲:「彼佛壽命,無量無邊。」
大般若三(二十九)雲:「言無量者,量不可得,不可量,在過去法中,不可量,在未來法中,不可量,在現在法中,言無邊者,邊不可得,不可測度彼邊際。」(文)
無量是今佛「實壽」不可度「無始本際」,亦不可測「徹窮後際」。
故宋譯雲:「非過現未來,三世常恒,無量壽也,應知。」
二、假設示不知
假使十方世界,無量眾生,皆得人身,悉令成就,聲聞緣覺,都共集會,禪思一心,竭其智力,於百千萬劫,悉共推筭,計其壽命,長遠之數,不能究盡,知其限極。
唐譯略假設,漢本(三之三)佛言:「明聽悉令八方上下,諸無央數佛國中,諸天人民蜎飛蠕動之類,皆使得人道,悉令作辟支佛,阿羅漢,共坐禪一心,都令其智慧,為一勇猛,共欲計知,無量清淨佛壽命,知壽幾千億萬劫歲數,皆無有能計知極,無量清淨佛壽者也。」
次同設譬說「徒眾無數」,後說佛「實壽」唯佛自知。故知徒眾無量,攝于佛壽無量中可知矣。今此文假設校量,明非所知,自汝寧知乎,來假設耳。
十方世界,無量眾生者,十方世界,所有五道有識之類,使其皆悉得人身,其量不可計,此亦假施設耳。豈實乎!又令其,悉成就二乘,無漏智,此亦假設,是多人多智也。
都共集會,俱會一處也。禪思一心者,憬興雲:「有說梵雲:『聳演那』此雲『靜慮』,昔雲『禪那』或雲『禪』,皆訛略也。」
雖知昔禪即今靜慮,未聞「禪」字複有所因,良可悲。故今即禪思者,專思之別言也。(文)
望西雲:「禪謂梵語,即寂靜義,思謂漢語,即思惟義。」(會疏依此義,更引坐禪一心文)
然憬興破「有說」專思之別言也。
有說意者,舊譯禪字,一向屬誤。興師意者,禪者「專」也,用借音故。
今謂,法華、華嚴中,說禪波羅蜜,是存梵語,當知西天或雲「聳演那」或雲「禪那」梵語輕重,例如瑜珈(男聲)瑜祗(女聲)也。竭切韻雲:竭盡也。
義記評雲:「禪字一向屬誤。」
今謂,有說舉梵語,略一何為訛,用借音故,今謂。借音是假借音,今訓釋而非借音焉。
望西未詳,訛略之模樣,都暗韻字故,此義皆不穩矣。
今禪字靜也,訓故漢語亦有。
今興依專之義,即對下一字。(文)
梵響雲:「禪者『靜』也。」(玉篇廣韻)
古對音梵語,用有「義」漢字,禪梵等然。
此文直為漢語「靜志一心義」也,興亦得。(文)
或為梵言,或為漢語,於「義」無違也,竭其智力者,智計勇猛也。
於百千萬劫者,時劫廣大。不能究盡等者,明無量之無量。謂無量人,以無量智慧,一心竭智力,於百千萬劫,算計佛壽,限極不能知。
何以故?二乘有量智,何知佛壽無量乎!此假近寄二乘不知「遠顯」唯佛自知耳。
此文就二乘不知,而示佛壽無量,則于大菩薩所知,為壽有量乎!是以他師,言為「應身」壽。
今謂不然,淨土經說,為凡夫故,近寄「凡小」所知設譬,此亦非實事,若就假設,而認為「應身」者,前後之文多有其例,如第六天寶滅盡定等,淨土經說,似淺而深,豈止此而已哉。
今近寄二乘之不知,而明之,其不知之「深奧」不知幾事,何以言之。
漢、吳兩本對彌勒雲:「誰當能知其者乎?獨唯佛自知耳。」
意雲:「等覺已還,無能知其壽命限極者,獨唯佛自知之,豈但二乘不知乎?」其言唯佛自知者,彰「報壽體」無量之無量。深思之焉。
三、眾壽同佛
聲聞菩薩,天人之眾,壽命長短,亦複如是,非LK;筭數譬喻,所能知也。
唐譯雲:「聲聞菩薩,及諸天人,壽量亦然。」(准次上佛壽無量)
吳本(上三十八)阿彌陀佛,所度脫展轉如是,複住止無數劫,無數劫,不可複計劫終,無般泥洹時。(文)是「眷屬」長壽文。漢譯同之。
有雲:「漢、吳無眷屬長壽文者粗也。」此例佛長壽無量,明眷屬壽無量,乃是第十五願成就也。
彼土眾生,與佛同證,故主伴同一,無量壽也。小經及其人民,無量無邊,阿僧祗劫,故名阿彌陀,亦此意也。
問:「光壽二德之中『壽命』同佛,光明何不然乎?」
答:「內壽即同,外光分異,主伴之別耳。」
第三、明聖眾無量有二:初總明眾多;二、別明初會。
初中亦二:一舉眾多,二歎神德。
此初。
又聲聞菩薩,其數難量,不可稱說。
上舉「主德」顯「國德」中有三:初明佛光壽。因佛壽「無量」,明眷屬長壽,今承之,明無量壽命,聲聞菩薩,其數無量,故聖眾無量,攝歸「佛德」則聖眾無數,亦顯「國德」無邊,安樂土界,恢廓曠蕩,不可限極,故廣大無邊,際如虛空,故其中聖眾,亦數無量。
論注曰:「十方眾生往生者,若已生,若今生,若當生,雖無量無邊,畢竟常如『虛空』,廣大無邊際,終無滿時等。」
故知聖眾無邊,顯「國土」廣大無邊際也。故國德三中明之。
唐譯雲:「複次阿難,彼無量壽如來,諸聲聞眾,不可稱量,知其邊際。」(次光明明眾無量,而略歎總文)
吳本上(三十八)雲:「複令他方面,各千須彌山佛國中,諸天人民,蜎飛蠕動之類,皆複使得入道,悉令作辟支佛、阿羅漢,皆令坐禪,一心合其智慧,為一勇猛,共欲數阿彌陀佛,國中諸菩薩、阿羅漢,知有幾千億萬人,皆無有能知數者。」
漢本亦同,此在佛壽中說之。
宋譯如會疏引,憬興聲聞無數願成。論眾莊嚴,天人不動眾等。俊公屬攝法身佛,八種中,大眾功德。
今謂皆不可,此非,但明大眾德,眾無量為主,卻顯量功德焉。
二、歎神德
神智洞達,威神自在,能於掌中,持一切世界。
此明神德者,瓦石雖多,何足為多,彼無量眾,各具其「神德」,所以超踰「十方」也。
上二句總歎其德,神謂神通,六通願成,智謂智辨,得辨才智願成也。能於等二句,別明「威力」,此乃法身大士,不可思議「解脫德」也。如維摩經所說。(會疏所引)
要解雲:「能於掌中等者」
觀自在念誦法雲:「諦觀無盡香水海,妙蓮上持華藏界。此意也。」
觀音已然,余一切菩薩,威力自在皆然。
漢、吳兩本,別廣說自在力。今本推下「聖眾」,廣歎之文,略說而已。
二別明初會有四:一、標;二、眾多
佛告阿難,彼佛初會,聲聞眾數,不可稱計,菩薩亦然。
贊偈曰:「阿彌陀佛初會眾,聲聞菩薩數無量,神通巧妙不能算,是故稽首廣大會。」(文)
應身佛化導,有初中後會,最初成道法會,名「初會」。如釋迦最初轉法,度五比丘,今因順他方,舉初會,顯後後無盡。
憬興雲:「初會者,偏舉不盡之辭,顯無數故。」
此中舉聲聞眾無盡,菩薩例同之者,亦因「順余方」耳。
望西雲:「初會等者,彌陀成道,最初說法為『初會』。」
例如釋迦初中後善,彌勒三會說法。問彌勒三會化度微少。結緣三類之儀式也。
如法華義疏雲:「彌勒有三會者,度釋迦餘殘,三根眾生也。」
於釋迦佛持五戒人,初會得道,受三歸人,次會得道,一稱南無佛之人,三會得道。複有獨與,彌勒結緣,更為說法不止,局於三會。淨土豈有如此別耶?
