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14A)
各位老師、各位大德、各位同修:
請大家看經本第三頁,從後邊數,第三行第二句開始。現在先把經文念一段:
又舍利弗,彼佛國土,常作天樂,黃金為地,晝夜六時,雨天曼陀羅華。其土眾生,常以清旦,各以衣裓,盛眾妙華,供養他方十萬億佛。即以食時,還到本國,飯食經行。舍利弗,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。
(四)遠近環境
剛才念的這段,是極樂世界依報莊嚴的最後一段。上回我們講七寶池裏的蓮花,包括前面講的七重行樹等等,那種環境怎麼來的?是阿彌陀佛發了大願以及長時期的大行,來成就那種種的莊嚴。我們念佛的眾生,只要信願行具足,就跟佛有感應,就是把佛的大願大行,做為我們的大願大行,直到我們念佛的功夫成就了,就能生到那個環境去。這是上回講到最後,我們要注意的「功德莊嚴」。
今天開始的這段經文,是釋迦牟尼佛講完前面那段之後,接著又叫舍利弗,舍利弗一直在聽,也不知道怎麼發問(因為這部經是無問自說,境界非常高),佛再喊舍利弗說「彼佛國土」,就是極樂世界那個國土,那個國土怎樣呢?「常作天樂」,這一段是講「遠近環境」–遠處、近處的那些環境(在上回講表的第二面)。我們研究經裡所講的「依報莊嚴」,從前面到現在,佛一層一層地敘說,譬如前面所講的樹木、園林、建築物,還有七寶池、蓮花,這些都介紹過了。今天這一段是講除了那些以外,還有上下四周的環境。
這些環境如何呢?先講天樂,天樂是什麼?在空中常作天樂→在上空經常有天樂,我們要瞭解,樂是音樂。無論在哪個世界都很注重音樂,就看我們的娑婆世界,佛家的釋迦牟尼佛那個時候,非常注重音樂;再講中國文化,我們中國的儒家,孔夫子的教育就特別注重禮樂–一是用禮、一是用樂,樂就是音樂,用音樂來教育。為什麼要用音樂來教育?音樂對於眾生的修養、涵養心性特別有功效,譬如我們在寺廟、道場裡做早晚功課,或是做特別的佛事法會,唱讚子,一唱讚時,我們心裡自然就平和下來,所以七情–喜、怒、哀、懼、愛、惡、欲,這些情自自然然就壓伏下來,它能幫助我們伏惑。所謂七情,都是我們的煩惱,音樂演奏,一唱的時候,我們的煩惱、我們的情緒,就能夠平和下來,就收到壓伏煩惱的功效,所以中國文化、佛學都特別注重音樂。
在西方極樂世界,天空中經常有音樂,而且那個樂不像我們世間的樂,我們世間的樂是由人來演奏的,如果遇到高明的音樂家彈樂器,彈得好可以聽;如果是聲樂家,唱得好也可以聽;但是還有些彈不好、唱不好的,那不一定啊!在西方極樂世界的天樂,不是人工的,是天樂;我們娑婆世界,別說人間的樂比不上,就是天上的樂也比不上。我們剛剛講娑婆世界的音樂,是講佛家的讚子,就是梵音,是純粹的;另外中國古代的國樂,也是純粹的。現在電視裡又蹦又跳的那種樂,適得其反,不但不能把我們的煩惱壓伏下來,反而挑起更多的煩惱,那不算數!不能算是好音樂。
