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彌陀經(十七)
佛說阿彌陀經筆記 (十七 )
徐醒民老師 主講 七十九年十二月二十日

(17A)

各位老師、各位大德、各位同修:


請翻開經本第四頁,第六行,經文我先念一遍:


是諸眾鳥,晝夜六時,出和雅音。其音演暢五根、五力、七菩提分、八聖道分,如是等法。


今天繼續講這一段,這一段是講極樂世界的眾鳥在演法,眾鳥演的法就是三十七道品。三十七道品在娑婆世界(我們這裏)也要講,而且不論學淨土宗或者其他各宗,都需要修三十七道品,換句話說,沒有三十七助道品幫助,無論哪種正功夫都用不上去,它的重要處在此。到了西方極樂世界,還要講三十七助道品,這到後來,大家一看就知道,聽了三十七助道品(眾鳥演法)之後,才「皆悉念佛、念法、念僧」,想想這多麼重要啊!念佛、念法、念僧是正功夫,而前面講的就是助功夫。有了助功夫,正功夫做起來,才能夠得到利益,沒有這個助功夫,用不上力量,所以非常重要。


這一段講的是五根、五力,上回我們已經研究過五根,五根是「信進念定慧」,是按照次序的:先講「信」,再講「精進」,然後正確的「念」、「定」,最後發「慧」–開了智慧。換句話說,「前五根增長生力」,智慧一開就發生力量,所以接著講五力,五力的內容也是「信進念定慧」。前面講根,根當然重要,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守住根本,沒有根本,事情做不成功的,就像樹沒有根,是沒辦法長的。再進一步說,有了根之後,要問你:根長得深不深?有沒有堅固穩定的力量?假若這個根沒有力,風一吹就吹倒了,那可不行!這是說比喻的話。就修道來講,我們修淨土法門,修得有根了,但未經過外面環境力量的考驗,假使我們覺得自己已經信了,但是外面有很重要的影響力量,一跟我們接觸的時候,我們是不是受得住那種挑戰?接受不住,受不起挑戰,那我們的力量還是不夠,就像被風一吹就倒。所以接著講五力,就是要我們在修道方面,要有很深很穩定的力量。


第一個是「信力」,內容也跟信根一樣,在講到信力的時候,祖師的註解就更深入地講,意思就是:信有沒有力量,就看五根當中的信根是不是增長?信根愈增長,這五力中,信的力量也就愈大愈有力。信根能不能增長?它有沒有力?祖師說,大前提是:有三種障礙必須破除,如果這三種障礙不破除,信根就不能繼續增長,那當然就沒有力量,就好像樹根在生長,遇到一個大石頭而長不下去,那個石頭就是障礙。信要有力量,第一種障礙叫「疑惑」,疑是不相信,惑是拿不定主意,這指什麼呢?


第一種疑惑:眾生皆有佛性?這是大乘佛法無論哪一宗都講的,就是眾生都能按照佛法修學,都能夠成佛,這在淨土三經的觀無量壽經裏講「是心作佛,是心是佛」,既是我們眾生皆具佛性,我們學佛是心在學佛、心在修,是修你的心啊!修成功了,你原來的心就是佛。凡是修大乘佛法,都要相信這個真理,如果對於這個理持有懷疑的態度,不能相信的話,就是疑惑,不能瞭解這個真理,信就沒有力量。無論哪一宗都相信這個,我們學淨土宗,前面講,信是心作佛、是心是佛,就是相信。


第二種疑惑:特別的修行方法怎麼能夠成佛?要成佛,按照一般佛法的理論,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,必得把各種煩惱斷得乾乾淨淨的,第一步是了生死,出六道輪迴,最後成佛,這個理大家都能相信。我們學淨土法門,時間不必那麼久,只要在這一生,憑這句佛號,就能往生到極樂世界;到極樂世界,也憑這句名號,也是一生就能成佛。這種特殊的特別法,你信不信呢?我們現在信了,假使有位在學術上、在各方面都有很大權威的人,甚至他說他是再來的大菩薩、再來的佛,他有更殊勝更好的辦法,叫我們放棄淨土法門,採取他那個更好的法,讓我們考慮一下,我們放不放棄現在所修的這個法呢?一放棄,那就完了!如果有根有力的話,不論怎麼樣的權威來勸我們改變,我們還是不改變,我們既然已經有了根,根還在繼續生長,這個力量愈增長愈大,誰也沒有辦法來搖撼我們信的力量,這種信的力量把疑惑破除了。換句話說,你沒有這種力量,就是疑惑。這兩者,看誰的力量強,信的力量強就把疑惑破除了。


