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19A)
各位老師、各位大德、各位同修:
請各位翻開經本第四頁第六行,經文上次已念過了,我再念一遍:
是諸眾鳥,晝夜六時,出和雅音。其音演暢五根、五力、七菩提分、八聖道分,如是等法。
上回已經把七菩提分研究過了,講到七菩提分,菩提是覺,大意是要覺(開)悟,講七菩提分是要覺悟的。今天講「八聖道分」,最重要的要在心理上求無漏法,求無漏法為的是什麼?為了要開無漏的智慧。世間凡夫也講聰明智慧,但是那個聰明在佛法看起來都不算大智慧,不過是小聰明而已。為什麼呢?因為凡夫所能夠用得上的聰明智慧,都在世間法以內。換句話說,不管他的能力多強、學問多大,對於六道的輪迴問題,他不能解決,沒有能力解脫六道,所以世間一般人的見解、智慧都是有限度的,不算無漏的智慧。今天講的八聖道分,就是一切觀念都要向「無漏」上用功,才能開無漏的智慧。無漏與有漏是相對的,有漏是什麼呢?漏是指在三界之內生死不斷,落到生死,這叫有漏;無漏是解決了生死問題,出了三界,這才是無漏。
「八聖道分」,講表裏名詞都列出來了,一共有八個正道─正見、正思維、正語、正業、正命、正精進、正念、正定。先講八聖道分這個總名稱,聖道也叫正道,祖師注解,聖字就當正字講。世間其他學問講聖、講正的,除了中國儒家(孔聖人的學問)之外,要是拿嚴格的標準來講,其餘的都不是覺悟的學問,談到「正」就很難,很不容易做到「正」。這裡是佛法的八聖道,聖字當正字講,因此也叫八正道。道是什麼?譬如道路可以通到什麼地方,八正道的「正」是正正當當,一點偏、一點邪都沒有,一直通到了生死、通到成佛的境界,這是八聖道,也叫八正道。
一、正見:
祖師注解:正見的正,並不是普通講的正,不是一般世間學問講的正,這裡講的「正」是什麼?一提到正,就要想到這是無漏法,要求開無漏智慧的;心裡存著要開無漏智慧的心,往這上面去修,要有這樣的見解。那麼修什麼呢?講正見就要瞭解四諦法。
四諦法第一是「苦」,世間的人道眾生到人間來做甚麼呢?很多人都不知道,研究佛法就知道,到人間來就是受苦的,有身體就是苦惱的根本,這個事實要瞭解;苦是果報,果報怎麼來的?是由很多因緣集合來的,由過去種種的因緣蓄積聚集,才有現在的苦果,由苦果追究到原因,就是「集」,這是世間法,苦與集這兩種是世間的因果;要想解除苦果,有個最理想的─不苦的,那就是「滅」,滅是寂滅,沒有生死,不生不死的那種大自在的狀況,那是滅;你想得到入滅的大自在,整個智慧都開發出來,有什麼方法才能得到?那要講「道」,道是佛法,就是三十七道品,三十七道品就是道,四諦法(苦集滅道)當中的道,滅與道這兩種是出世間的因果。
苦、集、滅、道是四諦法,修正見要針對四諦法來觀察來用功夫,首先要把四諦法認清楚,其中的苦諦就很難,換句話說,我們凡夫眾生雖然在世間受種種痛苦,但都不認為是苦,也不知道苦是怎麼來的。所以在四諦法上用功夫的時候,天台宗很扼要地在每一諦下面列出四種現象,四諦共有十六種,要看清楚這十六種現狀,就是要把四諦認清楚,用這個功夫是很不容易的,要純粹用無漏之法,用有漏的心理,這一關是怎麼樣也通不過去的。
這十六種不能完全介紹,只把「苦諦」的情況介紹一下,例如第一個是「無常法」,所謂無常是什麼呢?三十七助道品,前面講了那麼多,四念處、七菩提分,從七菩提分知道覺悟了,因此可以觀察世間萬法都是因緣所生的,無論依報、正報,都是因緣和合的因緣生法。以我們本身而言,從有生以來,包括心理以及身體,隨時都在生滅,一時一刻也不能停止,生滅不停,這是無常。小孩子慢慢長大,到了年富力強的時候,保持不了啊!很快就要變成老年,到最後壽命完了,再去轉世,萬法都是如此,這種生生滅滅就是無常法。