答:「因順『穢土』且名『初會』,欲顯多故,初會猶爾,況後會耶。」
故嘉祥雲:「初會尚非目蓮等所知,豈況後兩會數可知乎。」
(巳上)此因順穢土三會,初會對後會之義也。義記從之。
又有說此,乃不同三會之初會,彌陀因位結緣,緣熟眾生,當彌陀成道之日,而最初生彼土也。或是彌陀同體,具德眷屬等也。(淨土和贊嘗解意。
渧記用之)
會疏意:「亦以為『最初』來會之義。」
今謂:「二義並無害也。」
二、假設顯多
如今大目犍連,百千萬億,無量無數,于阿僧祗,那由他劫,乃至滅度,悉共計挍,不能究了,多少之數。
唐譯雲:「假令比丘,滿億那由他百千數量,皆如大目連神通自在,于晨朝時,周曆大千世界,須臾之頃,還至本處。」(此示神通自在之相)
彼經億那由他,百千歲數,欲共計算,無量壽佛初會,之中諸聲聞眾,盡其神力,乃至滅度,於百分中不知其一,於千分百千分乃至鄔波尼沙曇分中,亦不知其一。
寄神通算,顯多相,如大目犍連者,神通第一,剎那頃,能知無邊數,如會疏引吳、宋譯:此知量大,百千萬億,無量無數比丘,悉令如目連神通自在,此人眾大。
于阿僧祗等者,時量大。如是三大共計校不能知彼國初會大眾數。即是顯聖眾多相也。
三、更開譬說
譬如大海,深廣無量,假使有人,折其一毛,以為百分,以一分毛,沾取一渧,于意雲何?其所渧者,于彼大海,何所為多,阿難白佛,彼所渧水,比于大海,多小之量,非巧曆筭數,言辭譬類,所能知也。
唐譯曰:「阿難譬如大海,深八萬四千由旬,以目極觀,不知邊際。(深廣無量),若有丈夫,折一毛端,為五十分,以其一分,于大海中,沾取一滴,阿難彼之水滴,比于大海,何以為多,阿難白言!假使取千由旬水,猶以為少,況以毛端一分,而可方之。」(文)
宋譯雲:「複次阿難,譬如大海,深八萬四千由旬,廣闊無邊,假使有人,出身一毛,碎為百俱胝,細如微塵,以一一塵投海出水,水在塵上形量亦然,如是投盡毛塵于意雲何,毛塵水多,海中水多,阿難白佛言:『毛塵出水未及半合,海水無量。』」(文)(漢、吳無此段。)
淨影雲:「如大海下借『事顯』之,佛先立『喻』反問阿難。
」(文)
可謂問質阿難。阿難白佛下阿難答也。如是校量諸經,論其例多矣。
唐譯前段雲:「如目犍連神通,於百分中不知其一,於千分百分,乃至鄔波尼沙曇分中,亦不知其一,今校量顯,其不知者無量,其所知者,析一毛百分中一分,大海深廣者,異譯深八萬四千由旬,以目極觀無邊際。
帥假使有人者,設言之辭也。
帥析其一毛,為百分者,所謂迦羅分也。
以為百分者,新華嚴十七(疏抄四十之四紙)曰:「法慧菩薩言,佛子此人功德,比菩薩初發心功德,百分不及一,千分不及一,百千分不及一,如是億分千億分百千億分,那由他億分,百那由他億分,千那由他億分,百千那由他億分、數分、歌羅分,算分喻分,優波尼沙陀分,亦不及一。(文)
疏雲:「歌羅者,此雲豎析,人身上毛為百分中之一分也。
或曰十六分中之一分。」
義記雲:「校量分。」(下苑音無之)
優波尼沙陀,此雲:「近少。」謂少許相近比類之分也。(文)
梵語「演算法」,數之極也。
古人譯為因果不相似,力勝也。大論釋為微細分析,至極之言也,如析一毛,以為百分,又析彼一分,為百千萬分,又於所析,徵細分中,如前析之,乃至「鄰虛」,至不可析處,名「鄔波尼沙曇分」。
今此中舉「歌羅分」,顯「沙曇分」。
唐譯前段說之,故知梵本具有諸分歟。
帥沾取一渧者雲:「沾又作『沾』,沾漬也。」
濕也,說文從雨沾聲也「沾略」也。
「凝渧」水落也。
帥阿難白佛,下阿難答也。
一滴水,與大海水,所知者少,不知者多,數巧曆算數不及也。巧曆算數者,琳音十(十三)雲:「曆力的切。」
孔注尚書雲:「節氣之度也。」
大戴禮雲:「聖人慎守,日月之數,以察星辰之行,以序四時之從逆,故謂之曆治也,曆象日月,敬授人時。」
孔注雲:「曆像其分節,敬記天時,以授人也。」
今巧曆算數者,莊子曰:「自此以往,巧曆不能得,而況其凡乎。」
注曰:「自千而萬,自萬而兆,直至巧於曆者,亦算不盡,而凡常人乎。」(文)
巧曆者,一行禪師,類見於唐史。振且算數,從一乃至載,數之極也。自其以往,過算數道,故名算數不能知,既過算數,以言辭不可述,以「譬喻」不可類,故雲:「非所能知也。」
四、佛自合結
佛語阿難,如目連等,於百千萬億,那由他劫,計彼初會,聲聞菩薩,所知數者,猶如一渧,其所不知,如大海水。
唐、宋兩譯大同,今經文易解。上來國德有五:中第二舉主德顯示之三科(光明、壽命、聖眾)竟。自下第三廣列諸莊嚴。
第三列諸莊嚴中有四:一、明寶樹;二、音聲列妙;三、明高堂;四、明寶池。
初明寶樹亦二:一、泛明諸寶樹;二、別明道場樹。
初泛明諸寶樹中亦三:總標、別列、結歎。
初總標者。
又其國土,七寶諸樹,周滿世界。
初三句總標寶樹。金樹銀樹已下次別列。後此諸「寶樹」下結歎也,初標列二科依淨影。望西、略箋、梵響亦同之。
會疏又其國土,至乃至七寶轉共合為「總標」。或有金樹己下,為「別列」渧記從此亦是一義也。
然貫思義,獨初至眾寶為葉,華果亦然為「總標」者,非也。
然淨影巳下,泛論有三莊嚴:一、事莊嚴,色香味等五欲精上,二、法莊嚴,純論「妙法」所明「國土」勝中,有事莊嚴及法莊嚴,三、人莊嚴,勝善眾生,居住其中。(下彼佛國土諸往生者,下明人民殊勝。)
然彼土中,莊嚴妙事,不可具辨。渧記依今家「真化」之細判,未必然。
今謂,淨土莊嚴,極妙樂事,真假並說,以示其殊勝相。故此段大分為二段:初「約事相」顯「土德」。從今此文至是,故其國名曰「安樂」是也。此乃真假合說示「土德」,故今寶樹莊嚴,亦通真化也,若約「真土」,則真土一分之相而已。
後就「性德」示土相。阿難彼佛國土,諸往生者,巳下到上卷終之文是也。此乃專說真土莊嚴也耳。
如此得大段意,而後消釋文相,則庶幾不差乎。(文)事相性德分為二段者,難思矣。
今總標言,其國土七寶諸樹,周滿世界者,承上其佛國土,自然合成為地,之文來,七寶諸樹周滿自然,七寶合成之世界故。
唐譯上(廿一)雲:「阿難彼如來國,多諸寶樹。」(文)
漢二、吳上(廿二巳下)阿彌陀佛及諸菩薩、阿羅漢、講堂精舍、所居處舍宅中、內外浴池上,皆有七寶樹,與今經不同。
宋譯中(七左)聖眾無量,次說寶樹。
二別列中有二:一、列純寶樹;二、列雜寶樹;
初純寶樹者
金樹、銀樹、炿璃樹、玻瓈樹、珊瑚樹、碼靵樹、硨磲樹
唐譯雲:「或純黃金、白銀、炿璃、頗梨、赤珠、碼靵、玉樹,唯一寶成,不雜餘寶。」(文)純雜二科准此文。
根莖、枝葉,華鼓、純唯一寶所成,不雜餘寶,曰純寶樹也。
漢、吳兩本雲:「中有純金樹,中有純銀樹,中有純水精樹,中有純炿璃樹,中有純白玉樹,中有純珊瑚樹,中有純琥珀樹,中有純硨磲樹,種種各自異行。」(文)此亦列純寶樹也。
金樹等者,上寶地文,除玻瓈,加琥珀為七寶,今文除琥珀加玻瓈為七寶,又小經有赤珠無珊瑚,又此文中標文,說玻璃,而略水精。下文或並舉,後則出水精,而略玻瓈。
梵響雲:「今經以玻瓈水精為一物,故標列互舉耳。」
漢、吳兩本,標七寶而列金銀、水精、炿璃、珊瑚、琥珀、硨磲、碼靵八寶。
唐譯以黃金、白銀、炿璃、玻瓈、赤珠、(今經珊瑚)
碼靵、玉樹、(硨磲)為七寶樹。與今經同矣。
宋譯金銀、炿璃、頗梨、真珠、硨磲、碼靵為七寶樹。是亦不出珊瑚,而列真珠。
如是經說不一準者,蓋因順此界寶故。金銀、炿璃、珊瑚、琥珀、硨磲、碼靵,如上釋,玻瓈西國「寶名」也。
此雲「水玉」或雲「白珠」。
大論雲:「此寶出山石窟中,過千年冰化為玻梨珠,此或有也。」
按西域暑熱無水,仍多饒此寶,非冰所化也,但石之類耳。(文)其狀少似此方水精,然有赤有白者也「寶名」也。
古譯雲是「水精」,此說非也。雖類水精,乃有紫白紅碧四色差別,瑩淨通明,寶中最上,紅碧最珍,紫白其次,如好光明砂,淨無瑕點。雲千年冰化作者,謬說也。(文)
頗梨與水精別種可以知矣。
二列雜寶樹中。初列二三合成。次列七寶合成。初。
或有二寶、三寶,乃至七寶,轉共合成。或有金樹,銀葉華果。或有銀樹,金葉華果。或炿璃樹,玻瓈為葉,華果亦然,或水精樹,炿璃為葉,華果亦然。或珊瑚樹,碼靵為葉,華果亦然。或碼靵樹,炿璃為葉,華果亦然。(己上二寶合成)或硨磲樹,眾寶為葉,華果亦然。(三寶等合成)