我們講好的、很純粹的音樂,在我們世間不太容易聽得到,自古以來都是如此,譬如唐朝的杜工部曾經講過,他聽到皇宮裡奏的樂就說:「此曲祗應天上有」,這個曲子只應在天上才能聽得到,「人間能得幾回聞」,我們人間哪裡能聞到幾次?當然他的詩有另外的用意,有一些反喻文章在內,這也說明在我們這個人間聽到好音樂是不容易的。不但古時候,現在民主時代也有好音樂;不僅國樂,西洋音樂也有好的,鋼琴彈得最好的也有啊!但是每辦一次高水準的音樂會,一張門票要多少錢?不是一般人能夠買得起的,所以我們在娑婆世界,音樂雖然好,並不是時時可以享受,也不是人人都能享受的。而極樂世界的音樂是天樂,在空中自然演奏的音樂,不需要像我們人間,要用樂器、擴大器播放出來,它的音量既不太高也不太低,正好適合人聽到,而且聽得清清楚楚,非常悅耳!也不是間斷的,而是時常在演奏。
時常演奏就有問題,音樂一直聽,有時候感覺很厭煩,不想聽了,怎麼辦呢?不要怕!這音樂很特別,跟我們娑婆世界不一樣。我們娑婆世界,大家都知道,音樂是一種藝術,有個名稱叫侵略性的藝術,所謂侵略性的藝術,你不聽不行,你不願意聽,但是音樂在彈奏的時候,一定得聽,跟圖畫不一樣,我不看圖畫,眼睛不看就可以,音樂非聽不可,是侵略性的。極樂世界不是如此,你想聽,音樂就出現;你不想聽,就聽不到,就沒有了。以我們的凡情之見,以為聽太多會發生這類問題,但是不會有的,隨各人的意願,願意聽就有,不願意聽就沒有,而且喜歡聽什麼曲子,就聽到什麼曲子。
除了天樂之外,再講地(以上講天空有音樂,下面講地)→「黃金為地」,整個西方的地是一片瑠璃,是瑠璃地。這有什麼根據呢?在觀經裡釋迦牟尼佛說:先觀太陽,再觀水,然後觀水結冰,再觀地,地是一片瑠璃,瑠璃是透明的,上下可以看透,整個放光,瑠璃地上用七寶莊嚴,再於地面上用黃金變成的繩索,隔成一道一道的,間雜其中加以裝飾,所以說黃金為地。我們雪公老師講這裡的時候,是根據觀經的經文講的,地是瑠璃的,用黃金在地面上做裝飾。由此可以想像那個大地,跟我們娑婆世界的大地,對照比比看,我們這個大地有高山、深谷、海洋,那裡除了七寶池以外,一片瑠璃,都是平面的。為什麼是平面的?祖師曾經講「娑婆心險」,娑婆世界眾生的心理是很險惡的,所以有高山、深谷,「極樂心平」,極樂世界的眾生,心理都是和平的、平等的,絕對不像我們這個世界,彼此互相戰爭、互相爭奪,你想打倒我、我想打倒你,心理不平等。因此反應到這個世界,這個世界也是我們心造的,研究唯識,各位都知道,山河大地就是我們的第八識顯出來的相分(這個學理當然不能詳細講)。極樂世界眾生的心理都是平等,所以大地整個是一片平坦,在平坦的大地上,一片瑠璃地,兩相對照一下,哪個好、哪個不好?
現在一般人說:我們拚命賺錢,錢賺夠了就去環遊世界,到世界各國去遊覽。我們的世界有什麼好遊覽的?哪個地方好看呢?歐洲、美洲,看一看,也不過是狄斯奈樂園、大瀑布的風景,還有城市裡人為的景象而已,除了這些,還有什麼?真正要瞭解西方極樂世界,觀經裡講的更多,你把阿彌陀經講的依報莊嚴看過,把心思放在上面,其餘的世界再好也不足觀矣,不值得一看!這是講到黃金為地。在我們這個世界上,哪個國家有這麼多的黃金在地上裝飾起來?辦不到的,西方極樂世界就是那樣,黃金為地!
下面講「晝夜六時,雨天曼陀羅華」,晝夜六時是順著我們這個世間講的,不僅我們娑婆世界,任何一尊佛的世界(佛土)都是如此,都有太陽、月亮,有日、月就有一明一暗→有白天、夜間,時間就有計算的標準。在極樂世界不需要日、月,為什麼?極樂世界沒有一件東西不放光,譬如七寶池裡的蓮華會放光、七寶池邊的樹、樹上的葉子都放光,這是講依報;後面講到眾生的正報,正報更放光,所以在極樂世界遍處都放光,哪裏需要日、月啊!
