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20A)
各位老師、各位大德、各位同修:
請翻開經本第四頁,第六行,找到以後,我先把經文念一遍:
是諸眾鳥,晝夜六時,出和雅音。其音演暢五根、五力、七菩提分、八聖道分,如是等法。其土眾生,聞是音已,皆悉念佛、念法、念僧。
從這裡開始,算是把前面三十七道品的主要內容都講完了。經文說「如是等法」,「等法」是除了經文裡講的五根、五力、七菩提分、八聖道分以外,前面有四念住、四正勤、四如意足,後面還有六度等等這些法。換句話說,三十七道品詳細講,包括三藏法,就是無量的法門(往開的方面講)。如果喜好簡單,把三藏這些教法歸併起來,就是三十七道品,再簡單講,就是戒、定、慧三大部分。經文講到此處–如是等法,祖師注解說,這是三十七道品(我們不看注解,只看經文實在看不出來),祖師這麼一注,把經文的深度注出來了,只要往裡面研究,愈研究愈深入。三十七道品是什麼呢?祖師注出來,道品是四諦法裡的道品,就是苦集滅道的道。因此研究三十七道品,必須瞭解四諦法,瞭解四諦法,才知道怎麼修三十七道品。請各位看上回發的講表,最後一張背面「道品依諦」那一段。
四諦法第一是苦諦,在佛法來講,眾生到世間來所受的苦,可說是無量無邊。這無量無邊的苦,我們凡夫不覺悟就不知道,往往還把那些苦當做是樂的事情,這就是凡夫!四諦裡的苦諦,要把所有的苦都說出來,那太多了!這裡扼要舉出「生住異滅」這四種相。生、住、異、滅是萬法一個總的四種變遷現象–無常的現象,在眾生這方面來講,就是生、老、病、死。換句話說,我們眾生的一切苦,細講很多,就拿「生老病死」這四個現象來講,已經夠了,生老病死就像水那樣地流轉,沒有一時一刻停止住,這一生以外,未來有很多生,過去也有很多生–過去無始、未來無終,這是眾生最無法解決的一種大苦,是苦諦下面最簡單扼要的四種現象。因此要研究四諦法,首先要瞭解這些苦。
這些苦從哪裡來的?是不是別人加給我們的?這就要瞭解四諦當中的「集」,集是集合,就是召集來的,誰召集來的呢?自己。「集」有哪些內容?我們平常講八萬四千煩惱,這不是隨便講個數字,確實就是八萬四千煩惱。八萬四千煩惱怎麼開出來的呢?基本的就是貪、瞋、痴、慢。貪這部分有兩萬一千煩惱,換句話說,我們眾生都有貪心,貪就包括貪欲、貪念等等這些貪心,我們也貪求啊!有這個貪心,其中就包括兩萬一千那麼多的種類。貪心如此,瞋恨心也是,痴、慢亦然;貪、瞋、痴、慢四部分,每部分都有兩萬一千,加起來就是八萬四千煩惱。我們人人都有八萬四千煩惱,自己不覺悟不知道而已。這些煩惱時時刻刻都纏繞著我們內心,使我們內心不得安靜、不得自在,就造出很多罪惡的惡業。比如在世間上的人,不但普通人跟人家吵架、打架,就是做一個國家的領袖,大總統也好、皇帝也好,反正是在政治上領導國家的,照樣的,這個國家跟那個國家彼此鬧意見、發動戰爭,他個人有煩惱,帶動了全國,以至於世界都受了災難。這就是他內心的貪、瞋、痴、慢煩惱,來觸發他鼓動他,讓他不得不這麼做。還有搶人家的東西,造種種殺、盜、淫、妄的惡業,都是由貪、瞋、痴、慢分出來的八萬四千煩惱造的業。業一造就召集苦報來了–召集苦果,這是四諦之中的集諦。
