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彌陀經(十八)
佛說阿彌陀經筆記 (十八 )
徐醒民老師 主講 七十九年十二月廿七日

(18A)


各位老師、各位大德、各位同修:


請各位翻開經本第四頁第六行,先把經文念一遍:


是諸眾鳥,晝夜六時,出和雅音。其音演暢五根、五力、七菩提分、八聖道分,如是等法。


    今天還是講這一段,這段經文講三十七助道品,前幾回跟大家一起研究五根、五力;有了五根、五力,到後來就開智慧,再進一步就講「七菩提分」。菩提是覺悟的意思,覺悟的事情列出來一共有七樁,叫做分,就是七部分,所以叫七菩提分,這七部分的內容,講的都是覺悟的法門。首先請各位看講表︱「七菩提分」下面:


第一是「擇法覺分」,何謂擇法?我們先了解覺悟,開了智慧的時候,與真正的智慧相合,這才是覺悟。擇法的「擇」是選擇,要選擇什麼法?怎麼選擇?我們都學佛,修佛法必須知道世間法,哪些是真法、哪些是假法,知道真法、假法之後,加以選擇,不採取假法,按照真法修,這叫擇法。假法是什麼?譬如心經裡講「照見五蘊皆空」,五蘊就是假法,眾生怎麼來的?眾生是由五蘊合起來的。五蘊是佛法的名詞,分開來講,要費很多時間,就世間學術來講,一是精神方面、一是物質方面,我們人是精神和物質兩方面和合起來的,合在一起才有我們這麼一個人,人是如此,其他的動物也都如此,這叫五蘊。我們拿五蘊來分析,無論精神或物質都會變化,先講物質,我們的肉體這部分,與自然界那些物質沒什麼不同;講到精神,就是心理方面,譬如我們有什麼感受,身體上有痛癢的感受,或心理上有苦樂的感受,隨時有轉變的,除此以外,還有很多其他心理上的因素,既是隨時在轉變,那就不是真實法,我們往裡面深入,愈分析愈細微,到最後怎樣呢?就是心經所講的「五蘊皆空」,經不起分析的,這些都是假法,對這些假法不執著,不執著假法才顯出真法來,顯出我們心裡真正的智慧。智慧從哪裡出來呢?智慧從真如本性出來的,這是真法,要能夠這樣分得清楚。我們不是要了生死嗎?了生死就要採取真法、修真法,不採取假法,這叫「擇法覺分」。普通人不知道怎麼選擇,所以加個「覺」字,覺悟之後,他真正看清楚,什麼是真的、什麼是假的,這才是覺法︱擇法覺分。


第二是「精進覺分」,所謂精進覺分,精是很精粹,不會很雜亂,進是只往前進,不會往後轉,這是精進。怎麼純粹精進呢?一般人對世間法也很精進,很多人做世間的事業很認真,但他不是以菩提精進,不是精進覺分。這裡所謂精進覺分是什麼呢?是根據前面擇法來的,既是選擇了真法,分辨出來誰是假的、誰是真的,假法不取,真法取來,採取真法以後,就在真法上精進不退地修持,這叫精進,這才算是覺悟。這個精進不同於一般世間人做的那些精進,那是不同的。


世間俗人做的精進固然不必說,那很容易懂!就是在印度當時,釋迦牟尼佛那個時候,有很多外道(當時有很多宗教),所謂外道,他們不懂真正的心法,不知道真正的道是往自己內心裡求,他們只向外面去求,這叫外道。那些外道也講修行,他們修行也不怕辛苦,也吃了很多苦,例如當時外道有人侍奉「火」的,天地間有水、有火,水與火這兩種物質都有很大的能力,那些外道或者把火當做崇奉尊敬的對象,或者把水當做侍奉的對象;無論哪個外道,他都辛辛苦苦地在修行,他們也有他們的戒律,但是所修的結果,對於了生死一點用處也沒有,吃了那些苦也是冤枉的。佛法的精進與那個完全不一樣,佛法這種精進,你精進一分,對於了生死的功夫就多增長一分,你精進十分,了生死的功夫就增長十分,一點冤枉路也不會走,完全在了生死、成佛的大道上往前邁進,這是佛家的精進覺分。我們瞭解以後,看看別的宗教,就不值得一提了,那些外道也修持得很好,生活很簡單也很樸素,看起來跟我們佛家修道也差不多,但是講到覺悟上面,他們就沒辦法,必得明瞭這個道理,才能分得清楚是佛家的精進,還是外道的精進。因此這個精進是菩提分︱精進覺分。