第三種疑惑:深信因果?無論哪一宗,深信因果特別重要!對因果有疑惑的話,這也不行!有很多人信佛,環境是一天一天地好,所得的是一切順利的順境,那還可以;如果一旦環境不好了,原來學佛學得還不錯,後來慢慢地環境變惡劣了,一遇到逆境的時候,他就感覺:怎麼搞的?我學佛,環境沒有變好,反而壞了!他就發生疑惑,這就是不懂因果。懂得因果,環境是好是壞,不能遷怒到學佛上面,這是簡單講。如果懂得佛理,祖師也常常開示,有「重報轉輕」的原理,因為我們不是只有這一生,這一生以前,無始以來,我們在六道當中都有生命,轉來轉去的,過去世做了多少善業、惡業,我們都忘記了,就算我們這一生沒有做什麼惡業,但過去做了惡業(誰敢說過去沒做惡業,那些大菩薩過去都曾經造惡業),到這一世成熟了,也許要償命的,現在因為學佛的關係,慢慢轉,轉好了,不要還命,命不必犧牲,卻要受場災難,或是生一場大病,或是在外面發生一點意外事故,這就是本來更重的惡報,現在變成輕一點的惡報,這麼一輕、一轉,不懂因果的人看不清楚,懂因果的人遇上這個,應該發歡喜心︱重報轉輕了。轉輕的時候,留著這個色身在,還繼續學佛,繼續在道上能夠成就。所以因果是大學問,不是學佛學個幾年就能夠相信。


公老恩師在世的時候,他老人家不但講,而且在弘護小品彙存裏寫出來:學佛是「老修行人要修因果,新學佛的人可以先學理論。」一般人看了,這是怎麼解法?實在講,公講的是實話,三藏十二部解釋清楚了,就是因果,因果談何容易!現在有很多人一學佛就說:某某人功夫好,有神通,有他心通、有宿命通。其實你懂得因果的話,因果的事理都明瞭,深信因果,雖然你沒有得神通,你的作用跟神通是一樣的。我們雖然沒有宿命通,根據三世因果的理,徹底明瞭、深信不疑,就跟宿命通是一樣的,那我們在世間,還敢造惡業嗎?絕不敢做惡業了。不敢做惡業,就盡分盡力地做善事,「諸惡莫作、眾善奉行」,這是最純正的助功夫,這樣的話,我們念佛的正功夫,力量大得很!深信因果,一般人都辦不到,辦不到就疑惑。所以講信力,除了相信人人都有佛性、相信一句彌陀可以很快成就,另外是深信因果。把握這三點,就可以破除疑惑的障礙。


第二個障礙是「邪信」,我們講,五根、五力的信是正確的正信,與正信相反的就是不正,就是邪信。什麼是邪信呢?先講正信,我們信人人都有佛性、我們都能成佛,要達到這個目的,第一步要了生死,就是要解脫六道輪迴,這是正信。與這個相反,認為哪有什麼輪迴?死了就死了,凡是這種知見就是邪信,這是一般外道的想法,他雖然也說人死了以後,還有靈魂存在,但是他沒有六道輪迴這種認識,他信他們的;除了外道以外,還有神神鬼鬼的,那些亂七八糟的信仰都是邪信。因為相信那些觀念、那些道理,都往生死流轉的道路上去走,不只是生死流轉,而且是逐漸逐漸地墮落三途,那是最可悲的一種事情!