研究四諦法的「集」要瞭解:苦與集造成我們在六道生死輪迴這些凡夫的現象(世間法現象),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把苦與集滅除。苦是受的苦果(苦報),集是起惑造業,換句話說,就是惑、業、苦。再來四諦有滅、道這兩種,「滅」是滅什麼呢?就是把惑、業、苦統統滅掉,把集(造惡業的集)滅除,滅除之後,苦果也沒有,這就到了滅→證果位的那種境界。怎樣才能夠得到滅,能夠證果呢?那就要懂得佛法,佛法就叫「道」,要修道。所以四諦當中有滅、有道,合起來就是苦集滅道。「道」指的就是「三十七道品」,這是簡單說。詳細講,無量的法門都是道。
四諦法是苦、集、滅、道,釋迦牟尼佛當初在鹿野苑初轉法輪的時候,講的就是四諦法,後來佛要入滅的時候,跟大弟子們還是講四諦法,可見四諦法重要!但是所講的四諦法,名稱雖然一樣,在內容方面是不同的。初轉法輪→就是在鹿野苑開始講的時候,講的四諦法叫生滅四諦,就是「道品依諦」講表裡講的第一項→生滅四諦。到後來,依照次序,四諦有「生滅四諦、無生四諦、無量四諦、無作四諦」,一步一步深入。剛才介紹的是最初講的生滅四諦,再講到無生四諦,那就比這個難!生滅四諦是什麼根器的人來學的呢?這要配合四教來講。天台宗把釋迦牟尼佛所講的佛法分為五個時期(五時),在哪個時期講哪種法就不詳細講,再按照講的法來分,有八種教(八教),在什麼階段應該講哪種教法,比如頓法、漸法、不定法、秘密法,得有一定的程序,叫化儀四教(教儀),還有四個化法,化儀四教、化法四教合起來稱為八教。現在講化法四教,化法四教指藏、通、別、圓四種,這四種是按照接受教化者的根器來講的,比如對小乘根器的人,他(學的人)的程度只合乎學小乘教,這叫「藏教」;比藏教程度高、智慧更多一點,叫「通教」,通教是通前面的藏教,另外又通後面的別教(別教是大乘法),「通」是這樣講→大乘佛法初步的一個教;再來是「別教」,別教是專屬於大乘菩薩修的;最後是「圓教」,圓教比別教更高一等,是四教當中境界最高的一個層次。
按照四教來講,生滅四諦是藏教所學的,所以釋迦牟尼佛最初在鹿野苑跟五比丘說法的時候,講的四諦就講生滅四諦,是屬於小乘藏教的四諦。屬於通教根器的人(比藏教的根器利)修的同樣是三十七道品,講的四諦則屬於無生四諦,所謂無生四諦,名詞上還是苦集滅道,不過他瞭解無生。「苦」在他的感受,一切的苦都是如夢如幻,我們平常所說的這些三苦、八苦等等,在無生四諦來講,苦諦就像夢幻那樣,不是實在的;既不是實在的,苦對他來講,他的感受就不會像我們現在感受的這樣嚴重(他比較輕鬆多了),就拿「愛別離」來講,我們凡夫都要受愛別離這種痛苦,要是真正受到的話,只覺得受不了!在無生四諦,他把這個當做無所謂,就跟做夢一樣,有這樣的瞭解,他就不像我們現在感受的這麼重了,這是苦諦。其餘的比如集諦,集是一切的業(惑業苦這個業→做種種事情)都是集合來的,他瞭解各種造作,讓各種造作合不起來(集這方面集合不起來),他瞭解這都是因緣法,在他眼裡一看,這都是個別的,沒有一個實體;我們看萬法,萬法因緣生,有因有緣才會造成一個假法出來,他一看,就這個法來講,他知道因緣是和合的假相,他看穿了和合的假相,在他眼裡就沒有一種和合相,既沒有和合相,這個集對他就不會發生作用。講到道,他瞭解的,更不得了!我們現在學佛,認為這是佛法,世間的書就不是佛法,只是普通人寫的書;講無生四諦,佛經固然是佛法,世間的書,世間的一切文字無一不是佛法,不僅書本,就是翠竹黃花,那一花一草,飛花落葉的時候,他一看,就瞭解這就是佛法,都是道,在他看來無一法不是道,所以參禪的那些禪師,人家向他參法(請法)的時候,他就說:「吃茶去!」吃茶就是法、就是道,看你覺悟不覺悟,這是道。講到滅,滅什麼?根本就是無生的,哪裡有滅?根本無生,就沒有生老病死,無生四諦就講這個,這就非常深了!我們可以說,只是說說而已,我們實在是領會不過來。