第三是「喜菩提分」,喜是法喜,我們學佛法,學得功夫很好,得到法喜了,心裡非常歡喜,這個喜是屬於覺悟這方面的。如果不是覺悟的喜,世間世俗的喜也很多,那些邪知邪見的人,他們也有很多理論,例如現代人講的唯物論︱唯物主義,古代人也有這個思想,所謂唯物主義是說:人一死,什麼都完了,沒有來世,哪有來生呢?當然他有他的觀念,他也提出種種的理論,聽了他的理論之後,覺得很有道理,心裡也覺得高興,這是迷惑的喜,不是覺悟的喜。研究這種理論的人,假如他愈研究愈覺得歡喜,這個喜能算法喜嗎?這不算。還有一般的外道說:人死以後,不是什麼都沒有,有來世,這個來世怎麼講呢?人死了以後,下輩子又到人間來,還是人,或者修得好,就到天上去,上天了;至於人類以外的那些動物,他們認為畜生死了以後還是畜生,將來轉世還是畜生。這種見解也有他們的理論,這是固定不變的常(恆常的),人生生世世為人、畜生生生世世為畜生,這是違背三世因果的顛倒知見,這種顛倒知見,不論他的理論講得怎麼合理,其實是不合理,只有那些不覺悟的人才認為非常合理,他們不能算「喜」。與顛倒知見相反的,例如我們研究佛法,必須明瞭三世因果、六道輪迴,這才是正法,然後根據正法,你愈修愈能了生死,往這路上去走,這樣得了法喜,才是「喜」的覺分。例如我們念佛,念得清清楚楚,念得心裡很愉快,這種法喜才算是「喜」的覺分。


研究世間學問,得到喜的很多,各位看近代人著的那些書,在五四運動時代,那些很有名的人物、大學問家,寫的那些書,在台灣過去是不准人家看的(那種書不應該看),他說什麼呢?他看到古人講的,以為人死了以後,身體死了,就算下到地獄,地獄裡那些刑罰的工具,用刀、用種種刑具加在身上,可是身體已經死了,那些刑具有什麼用處?無所接受。那些人就寫文章了:我一瞭解這個道理,心裡就非常歡喜,一切都得到自由自在了。他這一歡喜,自己感覺到自由自在,正是大魔(魔道)進入他的心裡,他之所以歡喜,原來沒有看清楚事實以前,他還不敢造罪惡的事情,造罪惡的事情還恐怕下地獄;他得到那些邪知邪見的理論之後,自己敢做壞事情了,殺人也不在乎,綁票等什麼事情做了也無所謂,因為死了以後什麼都不負責任,一切都沒有了,這個身體死了以後,其他一切都沒有了嘛!你想想看,有這種見解,他還在歡喜呢!他歡喜可以自由自在,一切無拘無束的,可以作奸犯科,可以造大惡業,你看這種人可悲不可悲?現在的年輕人看了那些書(在五四運動時代,那些人是用白話文寫的,人人都可以看得懂),愈看愈往邪道上走,愈往三途去,往下墮落,所以世間的惡業不得了的!我們學佛要是不求往生極樂世界,要在這個世間想求了生死,那是比什麼都難。就憑那些權威學者寫的那些文章,現在的年輕人哪個不尊崇五四運動權威學人寫的文章?奉他們為當代的聖人啊!誰有能力把他們的學說看清楚,認為那是邪說?所以要瞭解,這個喜覺分一定是覺悟的。他們都是糊里糊塗的,自己糊里糊塗,引導年輕人也糊里糊塗,造了惡業,然後就往三途裡鑽,鑽到地獄裡去,你看這危險不危險?所以一定要講覺悟,這是喜覺分,是覺悟的。


