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15A)
各位老師、各位大德、各位同修:
請翻開經本第四頁,從第三行最後一個字開始,經文我先念一段:
復次舍利弗,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,白鶴、孔雀、鸚鵡、舍利、迦陵頻伽、共命之鳥。是諸眾鳥,晝夜六時,出和雅音。其音演暢五根、五力、七菩提分、八聖道分,如是等法。
二、說法莊嚴
今天這段經文屬於說法莊嚴,在這以前講的都是依報莊嚴,包括七寶池、空中的音樂等,從前面的經文裡,釋迦牟尼佛敘述極樂世界的環境之後,我們瞭解平常在念佛的時候,就拿那個環境當我們的助功夫。我們常感覺念佛時,念頭不容易定下來,念不到多久,念頭就亂跑,心就散亂了。散亂的時候,念頭不是跑到這裡,就是跑到那裡,總而言之,就是在我們人間,也就是在娑婆世界的六道範圍之內。假使我們心中,對經文所講的七重行樹、七寶池、常作天樂那種環境很熟悉,那我們的念頭不跑則已,一跑就在那些環境裡面。對那個環境這樣熟悉,自然就養成習慣,到臨命終的時候,念頭就跑到那個環境去。所以雪公恩師在世時,教我們「生處轉熟,熟處轉生」,就因為我們念佛的人還是六道之內的凡夫,對人間的環境熟悉得很,所以念頭都在人我是非上打轉,我們對極樂世界那個環境不熟悉,現在修道念佛,就要把整個心理轉過來,我們對娑婆世界這麼熟,要慢慢地生疏,對極樂世界那個環境,我們很生疏,就要轉過來,轉得很熟悉。這對往生、念佛得一心不亂,非常有幫助。
前面的經文講極樂世界的環境,在那麼好的環境裡,如果往生極樂的人根機是利的(就是非常聰明的人),一到那個環境,在七寶池裡面洗洗澡、聽聽空中的音樂、看見大住宅區的環境,那些環境沒有一樣沒有表法,都有代表的涵義,因此智慧高、根機利的人,一到那個環境就會悟法,他對於大道就能開悟。還有一些往生的人,根機沒有那麼利,稍微次一等,雖是次一等,在那個環境也能得到很多法益,因為他們能夠聽法(聞法)。所以接著我們要講的經文是「說法莊嚴」,讓聽法的人可以開悟,悟到大道。
(一)眾鳥化跡
總括來說,極樂世界無一處不是說法,有情的眾生固然在說法,無情的一切也都在說法,因此利根的人一到那個環境都能得到法益,都能悟道。現在講說法,是誰來說呢?請看講表「眾鳥化跡」,由鳥來說法。「宣法之ㄧ」的講表裡,第一條是「六時演法–聞正法樂」。
這很特別!在我們娑婆世界,都是人在說佛法,在釋迦牟尼佛時是佛在說,後來是大菩薩說法。但是由剛才念的經文,我們知道,在極樂世界是由鳥來說法,鳥說法有鳥說法的好處,例如人說法總是比較嚴肅,鳥說法並非固定在一個講堂中,隨處都有,聽法的人愛在什麼地方就在什麼地方,願意聽什麼鳥的聲音,就聽什麼鳥宣布說法,所以非常自由,也非常生動,這個法說出來,獨具一格的!在極樂世界這些鳥有多少種?真正說起來,鳥的種類非常多,不過在這裡,順著我們世間學佛人所瞭解的世間的鳥來說,極樂世界裡好的鳥、珍貴的鳥,勝過我們世間人所愛好的鳥,一共講六種,其實在極樂世界,好的鳥太多太多了,這裡只講六種。