我們在世間,要知道「人身難得,佛法難聞」,得人身已經不容易,得了人身,又接觸佛法,更不容易!全世界這麼多人,有多少人信佛?不成比例的,信了佛,我們台灣現在信佛的人不少,但是這麼多人信佛,能夠信得很純,又有多少?現在有很多人,他雖然也講信,信的是很複雜的,也到佛家道場裏來學,他皈依三寶嗎?乩壇那些神道道場他也去,這就混雜不純粹了。就算他不混雜其他外道或其他神道,只跑佛家道場,佛家的修法,各宗都有他的專修方法,要一門深入,拿淨土宗念佛法門來講,我們現在學的是持名念佛,除此以外,還有觀想念佛、觀像念佛、實相念佛(這些修法無法仔細講),我們老師在世時,常常提醒我們:「不要腳踏兩條船」,什麼是腳踏兩條船?就是你學念佛法門,又去念咒、又學參禪,究竟學哪個好呢?就等於你要進到講堂裏來,你只能從一個門進來,無論哪個門,從這邊的門或那邊的門都行,你不能同時從幾個門進去,那是根本辦不到的事情!學佛的時候,同時學好幾種法門,又參禪又持咒又念佛,那就混雜起來了,任何一個法門都不能深入。


公老恩師過去講經講到這裏的時候,他老人家說:「邪信有門外的邪信、有門內的邪信」,門外的邪信就指那些外道,亂七八糟的信這個、信那個;門內的邪信就是不能專一守住一個法,我們念佛就是念佛,你不能一句佛號一直專修下去,遇到別人有什麼秘密法門,你再去學那個,別人還有另外一種法門,你又去學,雖然你還沒有放棄念佛,你也嘗試學學看,你的意思是學學看,你就把你的持名功夫分散了,這都是邪信。我們要破除邪信的障礙,惟有持這句彌陀佛號,一直貫徹下去,其他一切都不採納,才能破除這個障礙。


第三個障礙是「煩惱」,眾生都有煩惱,何謂煩惱?粗淺地講,就是見思惑︱見惑、思惑。見思惑是很麻煩的,簡單說,就是貪瞋癡慢疑,貪心、瞋恨心(瞋恨心是很容易發脾氣,稍不如意就怒氣沖天地發作)、癡心、傲慢心、疑心,這些就是煩惱,還有不正確的知見,就是邪知邪見,不正確的知見,比如身見,身見就是一個邪見,沒有一個人不把自己的身體當做我,把身體當做我,就為它而受苦,換句話說,任何人都有這種見,有這種邪知邪見,也有這些煩惱。因此我們眾生無論做什麼事情,首先考慮的就是我,為自己考慮,不替別人著想,首要的就是為自己,想到自己,利之害之?這事情做了,將來對我是有利還是有害?這就是見思惑。


    見思惑不破就是障礙,障礙我們對於佛法的信根、信力。為什麼?學佛要慈悲喜捨,人家爭名、爭利,我不跟他爭,我放棄。老子講:「人棄我取,人取我與。」人家不要的,認為對他有害的事,他不願去做,我去做;人家認為有利益的事情,大家都去爭取(爭權奪利),他爭取,我就給他,我不要。中國的學術不得了!你看在世間,老子都這樣,老子有這種修養,懂得這個道理。何況佛法!佛法更是這樣,更是「人棄我取,人取我與」,人家覺得是吃虧的事情,我們去做,人家覺得是有利可圖的事情,我們就放棄。能夠這樣做,就能破除見思惑,也就能夠照佛法這麼做。佛法為什麼要這麼做?佛法的理,講到最高境界,眾生、佛、本性是一體,是平等的,一律平等。既是本性平等,有什麼好爭的?基於這個基本的真理,所以佛法講慈悲喜捨,愈是慈悲喜捨,愈是感覺心裡法喜愉快,不這麼做,就不感覺有什麼愉快。看見人家受災難,自己一定要替他解除災難,否則就好像自己本身受到苦難是一樣的,這是大菩薩的心理及行為。可是在一般人,煩惱(見思惑)很重的人,他沒有這種想法,他覺得人死了活該,與他有什麼關係?比如現在,中東戰爭一觸即發,要是大菩薩的心理,一天到晚擔心,就怕中東戰爭一爆發,死了多少眾生!見思惑重的人呢?無所謂!死的是美國人、是伊拉克人,與我沒什麼關係啊!有這種見解的人就是見思惑很重的人,凡是見思惑很重的人就有很多煩惱,煩惱重的人,只有自己、沒有別人,他對學佛的信,五根五力這個力量,他一點都沒有,所以講信的力量,第三個要破除煩惱。