第四是「除覺分」,除是斷除,斷除什麼呢?凡夫眾生人人都有的見思惑。見思惑說起來非常複雜,不能詳細講,只能把名詞說出來,見惑是身見、邊見、邪見等等,在見解上思想上(就是知見方面),不正確的見解與迷惑,叫見惑;思惑是貪、瞋、痴、慢,這些每個人都有,這些思惑必得要下功夫修持才能斷除。有見思惑在,換句話說,見思惑沒有完全斷除,就在六道裡生生死死,不會解脫;要解脫六道輪迴,必得把見思惑斷得乾乾淨淨。要斷見思惑談何容易!見惑裏,首先是身見,要斷除身見就不容易!任何人不管說話、做事,第一個念頭就想到自己本身︱自己這個身;你要他不為自己想、不為自身考慮,沒這回事情!沒有這樣的人!必須斷了見惑,斷了身見的人才能這樣。我們想想看:我們一天到晚所想的,甚至夜間睡覺做夢的時候,在夢裡所想的,什麼時候放棄了我們自身呢?自身什麼時候放棄過?執著,牢牢地捉住,一點也不肯放鬆。想想看,這樣生死怎麼能了?唯有學念佛法門,帶業往生才有希望;不帶業往生,絕對沒有希望的。所謂絕對沒有希望,是絕對不能在我們這一生(當生)就了生死,當生是不可能的,要完全把見思惑斷除,佛法上講,見惑斷除之後,還要天上人間七番生死,那時間遙遠得很!要修行才能辦得到。


講除覺分,首先要能把見思惑斷除掉,見思惑斷除以後,還有塵沙惑、無明惑,煩惱還多得很!那就不細講了。所謂除覺分,在這裡是告訴我們:知道見思惑是不好的、是煩惱,要斷這些見惑、思惑的時候,不要連我們真正的善根也斷掉了;要讓我們知道,見思惑必須斷除,但我們真正本有的善根要保存,不能斷,這是「除的覺分」。


要斷除見思惑的難處在哪裡呢?研究普通佛法的道理就是這麼困難,一般講見思惑,我們的身體與世間萬法都是假的,分析到最後都是空的,不錯!是空的。既是空的,一切皆空,什麼都沒有,往往有人就執著什麼都是空。可是我們的本性空不空?本有的智慧(真正的智慧)要不要呢?認為一切都空的時候,就走上邪路(邪知邪見的路)上去了。在楞嚴經裡有個比喻,我們要修行成佛,就好像在金礦裡冶金,金礦裡的金子沒有純粹的,必得把砂石一層一層地冶煉掉,然後剩下純粹的金子。在金礦裡,砂、石等等與金子掺和在一起,不瞭解一般說的假法,就指砂、石等等,尚未修成功之前,在修的時候,沒有分別清楚,不但砂石不要,連金子也統統一起丟掉,認為統統都是砂石,就一切皆空,什麼都不要,那還有什麼佛可成?有什麼生死可了?我們瞭解除覺分,就要認清楚什麼是砂石、什麼是真金,真金就是真善根,既要覺悟到把砂石除掉,也要把真金保存下來,這才是除覺分。那就是說,我們講世間一切的法是假法,但我們的本性是真法,不能把真法也一起除掉。瞭解這一層,在修的時候,有所除,也有所不除,換句話說,該斷除的就斷除,該保存的就保存,這是除覺分。


第五是「捨覺分」,捨是捨棄、不要了,捨棄什麼東西呢?比如眼睛所見的世間東西、心裡所想到的這些東西,我們凡夫眾生所想的都是假法–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,不外乎這些東西。一般的凡夫在年輕的時候求學,立志把學問求好,求好幹什麼呢?求好之後做大事情,做大事情之後有了名、有了利,不外乎如此。這就是心裡所想所念的,那麼這些東西是真的?是假的?眼睛所見的、心裡所想的,然後加以執著,執著世間種種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,當做是實實在在的,就把大地也當做是真實的東西–實在的法,其實整個大地就是假法,就是虛而不實的東西。