現在看經文:「復次舍利弗」,「復次」是釋迦牟尼佛把極樂世界的依報莊嚴講完之後,馬上要開始講說法莊嚴的時候,這個時候佛又叫舍利弗說:「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」,極樂世界的國度裡「常有」,我們這個世間好看的鳥,不是常常能看得到,例如孔雀,要到動物園才看得到,到山裡也不一定能遇得到,像白鶴,也不見得馬上可以遇見;但是極樂世界是常有,時時刻刻都有。而且是「種種」→不只一種,後面經文雖然講六種,由「種種」二字看,何止六種,太多了!「奇妙」,奇是鳥的身體各有各的形狀,看起來都不平常(奇是平常看不到的);妙是不像我們娑婆世界的鳥,只會叫一叫而已,那裡的鳥能夠說法(這是妙),所以是奇妙。「雜色」是講鳥的羽毛有種種顏色(不只一種,各種顏色都有)。從這句經文可以知道,極樂世界這些奇妙雜色之鳥有多少!我們要看白鷺鷥一定要到特定風景區去找,機會好才能看得到。那邊是哪裡都有,你要看,時時都可以看,從這一句可以想像那個環境有多好!這些鳥只就我們人間有的,舉出來而已。
下面舉出鳥名:「白鶴」,這種鳥當然不只是白色的,也有其他顏色(例如在內地有黃鶴樓,黃色的鶴也有),但在鶴中以白色的最珍貴,所以舉出白鶴。一般來講,白鶴稱為仙鶴,道家養鶴,普通道士養鶴養不到,就養鵝,鵝的頸子比較短,沒有鶴那麼長,形狀有點相似,在晉朝時,有道士養鵝,王羲之曾用他的字向道士換鵝。鶴是清高的表徵,修神仙的人就愛養鶴,可見是一種珍奇的鳥,然而在我們世間,牠雖是代表仙鳥,但是不能跟極樂世界的白鶴比,極樂世界的白鶴,講到後頭就知道,我們世界的鳥都屬於畜生類,就是仙鶴也還是畜生,西方極樂世界的鳥則大不相同。「孔雀」,我們也可以在動物園中看得到,孔雀開屏,羽毛一張開很好看的,在極樂世界也有孔雀。「鸚鵡」,我們這個世界的人對於鸚鵡也很喜歡,因為鸚鵡能夠說話,我們人說話,牠會學,說起話來很像人說的,可見是很聰明的鳥,所以大家很喜歡。但是我們這個世界的鸚鵡雖然能夠說話,牠本身沒有什麼智慧,只知道模仿人說話,說的話是什麼意思,牠不瞭解,極樂世界的鸚鵡不是這樣。這些鳥,只就我們人間能夠了解的,舉出來而已。
「舍利」,中國沒有這種鳥,在印度才有,這種鳥叫的聲音非常好聽,人們一聽這種鳥的叫聲,心裡就非常愉快,比如舍利弗的名字,中文翻譯又叫舍利子,就因為他的母親眼睛非常明亮,聲音也很好聽,所以他母親的名字叫舍利,舍利弗就是舍利的兒子→舍利子。這種鳥在中國是沒有的,據說在印度靠近喜馬拉雅山的山區會有。「迦陵頻伽」,這種鳥也是聲音特別好聽,最奇怪的是,鳥都是卵生,牠在卵中還沒有孵出來的時候就會叫,而且在蛋殼裡面叫的聲音就非常美妙。還有「共命」,也叫命命→兩個命,這種鳥是兩個生命,一個身體上有兩個頭,一個頭代表一個眾生,這兩個眾生是共同一個身體→「共命之鳥」。這種鳥也是在雪山(喜馬拉雅山)山區裡才有。過去我們聽到共命之鳥就問:「印度真有這種鳥嗎?」世間的事情,不能說我們沒有看過就認為沒有,沒有看過的事情多得很!例如在以前醫學不發達的時代,一個人有兩個頭,大家都不相信,現在台灣有連體嬰,一個人有兩個頭,雙胞胎有這種情況呀!現在醫學發達,可以做身體檢查,有兩副心臟、兩個頭腦,就可以把他們分割開來。類似這種眾生,種種身體的形狀,奇奇怪怪的很多很多。這種共命之鳥在中國內地也是看不到,舍利、迦陵頻伽、共命之鳥在印度才有。