初二句總標雜寶,或有下明二寶合成,或硨磲樹,下次明三寶等合成,初二寶合成者,前所列純七寶樹為體,而葉華果,互以餘一寶相雜二寶合成。
唐譯雲:「阿難彼金為樹者,以金為根莖,白銀為葉,及以華果,白銀之樹,銀為根莖,黃金為華葉果,碼靵之樹,碼靵為根莖,美玉(硨磲)為華葉果,硨磲樹者,美玉為根莖,七寶為葉及諸華果。」(文)
此略炿璃樹、玻瓈樹、赤珠樹,而于金銀、碼靵、美玉,上說之使准知餘也。
漢、吳雲:「中複有兩寶,共作一樹者,銀樹、銀根、金莖、銀枝、金葉、銀華、金實。金樹者、金根、銀莖、金枝、銀葉、金華、銀實,是兩寶樹轉共相成,各自異行。」(文)
此于金樹銀樹明兩寶共成,餘寶樹使准知之。
水精者,梵語「寶名」也。
此即「水精」異名。其寶色白。小如「鵝卵」許大也。此雲「水精珠」也。(文)
帥或硨磲樹,眾寶為葉,華果亦然者次,明三寶乃至六寶合成。
漢、吳兩本,具說中複有三寶共作一樹,中複有四寶,共作一樹者,中複有五寶,共作一樹者,中複有六寶,共作一樹者等。今略於硨磲樹,示余眾寶合成之。
望西雲:「問准上應雲珊瑚為葉,何雲眾寶?」
答:「上二寶樹,下七寶樹,今為欲顯三寶,乃至六寶樹,故總雲『眾寶』,二寶乃至七寶諸樹,各有七七四十九本,今舉少分,得意應知。」(文)
會疏從之。
有雲:「至六寶者局,此經既說八寶,從三至八寶,總雲『眾寶』。」(渧記)
今不然,其七寶合成下明之,于于此何雲八寶合成乎。
故唐譯雲:「美玉樹者,玉為根莖,七寶為葉及諸華果。」(文)
此乃顯「根、莖、葉、華、果」合樹而六寶合成。可准解。
次例七寶合成
或有寶樹,紫金為本,白銀為莖,炿璃為枝,水精為條,珊瑚為葉,碼靵為華,硨磲為實,(乃至)珊瑚為華,碼靵為實。
紫金者,閻浮檀金具、正雲染部捺陀,此是西域河名,其河近閻浮捺陀樹,其金出彼河中,此則河因樹以立稱,金由河得名,或曰:「閻浮鼓汁,點物成金,因流入河,染石成此閻浮檀金,其色赤黃兼帶紫焰氣也。」(文)
根、莖、枝、條、葉、華、果,七重以七寶互成,而為七七四十九重,條謂小枝也,以水精換玻瓈為七寶。
唐譯文大同不引。但以赤珠換於珊瑚,以美玉換於硨磲而已。
漢、吳亦廣說,七寶共作一樹者。
定善義(十二)雲:「今言七重者,或有一樹,黃金為根,紫金為莖,白銀為枝,碼靵為條,珊瑚為葉,白玉為華,真珠為果,如是七重,互為根莖,乃至華果等,七七四十九重也,或有一寶為一樹者,或二三四,乃至百千萬億不可說寶,為一樹者。此義彌陀經義中,已廣論竟。」(文)
又雲:「諸寶林樹,皆從彌陀『無漏心』流出,由佛心是無漏,故其樹亦是無漏也。(明樹體)言量者,一一樹,高三十二萬里,亦無老死者,(無枯)亦無小生者,亦無初生漸長者,起即同時,頓起數等齊,何意然者?彼界位是無漏無生之界,豈有生死漸長之義也。」(文)
三結歎三。初歎樹列不亂。
此諸寶樹,行行相值,莖莖相望,枝枝相准,葉葉相向,華華相順,實實相當
行行相值者,行謂列也,定善義雲:「言行者,彼國林樹雖多,行行整直,而無雜亂。」(文)
莖莖相望者,金莖銀莖相望而互相映。炿璃等亦然。枝枝相准者,說文准平也。
廣韻「均」也。
彼此枝枝均等,無長短高下也,葉葉相向不背,華華相順而不翻,實實相當,不差其處也。
二歎光耀無比
榮色光耀,不可勝視
榮色者,榮猶光華也,榮盛也。
彼寶國無四時遷移,故所有寶樹亦無變衰,湛然常有榮色也,諸樹光耀無比類,故雲「光耀不可視」。
唐譯不說樹列不亂,及樹音。
更說光網雲:「是諸寶樹、光輝赫奕,世無能比,以七寶羅網,而覆其上,其網柔幣,如兜羅綿。」(文)
漢、吳兩本,有樹列文,大同金經,宋譯無之。
三歎樹音微妙
清風時發,出五音聲,微妙宮商,自然相和
唐譯無此段。
漢、吳兩本,並廣明寶樹音樂,同於今經樂音殊妙之說,而無別說道樹音聲之文。清風者,無漏清淨風也。
興雲:「清風者,即別本雲,非天之風,亦非人之風也。時發者,風應時發吹諸寶樹也。」
贊偈曰:「清風時時吹,寶樹出五音聲,宮商和,微妙雅曲自然成,故我頂禮清淨薰,無漏清淨願心,之所薰發,故雲『時發』也。」
出五音聲者,一雲:「宮、商、角、徵、羽」為五音。」
文雲:「微妙宮商故,舉初二顯後三也。」
影、寂、興同作此解。
法位一義雲:「出五音聲者,一諦了,二易解,三不散,四無厭,五悅可也。」此亦依大論四。(廿四)
興師破雲:「無聖說者,過矣。然今文宮等五音,為正也。」
宮等五音,如望西、略箋音義等。上來泛明諸樹竟。
渧記雲:「此及通真化莊嚴,若就『化上』而解,則偏為他受用土相。若約『真土』而釋,則自他不分,妙土莊嚴一分,隨順『凡情』,說而之而已。」
是以今家和贊以為妙土廣大中之莊嚴而述焉,蓋此意也。
然義記雲:「今此段與觀經同所說,則是『他受』。若寄說顯真則是『自受』,七寶八德,皆寄化說。」(文)
籲局謂自受者,何謂乎。(已上)
第二別明道場樹有五。一體量具足。二眾寶莊嚴。三妙聲流布。四利益廣大。五結德歸願力。初體量者。
又無量壽佛,其道場樹,高四百萬裏,其本周圍,五十由旬,枝葉四布,二十萬里,一切眾寶,自然合成
諸譯中漢、吳二經,攝之諸寶樹,不別說道場樹。
魏譯寶樹之外,別說道場樹。
唐、宋從之。
于中宋譯移之下卷,講堂雲集之處說之,此乃以道場樹,換於七寶講堂者,道樹講堂,固不相離故,譯人意亦不一準。
然自下文幽微多含,或為真土,或為化土,其為化土者,如化土卷,引今文以證化土,故是類同「應身」。
少功德者,所見故,如和贊亦為方便化身淨土,此亦與本偈相違。又所由來難知,若約真土者。
如贊彌陀偈,是因順余方故,即是彰無數量,如是于一文,作兩說者,何耶?良以此道場樹,是從化入真之處,故真化相望,不宜相妨,宜思准之。
又會疏(六(四十九))仰惟道場樹者,正覺果滿之標幟也。
名號者,即是本願成就之實體也,故願以「聞名」為得忍因,成就以見樹明其相,彼「聞名」即道場樹妙聲,此見樹即阿彌陀之果德也。
今謂,若就大悲正覺,並于眾生之邊,莫明著于蓮華,故經文多說「蓮華」。
漢、吳兩本,不說道樹,而說蓮華。
天親偈雲:「如來淨華眾等。」
然今別明道樹者,且因順余方,以點示正覺成就之相,菩提具足。
十住論三(三紙)以十德,歎佛德中,有菩提樹具足德,原是顯二十八願成就,從化入真之處故,此亦經中要義,若夫不別出者,佛意或壅塞焉。
故譯家勉以存之,不亦宜哉。
高四百萬裏,其本周圍,五十由旬,枝葉四布,二十萬里,是樹量也。
唐譯高十六億由旬,枝葉垂布八億由旬,樹本隆起,高五千由旬,周圓亦然。(文)
宋譯下(三左)高一千由旬,四布枝葉八百由旬,根入土際,五百由旬。(文)
憬興雲:「經雲:又無量壽佛,至隨應而現者。述雲:第二辨道場樹有三,此初道樹體相也,一裏三百步,故四百萬裏,即十二萬由旬,應前菩薩,少功德,見道場願而成也。」
有說隨彼佛,身高六十萬億,那由他恒河沙由旬,以佛神力故,縱小道樹,不相妨礙,若然所餘宮殿,不應各稱其形大小,故今彼經佛量,即他受用受,故此道場即「化十」,故不相違也。
二十萬里者,六千由旬,應不稱其本量,故又有本雲:「二百萬裏,蓋是正也。」(文)
渧記雲:「一由旬乃四十裏,則高四百萬裏即十萬由旬,何者四十裏即一由旬,四百里即十由旬,四千里即百由旬,四萬里即千由旬,四十萬里即萬由旬,四百萬裏即十萬由旬也,周圍五十由旬,十倍成五百由旬,百倍成五千由旬,千倍成五萬由旬,二千倍成十萬由旬,故高圍不相應而已,垂布二十萬里,亦是才五千由旬故,高十萬由旬二十分之一,則似不相應。」(五十由旬十倍成五萬由旬。廿倍成十萬由旬故)
如來會高十六億由旬,周圍五千由旬,則五千由旬三百二十倍,而成十六億由旬,何者五千由旬十倍成五萬由旬,百倍成五億由旬,三百倍成十五億由旬,更五千由句二十倍成一億由旬,故都合成十六億由旬也,世間樹中,周圍一丈,而高三百二十丈者,未曾有也。
由是觀之,如來會亦高圍不應歟,雖然淨土莊嚴,不可以凡情而測度,一任經說,而可仰信而已。
唐、宋兩本,明樹高及垂布之量者,並倍增倍減,不異世間樹也。(已上)