我們瞭解這一層,就知道人在世間,不管有智慧、沒有智慧,無論怎麼奮鬥,有些頭腦很聰明的人,或者很會賺錢,或者很會讀書,學問好能夠做一番大事業,但是不管怎麼樣,一個人就算能活到一百歲,最後身體也會不行的,哪會像年輕時,走路、說話、眼睛所看、耳朵所聽,都那樣伶俐呢?一個人活到九十歲以上,到一百歲的時候,什麼都不靈光,耳朵重聽了、眼睛模糊了,苦惱得很!這個時候,不管這個人在世間名利上有多大的成就,到後來總是無常,這是免不了的。既是無常,一切事情,包括身體、心理種種,都被無常法逼迫,你想不要無常,求其「常」行不行呢?不行!任何人都不行,地位再高也不行。古代的秦始皇,他什麼都有啊!在人世間,把戰國時代所有的國家,一個一個消滅,統一了天下,他要什麼有什麼,結果有一種要不到,想長生不老,永久活在世上,永久那樣享受,那怎麼辦得到呢?所以他後來要那些學神仙的人,到海上去找長生不老藥,那是自欺欺人!辦不到的事情。任何人一律都被無常法逼迫,所以這是「苦」。
苦諦下面,一個無常法、一個苦,再來是「空」,一切法都是因緣和合的生滅法,想求一個實在的,沒有那回事情!這就是空。最後是「無我」,一般人都把假我當做真我,這是凡夫的顛倒知見,「真我」是有,「真如本性」才是真我,一般凡夫,誰能瞭解真如本性?都把假的因緣和合的生命當做真我,到年紀老了,苦悶來了,壽命終了的時候,生死交替的痛苦比什麼苦都厲害,無我!
在四諦的苦諦下有這四種,我們介紹這四種,幾個人看清楚這個事實?幾個人承認這個事實?如果真正瞭解無常法,認為世間萬法無常,他就不會在世間跟人家是是非非地求名求利,名利心自然就沒有了。不為無常法來枉費心機,他就能夠向無漏法上去求,功夫好就能開無漏智。
「正見」就是針對四諦法,用一種觀法(所謂觀法,就是觀察)把四諦法下面這些狀況看清楚,不要執著假法,完全向無漏的佛法(覺悟法)上去追求,這就是正見。
講正見,經文是講三十七助道品,這裡講的四諦法為什麼是「助法」呢?本來三十七助道品是四諦法中的道諦,道諦分開來說就是三十七道品,本來是正法,釋迦牟尼佛在鹿野苑,對五比丘開始就講四諦法,可見這是正功夫,為什麼在這裡講助功夫?說是助道品?我們知道,在這部經裡是講淨土法門的持名念佛,這個法門是特別法,念佛這句名號絕不是那麼單純,佛理都包括在一句名號之內,我們對於佛理懂得多少,然後持名,對於持名的功用就懂得多少。就像剛才介紹四諦法的苦諦下,無常、苦、空、無我,這些法都知道了,都向這些法去修,整個把我們的觀念改變過來,一切都是無常法,都是假的。我們就向真法上求,向自己本性上去求,懂得這個道理,我們念佛,是要求阿彌陀佛的感應,這樣一來,果然將這些假法都放棄了,一句佛號提起來的時候,力量絕不是在口裡輕飄飄地滑過去。懂得道理,捨棄無常、苦、空、無我這些假法,一句佛號提起來,心裏的念頭跟萬德洪名,兩者就很容易能夠得到感應,念頭也不會亂跑,因此八聖道分裏的正見,在這裡是助道(助功夫),特別能幫助我們念佛。不但我們在娑婆世界,往生之前幫助我們念佛,就是到了極樂世界,這些眾鳥演法,還是教我們要念佛,因為在這個世界念佛,是求往生出六道,到極樂世界還要成佛,要成佛還是要念佛。要知道念佛的意義,還是要懂得三十七道品,可想而知,它重要性是如此。
二、正思維:
一提到「正」,是要求開無漏智的,瞭解正思維的道理,在念佛時,就要在佛號上一心念佛。這怎麼講?我們平常怎麼念佛?口念耳聽,就是念頭從心裏起,口念耳聽,然後又回到心裏去,一直這麼轉、這麼念。「心」指的是第六識,我們知道,凡夫的第六識最善於分別,是最麻煩的。很多老修行人、老法師們告訴人:「不要起分別」,怎樣不起分別呢?就是不要用第六識來分別,因為第六識的分別都是虛妄的,虛妄分別,老法師們直指我們修道人,就是要向無分別、無漏法上去修。我們現在念佛,都用第六識來分別來念的,因為我們現在功夫不到,沒辦法,不用第六識念,誰也辦不到。但是用功到相當程度,還是可以辦到,在楞嚴經.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裡,大勢至菩薩講「都攝六根」,六根是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把六根收攏起來,就是把第六識的分別心都收攝起來,然後淨念相繼,把分別心收攝起來,就是不用分別心念佛。都攝六根的功夫,現在大家都辦不到,雪公恩師在世講的時候也說:「我也辦不到」,其實老師是謙虛,他老人家的境界,我們沒辦法知道,他是說給我們聽的,的確我們是辦不到!