為什麼是虛而不實的東西呢?因為它經不起分析啊!你一分析,整個大地沒有永久存在的,研究地理學、地球科學的人就知道,地球也有生老病死,不過它生長的時期很長就是了,從多少多少年當初開始生長,生長到現在有這麼大的地球,要永久保持這種現狀可不可能?不可能的!一般人說「天長地久」,都是說不覺悟的話,覺悟的人不會講天長地久的。這個大地別說將來要老要死(大地也有死的時候,它死時就是滅的時候),不必等到那個時候,現在它在太空當中運轉(它運轉就像我們人走路一樣,走著走著,走到裡面很悶了,氣要往外發一發,人要是透透空氣,氣透出來,覺得很舒服),大地在運轉的時候,悶在裡面的氣要往外發作一下,來了一個大地震,我們就受不了。來一次地震就受不了,全世界哪裡都有地震的時候,還有「生住異滅」,到最後地球還是要滅掉,所以萬法(任何事情)沒有一個真實的,整個地球都是假的。我們在地球上,為保有一塊產石油的土地,為了爭取石油,引起中東這麼緊張,這很危險啊!兩國若是真正打起來,現在地球上這些人都要遭殃的。為什麼爭取呢?大家不明瞭這是假法,把假的當做真的,所以才你爭我奪,本來在人間已經痛苦了,這一爭奪又增加更多的痛苦。「捨」是要看清楚這些假法,都要能夠捨棄掉,要看清楚這些假法能夠捨棄,捨了以後不會再追悔,不會再懊悔,為什麼不懊悔呢?因為是假的,捨了就算了,這叫捨覺分。


捨棄假法,世間一切法都是假的,假的是怎麼來的?照佛法來說,這些假法都是凡夫眾生妄念造成的,有了妄念才有這些假法。古代祖師說比喻:在睡覺的時候做夢(人人都有這個經驗),在夢裡看見有人、有物、有山川河流等等,也跟人家來往(有名利等等來往的交涉),也發生一些爭執,一醒以後,什麼都沒有。大家都瞭解這些事實,所以古人寫的小說很有道理,例如南柯一夢,或者黃梁夢,在夢裡面,時間經過幾十年,好像一個人生一樣,結果夢一醒的時候,不過短短的一、兩個小時而已,所以時間也好、空間也好,拿做夢來比喻,讓我們瞭解這個世間萬事萬物,就好像做夢一樣,都是由我們的妄念裡造出來的。我們一覺悟以後,看見山河大地,又是一番境界,那個境界就是清淨的一種境界,只是我們凡夫不瞭解,雖不瞭解,要從妄念裡捨棄這些假法,捨棄以後才能得到真法。瞭解這個道理,我們在世間學佛念佛,就很容易得到一心不亂,為什麼呢?我們現在念佛,念著念著,念頭就跑了,跑到哪裡去了?不外乎跑到假法上去,要不然,就為這些假法跟人家發生是非恩怨的事情,這都是因為捨棄不掉。懂得這些道理,假法能捨棄就捨棄掉,不要放在心上啊!不要把人我是非、恩恩怨怨的事情放在心上,沒有這些心理,佛號一提起來,念頭就在佛號上面,不會亂跑的。不會亂跑,念佛就容易得到一心不亂,所以明瞭這個理是很重要的。


第六是「定覺分」,定是什麼呢?就是禪定。修七菩提分,功夫好能夠得到定功,能夠發生禪定的功夫,但是這個定也要配合「覺」,不覺,這個定也不可貴。為什麼?因為講禪定有很多種,有外道的禪定、有世間有漏法的禪定,講到真正的禪定是佛家覺悟的禪定。外道的禪定(我們認為外道禪定不好),在印度那個時候大外道的禪定(現在沒有一個外道,沒有任何一個宗教、任何一個人有那種功夫),根據經裡面講,有一種外道,他修的禪定修成功了,他原來修的是無想定(想是思想),修這種禪定是不能有思想,想辦法把思想除掉,叫無想,其實不是真的沒有,只能把思想壓下去,不讓思想起來而已。這種功夫修到得定的時候,成功了就生到無想天(天道有個無想天),生到無想天的時候壽命有多長呢?有五百劫那麼長的壽命。定成功了,到無想天之後,他的定功夫能夠維持五百劫(說個整數,也有說是四百九十九劫),維持那麼長,就定在那裡。經過那麼長時間以後,定力就消失了,一失掉定力,妄想又起來,妄想一起來的時候,這就不得了!就謗佛、謗法、謗僧,就是毀謗三寶,他一毀謗三寶,就一定要墮地獄。你想想看,外道的禪定有那種功夫,到最後還是墮落到地獄裡去,那就是不覺悟啊!想想看那種定有什麼可貴的?這是外道禪。