今謂,此經高圍量,及高垂量,不相應,固化相機見不同,不足F16895;焉,卻見經深旨矣。
又他師會釋,觀經佛身量,與道場樹量不應,其所言未順經意,此經明乃至少功德者,所見而機見不同,他師釋未知此義,況複經說相本不同,何加「強會」乎,一切眾寶,自然合成明樹體,從本願因緣成就,故雲「自然合成」也。
二眾寶莊嚴
以月光摩尼,持海輪寶,眾寶之王,而莊嚴之,周匝條間,垂寶瓔珞,百千萬色,種種異變,無量光焰,照耀無極,珍妙寶網,羅覆其上,一切莊嚴,隨應而現。
摩尼珠寶通名,月光即寶別名,千手陀羅尼經月精摩尼是也,持海輪寶未知所出。
會疏、梵響並引華嚴性起品文,或是乎。
唐譯出多寶名,今本但舉此二寶,譯者從簡耳。
眾寶之王四字,廣攝一切寶,良以無數劫,修無邊德行,而所感成故,致使希有珍異勝摩尼而莊嚴之,周匝條間等者,條間瓔珞色,雲「種種異變」,眾寶光焰雲「照曜無極」。寶網羅列,覆蓋於道樹之上,雲「隨應而現」。
此文通「真化」顯道樹實義,故說相然耳。何以得知者,化土卷引之,從初至而莊嚴之文,越隔于周匝條間等文,而引見此樹者,得三法忍等文。
由此思之,周匝條間已下文,真化相雜,而難偏屬,故略此文,雲「乃至」。
今依此指南,此中含真假,此乃顯願文「乃至」少功德者,知見道場樹成就之相,「乃至」言含多功德者知見,此中亦通多功德者知見,就少功德者知見,且說四百萬裏等,然約多功德者知見,則即量見無量。
其所莊嚴,亦一一周遍,法界微妙難思,故說種種異變,雲「照曜無極」亦雲「隨應而現」也。
諸家未知此義,或以隨應而現之句,偏為化身土證者。(貫思義)
何耶!可貫思于祖訓也。
三明妙聲流布
微風徐動,吹諸枝葉,演出無量,妙法音聲,其聲流布,夾諸佛國
唐譯雲:「微風吹動,出種種聲,令千世界諸眾生等,隨樂差別。(歎其具德。非明其益)於甚深法,證無生忍。」
宋譯雲:「複次阿難,每于辰時,香風自起,吹此寶樹,樹相敲觸,出微妙聲,其聲普聞,無量世界。」(文)
微風者,通贊雲細風也,非猝暴風也。
雲捷雲:「風曰微者風之美也。」
「徐」者,說文安行也,增韻又緩也,演出無量妙法音聲者,全無量而為一妙法,故雲「無量妙法」。
流布夾諸佛國者,周夾法界,超數限之義。
唐譯雲:「千世界。且舉大數耳,非限量也。」
又雲:「令諸眾生等,隨樂差別者,釋迦一代大小頓漸,即是彌陀道場樹說法也,全一乘法,而無量妙法故雲『差別』也。」
今此妙法音,流布夾諸佛國者,即正覺大音,響流十方,道樹妙法音,即「名號」十方佛土中,唯有一乘法也。
四明利益廣大亦二。一約諸佛國。二約自國。(阿難若彼已下)初約諸佛國中亦二。初明耳聞益。後明六根益。此初也。
其聞音者,得深法忍,住不退轉,至成佛道,耳根清徹,不遭苦患
師說曰:「明益相中初約諸佛國明。」
次阿難已下,正約自國明。初約他國中。
此文初明「耳聞益」。目奐以下,通顯六根益。
宋譯之文,約此土故。(會疏引)或可一就明「見聞益」有二。初文約他方,後目奐已下,約自國明。
阿難已下,明得忍差別不同。
前解俊公意,後義淨影意。
今按前解親文,初耳聞益,次為六根益者,順鸞師偈,(初偈雲普流十方諸佛剎。聞斯言得深法忍。次偈雲六情遇者得法忍。)後阿難己下,約自國者,依化土卷引意。
彼引阿難已下,證化土者,明次第證入之益故。經文固他方自國差別,故改端雲「阿難」等。
文承接可謂順經文,是故今用前解也。今釋其聞音者,于十方諸佛國,聞其樹音者,皆得益也,約文道樹所出法音也,約「義」聞其「名號」,何以知之,上願文雲:「諸佛世界,眾生之類,聞我名字,不得菩薩,無生法忍,諸深總持者等。」(三十四願)願聞名得忍,即聞樹音,得忍。
樹音即「名號」也。
願文無生法忍,即深法忍也。下經若聞深法者,即聞「名號」也。
即于清淨無生名號,深法忍可決定,故雲「得深法忍」,住不退轉者,謂入必定聚故,深忍不退,俱是「名號功德」。
然隨德別名,忍可決定故,不退菩提故,至成佛道者,約金剛心行者,則畢命為期,至滅度故。
耳根清徹者,先耳根者,約娑婆化儀,此界耳根利故。清謂清淨離雜染穢故,徹謂悟入以佛心入無生忍故。不遭苦患者,在生死苦患中,而不為生死苦患所惱,故雲「不遭」等。
二通舉六根益
目奐其色,耳聞其音,鼻知其香,舌嘗其味,身觸其光,心以法緣,一切皆得,甚深法忍,住不退轉,至成佛道,六根清徹,無諸惱患
上別舉耳聞益者,雖非但耳聞益,且約娑婆化儀,諸佛國土,豈耳聞益乎。
故次通明六根益,此顯道樹利益難思議,是非凡智所測。
莊嚴經雲:「於六根無惱患,猶是一往,言其可言耳,至其難德,則非言口之所及也。」
大品經以「佛神力」故,盲者得視,聾者得聽,爎者能言。
大論第八(十七右)問曰:「以何因緣故聾?」
答曰:「聾者是先世因緣,師父教訓,不受、不行,而反瞋恚,以是罪故聾。」(乃至)
問曰:「啞者不能言,以何等罪故啞?」
答雲:「先世截他舌,或塞其口,或與惡藥令不得語,或聞師教,父母教畓,斷其語,非其教,或作惡邪人,不信罪福,破正語受地獄罪,出生于世為人,爎不能言,如是種種因緣故啞。」(文)
此經第一惡中雲:「聾盲瘖爎愚癡弊惡等,至經末乃言,其有得聞,彼佛名號等,『其』者指物之辭,指五惡人,及十四佛國菩薩,而五惡中,聾盲瘖啞,既有得聞,彼佛名號,由此思之,娑婆界裏,何無六根益耶?現見世間聾啞之類,亦有領受深法者,即是道樹妙聲德薰之所致,此亦非凡智所測焉。當知善見藥王,尚有見聞知益。」(華嚴)
況複神力本願之所成乎,然則六根益,正廣通無垢剎,傍通娑婆界,而可得道場難思益,故曰「一切皆得」等。
畢命為期,六根清徹,不為一切惱患所惱害,故曰「至成佛道」等也。
偈曰:「樹香樹色樹音聲,樹觸樹味及樹法,六情遇者得法忍等。」(文)
二正約自國益
阿難,若彼國人天,見此樹者,得三法忍,一者音響忍,二者柔順忍,三者無生法忍。
前約遍諸佛國,多是功德者,故雲「甚深法忍」。
故化土卷略之,今約自國雲「彼國人天」。
此約「化土」故明次第證入益。故雲一者二者三者,此是少功德者,故他方而不得,其于自國,不得頓入,次第漸入,若配經末文,則六十七億不退諸菩薩,即上所謂得深法忍,住不退轉人,其小行諸菩薩,及少功德者,即今次第證入之人是也。
若依鸞師約廿九種門,亦不妨次第證入,從果向因故,其義如本偈中。
今據本書中略之引意,解為化土益,從因向果故,說一者二者三者得忍也,道樹得益,通真化夫可見。
然渧記;見道場樹益,偏為化土益,未通真土。卻破會疏以為,不辨菽麥者不允,未窺祖釋中略之深旨,局化土益者。鸞師偈約真土,及化土卷中,略所引雲何通釋乎,其不辨菽麥之過,卻歸記者,何不思之甚哉。
得三法忍者,唐譯雲:「複由見彼菩提樹,故獲三種忍,何等為三,一者隨聲忍,二者隨順忍,三者無生法忍。」(文)
宋譯略之。
淨影雲:「下明『忍』差別不同,彼國人天,得三忍總以標舉。慧心安法,名之為忍,忍隨淺深差別為三,次列三名,尋聲悟解,知聲知響,名『音響忍』三地已還。舍詮趣實,名『柔順忍』四五六地,證實離相,名「無生忍」七地已上。」(興破雲:「初地已上皆已證實,應無尋聲趣實異故。」)
憬興雲:「有說初在十信,尋聲悟解故,次在三賢伏業惑故,後證實絕相,故雲『無生忍』,此亦非也。未入十信,若生彼土,不得法忍,違本願故。」
今即尋樹音聲,從風而有,有而非實。故得音響忍,柔者,無乖角義,順者,不違空義。
○悟境無性,不違於有,而順空故,雲「柔順忍」。
觀于諸法,生絕四句故雲「無生忍」。(法住、大同之。望西雲:「興不判在何位。」若准上釋應是三賢,委如前引)
又義寂「忍」,依華嚴十忍品第一,(隨順音聲忍)第二,(順忍)第三,(無生法忍)位依仁王五忍。
音響第二信忍,在初二三地,又攝地前伏忍。柔順忍第三忍,在四五六地。無生忍,即是第四在七八九地,又第十地中「寂滅忍」。
具如了惠引渧記雲:「上來諸解中,義寂依十忍品之義,恐符順今文,其依『仁王』為地上三忍者,未必然。」
音響順忍位元,在地前。唯無生位,在地上,故不可配仁王五忍也。
願文梵響記以為華嚴十忍中,之初三忍,而依大論釋雲。