有日、月有什麼不好呢?夏天的太陽曬起來那麼熱!好在我們地球上有臭氧層,還有種種氣層保護著,有害人體的光線不能輻射過來,不能透過來。如果沒有種種的氣層保護,陽光直射到生物上、我們人體上,會受不了的。在極樂世界沒有日、月,而在其他任何一個佛土都有日、月,這也是極樂世界特別的地方。所以阿彌陀經,不研究則已,一研究,發現處處是特別的,也處處都有難以解釋的問題,要不然,哪個世界都有日、月,沒有日、月,看不見怎麼行呢?極樂世界就不需要。
不需要日、月,何以又講晝夜?又講六時呢?講晝夜是釋迦牟尼佛說法(講經)時,順著我們世間人的知識講的,我們的知識習慣有白天、有夜間。在印度那時講晝夜六時(白天三時、夜間三時,合起來六時),是順著那時的知識程度來講。六時不是固定講法,我們現在講一天有二十四小時,中國的農民曆講一天有十二個時辰(一個時辰是兩個小時),名詞不同,晝夜的時間還是一樣。
雨天曼陀羅華,「曼陀羅」翻成中文的意思,叫做「適意」,曼陀羅華是適意花–適合眾生心意的花,無論是顏色、香味、形狀,人家愛什麼樣子,它就顯示出什麼樣子,這就是曼陀羅華。曼陀羅華上面加個天→天曼陀羅華,就是天華,從天空上落下來的花,雨當「落」字講,從天空落下最適合人心意的花。前面講極樂世界沒有日、月,既是沒有日、月,為什麼又說六時?一片光明,時間怎麼計算呢?就用落花來計算。落一次花就代表一個時辰,花一次一次地落,落一次就算是一個時候了。
經常落花幹什麼呢?因為地都是瑠璃地,除了用七寶、用黃金裝飾以外,還有天上落下各種花鋪在地面上。那個花落下來,非常柔軟!在那裡的人一腳踩在花上面,軟軟地陷下去,腳一提起來,花又彈起來,是那樣的性質,要不然怎麼叫曼陀羅?叫適意呢?花落下來鋪滿整個大地,就像一塊大地毯!我們這個世間,有錢人的家裡才裝璜地毯,古時候在外面,如果有高貴的人要來,為了歡迎他,才鋪上地毯,而且那也不過是人工編織的東西,怎麼能夠跟曼陀羅相比?整個世界就是一片花落下來的地毯,你想想看,那個大地的景緻是如何?我們從經文裡可以想像,正在落花的時候,虛空中各種顏色的花往下落,那個景緻太好了!落在地面上是一片花團錦簇的,各種美妙的顏色、各種香氣鋪滿了地,整個大地是一片花海構成的畫面!想像那個世界……落一陣子落完了,再過一些時候又再落。就我們凡夫的凡情俗見想:天天這麼落,一天落好幾次,那些花堆在地上怎麼辦呢?怎麼處理?是不是派個垃圾車來收?不必!這都是顧慮太多啦!到第二次落花的時候,原來地面上的花就自然不見,沒有了、隱掉了,然後又是新的花落下來。當新的花落下來的時候,跟原來的花又不一樣,原來有原來的顏色、構圖、形狀,新落下來的,又是一種形狀、顏色,推陳出新!在極樂世界,時時都這樣落花(舊的花隱了之後,新的花又落下來,每次落花都不斷地翻新),這種景象,我們這個世間到哪裡找啊?就是用人為的科學方法,造個建築物做個試驗,我倒希望有科學家能夠參照阿彌陀經所講的方式,做一個試驗的科學宮,裡面做落花,看看能不能做到?做到的話,也提供我們娑婆世界的眾生模仿模仿,但是他就算做到了,花落下來之後就不好處理,這是始終辦不到的事情!