還有有漏禪,有漏禪是在三界中的欲界以上,比如修四禪天,就是禪定的功夫修成功,才能生到四禪天;還有四無色界(四空天),四空天是修四空定,四種無色定修成功了才到四空天,前面講的外道禪就在四禪天裡面。這些禪天是修有漏禪,是除外道禪以外,世間那些不著外道的–一般修天界、修四禪、修四空定,他們修成功了,哪種定功修成功,就到哪個天上去,到天上去,將來也是一樣,在定功失掉以後,還是要輪迴,是不究竟的,不究竟就是沒有解脫六道生死輪迴,這叫有漏的,這個有漏禪也不屬於定覺分。這些外道禪、世間的有漏禪,我們懂得佛法,覺得這些都是不實在的,得了定後,將來還是要失掉這個定,是沒有用處的。


最有用的是什麼呢?是按照佛法來修的禪定(佛家的禪定,很不容易懂,講起來很麻煩),佛家各宗都是修定的,我們念佛就是修定,念佛念到一心不亂–得念佛三昧,什麼叫念佛三昧?就是念佛得了定,得了大定,這是佛的定。我們瞭解那些世間禪、外道禪都是假的,我們不必修那些禪定,我們一心一意地念佛,修這個定就好。修念佛的定也不要問:我念佛什麼時候能得定?得了一心不亂沒有?你只管這樣念,不要著急!前面講見思惑,有見思惑,我們在世間心裡不輕鬆,不是患得就是患失。沒錢的人,一直想怎麼樣可得很多錢,這是患得;有了很多錢後,又怕人家來搶,又怕人家來綁票,這也是苦惱的事情,這是患失。患得患失都是苦惱,我們念佛懂得那些是假法,假的不要執著,一心念佛,念佛也不要求:我得了什麼瑞相沒有?只要我們心裡感到沒有什麼煩惱,沒有患得患失的心理,心裡平平安安的,每天都很平安而沒有憂愁苦悶的心理發生,這就是念佛小小的功夫,也就是得到佛加被的力量,這種定就是覺定,叫做定覺分。我們念佛,長時期保持這種狀況,心裡很平靜的,不患得患失,到壽命終了的時候就沒有障礙,就能夠感應,就能夠一心不亂地往生。


第七是「念覺分」,念覺分是根據前面講的六種,在用功夫的時候,要會運用這六種方法。怎麼運用這六種方法呢?一切用功(做功夫)的原則都是一樣的,例如天台宗修止觀,禪宗修禪定、參禪,持咒的人持咒,都是在求定的,我們念佛也是一樣,念佛就是要求一心不亂,就是要求念佛三昧。當我們在念的時候,可能有兩種現象:一種是學佛不久的人,念佛的年資不深,心裡容易散亂,這是一種現象,就是靜不下來;另一種,老念佛的人也有一種現象,念沒多久,心不亂跑,但是昏沈了,念著念著,眼睛閉起來睡覺了,這是老念佛的人容易發生的現象。上面這六種要是會用的話,就可以除去以上兩種現象,這叫念覺分。


怎麼運用法呢?就是老念佛的人念著念著,昏沈的時候(精神提不起來,打瞌睡了),就用擇法、精進、喜這三分,自己體察起來,不要昏沈下去。另外,如果在念佛的時候,心裡很散亂,念頭到處跑,定不下來,就要用後面三種︱除覺分、捨覺分、定覺分,讓我們的心能夠收攝起來,能夠定下來。會用這六種就叫做念覺分,我們能夠懂得念覺分,在念佛的時候,既不昏沈,也不散亂,念得就很如法,進步也非常快。今天講七菩提分就講到這裡為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