真正領會過來的話,就拿集諦來講,我們的身體就是集來的,心經裡說「照見五蘊皆空」,五蘊是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五種集合起來,我們就把這個集合相(和合起來有這個相)執著當做真實的,講無生四諦者一下子就看穿了,就是沒有這種和合相,你想想看,這個境界比生滅四諦高得多!通教雖是難,但是只要懂得無生,講一個原則,還比較好懂一點,再講到別教的無量四諦就更難了。
所謂無量是什麼呢?無數量(沒有數量)的,就拿苦諦來講,我們凡夫所受的苦,雖然很多,大家不覺悟便不以為苦,佛法講那是苦事情,還有很多人反對,認為本來不算苦,佛法故意說是苦。這都是迷惑顛倒!講到無量四諦,這是特別的菩薩法,菩薩法瞭解什麼呢?因為菩薩的根器利,見多識廣,所以對於眾生的苦,瞭解得非常多,像八萬四千苦,何止八萬四千苦啊!無量的苦。為什麼說無量苦?我們所講的只限於人道眾生,人道眾生以外還有三途,還有天道,天道照樣有苦,整個說起來,十法界當中,除佛以外,其餘九界都有苦,所以這樣說起來,苦諦是無量的。苦諦既是無量,集諦、滅諦、道諦,無一不是無量的,所以講到無量四諦的時候,可以說對於苦集滅道所瞭解的,那個學問真是無量無邊的!這是屬於別教菩薩所修的無量四諦。
再講最後的無作四諦,無作四諦是屬於圓教菩薩學的,所謂無作是什麼?一切都是本來的,我們常說「煩惱即菩提,生死即涅槃」,講是這麼講,什麼叫做「煩惱即菩提,生死即涅槃」?就不知道了,這就是無作四諦。無作四諦講到苦集滅道,講集諦的時候,就是煩惱即菩提;講到滅諦的時候,就是生死即涅槃。至於講到苦諦,比如我們講眾生,每個眾生都是身為苦本,一切苦都是由我們身體來的,講無作四諦,這個身體本來就是「如來藏」,如來藏換個名詞說,就是「本性」,這個五陰(五蘊)和合的假身,在無作四諦來講沒有苦,本來就是如來藏身;道諦呢?前面講無量的道法(無量的道),在這裡無道可修,怎麼叫無道可修?講到真如本性,修到把煩惱完全斷除以後,顯露出來本有的真如本性,在圓教境界,哪有這些事情啊!這也沒有了。所以講最高的叫無作四諦,這是圓教。
四種四諦介紹出來了,我們不要認為:生滅四諦屬於小乘教,我們都是學大乘佛法,那就不要學了。實際說起來,我們只能修生滅四諦法,無生四諦我們談不到啊!所謂無生,在這個世間要瞭解無生法,那太困難了!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時候,「花開見佛悟無生」,那才悟到無生。由這裡我們瞭解到:我們現在學無生法根本就不能入門,無生法都沒辦法修的。再講到無量、無作這兩種,我們根本就不懂啊!有很多人學了幾年佛,看看藏經:「生死即涅槃,煩惱即菩提」,這幾個字認識了,就到處講,你問他怎麼講法?煩惱跟菩提怎麼連結起來?生死跟涅槃這兩個怎麼把它圓融起來?他能解答嗎?學佛不是隨便說說,真要自己的確到什麼程度,才能說什麼話的。所以無量、無作這兩種,我們根本都不懂,我們現在只能學生滅四諦法。
瞭解這個,我們看經裡面講三十七道品、講四種四諦。四種四諦在往生西方極樂之後,生滅四諦(就是藏教的道品)在極樂世界不必講,但有時候也講。為什麼有時候講呢?比如我們從娑婆世界往生到極樂世界去,還有別的世界眾生也往生到極樂世界去,這些往生人根器不等,有的是修小乘法,然後再回小向大,改學大乘法(因為純粹學小乘法根本就不能往生,所以改學大乘法),改學大乘法往生極樂之後,他原來修的小乘法,機緣先成熟,在這個時候,他所聽的法(三十七道品)就是生滅四諦,這是偶爾暫時地用一用。在極樂世界不像我們這兒,一到極樂世界之後,智慧、一切一切都是非常高,所以修得最多的是無生四諦,這是通教根器的人,通教是三乘的學者都在那裡學。