下面看「其土眾生,常以清旦,各以衣裓,盛眾妙華,供養他方十萬億佛」,花落下來,極樂世界的眾生在早晨(清旦就是早晨,也是順著我們世間眾生來講),各以衣裓,衣裓是一種專門盛花的器具,有人說是穿長袍,前面的衣襟翻過來,兜起來,其實不是,是一種盛花的器具,形狀就像傘,我們打傘是撐起來,裓沒有傘柄,倒過來,花放在裡面,裓的面積這麼大,花盛得滿滿的,用手提,不好提吧?不要著急!在極樂世界,什麼事情都辦得到,譬如花都是適意的,要提起這些花,不必用什麼力氣,心思一想,花就隨著你的手起來了。盛眾妙華–盛著很多很多美妙的花,美妙的花要供養他方十萬億佛,到極樂世界以外的他方去供養佛–「供養他方佛」,供養多少佛呢?十萬億佛。
到了極樂世界,為什麼還要供養他方十萬億佛?供養佛的目的是什麼?佛不是白白受供養,受了供養,佛就給他講法,教給他法門。法能開智慧,一個人在世間上,沒有智慧,做什麼事情都不行。我們看世間的事情,在社會上與人家來往,無論辦小事、辦大事,沒有智慧,事情辦不成的。至於學佛,最重要的是了生死(修出世法),到極樂世界已經了生死,但是還沒有成佛,要想成佛,非有智慧不行!一定要有智慧。要開智慧不容易的,例如在這個世間學佛,現在是末法時期,大家學佛進步很慢,為什麼?因為不像正法時期,佛在世的時候,有佛當面親自教化,那可不得了!教一個字、一句話,就能使學的人當下開智慧,所以那個好啊!你看,一尊佛都能這樣,這裡是每天清旦(早晨)帶著這些妙花去供養十萬億佛,一尊佛跟他講一個法,每天十萬億個法,這還得了!一個法使他開一層智慧。要不然,我們到了西方極樂世界,為什麼成就那麼快?就因為「侍多佛得多智」,每天供養那麼多的佛,所得的智慧那麼多,絕對不像我們這麼慢。這是供養佛第一個大好處→能夠開智慧。
再一個好處是得福報,眾生的福報很重要!無論在這個世間或到極樂世界,都需要福報。就我們在這個世間來說,今天大家都感覺我們的福報很多,一切物質上的生活條件,都具備、都很好,還有更富足、物質更豐富的,這些都是福。但是「福」不是那麼單純的,在中國的書經裡講「五福」,一個人要享五福,不是那麼容易的!拿第五福來講,「考終命」不具備,沒有考終命的福,就是物質上非常富足,但是壽命不長,那有什麼用處?古來那些大皇帝,生下來就可以繼承王位,福報可以說比任何人都大,但是研究歷史就知道,那些大皇帝能夠活到一百歲的,太少太少了!他五欲享得愈多,壽命愈短,古代的帝王都是如此,所以福報很重要。這裡講的福報,包括很廣泛,包括書經裡講的「攸好德」,願意做善事,好→喜歡,喜歡做功德是一種福報,沒有福報的人,他不會樂善好施,還有壽命長、身體沒有疾病等等,這都是福報。這些福報從哪裡求?供佛,從佛那裡求。
我們這個時代,沒有佛住世,我們對佛像供鮮花也是供佛。可是供佛也要懂得方法,懂得什麼方法呢?如果你以為這些佛像,只是佛像,那供的就沒有功德,用香花、水果供佛的時候,就像釋迦牟尼佛、阿彌陀佛就在眼前,這就有功德。所以印光祖師講:佛法有什麼祕訣?祕訣就是「誠敬」,越誠越敬,一個至誠、一個恭敬。所謂至誠恭敬,對著佛像,就跟佛在這裡一樣的,見到佛有多大的功德、有多大的福報啊!心裡這麼一轉,就能得到那麼大的福報。因此在西方極樂世界,每天都可以供養十萬億佛,他的福報,你想想看,有多麼大!在其他世界修福修慧,要三大阿僧祇劫,專有智慧還不夠,還要福報,而且還要那麼長遠的時間來修。到極樂世界不要那麼長遠的時間,為什麼?原因就在此,每天都能供養那麼多的佛,十萬億佛!
供養他方十萬億佛,一尊佛有一個佛土,路那麼遠,怎麼辦呢?「即以食時,還到本國」,就在早晨吃飯的時候(沒有很長的時間,不過吃飯那麼長的時間),就回到極樂世界來。從這裡可以看出來,十萬億佛土多麼遙遠!一尊佛的佛土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,一個三千大千世界裡面,大大小小的國家,數都數不清!以一個大千世界做為一個單位,有十萬億個佛土。大清早去,什麼時候回來呢?要是我們,何年何月才能回來?即以食時→就在吃早餐的時候,很快就回來了!根據祖師註解,「行速是神足通」,能夠去那麼多佛土,回來又那麼快,這就證明:到了西方極樂世界,無論哪個眾生,就算是見思惑沒有斷的普通人,都有這個本領,這個本領是一種神通。佛家講神通有六種,這是六種當中的一種,叫做神足通,也叫做如意通,就是如人的意思,你要怎麼做都能夠辦得到。所謂神足,是神力來的,不是一般人能夠想像到的力量、神通。他有這種神通,來往這麼快!
