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彌陀經(十六)
佛說阿彌陀經筆記 (十六 )
徐醒民老師 主講 七十九年十二月十三日

(16A)

各位老師、各位大德、各位同修:


請各位看經本第四頁第六行,找出以後,我先把經文念一遍:


是諸眾鳥,畫夜六時,出和雅音。其音演暢五根、五力、七菩提分、八聖道分,如是等法。


從這裡開始,這一段講三十七助道品,無論學哪個法門,都有正功夫、有幫助的助功夫,這個助道品就是幫助正功夫的。每一宗都有他的正功夫,譬如說參禪,禪宗有他們的正功夫,他們的正功夫也要三十七助道品來幫助。我們學淨土,學的是念佛–持名念佛的法門,持名念佛是我們的正功夫,三十七助道品就是幫助我們念佛的助功夫。


經文裡把三十七助道品前面的四念住、四正勤、四神足,這三科省掉了,後面講「如是等法」,用個「等」字涵蓋在內,祖師註解把這三科註解出來。那麼我們要問:像四念住,我們上回跟大家研究過觀身不淨、觀受是苦、觀心無常、觀法無我,這些都是我們娑婆世界學佛的人需要用的功夫。到了極樂世界那個環境,身體是蓮花化生,都是清淨;所受的一切都是快樂;心念是真常不變;再講到法,我們世間的萬法是因緣聚散,生生滅滅的,沒有一個是真法,沒有一個真常的我(無我),在極樂世界不是這樣,有真我。既是這麼說,在極樂世界到底要不要講四念住呢?


根據圓瑛老法師的研究,似乎在極樂世界用不著講四念住;但是也有講經的大德研究,認為在極樂世界的環境,雖然一切都那麼好,可是在娑婆世界念佛的人,往生到極樂世界之後,就往生的眾生來講,如果他沒有斷見思惑,他還有妄念,起的念頭都是見思惑啊!就見惑來講,他的念頭起來都是妄念,沒有一個淨念,既是有妄念、有見思惑,要斷見思惑,還是要講四念住。從這個意思來看,在極樂世界是針對需要的眾生來講,尤其是帶業往生的眾生,還是需要講四念住。不過講的時候,不像在娑婆世界,要觀身不淨、觀受是苦,只是提醒沒有斷見思惑的眾生注意:原來在娑婆世界的環境,自己的身體、感受,一切都是痛苦的,在極樂世界一切是這樣好的環境,叫往生的人對比一下,更感覺到兩個世界的差異,一個可欣、一個可厭,到那個世界之後,就感覺到更加歡喜,有這種心理的時候,他原來帶到極樂世界去的見思惑(原來是帶業往生),很快就可以斷除,它有這個功用。因此四念處(四念住)在這兩個世界–一是娑婆、一是極樂,是大不相同的。


接著講「四正勤」,四正勤的「勤」是精進,做一件事情,一直很專心地往前求進步,這叫勤。就拿普通人來講,不是學佛的人,做事情也要勤–勤勞,不勤是萬事不能成功的。不過專講勤是不夠的,專講勤,部分對、部分不對,修道勤當然好,世間人為名為利,一天到晚忙忙碌碌也是勤,甚至造惡業的那些人,他們為了做惡的事情,怎麼計畫、怎麼去做也是勤,所以光講「勤」不夠,要加個「正」–正勤,正勤就對了。就是勤勤懇懇地做事情,標準都定在「正」上面,心裡的出發點是正,所做出來的事情也都是正的,一點邪道都沒有,純粹是正的。就修道方面來講,叫做四正勤,正勤有四種。祖師註解,四正勤用兩個基本標準:一是善、一是惡,他講「未生善令速生」,一個人善的心理(善心)還沒有發生的話,就要令他趕快生出來;「已生善令增長」,善已經生了,不要只生出來就算了,還要繼續增長,這是善的方面。在惡的方面,「未生惡令不生」,惡的心理還沒有生的話,就不要讓他生出來;另外,「已生惡令立斷」,已經生的惡心理、一些惡法惡業等,立刻就要把惡斷除–斷惡。這是四正勤。