四教在極樂世界是怎麼用法的呢?極樂世界有四土,在「凡聖同居土」裡,「藏、通、別、圓」四者都有;在「方便有餘土」裡,用的是「別教」跟「圓教」,換句話說,他修的三十七道品屬於無量四諦,也有無作四諦;在「實報莊嚴土」,那就是法身大士,見到法身了,見到法身的那些大士修的是無作四諦,就是「圓教」,前面所講的「煩惱即菩提,生死即涅槃」是什麼人學的?是法身大士學的,證到法身了,破一品無明、證一分法身,他生到實報莊嚴土,所修的也是三十七道品,這三十七道品是無作四諦的道品;至於最高的「常寂光淨土」,就談不上四教了,「唯是一心,無需乎教」,只是一心(一片真如本性)顯露在那裡,那就不需要教,說不上什麼教了,四教都不需要。常寂光淨土是最高等的,也是最究竟的淨土。
我們從道品依諦,根據四教四土,由祖師注解出來,我們瞭解三十七道品有深有淺。普通人不看祖師注解,只看經文,說是阿彌陀經很簡單,那是根本就不懂啊!我們這麼研究,研究的時間花了這麼久,才瞭解三十七道品是這樣的,有這麼深!經文講的眾鳥演法就演這些法。
下面經文說:「其土眾生」,在極樂世界的眾生,「聞是音已」,聞到眾鳥演唱那些法的聲音之後,「皆悉念佛、念法、念僧」,大家都知道念佛、念法、念僧了,這是「宣法之ㄧ」講表裡的「悉念三寶–得正念樂」。研究經文,這裡要注意:我們在娑婆世界不念佛,不念三寶不會往生,何以往生極樂世界以後還要念佛、念法、念僧?而且還要經過眾鳥演法之後才「皆悉念佛、念法、念僧」?可見得「念佛、念法、念僧」,念佛法門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啊!由這裡我們瞭解,念佛就憑這句佛號,祖師講這句佛號是「大總持法門」,總持什麼呢?總持三藏十二部的一切法,都由這句佛號把它包含起來。我們平常只是念佛,不瞭解它裡面包容著這麼多的涵義,我們平常念佛不瞭解沒關係,只要深信、切願,老實地念,就是無分別地這麼念,就有不可思議的力量(功用在這裡)。要研究佛理的話,就是把三藏十二部都研究明瞭,對於念佛的道理是明瞭了,也還不能夠徹底瞭解,到什麼時候才徹底瞭解?成佛的時候才徹底瞭解。可見這句名號,若不研究這部經,也不是專門在修淨土法門,修別的普通法門,他們不知道啊!不知道不講,倒是沒關係,就怕不知道又愛亂說,那就造罪業了。
現在我們看「皆悉念佛、念法、念僧」,這叫念三寶。請各位看講表–「念三寶」,先講念三寶之中的「念佛」,念佛的「念」就不容易!剛才講我們在這裡也是念佛,到極樂世界還要念佛,可見得我們的「念」,程度還淺得很!到極樂世界還要念,還念幹什麼?我們現在念,只是求能夠往生就心滿意足(能夠往生就好),到極樂世界念佛是要成佛。換句話說,成佛還是要憑「念佛」的。那怎麼念法呢?「念」是「掛念」,並不是純粹指口裡的念,口裡的念受到時間、空間的限制,還不能淨念相繼,淨念相繼是把這個心始終放在佛號上面,「心」就跟「佛號」牽在一起。我們平常說:你不要掛念!掛念掛著什麼?掛念就是跟它發生關係,不要分離,不能分離的,比如一個小孩子離開母親,身體雖然離開了,心裡始終想著,他的心跟他的媽媽始終連在一起,掛在一起,這就是「念」啊!想想看:我們念佛能夠這樣,心始終掛在佛號上面,那就行!