又音響忍(緣教無生忍),聞諸法實相,信受猶在散心,若得禪定,即時得柔順忍,(緣觀無生忍)未斷法愛,故或生著心,是若常修習,此柔順忍,增長,故斷法愛,得無生忍。(證理無生忍)此依大論。經橫墜無礙明,論以次第明。(文)
此解可以依用矣。(已上)今解。
約二十九種門「從果向因」故不有三忍相,雖曰三忍,唯是一忍,故不妨一忍有三相,若約「化土」,則如諸師解釋,或在地前或在地上。
依般舟贊意第一,第二在地前,第三忍在地上也。
要解雲:
問:「願有見道場樹願,有得三法忍願,今何合為一?」
答:「非願成就文,唯以見樹為得忍緣也,四十八願互相『助具』四十八德。」
雖各具,而於中有本末親F16933;,有親真土者,有親化土者,本末可知,得三法忍忍願,成就文在下卷。
明文曰:「其鈍根者,成就二忍,其利根者,得無生忍。」(文)
意謂,此文顯見道場樹願成就,其說三法忍者,顯其道樹益耳。得三法忍,願成就文,在於下,其釋太有旨焉。
渧記雲:「下卷其鈍根者,等文非必為得三法忍願成就,何者願文既曰『即得』,乃知『聞名』剎那,同時得三忍也。」
然下卷文,乃彼土所得而隨根利鈍三忍有異,故私按今此見樹得忍文,乃是第二十八見道場樹願成就,而下卷文,亦二十八願成就也,何者願文所謂,國中菩薩,乃至少功德者,化土菩薩,未得初地,無生忍者,名小行菩薩。
乃至言「含」之,未得二忍(音響、柔順)名少功德者,然其小行菩薩,乃利根人,故見道樹得初地無生忍,少功德鈍根人,見樹成就二忍。
故說其鈍根者,成就二忍等,應是亦見樹之益也。(乃至)
今此見樹得忍文,亦與下卷文,相映成義,謂彼國人天者,地前小行,及少功德菩薩也,見樹者,得三法忍等者,小行菩薩,見樹得初地無生忍。少功德菩薩,見樹得二忍(云云)。
今謂,下卷「文非」得三法忍,願成就等甚非也,彼局即得之言,執同時三忍故雲:「爾。」
他所不許,只自己陋見而已,如上所辨,又私解中,小行菩薩,與少功德分利鈍。小行菩薩含,乃至言者鑿解之甚而已。
五結德歸願力
此皆無量壽佛,威神力故,本願力故,滿足願故,明瞭願故,堅固願故,究竟願故
唐譯雲:「此皆無量壽佛,本願威神力所加,乃往修靜慮無比喻故。」
(往昔所修大定所成故)無缺減故。(智定相應無所缺少)善修習故。(滿足五劫思惟修習)善攝受故。(諸佛土中嚴淨之事悉攝受)善成就故(悲智雙現前二利皆究竟故)此就定行明之。
宋譯雲:「如是佛剎華果木與諸眾生而作佛事,皆是彼佛過去大願之所攝受。」(文)
淨影科雲:「下明眾生得忍所由,憬興威神力故句,屬上明神力得忍。次本願力故,下明願力獲利合二,明智力得忍。故此亦為得忍所由也。」
望西、略箋、梵響、要解並依淨影以為得忍由。
會疏獨不局為得忍由。總為感成道樹之由。科雲結歸願力。
貫思從之。
會疏雲:「此文親結道樹及得忍所因,通結上下所說,依正身土攝化利生大歸,故雲此皆等。」(文)
今按如來會明所由者二處:一約道樹即此文也,一下卷(九右)於供佛處明之。由此通前後諸莊嚴事尤顯然也。
淨影雲:「威神力故者由彼如來,現在威力故獲三忍。」
本願等者,由其過去本願之力,故獲三忍,本願是總,餘四是別,滿足願者,願心圓備。明瞭願者,求心顯著。堅固願者,緣不能壞。究竟願者,終成不退。以此願故,生彼國者,悉得三忍。(文)
憬興雲:「本願者,即往誓願之力也,(對現在神力雲往昔本願力。」此依淨影)
他方菩薩得名,況複自土(為總句故有此文,此為第四十八願意)願無缺故滿足。求之不虛,故明瞭。緣不能壞,故堅固。願必遂果,故究竟等。(行卷引之)
法位、玄一、義寂等雖有少異。
而大率不出影、興二師,之釋。
如望西五(三十七)出之。
鸞師本偈為「樹德」所由故雲,此樹威德,所由來,皆是如來,五種力,神力本願,及滿足,明瞭堅固究竟願,慈悲方便,不可稱,歸命稽首真無量。(文)
此意六力要攝,不過因果二力,開「本願因力」,為四力故雲五種力,論注雲:「依本法藏菩薩,四十八願今日阿彌陀如來,自在神力等,亦同之。
問:「此六句行卷(二十七)因引興釋。而舉此經文,此似約『真土』。又化土卷全引六句,屬前次第證入文,此約化土為是真土耶,為是化土耶?」
答:「有說此通真化二土,約少功德者,往生則化土、約多功德者,往生則真土也。」
此義不然。
今此中約佛德,何得約往生而釋乎。
有說雲:「行卷引興此釋。雖隨宜引,亦不無義,道樹屬『化得忍』即真也。」(梵響)此義末詳,得忍,若必真者觀經上品,得無生忍亦應是真,彼既不然此何然也,行卷雖引本願力,已下釋,而不引「得忍」思之。(渧記破的中)
今私按行卷非以此經證「真土」,取興本願力之釋,轉用以「易往」之義,何者興釋雲:「本願者,即往誓願之力,往者往昔本願對今日神力故,然行卷轉為『往生』之義,點雲『即往誓願力』。」
此乃成誓願之力故「易往生」也。
又化土卷引此文者彰此慈悲方便力,使化土者,從化入真之義,故引及此文也。
由此言之,本願力者,或為四十八願,(會疏、渧記)
或舉總顯別,別者「興」師指第四十八願。(了惠)
或指道場樹願,與得三法忍願。(略箋、要解)
今謂其佛本願力文,豈指餘願,但是第十八願,今文可准知。又淨影、憬興等諸師,皆釋此六句,多就佛自德解之。
今不然,由因願果力,使從假入真,故就「利他」解之。謂威神力者,指正覺阿彌陀「自在神力」也。
本願力者,法藏菩薩,大願業力。此總餘四是別。本願者,即第十八願。
六八願中心,故餘願為入此願故。餘四句釋,此本願力也。滿足願者,令少功德者,終得滿足(滿足二利、十一願、二十二願)功德大寶海,故稱「本願力」為滿足願也。明瞭願者,令明瞭信知佛智乃至勝智,故本願力稱為明瞭願也。(渧記一解同之)
堅固願者,能令證「金剛堅固不壞」之身體,故本願力,稱為「堅固願」也。(令眾生信心堅固故(記))(F16903;注明了願注雲:「謂:『明也,悟也』。」又堅固願注雲:「信之堅曰堅,心之固曰固,金剛之信心也。」渧記依此文別作一解。大同今解釋。)
究竟願者,令究竟菩提故(此名第十一願)本願力,稱為「究竟願」也。
全此四為一本願,此之力,令少功德,能入多功德,轉化相,令歸真無量。具如是慈悲方便,不可思議德,為顯「此義」故開一說,為四句耳,如此約佛利他德,釋者,鸞師本偈意也。
第二、明寶樹三:一、泛明;二、別道樹;三、音聲殊妙有二:一、相對顯勝;二、絕對最勝。
此初(更考廣列諸莊嚴中有四:一、明寶樹;二、音聲殊妙;三、講堂;四、寶地。
今第二明音聲中有二:初約相對比校、二約絕對明最勝。
此乃樂音為大科。第二者,贊偈清淨樂贊為二偈。初八重比對顯勝,後一偈自然樂超十方。由之則為大科第二為是。
會疏亦大同,但相對絕待之異耳。)
佛告阿難,世間帝王,有百千音樂,自轉輪聖王,乃至第六天上,伎樂音聲,展轉相勝,千億萬倍,第六天上,萬種樂音,不如無量壽國,諸七寶樹,一種音聲,千億倍也。
唐譯無此段。
漢、吳兩本,並無「道樹」文。
故直七寶諸樹,次明出「五音」雲「甚妙無比」。就之明比校顯勝同今文。
如會疏引吳本。
由此思之,今承前諸寶樹,清風時發,出五音聲,微妙宮商,自然相和,及道樹微風徐動,吹諸枝葉,演出無量,妙法音聲。於此比校,顯其「音聲」之勝也。
淨影明國土莊嚴中,略舉四事:一寶樹,二伎樂,三講堂宮殿等,四寶池。
初,寶樹中三:初泛明諸樹;二、別明道場樹;三、總就之校量顯勝。
今此段其第三文也。
次「萬種伎樂」文,分屬大科四中第二科,憬興亦同之。
望西、略箋、貫思、梵響皆一依之。
會疏大科七門中,第二明「樂音殊妙」二,初比校顯勝,(今文)次正明,(次萬種伎樂文)此意樹音上既說終。
今此二段,別明「樂音殊妙」,不屬寶樹文。
渧記從之。
故雲:「前來既說,諸樹妙聲,及道樹妙音,故不可重出。」
是以今此段,乃屬「樂音殊妙」,而為比校顯勝文。
然則今此一段,為說次樂音殊妙,寄寶樹音聲,比校顯勝而已,非為正明寶樹聲也,是以今沿襲會疏爾。(已上)
今謂不爾,於前雖說寶樹音,而未顯「樂音」勝,於此顯其樂音勝,諸寶樹音聲,亦作伎樂故,于中初約「相對門」萬種天樂,與一種樹音,比校顯勝,何言非正明乎。
二亦有自然下約「絕待」顯最勝。
上既比校顯勝了,況彼國,萬種樂,是自然清淨樂,何可比人間天上樂乎?