祖師的註解都很簡要,四正勤講一個善、一個惡,但是何謂善、何謂惡?我們對善惡是不是都瞭解呢?這是有問題的。不學佛的人,甚至學佛不大用心的人,連善惡都很難分辨,不知道什麼是善、什麼是惡啊!唯識宗百法明門論列出十一個善法,這裡不必細講,舉幾個重要的,可幫助我們瞭解的說一說。十一個善法,第一個是「信」,信是什麼?不是外道的信,也不是迷信,是信我們每個眾生都有真如本性,就憑真如本性能夠成佛,換句話說,相信我們每個人,只要照著正法去修行都可以成佛,這是第一個善法。最後一個是「不害」,害是惱害眾生,你是善人,心裡所想的、行為所做的事情,都不要惱害眾生,對於一切眾生都不要傷害他,這就是善法。中間的就不講了,就講這兩個,一個開頭、一個結尾。信–信人人有真如本性,真如本性難講也難懂,儒家孔夫子講「明明德」,也是講性;孟子為了叫人家更容易瞭解,再換一個名詞,他說人人都有「良知良能」,良知良能就是本知本能,良當「本」講,本有的知、本有的能,本有的知能就是本性,所以問你有良知良能否:你有良心沒有?良心就是本心,我們做任何事情要憑良心,普通人也都這麼講的。不害眾生,佛家講「慈悲」,我們在世間要憑自己的良心做事,對於眾生要存慈悲的心理,不要惱害眾生,這就是善法。守住這兩條,我們心裡所想的、口裡所說的、身體所表現的,都合乎善法。再講惡,惡跟善是相反的,昧著良心做事情,就是憑著後天那些貪、瞋、癡的惡習氣做事情,事情做出來都是惱害眾生,說話也惱害眾生,心裡所想的是怎樣貪人家的便宜、自己多得一點利益,這都是惡法,所以跟善法相反的都是惡法。


四正勤在我們娑婆世界,剛才講善惡要分得清清楚楚,換句話說,我們尚未往生之前,修四正勤要辨別善惡,就是「諸惡莫作、眾善奉行」,守住這個原則。往生到極樂世界之後,極樂世界的環境跟我們的世界,完全不同了,那是純善,沒有惡。既是純善無惡,要修四正勤,怎麼修法?剛才講既是有很多帶業往生的人到那個世界去,見思惑沒有斷,當然還要修四正勤,不過修四正勤時,那裡沒有惡法。為什麼沒有惡法?我們知道,在我們這個世界所以有惡法,最主要的是為一個名、一個利,就因為有名利才造就很多惡業出來;到極樂世界,大家都是平等的,所需要的物質,一切都是不求自得。我們在娑婆世界的物質有限,現在科學進步這麼快,基本的物質缺少還不行,現在科學最進步的國家,少不了石油,為了爭取石油,中東的問題危險得很!戰爭一觸即發,都是為了物質缺乏,眾生才造惡業;名位也是有限的,很多人想做長官、做國王,但不能人人都做國王做長官,所以為爭取名位、爭取物質才造惡業。到極樂世界什麼都有,不需要爭取,所以沒有惡法,只有善法。只有善法、沒有惡法,還修四正勤,怎麼修法呢?沒有成佛就要修,怎麼修?就是念佛,一句名號,勤勤懇懇地淨念相繼,綿綿密密不斷地念,念佛的清淨念頭相繼持續下去,這也是勤,是四正勤。


下面看「四神足」,神足指神通,四神足又叫四如意足,有了神通,什麼事情都能如意,所以又叫如意足。所謂神足,就是神通,神通怎麼來的?按照三十七助道品的次序,前面講四念住–四念住修的功夫,再講四正勤,這兩種功夫都做得很好,就有相當的定功。這個定功並不是現在很多人所謂的:你會不會打坐、會不會坐禪?我們學淨土宗要瞭解:修定功並不一定要打坐、坐禪,修定功不拘任何形式。譬如我們念佛就是學定功,無論行、住、坐、臥,一切行為都可以念佛,念佛功夫好,照樣能夠得到念佛三昧,得念佛三昧就是得了定。當然其他各宗都有他們的功夫,也都能夠得定。前面講修四念住、四正勤,到四神足–具有定功就能夠發神通,一個人的心理不定,神通是發不出來的,所以我們要有一個正知正見,什麼正知正見?外道也講修神通,用這個方法、那個方法修神通,那不行的。學佛法不講究神通,只修「定」,定修到了,神通自然就發現,這是四神足的神通,四神足有四種:「欲神足」、「勤神足」、「心神足」、「觀神足」。