雖然還辦不到,但是我們可以練習,怎麼練習法?就是在念佛時不要想:我什麼時候會見到阿彌陀佛?古人念佛,口中都會放光,我們念佛會不會有那種現象?念佛會不會有其他種種瑞相?不要有這些想法,不要有這種分別想,就是一句一句念下去,念頭不要到處跑,老老實實地念,久而久之慢慢的,雖然還不能「都攝六根」,但是要讓念頭不散亂(初步功夫求其不散亂),不散亂就是由不分別來的。有分別心則會想:某人為什麼跟我過意不去?他對我不好……想前想後的,這就是分別,把這些一概拋棄掉,不要過問它。所以每次老師在佛七法會開示的時候,在最後總是有兩句話(老前輩應該都記得):「放下萬緣,一句佛號一直念下去」,所謂放下萬緣,就是叫我們在念佛的時候,不要有分別心,不要分別是非人我(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)等世間萬法,一提起佛號,一直無分別地念下去,能夠往這上面用功夫,這種想法就叫「正思維」。否則就是「口裏念佛心散亂」,這樣的話,怎麼樣也不能得到無漏法,也不能與佛有感應,必得要放下萬緣。念佛的時候,固然要放下萬緣,在世間做事時就一心做事,事情做完,有空閒的時候,最好能夠提起佛號。在眾人場合中不好出聲念佛,就默念;若默念不方便(口在動,人家看了不自然),不默念,憶佛也行。就是不要想這想那、分別是非人我,這樣念佛一定會進步,這就是正思維。
三、正語:
語是言語、說話,「正語」也要以求無漏智的心,來要求我們的言語能夠很正。學佛最基本的都受過五戒(那是最少的,五戒以上還有很多戒),五戒中有一戒是戒「妄語」,我們平常隨便說一句話有什麼不好呢?一句話可能害了人家的生命,更嚴重的是害了人家的慧命,尤其是修道的人,說一句話影響人家修行,使人家退轉了,這是罪大惡極!就是普通人在世間上說一句話,使人受到傷害,名譽、事業、身心等各方面讓人受到損失,都是不對的。所以言語一定要求正,這個正,不向無漏上去求,我們世間人沒有辦法「正」。世間人說話為名為利,為了求自己的名利,哪一天都在說欺騙人的話,這不是正語,是要不得的。
我們要學正語,修道人要求得更嚴格。祖師注解:為了維持自己的生命,做哪些事、說哪些話要當心呢?有四種邪命(邪是不正當的),靠四種不正當的言語來求生活,維持自己的生命,這裡不必詳細講。我們在家學道,都要有個正當的職業,有很多職業要靠言語的,例如現在的大眾傳播,有用言語講出來的,也有用文字寫出來的,都是「語」。按照正語來講,要從事大眾傳播工作的人,自己就要當心,報導出來的文字、說出來的話,符合事實是必要的;即使符合事實,對人家心理有不好的影響,引導人去犯罪,這就不行,就不是正語。這裡只介紹原則,我們修道人自己要注意。「正語」是:要求對眾生的生命、慧命都沒有不好的作用,尤其對於自己,話說出去,不要污染自己的心。根據這樣去說的話,就是正語。
四、正業:
我們造業(一切行為)都要正當、無漏的,換句話說,我們所做的事情,都不要往「生死」的方向去追求,一定要往「了生死」的方向去做。就是我們在世間要從事正當的職業,做任何工作都不要惱害眾生,凡與殺業有關的都不能做,直接到樹林中打獵射殺猛獸,固然不行,不直接做這種事,做釣魚的釣具、做獵槍,也不對,這不是直接,是間接的,說起來很多。總而言之,把握一個原則,凡是和殺、盜、淫、妄這些罪業的事情有關,都不要做,這樣才能使業「正」。我們有「正業」,念佛才能念得好,假如一面念佛,另一面造的業又那麼複雜,佛怎麼念法?怎麼能夠感應?這是講正業。
五、正命:
命是自己的生命,人在世間,基本的要維持自己的生命。修道的人,身體雖然是假的,但要藉假修真,沒有這個假身體,怎麼修道呢?應當要維持生命。可是維持生命要正當地維持,祖師注解:用五種邪命(方法)來維持生命,都是不好的事情。那一個一個說起來也很麻煩,總之,就是我們為維持生命做的一切事情,不要損人利己,不要惱害眾生。正正當當地做生意,將本求利,合理的利潤是應該的,不要不勞而獲,那是不合理的。因此「正命」是:不要用一切不正當、欺騙的方法,來維持自己的生命,叫做正命。