十方世界中第一也。乘萬種樂音,次明彼國清淨樂第一,和贊雲:「寶林寶樹微妙音,自然清和伎樂而哀婉雅亮勝,歸命清淨樂。」
由此思之,自然樂,亦是寶樹微妙音,故乘前萬種樂,明彼國萬種樂也。
世間帝王,至第六天上,音樂展轉有八重。展轉勝前,千億萬倍。八重者,世帝、輪王,四王,忉利、夜摩、都率、樂變化「他化」也。
二絕待最勝
亦有自然,萬種伎樂,又其樂聲,無非法音,清揚哀亮,微妙和雅,十方世界,音聲之中,最為第一。
前明,天萬種樂,不如樹音一種。今明,彼國萬種樂「絕對」。
經曰:「彼佛國土,當作天樂。」(天者自然之義)
又雲:「咸然奏天樂,暢發和雅音。」(文)
憬興雲:「於虛空不從樹風而有,故雲『自然』。」
有雲:「明『願力』令然也。又可無鼓之者,唯自鳴也,簡諸天作樂。又樂聲無非法音者,簡世間樂音,妓樂者,苑音(云云)。」
南山業疏曰:「妓通男女,即奏樂者,金石八音之所奏也,有本作『伎』或作『技』。」
說文「伎巧」也。
廣韻「藝」也。「五聲八音」總名也。世伶倫作樂。千戚羽毛謂之樂。
玄曰:「八音克諧謂之樂。」(文)
清揚者,清不濁也,揚輕揚也,翻濁重雲「清揚」也。
哀者,悲哀。聞者生悲心。亮者,清朗。聞者發慧明。和者,調和也。
雅謂「雅正」也。
十方世界,音聲中最第一者,示「絕待」。前天樂多樹音「相待」比校。今非但無天樂可比,十方世界中,亦絕比待故雲「最第一」也。
渧記雲:「無非法音者,法性涅槃妙音,而前出八重比對者,抑是近言而已,惟夫世間音樂,猶有和順德,況於出世,無漏、無生、寶國哉。」
本師化主,彌陀覺王,以至觀音、勢至、普賢、文殊所有舊住,新往大士,諸上善人,俱會一處,之大快樂,或主或伴,或上地或下地,其次序不亂,曆然位相,全與究竟佛果,無有少異,平等平等,其心固無隔別,互相和順,故其和順德之所發於「音聲」,清揚哀亮,微妙和雅,超過于諸佛淨土伎樂,故雲「最為第一」。不亦樂乎。
第三明講堂宮殿
又講堂精舍,宮殿樓觀,皆七寶莊嚴,自然化成,複以真珠明月,摩尼眾寶,以為交露,覆蓋其上
淨影、嘉祥、憬興並第三講堂等,第四寶池分為二科故。望西、略箋、會疏、梵響等從之。
貫思獨不立講堂,為別科。屬之寶池,而為寶池所在。
渧記從之。
今謂,內外左右,有諸浴池文,連接前則可為所在,若然則講堂等,就池因明,應非所用,若然漢、吳兩本,別廣說講堂精舍等莊嚴。
今經雖文略,而其相亦同,何違經說,好異屬寶池哉。
故今不用也,吳譯文,如會疏引,漢譯一(十七)亦同之。
然諸家科釋,或雲明講堂樓觀,(嘉祥或雲明宮殿,(憬興、望西)或雲明寶樓莊嚴,(會疏)皆不得經意。
今科雲,明講堂宮殿,何者此中講堂宮殿為要,講堂是佛說法之處故,下亦有講堂集會,舉講堂則精舍從之,宮殿是聖眾所居之處故,其樓觀付宮殿故雲「宮殿諸樓閣」,於講堂傍,有宮殿。
今家為化土相,故今據化土卷(本二)
引意科雲:「明講堂宮殿也。」
化土卷又講堂,精舍宮殿,樓觀引至「味如甘露」。
次又言其胎生者,所居宮殿,或百由旬,或五百由旬,各於其中,受諸快樂等。此引意甚深也。
故何謂經中浴池文,「說」分量,(或十由旬或二十、三十,乃至百千由旬)宮殿樓觀「不說」分量。上寶樹文「不說」分量,道場樹「說」分量,故為化土相。
恢廓廣大,不可限極之處,何有分量。既有分量,故為化土相也。
今此中浴池,有分量,而宮殿無分量,故引次有分量浴池,顯宮殿有分量,其有分量宮殿相何,次引下卷文,此乃彰「胎生」者,所處宮殿也,豈非化土相乎,又講堂精舍,是佛所開示悟入之處故。
據此聞弘願真實法,深自悔責,悟入一乘法,是故次長引下卷「胎生文」有此義。
講堂合於道場樹,為方便化身淨土,其義深遠,讀者思之。
如來說法之堂,名講堂,精舍者,苑音二(十四)藝文類聚雲:「精舍者,非以舍之精妙,名為精舍,由其精練行者,之所居故,謂之精舍。」(文)
總菩薩大眾所居處也。宮殿樓觀者,略箋雲:「宮室黃帝作以避風雨,釋名「宮穹」也,屋見於上穹,隆然也。」殿堂高大者。
顏師古曰:「古者屋高嚴,皆名為『殿』。不必宮中,樓觀者,樓重屋也。」
爾雅狹而修曲曰「樓」,釋名「樓瞜」也,牖戶諸射孔高明覿遠樓樓然也。
觀釋名「觀觀」也,於上觀望也。
紀原黃帝內傳曰:「帝置元始真容,于高觀之上,觀之言,可以觀望於其上也。」皆七寶等者,明其莊嚴。自然化成者。
梵響雲:「不用造作,故雲『自然』,佛力化成,故雲『化成』。」
化土卷「假化」成字,成化土義。(未詳)
覺經雲:「亦無有作者,亦不知所從來,亦無有持來者,亦無所從去等。」
此乃自然化成之義也,真珠明月摩尼者,三珠名也。
翻名義三(三十九紙)曰:「鈟摩羅伽,大論此雲『赤真珠』。」
佛地論雲:「赤蟲所出,或珠體名為『赤珠』。」
智論雲:「真珠出魚腹中,蛇惱中。」
漢書雲:「珠蚌中,陰精隨月陰盈虛。」(文)
明月珠者,鄒伯諫書,明月之珠,夜光之璧。
文選善注曰:「明月珠蚌子,珠為蚌所懷也。」
又別有一種,廣州記雲:「鯨鯢目明月珠,注曰:『鯨魚死,其目化為明月珠。』」(文)
然望西以為真珠明月,是一珠名者「非也」。
真珠明月,並有蚌之所懷之物,故以為一,而然其實,非一也。
交露者興雲:「交露者,幔也,字林幔幕。泫泫似垂露故。」(文)
如會疏引補注等。
第四明寶池有三:初明寶池之相;後明水音說法。初中有四:一池量多少。
內外左右,有諸浴池,或十由旬,或二十三十,乃至百千由旬,縱廣深淺,各皆一等。
唐譯雲:「彼極樂界,其地無海,而有諸河,河之狹者,滿十由旬,水之淺者,十二由旬,如是諸河深廣之量,或二十、三十,乃至百數,或有極深廣者,至千由旬。」(文)
承上寶地,寶樹,明寶池,寶地、寶樹雖精,若無「池水」亦未為好,故說寶池也。
定善義曰:「一、為不空世界,二、為莊嚴依報。」(文)
寶池名為「浴池」者。宮殿等,所居聖眾之所沐浴灌注處,故名「浴池」。約流注之義名「池」。
內外左右有浴池者,明池所依處,即是講堂精舍,宮殿樓觀之內外左右也。
吳譯上(十八)雲:「阿彌陀佛,講堂精舍,及諸菩薩、阿羅漢,所居舍宅中,內外處處,皆複有自然流泉浴池。」
又雲:「(十九右)是池皆諸菩薩,阿羅漢,所可浴池。」(文)
或十由旬等者,正明池分量,隨機化相,以池分量,顯講堂宮殿,亦有分量。
是以化土卷引此文,證「化相」。
第二十七願,明瞭辨其名數者,不取正覺。故知「真土非數量,妙土廣大超數限也。
今說數量,正是「化相」而已。
吳本上(十九右)雲:「中有浴池,長四十裏者等。」
又雲:「阿彌陀佛,浴池長四萬八千里,廣亦四萬八千里。」(文)
縱廣深淺,各皆一等者,其縱即十由旬,則棋亦十由旬,深淺亦然,故雲「各皆一等」。
應音三(八左)曰:「從橫又作縱。」
小爾雅雲:「縱長也。」
詩雲:「縱橫其畝。」
韓詩傳曰:「南北曰縱,東西曰橫是也。」
周禮九州之地,城廣輪之數。
鄭玄曰:「輪從也,廣橫也。」(文)
二池水德相
八功德水,湛然盈滿,清淨香潔,味如甘露
定善義(云云)。(會疏引)淨影雲:「二明水相,具八功德,清不 輕冷濡美,飲時調適,飲已無患,是其八也。」
清淨「色」入,不 「香」入,輕冷及濡此三「觸」入,美是「味」入,飲時調適,飲已無患,此二法入,此八是其水家功能,故名為「功」。
水家之德,故名為「德」。文中初言,八功德水,湛然盈滿,總以標舉。言清淨者,八中淨也。言香潔者,八中香也。味如甘露,八中美。(文)
湛然,湛安也,水不流貌也。(文)
又澄也,水平湛無波浪,曰「湛然」,充滿無枯渴,曰「盈滿」,無漏清淨業,所重發,故曰「清淨香潔」也。味如甘露者,音義(云云)。
今謂,阿弭梨多,此雲「甘露」,不老不死義,即是無量壽,無上涅槃之謂也。
言八功德水者,鸞 師偈,無漏依果,功德藏為所禮。功德藏者,即是彌陀正覺功德為「藏」。
然則彌陀正覺功德,為寶池水,故具八功德。化土「小」功德者,浴此如來功德水,故轉為「多」功德,味如甘露者,浴阿弭梨多甘露水,故轉化為「真」。於此有「從化入真」之義。
故化土卷引止此文應知。
三、寶池莊嚴亦二:一、眾寶莊嚴;二、眾華嚴飾。
一、眾寶莊嚴