如何破除煩惱?破不是斷,斷還達不到,我們還早得很!瞭解這個道理,先要破,不要跟一般人一樣牢不可破,執著得緊緊的,一點都不能破除。我們懂得這個道理,看事情要看淡一點,凡事要替人家想想,自己多吃一點虧。能夠這樣,就開始破了,開始破一點,煩惱就輕一點,煩惱愈輕,破得愈多,然後信的力量也就愈大。疑惑、邪信、煩惱,這三個障礙可以破除,這就是信的力量,信有力量了。信在五力之中,跟前面五根的信一樣,也是總的,有信的力量之後,後面的精進、念、定、慧都跟著有力量。


第二個是「進力」,我們學道、學佛,當然想一直往前進,不要受阻礙,但是事實上,學佛的人學了一個時候,退步的很多。這是什麼原因呢?因為我們在娑婆世界的人世間,惡的環境、惡的人、惡的事情太多了!比如遇到惡緣、惡人、惡事,對我們種種的打擊,我們就受了影響,我們就不能往前進了。所以前面講,有了信的力量之後,進就是精進,能夠往前精進,不會退轉。


「往前精進」指的是什麼呢?一是身體方面,學道的人知道自己的色身是假的,是各種因緣和合才有這個身體,但是假身體得來也不容易,而且要學成佛,還要憑這個假身體–藉假修真,沒有這個假身體怎麼行呢?所以各位學道,對於色身(身體)還要好好調養,這並不是執著,而是為了道,必須調養色身。再說,雖然要調養出健康的身體,也不要怕勞累,身體多勞動一下有好處,沒有壞處,你看有很多人,他雖然不必做勞苦的工作,他還要運動,運動使身體勤勞,才能保持身體的活力,如果不運動、不勤勞的話,身體就會慢慢衰下去,所以我們學道的人不怕身體勞苦,身體不怕勞苦就是身體精進。二是心理方面,為了弘法利生,有利於人群的事情要積極地去做,注意量力而為,超過自己的力量,我們不能負擔是不必要的,只要自己力量能及,盡量去做,心理方面不要懈怠。精進是身體上不要懈怠、心理上不要懈怠。所謂心理上不要懈怠,就是弘法利生的事情永久不要懈怠下去,要一直勇敢地做下去,這就是進。


第三個是「念力」,念的力量,由於五根當中,念根繼續增長,增長得愈多,念的力量愈大,有了念力之後,就可以破除邪念、不正確的觀念。什麼是不正確的念呢?比如說空、說有(執著空、執著有)等等,人死了以後,說什麼都沒有了,這是邪念;或者人死了以後,有些外道認為還是有,不過他不懂得有六道,或者上天堂、或者下地獄,只知道這麼一點,他不知道六道怎麼輪迴,因果就說不周、說不圓滿,那麼他在人間的行為就沒辦法修了,很多錯事、違背因果的事情,他都可以幹了。必須像佛家的六道輪迴、三世因果,有這個觀念才是正確的正念,有了正念,就可以破除那些邪念,正念愈有力量,正念愈是時時刻刻存在心裡,若是有了邪念的時候,就可以把邪念摧毀下去,使正念出來,這是正念有力了。


第四個是「定力」,有定力是由於邪念不起,沒有邪念,起的念頭都是正念,那麼學道就有很好的功夫,有了定功夫。所謂定功夫,就拿念佛來講,那些邪念都不起來的時候,各位可以試驗看看,我們把那些妄念、邪念放下,提起佛號,就很容易修,念佛的時候清清楚楚的,然後你再繼續念,就得一心不亂,一心不亂就是定功夫,是念佛的一種定。這種功夫是由前面信、進、念得來的,有了定功夫,自然而然的,那些散亂的妄想等等,更不容易起來,這是互為因果的。換句話說,那些散亂的妄想、那些邪念,不起來,你才有定,有定的時候,更使妄想不會起來。我們念佛的時候,能夠這樣注意到的話,念佛的力量就逐漸一天一天地加強。