什麼是欲神足?我們在世間有很多欲望想要滿足,但是你想怎樣就能辦到嗎?得了定,有了欲神足,欲神足是所求能夠如意。這裡講極樂世界的欲如意足,以往生的人來講,往生的人在未往生前所求所欲的,就是希望得到極樂世界的依報莊嚴,一生到那裡去,欲如意足了,極樂世界都能得到了。再講勤神足,勤神足就是精進,勤是精進,到了西方極樂世界,就得了不退轉(這個後面會講)。我們在這個世界要想得不退轉,好難啊!修大乘佛法要到什麼地位、修小乘到什麼地位,小乘不退轉還是很粗淺的!到了西方極樂世界,一切都不退了,這是勤神足。心神足呢?到了極樂世界的時候,心裡所念所想的,比如行菩薩道的一切行為、一切願力,都行了,都能如意,到極樂世界,叫心神足。還有觀神足,觀也叫「慧」、也叫「思」,到了西方極樂世界,因為環境好,依報的一切都在說法,聽到那些法都能開智慧,一到那裡,智慧開得非常快,智慧愈開愈多,這叫觀神足。四種神足到了西方極樂世界,跟我們這個世界就大不相同。


    下面的經文開始講「五根」、「五力」。先講五根,為什麼講「根」呢?修前面的助道法很膚淺的,飄浮不定,是不可靠的,必得要能夠生根,就像樹一樣,樹沒有根的話,長不起來,我們眾生學道也要有根,就叫善根。善還有根嗎?這是比喻話,一定要像樹一樣有根,才能夠有樹幹、樹枝,才可以開花、結果,所以必須講根。根有五個:「信」、「進」、「念」、「定」、「慧」。


第一是信根,信什麼呢?祖師註解是信正道、信助道,正道是共同的,無論哪一宗講的,都是信我們每個眾生都有佛性(就是真如本性),這一定要相信。因為難信,很不容易信,所以三藏十二部的經文,都教我們瞭解這個道理,明瞭道理之後,必然會相信。我們信佛、學佛,只有憑佛性,我們才能夠成佛,才有信心來學佛,否則經文裡為什麼講「信為道源功德母」呢?信是修道的根源,一切功德的母親,就這麼重要!所以任何一宗共同的信,就是深信,信得很深,深信我們每個人都是未來佛。既是未來佛,我們看世間的一切,這些你爭我奪、苦惱的事情,我們都不當做一回事,不為那些事情起煩惱,只要我們的佛性在,時時刻刻存在心裡,這個功德就了不起!這是一般的信。


專門的信,阿彌陀經講西方極樂世界五根的「信」,比如我們修淨土宗,信什麼呢?就是信一句阿彌陀佛的佛號,我們持這句名號,就能夠往生極樂世界;到了極樂世界還是憑這句名號成佛,這句名號就有這麼大的功德。為什麼憑一句名號就有這麼大的功德?其他普通法門,無論是參禪、持咒、研究教法、修種種的止觀法門,跟持名來比,都很難!這句名號你持的什麼名?持的佛名,佛名能夠「名以召德」,所謂名以召德是什麼?比如某人姓,你喊先生,他馬上就應,就把他喚過來了,所以我們心裡持阿彌陀佛,念念在持阿彌陀佛,念念的阿彌陀佛就在我們心裡,就跟我們心裡感應,心裡一感應,裡應外合,我們當前這一念就是佛,就是佛的境界。試問:哪個法門有這個方法這麼直接、這麼高?所以一句名號,在娑婆世界能夠仗著它,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往生極樂世界之後,還是仗著一句名號,直接就能成佛。你信不信呢?信就是有根–信根,包括前面講的,相信我們每個人都有真如本性,還有專門指這句名號,相信憑這句名號就能往生、就能成佛。你能這樣深信不移,就是有信根。