黃金池者,底白銀沙,白銀池者,底黃金沙,水精池者,底炿璃沙,炿璃池者,底水精沙,珊瑚池者,底琥珀沙,琥珀池者,底珊瑚沙,硨磲池者,底碼靵沙,碼靵池者,底硨磲沙,白玉池者,底紫金沙,紫金池者,底白玉沙,或二寶三寶,乃至七寶,轉共合成。
初十句列純寶,或二寶下次列雜寶,初中金銀、水精、炿璃、珊瑚、琥珀、硨磲、碼靵、白玉、紫金十純寶池渚,如次以純白銀,乃至白玉為底沙。
吳譯上(十八右)雲:「淳金池者,其水底沙白銀也。淳白銀池者,其水底沙黃金也。淳水精池者,其水底沙炿璃也。淳炿璃池者,其水底沙水精也。淳珊瑚池者,其水底沙琥珀也。淳琥珀池者,其水底沙珊瑚也。淳硨磲池者,其水底沙碼靵也。淳瑪瑙池者,其水底沙硨磲,淳白玉池者,其水底沙紫磨金也。淳紫金池者,其水底沙白玉也。」(文)
漢本一(十八左)亦同。「淳」作「純」。小經有七寶池,池底純以金沙布地,與今經別也。
望西為第三十二願成就。(國土嚴淨)
略箋雲:「黃金池等者,岸渚皆是黃金而底沙即白銀也,餘可例知矣。白玉者,字書雲『好玉』,潔白似豨膏,扣之鳴者,為真。」(云云)
本草網目八雲:釋名「玄真」。
時珍曰:按許慎說文雲:「玉乃石之美者,(乃至)其字象,三王連貫之形。」
葛洪抱樸子雲:「玄真者,玉之別名也。服之令人身飛輕舉故,曰服玄真者,其命不極。(音義所引)或二寶等下,明雜寶合成。」
吳本上(十八左雲)雲:「中複有兩寶,共作一池者,其水底沙金銀也,中複有三寶,共作一池者,其水底沙金銀水精也,中複有四寶共作一池者,其水底沙金銀水精琉璃也,中複有五寶共作一池者,其水底沙金銀水精琉璃珊瑚也,中有六寶共作一池者,其水底沙金銀、水精、琉璃、珊瑚、琥珀中有七寶,共作一池者│其水底沙,金銀、水精、琉璃、珊瑚、琥珀、硨磲也。」
漢譯亦同之。
今經文略,准漢、吳具說,可解矣。
二眾華嚴飾
其池岸上,有栴檀樹,華葉垂布,香氣普熏,天優鈟羅華,鈟曇摩華,拘牟頭華,芬陀利華,雜色光茂,彌覆水上。
唐本下(初左)雲:「居兩岸邊,多栴檀樹,修條密葉,交覆於河,結實開華,芳可玩(岸樹交影),乃至(此間說人天遊樂及河底莊飾)天曼陀羅華,優鈟羅華,波頭摩華,拘物頭華,芬陀利華,彌覆其上(水上寶華),漢吳兩譯,如會疏引。
宋譯雲:「又水兩岸,複有無數栴檀香樹,吉祥鼓樹,花卉恒芳,光明照耀。」(文)
有梅檀樹者,岸上寶樹。
唐雲:「居兩岸邊是也。」優鈟等,水上所生,故雲彌覆水上。
栴檀樹具雲「牛頭栴檀」,或此方無故不翻,世間第一香木也。岸上吉祥鼓樹,何止此已哉。
今就世所知,且以舉之。天優鈟等,天者,清淨義。或可褒妙好華為「天華」。也。(大論)
天言冠下四華,其四華者,法華玄贊雲:「新譯經說,青黃赤白,四色蓮華,雲優鈟羅華,桞某陀華,鈟特摩華,芬陀利華,如次配之。」(西引)四色蓮華,小經四色是也,此乃表涅槃四德,諸文如音義等所引,雜色光茂者,如小經說,池中蓮華大如車輪,青色青光,黃色黃光,赤色赤光,白色白光,微妙香潔。(文)
又下經雲:「其華光明無量種色,青色青光,白色白光,玄黃朱紫,光色亦然。」(文)
彌覆水上者,苑音一(九右)曰:「覆芳富切。」
漢書音義曰:「彌滿也。言『遍滿覆蔭』也。」(文)
四水德無礙有三。一資用自在。二水性澄潔。三流注安祥。初資用自然者。
彼諸菩薩,及聲聞眾,若入寶池,意欲令水沒足,水即沒足,欲令至膝,即至於膝,欲令至腰,水即至腰,欲令至頸,水即至頸,欲令灌身,自然灌身,欲令還複,水橲還複,調和冷暖,自然隨意,開神悅體,蕩除心垢。
此初明,水從人好,後開神等,明其得益也。
唐譯雲:「群生遊樂,隨意往來,(池岸)或有涉河,濯流嬉戲,感諸天,水善順物,宜深淺寒溫,曲從人好。」(文)
漢譯二(四左)雲:「無量清淨佛,及諸菩薩阿羅漢,欲浴時各自入其七寶池中浴,諸菩薩阿羅漢,意欲令水沒足,水則沒足,意欲令水至膝,水則至膝,意欲令水至腰,水則至腰,意欲令水至腋,水則至腋,意欲令水至頸,水則至頸,意欲令水自灌身上,水則至身上,意欲令水,轉複還如故水,則轉還複如故,恣若隨意,所欲好嚦。」(文)
次明浴後快樂,吳譯上(二十四)亦同之。
宋譯中(九左)雲:「若彼眾生,過此水時,要至足者,要至膝者,乃至要至項者,或要冷者,溫者,急流者,慢流者,其水一一隨眾生意,令受快樂。」(文)
此水隨菩薩等,所好意來至,還複而浴沐自在,佛力所致,實無漏依果,不思議也。
自然灌身者,不假以手灌之,德水所成故雲「自然」。調和冷暖,自然隨意者,明冷暖自在。寒熱得中,雲調和,隨意得中也。
又欲冷則冷,欲暖則暖,只隨意故雲「自然隨意」。
帥開神悅禮,蕩除心垢者,後明適悅身心,蕩大浪切,流蕩滌蕩,釋名蕩排蕩去「穢垢」也。禮昏義蕩,天下之陰事。
憬興雲:「心垢者,即煩惱之名,唯慧所除,而水除者,觸水為緣,發慧蕩除故。」(文)
若然者,水但為緣,應非水除垢。何為水德自在乎未詳也。
然望西、貫思、梵響依用憬興者非也。
會疏、略箋、義記,並以為水之當體,為佛事可詳矣。
略箋雲:「因其水觸,而消除三垢是也(云云)。」
義記引興已雲:「然今家意,注論之義,水之當體,為『佛事義』賢護大士,開悟浴室,香嚴童子觀香圓通,況願智力,焉可思議。」(文)
今謂,此文顯從假入真之相,謂自力狹劣者,灌浴此水,則忽開狹劣,心悅其體故,雲「開神悅體」,世間水但除身垢,不能除心垢。彼土德水,能除心垢,故雲「蕩除心垢」。心垢者,化土變易垢,與觀經度苦眾生文同,到彼浴池,蕩除無明心垢,方轉,入真土,于於此示「從化入真」之相,可知矣。
二水性澄潔
清明澄潔,淨若無形,寶沙映徹,無深不照。
清明者,其水清淨明瞭也。澄潔者,澄麟音七(六左)雲:「切韻水清也。」考聲雲澄定也,說文凝也亦作澄字。
琳音二十九(十右)曰。
韻英曰:「澄湛也。」(文)
潔無濁也。澄淨無一塵濁,故若無水形,故雲「淨若無形」。
寶沙映徹等者,池底寶沙,八德池水,相映徹至,底無深而有所不照故,雲「無深不照」,猶如視「金水」。
三流注安詳
微瀾回流,轉相灌注,安詳徐逝,不遲不疾
瀾謂波瀾也,微瀾猶如小波,回流者,回琳音二十(十左)
又作洄,胡 反,蒼頡篇洄水轉也。(文)
其波潺湲,洄池而流也。轉相灌注者,水波往復,互相擊揚,展轉生波也。安詳等者,示池水流注之貌也,謂安詳而靜流,徐徐而緩逝,不遲不疾者,不緩不急,得其中也。
覺經一(二十)雲:「池中水流,行轉相灌注,池中水流,亦不遲不駛,皆複自作五音聲。」(文)
吳本上(十九左)同之。
後明水音說法中有三:
初總標。
波揚無量,自然妙聲,隨其所應,莫不聞者
唐譯雲:「複次阿難,彼國人眾,或時遊覽,同萃河濱,有不願聞激流之響,雖獲天耳,終竟不聞,或有願聞,即時領悟,百千萬種,喜愛之聲。」(文)
宋譯雲:「又于水中,出種種聲。」(文)
淨影雲:「下明出聲,於中有四,初演無量自然妙聲,正明出聲,二、隨以所應,下善應物,種種異聞,于中初總。次別後結。」(文)(望西、略箋依之)演無量者,有異本歟,又取波揚之意而牒乎。
然會疏雲:「其波瀾相,長短高下,種種不同,故雲『波揚無量』。願力所致,非七處觸,突發聲之類,故雲『自然』。」(文)
此解波揚,而為波瀾激揚,無量者,謂波揚之相種種也。
此亦一義,而今不取之。宗家依此文,雲「波揚實相音」。(文)
依此意「揚」字,被自然妙聲,而取義。
淨影亦同此義,故以演字換揚,今據此義,無量妙聲者,下所列諸聲是也,隨其所應等者,隨其所欲,皆能聞也。
二列諸聲
或聞佛聲,或聞法聲,或聞僧聲,或寂靜聲,空無我聲,大慈悲聲,波羅蜜聲,或十力無畏,不共法聲,諸通慧聲,無所作聲,不起滅聲,無生忍聲,及至甘露灌頂,眾妙法聲
唐譯雲:「所謂佛法僧聲,止息之聲,無性聲,波羅蜜聲,十方四無所畏聲,神通聲,無作聲,無生無滅聲,寂靜聲,邊寂靜聲,極寂靜聲,大慈大悲聲,無生法忍聲,灌頂受位聲。」(文)
此中無生無滅,即大涅槃聲。與今經不起滅聲同。寂靜等三句,重累彰大涅槃聲也。
宋譯雲:「佛聲、法聲、僧聲、止息聲、無性聲、波羅蜜聲、力聲、無畏聲、通達聲、無行聲、無生聲、無滅聲、寂滅聲、大慈聲、大悲聲、喜舍灌頂聲、出如是種種,微妙音聲。」(文)