第五個是「慧力」,有信、進、念、定這幾層功夫之後,就開智慧了(慧是智慧),換句話說,有了定功夫,當然就會開智慧。這裡的「慧力」跟前面的「慧根」有什麼不同呢?慧根是智慧開了一點點,開了幾分之幾,力量還不夠,這裡的慧力,力量比慧根大得多,力量很充足,充足到什麼程度呢?慧力一發現,有了之後就可以把見思惑止住,能夠止住見思惑,就是破見思惑。見思惑是通惑,什麼叫通惑呢?不論修小乘、中乘、大乘,見思惑一定要破,見思惑不破的話,六道出不去,所以無論大、小乘都要破見思惑,這叫通惑。慧力發出以後,見思惑就能夠止住、伏下來,或者進一步可以破。除了通惑(見思惑)之外,還有別惑,什麼是別惑呢?「別」是特別屬於菩薩的大乘佛法,菩薩修的法,他要破除什麼?塵沙惑、無明惑,這是大乘菩薩要破除的。慧力開發出來之後,可以破除通惑、別惑,原來我們眾生沒有修道,或是修道沒有功夫的時候,要破見思惑、塵沙惑都談不到,見思惑沒有破,談不上破塵沙惑,塵沙惑滿滿的,一點也不能破除。所以慧力一發現,這些惑都能破除,它有這麼大的力量。


慧力可以破通惑、別惑,通惑、別惑一破,惑就不會發生作用了,這個開智慧的慧力與前面就不同,這個慧力發出真正無漏的智慧。無漏的智慧不是我們普通世間人說:某人有智慧、很聰明,書念得很多,有什麼問題可以解決得很好。那是世間的智慧,是有漏、有限度的。對於生死問題,你想世界上這些大學問家,無論是大科學家、大哲學家,你叫他解決自己的生死問題,他有沒有智慧解決?沒有智慧解決。所以這一比較就知道,這個慧是無漏的智慧,無漏的智慧就是開了自己的本性,本性的光明透露出來了,那是真的大智慧,這是管用的,這個智慧一開發出來的話,生死問題就解決了。


這裡講的是這樣的慧力,智慧開發出來有這個力量,這是講普通助道法(普通法門),按照普通法門修的話,時間很長遠,要是按照前面我們講的,信、進、念、定、慧這個程序來修行,也不是我們這一生就能夠修到的,因此在這裡,我們特別要知道這是助道法,不是大根機的人做不到。天台宗講「藏通別圓」,圓教根機的人,無論哪個法,一學很快就成功,當然那種根機的大菩薩來修的話,那就可以,很快就有成就。我們普通凡夫不行,我們要通惑、別惑不起來都很難,主要的還是修念佛法門,以念佛為主,用三十七道品來幫助,不要忘記這個原則。


有了五根、五力以後,再講七菩提分,七菩提分以後講八聖道分,這都有次第的,我們按照次第學,我們的助道就很好。換句話說,雖然往生到極樂世界,還是要講三十七道品,有了三十七道品的功夫之後,念佛才「皆悉念佛、念法、念僧」。


「說法莊嚴」這一段,愈往裡面研究,就發現裡面深奧得很!過去公常說:不念佛不能往生,要往生必然要念佛。然後問大家:既然在娑婆世界念佛成功才能往生,往生已經達到目的,在極樂世界為什麼還要念佛呢?而且還要聽了眾鳥演法(三十七助道品)才知道念佛念法念僧,這是什麼道理呢?他老人家講,由此可以知道,從凡夫到最高的成佛境界,念佛法門是特別了不得的!它包含一切法門,既簡單又最有效。說到這裡,我們瞭解了,特別要注意三十七道品。今天講到這裡為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