神足通是什麼情形呢?我們瞭解一個大概:身體要到哪裡去,一舉念,身體就到,無論怎麼遠,想到哪裡就到哪裡,而且時間最快。現在講光速最快,但是這比光速還要快,光速還可以計算,從太陽光照到我們這個地球上來,雖然那麼快,還要經過多少年(學科學可以計算得出來),神足通比光速快得多了!十萬億佛土早晨來回就行了,這是第一個。第二,不但這麼快,還有轉變,大變小、小變大,一變多、多變一也能辦得到,隨意地轉變形狀,還有變化莫測,所謂變化莫測,就是他要變化什麼都可以,隨意地變化,想像不到的那種變化,大致有幾種情形。可以想像因為運用神足通,所以能夠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土的十萬億佛。
這種神通也是阿彌陀佛在因地學佛的時候,發四十八大願當中的一個願,就是他成佛以後,在他的佛國裡所有的眾生,若不能具備這種神通,在吃一餐飯那麼長的時間之內,不能夠到無量無數的國土去供養他方佛的話,他不取正覺。他發了這個大願,由於這個大願力,才使極樂世界的眾生,一往生都具備了這種神通。
回來之後,「飯食經行」,回來吃飯,吃飯後經行(經行就是散步,經是直的,直直地走過去,然後走過來,叫經行)。我們娑婆世界的道場中,學佛的人也有經行,目的是幫助消化,在吃過飯以後,不致於撐著肚子不舒服,運動運動,這也是一種功課。極樂世界不是這樣,在極樂世界吃飯哪像我們這樣?在那裏吃飯,隨心所欲,想吃就吃,喜歡吃什麼飲食,就吃什麼飲食,吃了以後,肚子也不會發脹,吃得再好也不會發胖。我們世界的人難啦!沒得吃不行,吃得太多太好,又要減肥。極樂世界沒有這一套,吃得再好也不需要減肥,飲食是自然化來的,我們想像不到那個味道,太好了!吃了以後,杯子、碗、筷子自然化走;吃完以後,就來回在樹林裡散步遊覽,地上鋪的是花,林子裡放的是音樂,你想想飯食經行的狀況,就是供養佛回來,飯後遊戲、遊覽那種愉快的情況。
請各位看講表–「離苦得樂之三」,一看就知道,「天樂雨花」是「天時之樂」,「衣裓盛花」是「無不得苦」,為什麼叫無不得苦?在我們世間,花要用錢買,好的花(如一盆蘭花)多貴呀!極樂世界的花比蘭花好得太多了,而且隨時都有,無不得苦。「他方供佛」有「得神通樂」、有「侍多佛樂」,每天都能供養那麼多佛。這裡要特別注意的是:為什麼講十萬億佛?不講二十萬億佛、一千萬億佛呢?其實,憑神足通,要更多更遠都可以,那為什麼單單講十萬億呢?這裡所含的意思是「從是西方只一彈指」,前面講「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」,有了神通,到極樂世界,再回到娑婆世界,也這麼快!我們念佛的人到壽命終了的時候,只要念的功夫好,一彈指就到了,不要因為是十萬億佛土,覺得那麼遠,我們感覺太遠了!其實就跟這個一樣,臨終一念往生的時候,一彈指就到了。「飯食經行」是「衣食行樂」,衣、食、行種種的樂。
「成就如是功德莊嚴」,這些種種的一切功德莊嚴是誰成就的?就是阿彌陀佛以他的大願、大行來成就的。我們念佛的眾生,只要持這句佛號,持得好就跟他的願行感應,就能夠往生。
依報莊嚴講完了,重要的是在誦經時,要隨文入觀,念一句經文,就想像極樂世界那種美好的依報莊嚴。這就能幫助我們念佛、幫助我們提起「厭離娑婆、欣求極樂」的心。下次開始講說法莊嚴,今天講到這裡為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