這些鳥介紹出來之後,接著說:「是諸眾鳥,晝夜六時,出和雅音」,這些眾鳥,「諸」是不只一種,「眾」是很多很多,這些鳥晝夜六時,前面講過,極樂世界沒有白天、夜間,因為那個世界是一片光明,有情的眾生、無情的依報環境,處處都放光,不需要日、月。既不需要日月,就沒有白天跟夜間,這裡講晝夜,是順著我們世間來講,六時也是順著我們這個世間訂出的時刻標準。這些鳥晝夜六時,時時都沒有間斷地「出和雅音」,無論什麼時候都在那裡叫,叫的是什麼音呢?「和」是聲音非常柔和,這還不算,「雅」是非常有文化素養、非常有修養的。譬如我們中國講音樂,詩經有大雅、小雅,都能配合音樂彈奏出來的,一聽雅樂,就能讓人心清淨(淨化),「和」也一樣,「和」的這種音樂,聲音讓人一聽,心裡喜、怒、哀、樂的各種情緒就能得到調和。既能得到調和,又能夠使心裡很清淨,這種鳥的聲音,你想想看,別說是說法,就憑這種聲音,一聽就不得了!這些鳥晝夜六時,無論什麼時候,都在那裡發出這種音聲出來。
經文裡無論講到什麼地方,我們研究經典,處處都要拿我們的世間跟極樂世界互相對比著看,才能夠發起欣、厭,欣是欣求那個環境,厭是厭離這個環境。前面講依報時,固然我們需要對照著看,這裡講到鳥也一樣。這幾種鳥在我們世間說是好鳥,除此之外,我們世間還有不好的鳥,還有普通、平凡的鳥,牠們的聲音叫出來,不會讓人心裡和雅,牠們不會有這種和雅的聲音,最顯著的,譬如在內地,長江三峽有一種鳥,叫做不如歸去,這種鳥的聲音叫起來就好像「不如歸去、不如歸去」,那個鳥叫出來是這種聲音。過去旅行在外的人,或從四川到內地來,或由內地上四川去,經過三峽都是出遠門,在外面作客時,一聽到「不如歸去」的鳥叫聲,就好像催他趕快回家,馬上就興起思鄉的心情,心裏就很憂愁,像這種鳥叫聲,叫人聽起來不會和雅,和雅的聲音聽起來,叫人心裏很舒暢。還有,譬如人家夜間睡眠做好夢的時候,唐朝人寫的邊塞詩,敘述一個女子做夢的時候,夢到出征到邊塞地方的丈夫,正在夢境的時候,鳥一叫,把夢吵醒了,是黃鶯叫啊!像這一類的叫,引起人家不愉快的事情很多,絕對不能像極樂世界的那些鳥,一叫出來就教人家悟道,就叫人家發出歡喜心,得到法喜。所以就從鳥來對比,想想看,我們在這個世間,娑婆世界是堪忍的世界,真正說起來,假如讓我們到極樂世界去住幾天,再回到這個世界來,我們簡直一天也住不下去,實在是不堪忍受啊!我們因為多生多劫在這個世界已經習慣了,好像麻木了,只好在這裡忍受。現在我們學了這部經,兩相對比,趕快要發欣、厭的心理,欣厭心一發出來,念佛就能夠念得很好,想得一心不亂就很快。
這些鳥出和雅音,「其音演暢五根、五力、七菩提分、八聖道分,如是等法」,「等」這個字是寫文章造句時一個簡省的用法,換句話說,除了五根,以至於八聖道分以外,還有別的法,比如在五根之前(這裡講的是三十七助道品,各位看講表就知道),「三十七助道品」有四念住、四正勤、四神足、五根、五力、七菩提分、八聖道分,一共分成七組︱七個單元。前面三個單元沒有講,就直接從五根開始講,為什麼從五根開始講呢?祖師註解說:到了極樂世界,前面的四念住、四正勤等都不必講了,也有講的時候,但不是必要的。也就是說我們從娑婆世界往生的人,到那邊去之後,如果煩惱還沒斷,根機還很鈍,稍微還要用一用,否則就不必了,所以經文開始直接就從五根講起。雖然從五根講起,我們知道,這裡講三十七助道品,我們在娑婆世界,要想將來能夠往生極樂世界的話,四念住、四正勤等還是要瞭解,所以我們在這裡還是要研究。