除了信正道以外,還有助道,助道就是助道品裡講的這些法,也要相信。一般說,這些法我們都會信,信了應該就照著做,但是也不那麼容易!換句話說,沒有辦法照做,信還是不可靠,不能算是信根。例如後面講八正道分(八聖道分),八聖道分裡有正語、正業、正命,正語–說話要正當,正業–做事要正當,正命–不要拿不合乎正道的事情來維持自己的生命,很多人辦不到啊!換句話說,要相信因果。若不相信因果,再受到環境影響,為了生活不能不做這種事情,這樣對於正命就不能夠相信了。所以講信,信助道也不是容易的,因此助道跟正道,兩種都要相信。


相信到什麼程度呢?就拿正道來講,我們既然學淨土法門,學持名念佛,公恩師在世時常講:「我們現在修持名念佛,就是釋迦牟尼佛(不是冒充的,冒充的釋迦牟尼佛不必說,是真的釋迦牟尼佛)來了,勸我說:『我過去講持名念佛,現在還有更好的方法,我教你,你來改修現在的方法。』我會說:『對不起!世尊!我向您行禮、向您禮拜,我已經相信、發願、修持念佛法門,我不能再更改了。』必得這樣,才是信。」像現在聽某人很動人的一次演講,或是看某人很權威的一篇文章,我們馬上就改觀就改變,那就不能算信。所謂信根,就是我們立下的根,人家不能動搖,不能再改,這才是信,這叫信根。五根之中,信是總根,必得樹立信之後,後面四個根才談得上,譬如樹根,有主根–主要的大根,其餘的才有根,那是小根。有了信根,接著是進根。


第二是進根,既然相信,對正道、助道都深信不移了,就要精進,勤勤懇懇、不休息地往前求進步,去修正道、助道,這叫進。進也不簡單,我們以為自己在進步,其實禁不住事實考驗,真正的精進是只注意自己的功夫,只注意自己修持的法門,沒有閒工夫管世間的人我是非,沒有精神去管那些事情,當然在世間我們要謀生,正當的職業(工作)是要做的,除此以外,其餘的事情,沒有閒工夫管。我們平時不易感覺到,假使我們在念佛,早上做功課或晚上做功課,有人來打岔、來找你(正在念佛,正在用功的時候,好像他來找我們麻煩一樣),心裡不痛快的念頭就起來了,這個不痛快的念頭一起,你的功夫就退了,就不算是精進。精進的時候,不管怎麼樣,你心裡還是平平靜靜地在用功夫。平常做任何事,不論外面對你是毀謗還是讚譽,這一切都把它放下,因為這些影響你修定,與你所修的無關緊要,這才算是精進。


第三是念根,念是什麼呢?念是根據前面的信根來的,相信正道、相信助道,譬如我們修持念佛法門、學持名念佛,既然已經深信,那我們現在就要「念茲在茲」,但是我們發覺說的簡單,實際上做起來不容易!「念茲在茲」就是當前這一念,不屬於過去,也不屬於未來,就在現前這一念。現前這一念怎麼樣呢?不想過去,也不想未來。我們在念佛的時候,心裡為什麼散亂呢?回想過去,時光倒流,流回過去的時光了,或者幻想未來,不外乎這兩個。你把這兩個心理都控制住,就是定住在當前這一念,這就是念茲在茲。既是念茲在茲,譬如念佛,雖然口並沒有念,心裡想的(起的)念頭就是佛,只要你的念頭跟佛號結合在一起,即使沒有出聲音,都算是念佛。這樣講起來,對於我們念佛的幫助就大了,瞭解這個道理,我們除了正當地做事情以外,一有空閒的時候,我們的念頭就跟念佛的念頭相結合在一起,不想過去也不想未來,這個功夫當下可以試驗試驗,能夠做到這一點,就有念根。怎麼考驗有沒有念根呢?比如晚上要睡覺時,帶著念佛的念頭睡,自然就睡著了,絕不會有失眠的情形(失眠就因為想前想後,想得睡不著),早晨一睡醒,念頭就在佛號上面,不會到處亂跑,我們自己反省一下,有沒有這個功夫?有這個功夫,就念佛法門來講,就是有了念根。