六、正精進:
「精進」是就修道講的,修道就怕退轉,修啊修的,信心退了,感受不到什麼好處,再受到世間的誘惑,慢慢就退轉了,這一退下去,就不能成功。因此修道必須精進,一直修下去,而且「正」的意思也是講無漏的。我們都在世間生活,必須對所見的世間萬法,所見的世間一切事(在我們的觀念中,這些事有善有惡,都是世間法,都是生滅法),不能執著;一執著,我們的道就被世間法所轉,被拉回去,於是退轉了。因此隨時要提醒自己:不要被世間假法拉走,必得自己要從世間假法中超脫出來,一天一天地往前精進,往無漏法上去修。就拿念佛來講,我們每天都念,念佛的時候就念,不念佛的時候,有空就憶佛,功夫只有求往前進步,不能退轉,這是正精進。
七、正念:
我們每個人心裡都會起念頭,任何人不能不起念頭,在白天清醒的時候,固然有念頭,在夜間休息睡眠的時候,連做夢也是有念頭,沒有念頭怎麼會做夢呢?因此要想去掉念頭,誰都辦不到。但是我們的念頭都是妄念,起了念頭都是虛妄的,虛妄分別的念頭。既是妄念,又取消不了,怎麼辦呢?我們老師在世的時候,告訴我們一個方法,古代高僧大德常提醒修道人:「不怕念起,只怕覺遲」,誰都會起念頭,既然不能不起,那就不管它,最重要的是:起念頭的時候要覺悟,覺悟這個念頭是好的念頭?還是不好的念頭?不好的念頭就趕快把它打消,不要讓它繼續。但是打消念頭很難,妄念打消了又起來,所以參禪很難,早期參禪是要「觀心」,觀是觀自己的念頭,念頭一起來就觀察,觀察就是把它打消,一天到晚就在打消自己的妄念,念頭多得不得了!好麻煩啊!所以到後來,禪家就參「念佛的人是誰」、「什麼是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」等,參話頭的時候,把念頭定在一個目標上,就不那樣辛苦,比較輕鬆,所以參禪到後來也改變方法了。
我們念佛的方法,就是一句佛號,念頭起來的時候,「不怕念起,只怕覺遲」,一覺察到這個念頭是不好的妄念(凡夫起念就是妄念),就趕快用佛號來壓住,妄念消了之後,佛號提起來。這兩種功夫,佛號起的時候,妄念就消除,古人說比喻(這是根據經文來的),例如一個房子很暗,在夜間一點光都沒有,當電燈一亮,黑暗整個就沒有了,明來暗去,這是同時的,明一來,暗就去,這是比喻佛號一提起來的時候,妄念自然就沒有了。我們用這個功夫比參禪輕鬆多了,除了用功比較輕鬆,還有阿彌陀佛這樣慈悲,發願來接引,這是二力,比那個方法又更好。所以我們瞭解「正念」,能夠幫助我們念佛,知道念佛的力量、功用,取消妄念難,佛號提起來,萬德洪名一提起來,妄念自然就沒有了,這就是正念。
八、正定:
定是禪定,佛家三藏十二部講的用功夫,簡化簡化,最後歸納起來,不過是「戒、定、慧」三大部分,可見「定」是非常重要的。一般講禪定,禪定也有很多種,有世間禪定,也有出世間禪定,出世間禪定當中,也有程度深淺之別,這裏講的「正定」,當然是無漏(出世法)的大禪定,我們現在學念佛,念佛就是正定。念佛的正定是什麼程度?大菩薩到等覺地位的禪定,功夫深得不得了!可是念佛,念阿彌陀佛是佛定,前面講正念,念頭跟萬德洪名打成一片,完全是在無分別之下,能念的心跟所念的佛號融在一起,這就是佛定,佛定在十法界當中,是最高的大定。我們瞭解之後,就知道念佛法門,並非普通人所講的:念佛很簡單,一句佛號那麼簡單!普通修的禪定,必須真正有定功的人來指導才學得好,沒有定功的人指導,自己學禪定,學得不好,很多毛病都出來了,是很危險的。念佛的佛定是一種大定,高於一切,但是最穩妥,任何人都能持名,只要老實念下去,就有這麼大的功用。今天講到這裡為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