三十七助道品是三十七種法,這些道品為什麼叫「助道」呢?我們在這個世界學佛,無論學大乘法、小乘法,都有講佛理的、偏重修持功夫的。就中國佛法來講,在行門方面,原來有律宗、密宗、禪宗、淨土宗。律宗,任何哪一宗都要講戒律、守戒律,各宗都需要的,這是基本。至於密宗,到後來就很難了,要真正找到金剛上師不容易;再呢,學的人適不適合這個法門也很難說。因此從唐、宋一直到現在,最主要的就是一個禪宗、一個淨土宗,而禪宗到後來,譬如民國時代的虛雲老和尚就是禪宗的大善知識,他老人家常常勉勵人家要多念佛、學念佛法門。所以現在末法時代,只有學念佛法門,才能在這一生就解決生死問題,就脫離六道輪迴,因此我們說念佛是唯一能夠得到了脫生死的法門。這個了生死的念佛法門,要修的時候,有正功夫、有助功夫。正功夫是什麼呢?就是持名念佛,持名念佛以外,我們學佛並不是持名就可以了,只有持名不是不可以,但是我們的功夫不像古代祖師那樣,古代祖師一天到晚就是一句佛號,我們現在辦不到。我們除了持名念佛以外,還要有其他的助功夫,因此三十七助道品就是幫助我們的,在正功夫以外,就用這個做為助功夫,假如瞭解三十七助道品,而且學得好,念佛就進步得非常快,所以說是助道品。不但念佛法門如此,禪宗以參究為正功夫,他們也講助道品,他們也是用三十七助道品來幫助,所以任何人修行的時候,都是有正有助。助功夫重不重要呢?沒有助功夫不行!古代祖師們講個比喻,正、助功夫就好像一隻鳥的兩個翅膀,缺少一個翅膀就飛不起來,這是說助道有它的必要性。
首先我們看「四念住」,四念住也叫四念處,處是益處的處,我們就照四念處來解釋。所謂念,是什麼呢?念是一個人心裡的念頭,能作觀照的用處,譬如我們念佛,是誰在念?是你的心在念。處呢?是你所念的,不叫念而叫觀,四念處是觀身不淨、觀受是苦、觀心無常、觀法無我,處就是觀。古人解釋:念是能觀的心智︱能觀之智;處是所觀的那種境界–所觀之境,所以叫念處。住是什麼?住是叫我們把念頭、觀想放在這四個道理上面。為什麼這麼說呢?當初釋迦牟尼佛要入滅的時候,阿難尊者請示佛:佛住在世間的時候,佛弟子們都是依靠佛,佛不住在世間時,我們以誰來住呢?釋迦牟尼佛就告訴他:佛不住世的時候,你們學佛的人以「四念處」來住。換句話說,就是住在四念處,因此也叫做四念住。
四念住就是把我們的念頭放在四層道理上,幫助我們念佛。什麼道理呢?第一是「觀身不淨」,我們要觀察自己,不要聽人家說好聽的話:你的身體很好啊!你長得很美呀!其實這都是恭維的話,我們自己一想,本身實在不清淨。我們中國的祖師註解說,眾生有七種不淨:第一、種子不淨,所謂種子不淨,古代祖師講:「愛不重不生娑婆」,這就是貪愛的心理,沒有貪愛的心理,就不會在娑婆世界生生死死地輪迴,我們到人間來,有這個身體,最初來入胎的時候,就是那一念貪愛的心理,那就是種子,種子就不淨。第二、相不淨,入了胎以後,從入胎、出胎到小孩子長大,長成我們這個身體,我們的身體看起來覺得很好,比如人的眼睛代表一個人的精神,形容某人的眼長得很美︱眼如秋水,其實這個眼美在哪裡?早晨起來不洗臉,三天不洗,眼睛分泌物就那麼多,不必人家看,自己都看不下去啦!再說我們的皮膚(身體外面),身體裏面是看不得,身體外面有一張皮膚,覺得很好,自己摸摸也很好,可是幾天不洗澡,身體上的氣味就讓人受不了,不堪聞了!