第四是定根,定是根據正道、助道來的,心就定在那裡,正道法、助道法定在心裡不要散了,你的念頭、你的心,就定住在正助雙修的法上面,就叫定根。我們要修定功,不是一下子就能修成功,必須一天一天地自己好好調和,把浮浮躁躁的心理收起來,使它很安定,才能做到。這在中國儒家的學問也是這麼做的,儒家也修道,也教我們學的人明心見性,禮記大學開頭講:「大學之道,在明明德」,明明德就是要明心見性。怎麼「明」法呢?中間講「在止於至善」、「知止而後有定」,心裡必得知道「止」。怎麼「止」法呢?我們普通人的心就是止不下來,「止」在學佛的善知識講:要看得破、放得下,「看破、放下」是把世間萬事萬物都看做是假的,因緣和合的假法,沒有一個是實在的;看破了,還要放得下,放得下才能止,心裡才不會跑到這裡、跑到那裡,到處亂攀緣。我們的心不能止,就是心裡飛出去找這個、找那個,人雖然在家裡坐著,可是心飛出去了,到處去找人際關係,找人際關係幹什麼呢?無非是為了名、利,為名為利還是看不開、看不破,所以看破、放下,才能夠止。換句話說,要學止,就要先學看得破、放得下,然後念頭才能止得住。所以大學裡講「在止於至善」,止在儒家講的至善,善是最高的境界。我們佛家講「止」,就止在正道法、助道法上面,你的心不亂跑、不到處攀緣,一切雜念都把它定下來,都止住了,然後你才能定在正道法、助道法這些好的法,你能定在這上面,這才是定功夫,才有定根。


第五是慧根,慧是開智慧的慧,經過前面有了定功夫了,有定功夫就能夠開慧,什麼是慧?對於任何一個法,能夠觀得清清楚楚,非常明白。這就不容易!比如我們在這個世間,跟人家相處,和人家一起辦事情,無論小事或大事,理是一樣的,問題來了,我們拿不定主意,不知道怎麼辦好,為什麼?就是沒有把事情看清楚啊!沒有智慧,對於事情不能做最正確的抉擇,你想對任何問題做最正確的抉擇,你必得把事情看得很清楚,有「慧」就是任何問題(不管什麼問題、什麼事情)來了,一下子就看清楚,馬上就能做最善、最好的選擇(抉擇),這就是慧。


「慧」跟「定」關係密切,怎麼密切呢?比如佛家,不僅天台宗講止觀,其他各宗的道理都是止觀,我們念佛也是止觀,把一切雜念止住,就是「止」;不要起雜念,一心念佛,念頭就跟佛號融合在一起,就是「觀」。所以定就是止,慧就是觀,止觀功夫由淺入深,功夫用到很深的時候,就是定慧。止觀要並進,比如念佛時,光是止,只是止住就容易打瞌睡、昏沈,必須要觀;假如只是觀而不止,心裡散亂也定不下來。念佛時必得要止觀,一面不要有雜念–止,一面念頭就在佛號上面,清清楚楚的,這就是觀,所以止觀就是定慧的功夫,功夫用得愈深,愈能幫助我們念佛得到一心不亂。


我們在這個世間修五根,保證對於世間一切惡劣的環境都能夠克服,心裡不受惡環境的影響,我們在念佛路上就能夠一直只進不退,當然對於邪知邪見,我們看得清清楚楚,絕不會受邪說的影響而動搖。到了西方極樂世界(往生那個世界之後),也憑這五根→信、進、念、定、慧,到西方極樂世界分九品往生,看我們功夫如何,功夫淺的品位低,功夫好的品位高,不管是在哪個品位,到了極樂世界,根據這五根一直到成佛的最高境界,也非常快。今天講到這裡為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