在極樂世界念佛,講表裡講「慈威攝折」,因為到極樂世界見了佛,見了佛相,那是三十二相,好得很啊!最主要的是兩種:一是慈相、一是威相。慈是你見了阿彌陀佛就像慈母那樣慈愛(就像小孩子看見自己慈母),佛用慈來攝,攝是來引導、收攝、攝受的意思,是使用「攝法」。用威呢?威是威德,佛除了慈以外,他有威德,這個德是自然表現威儀出來,那個威儀並不是叫你害怕,但是你有不好的習慣,一見到佛的威德,就自自然然地心裡折伏了,佛用威來折,是使用「折法」。到了西方極樂世界,帶業往生的眾生還有很多煩惱,那些煩惱需要「折」,該用折法就用折法。所以見到佛的慈、威,就受到攝、折這兩種教化,他在那裡念佛就能得到慈威攝折。慈威攝折所得到的好處(益處)太多了,不可思議的!心裡想有多少好處?想也想不出來,說當然更是說不出來。比如說,我們娑婆世界,在正法時期(釋迦牟尼佛住在世間的時候),學的人一見到佛,佛一說:「善來比丘」,那個學生一聽,當下就能證果。你可以想想,見到佛,「見佛聞法」,佛親自開示,力量是大得不可思議啊!何況到極樂世界,有阿彌陀佛那種大願,見到他而念佛,所以是「益難思議」。
再講「念法」,極樂世界那些法門(法)比任何法都好啊!一聞到法就歡喜,喜在心裡,叫「法喜入心」;再說個比喻,聞到這個法就像吃東西一樣,吃到最好的味道,叫「法味充足」。因為這樣,由法喜感到法味充足,所以他在那兒念法,念念不失,這就是念法。有了法喜、法味的時候,除了這個法,別的不喜歡,除了這個法,別的沒有味道,這叫法喜法味,有了法喜法味,就是叫他不念法也不行,到後來就是「自然」了,這裡還是在「皆悉」的時候。
「念僧」,僧是什麼呢?僧是僧團(大眾),「同聞共稟」,大家共同聞法,共同接受(稟受)佛法,「觀摩修證」,互相觀摩,在修在證,這是念僧的好處。所以共修好啊!因為個別自修,免不了有懈怠的時候,共修彼此互相觀摩、互相鼓勵,自自然然就完全精進不退。
下面再把三寶稍微解釋一下:念三寶,一個能念、一個所念,能念的是我們的心,祖師注解,我們能念的心就是三觀,包含空、假、中三觀在內;所念的三寶是佛寶、法寶、僧寶,有別相三寶、一體三寶。各位看講表,什麼是別相三寶?佛有「法報應化」,法身、報身、應化身,這是別相佛寶;別相法寶即「教理智斷」,教是佛所講的教法,理是道理,智是智德,斷是斷德(把各種煩惱都斷得乾乾淨淨的,叫斷德),這是別相法寶;別相僧寶即「三乘聖賢」,小乘、中乘、大乘的聖人賢人。一般人比較知道別相三寶,講到一體三寶,聽過的人就不多了,何況瞭解這個名詞!一體三寶是什麼呢?佛→靈明覺了(能念的心,有靈明覺了的功能,就是能);法→清淨圓妙(所念的法);僧→理智和合(能所),理是所念的真理,智是能念的靈明覺了,理、智這兩者和合一體(和合起來),就叫僧。三位(佛、法、僧)一體都在自性,這是一體三寶。不注意這些地方,看蕅益祖師的彌陀要解看不明白的,裡面解釋這種觀、那種觀,好多好多,你看看!能念就是三觀,把一切的觀法都包括在內,加上所念的是一句佛號,能夠把它結合起來,所以瞭解這個道理,就知道念佛法門是什麼法門,念佛的力量就大得多,在我們娑婆世界,念佛力量就不可思議。今天講到這裡為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