會疏雲:「初三句標三寶,或寂以下別列,謂初四句,(寂、空、慈、波羅蜜)是『法聲』,或十力等二句,是『佛聲』。諸通慧以下是『僧聲』。」(文)
但是三寶總別而已,說皆說念佛念法念僧,故亦是一義,師說曰,此解局矣。今釋初三寶聲,次真諦聲,(寂靜無我)以大慈悲波羅蜜,是「菩薩聲」,十力等是佛地聲,諸通慧等「三乘聲」。次無生忍已下「十地聲」也。(文)
有說配屬三寶,如會疏亦得矣,但寂靜乃三昧也,無所作,乃二乘果,所作已辦聲也,不起滅,乃菩薩所證,不生不滅涅槃聲也,無生忍,乃初地無生忍,從第二地,至第九地,略之故雲「乃至」。甘露乃第十地而已。(渧記)
各據一義,取捨隨情。
帥或寂靜聲者│會疏雲:「法性寂滅義。」
略箋雲:「寂靜謂無為。」
梵響雲:「奢摩他,寂靜三昧聲也。」(文)
今謂,寂靜者,唐、宋兩譯,止息之聲同之,止息者,禪定靜慮之義,第一義禪也,如弘決四之一(五十三)引寶篋經,若為寂靜無為者,與後不起滅,涅槃寂滅聲,何有差別,故知為寂滅無為者,未穩也。
帥空無我聲者│唐譯雲:「無性聲,人法無自性,空無我之義故。」(此二真諦)
帥大慈悲聲者│唐譯次寂靜聲,明大慈大悲,此乃約果上。
宋譯雲:「大慈聲,大悲聲,喜舍聲,此乃約『菩薩』四攝,今此中,亦似約菩薩慈悲。」
略箋雲:「天臺曰:佛住大慈心中,以大慈善根力,故能『實與』一切眾生,世間樂,及出世間樂,故雲『慈能與樂』。」
又雲:「佛住大悲心中,以大悲善根力,故能『實拔』一切眾生,世間苦,分段苦,變易苦,故雲『悲能拔苦』。」(文)
此約「佛果」。
帥波羅蜜聲者,即是六度也,波羅蜜,此雲「到彼岸」,乘此六法,從二種生死此岸,到涅槃彼岸故,此二是菩薩聲,乃是自利利他也。
帥十力無為,不共法聲者,唯佛果所得也。
梵響雲:「於是處非處等,如實知力也,其數有十,故雲十力。」(一知,是處不是處力。二知,諸業力。三知,諸定力。四知,諸根力。五知,諸欲力。六知,諸性力。七知,一切道至處力。八宿命力。九天眼力。十漏盡力也。如大論二十四等。)
智力內充,於大眾中,無所恐畏,四無所畏,(一、正知一切法。二、盡漏及習。三、說障道法。四、說盡苦道。如論二十五等。)
十力無畏,廣略異耳。十力內充,無畏外現,不二乘菩薩共有,故雲十八不共法。(一、身無失。二、口無失。三、念無失。四、無異想。五、無不定。六、無不知已舍。七、欲無減。八、精進無減。九、念無減。十、慧無減。十一、解脫無減。十二、解脫知見無減。十三、一切身業隨智慧行。十六、智慧知過去世無礙。十七、智慧知未來世無礙。十八、智慧知現在世無礙。論二十六等)
帥諸通慧聲者│會疏已下,具舉三乘德,通謂神通,慧謂智慧,通有六通,慧有三智,三乘所得,各自不同,故雲「諸」。(文)
略箋同之,梵響雲:「諸通慧聲,通名慧性,天然慧性,通達無礙,故雲『通慧』。此與無所作,不起滅,通聲聞菩薩聲也。」(文)
帥無所作等│會疏無所作等,菩薩十地也,初地無所作,二地不起滅法,越隔中間七地,故雲「乃至」。甘露灌頂,即十地也等。(文)
闕無生忍聲,釋可謂媧矣。
略箋無所作,不起滅、無生、之三並為第八地,無所作、八地已上,無功用之行,不起滅者,八地所證之涅槃理也,無生忍,乃能證之智也,乃至者,越隔第九地,甘露灌頂,第十地。
有記意無所作,乃二乘果,所作已辦故。不起滅,乃菩薩所證,不生不滅涅槃聲也。無生忍即初地。從二地至第九地略故,雲「乃至」也。
今謂,無生無作聲者,連於前「通慧」而顯其德。
維摩經雲:「雖行無作,而現受身。」(文)
不起滅聲,即唐 譯雲:「無生無滅聲」,即大涅槃聲,何以知然者?
如淨名疏一(四十九)雲:「若論無生者,寂滅之異名也。
」
大經雲:「涅言不生,槃言不滅,不生不滅,名大涅槃。」
故文雲:「法本不生」。
今則無滅是寂滅義,寂滅即是無生,何所疑也。(文)
然則菩薩所證之理也,無生忍聲者,菩薩初地、無漏、真智、忍可法無生理、決定不謬,境智冥合,名「無生忍」,故從第二地,至第九地,雲「乃至」。第十地,名菩薩灌頂位,十方諸佛,以智水灌菩薩頂,是名受職灌頂位也,如理趣疏上(二十三)明,(音義)略箋引華嚴十地品可見。
三聞益
如是等聲,稱其聲聞,歡喜無量,隨順清淨,離欲寂滅,真實之義,隨順三寶,力無所畏,不共之法,隨順通慧,菩薩聲聞,所行之道。
唐譯雲:「得聞如是種種聲,已獲得廣大受樂歡悅,而與觀察相應,(總句)厭離相應(苦),滅壞相應,(無常)寂滅相應,寂靜相應,邊寂靜相應,極寂靜相應,義味相應,(六句念法)佛法僧相應,力無畏相應,(二句念佛)神通相應,止息相應,菩提相應,聲聞相應,涅槃相應。(五句念僧)初三句,結前生後,稱其所聲等者,水音說法,各稱宜獲得廣大愛樂歡喜也。隨順下,明其「得益」。
隨應者,唐譯雲:「與觀察相應,故知隨順是相應義,心境相應,故曰『隨順』。觀察相應者,境智相應也。」
淨影雲:「隨順清淨、離欲,寂滅,真實之義,順涅槃也,隨順三寶等,順『菩提』也,此前順果,隨順『通慧』等,隨順『其因』。」(文)
憬興依之。
今按小經鳥音說七科道品,彼土眾生,聞是音已,皆悉念佛,念法、念僧。
義准此中,初清淨等句,彰法聲益,次三寶等句,彰前佛地聲,以佛為「宗」故。
後通慧等句,彰前僧聲益。
問:「若然者,應是佛法僧次第,何故先念法耶?」
答:「賢首三寶章雲:若約『起化』次第,先佛次法後僧,若約『入證』之次第,先法次佛後僧,謂法是諸佛所師故,能生佛故,先明也。」(文)
據此等說,義不必一準,今就水音說法,且分其相,故念法居先,可知。
梵響雲:「隨順清淨等,清淨離欲,應上寂靜空無我聲,寂滅實相理體,應上無所作,不起滅等聲,隨順三寶等,佛具三寶,於佛法中,說總三寶。力無畏等,應上十力等,隨順通慧,應上諸通慧聲等。」(文)
渧記清淨者,謂清淨句,即無為法身、法性、清淨義也。離欲者,離善法欲也。
引涅槃、華嚴、安樂集雲:「此乃菩薩如量智前,有可求菩提,有可化眾生,是以不可舍善法欲也,如理智前,一切眾生,舊來成佛,無可配菩薩,無可化眾生,謂之大寂滅,此時離善法欲。」
然今此文,說寂滅真實之義,故雲「離欲」,此乃隨順,如理智所照之境故也。
真實之義者,謂真如實相之義,即第一義也,證入此第一義,及解此第一義,並雲「隨順」而已(云云)。
隨順通慧等者,三乘之行也,一乘世界,何說三乘所行耶?
解雲:行卷引涅槃經雲:「雲何為一,一切眾生,悉一乘故,雲何非一,說三乘故,雲何非一,非非一,無數法故(云云)。」
若約「真土」,一切人天悉一乘,言一乘清淨無量壽世界故,其於一乘中,分三乘者,是化土相也。
今此池水說法,從假入真之處,豈不說三乘行耶!上來明寶池竟,第三,廣列諸莊嚴之科,盡於此焉。
第四結顯國名
無有三塗,苦難之名,但有自然,快樂之音,是故其國,名曰安樂。
唐(下二)宋(中一)兩文,如會疏引。
淨影屬之寶池出聲中第四科。
憬興亦屬寶池科。
望西、略箋、梵響並依用影科。
會疏亦寶池莊嚴六科中,此文為第六因解處,名「皆非」也。
獨貫思義,不屬寶池科,為器世間總結,可謂詳矣。
渧記從之。
今謂,安樂之國,名何局寶池耶,總結,上其佛國土,七寶為地已下。
唐、宋兩譯,亦不局寶池可見,無有三塗苦難之名者,結上亦無地獄,餓鬼,畜生諸難之趣等。
三惡趣名「難」,是八難之名,苦謂苦受,不苦不樂受名,皆無有故,名尚無,況有實乎,名體俱無,故雲「尚無三惡道之名,何況有實」。
此乃無三惡趣願,不聞惡名願之報也。
但有自然快樂之音者,結上寶樹寶池等,音聲說法,是故其名曰安樂者,承上名曰安樂文,總結寶地已來,國土莊嚴。
小經曰:「但受諸樂,故名極樂。」(文)
須呵摩提,又須摩提,又須摩題,此雲「妙樂」亦曰「安樂」。
下文雲:「彼佛國土,清淨安穩,微妙快樂。」(文)
安樂之名,出於此。若通「化土」言之,則義寂雲:「身無危嶮(三塗苦難)曰『安』,心無憂惱曰『樂』。」(但受諸樂)
上來土德有五,中明前四段竟,已下第五約人顯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