就講這兩點,其餘不必講,譬如大、小便,說起來就更糟糕!就是通身都是不乾淨。還有,比如說人死(不必忌諱,任何人都有死關),死了之後,這個身體怎麼樣呢?死了以後,如果不是火化的話,讓身體慢慢腐爛,人都不敢看、不敢見!所以觀身不淨,我們要想到自己的身體是這樣。佛法講「身為苦本」,不瞭解道理的人還是忙忙碌碌的,忙碌什麼呢?還不是為了維持這個身體,吃飯、穿衣服、住房子、交通,這一切的一切為的是什麼?還不是為了這個假身體,所以想到觀身不淨、身為苦本,必得要厭離娑婆。所以四念住就是要我們斷除貪戀娑婆世界的心理,這個貪戀的心理不捨棄,念佛就算念得得了大定,還是不行!還是去不了。祖師說過比喻,乘船要到彼岸去,船鎖在碼頭上不起錨,放在那裏,始終不開船,船開不動,那你怎麼樣也去不了,就等於我們在這個世間,貪戀這個身體的心理不斷除的話,怎麼樣也去不了極樂世界。所以我們講在沒有往生之前,這四念住是特別重要!首先要「觀身不淨」,必得要承認這個事實,我們這個身體沒有一處是乾淨的。
第二是「觀受是苦」,受是我們感受的心理狀況︱心裡的感受。感受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,前面講無有眾苦的「苦」時說過,我們遇見痛苦的事情固然是苦,那八苦當然是苦–苦苦;快樂的事情不長久啊!古代當大皇帝的人,時時刻刻怕人家起來革命,推翻他的政權,現在是選舉,當總統也好,當首相、內閣總理也好,任期一到就要下來,這就是樂的事情有「去」的時候,去的時候就苦,那就是壞苦;有苦苦、壞苦,還有不苦不樂的,就是行苦,這就是三苦。我們要觀察、研究我們所受的,無非是這三種苦,所以觀受是苦。
第三是「觀心無常」,這個「心」是我們的妄心,一般人都以為自己的心就是我們自己,其實這個心變化無常,這是假的心,不是真的。真心是永久不變,也不會壞的。觀察我們自己的心:一會兒歡喜、一會兒悲哀、一會兒發脾氣,這都是心裡的念頭在作祟啊!我們就是不瞭解真心,被假心把我們弄得不由自主地喜怒無常。我們的人生就是在喜怒無常當中度過去,死了以後再來投胎,還是喜怒無常,這就是心無常。觀心既是無常的,我們能不能自己做主呢?做不了主!就被假心引導到這裡、到那裡,生生世世死死生生地這樣受苦,冤枉不冤枉呢?要瞭解這一層,這是無常法。
第四是「觀法無我」,什麼是法?比如心經裡講五蘊,五蘊和合起來就是我們一個人,分開來則是:色有色法、受有受法、想有想法……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分開來,各有各的法。不瞭解的人執著任何法,把「法」當做真實的,其實都不是真實,沒有一個法是真實的,你找一個主體,哪個法是真實的?真實的法才能說「我」,哪個法是我?無論是色法、心理現象,沒有一個法能夠真正做得了主宰,做不了主宰就不能算是我–無我,我們要瞭解世間萬法都是如此,這是「觀法無我」,觀察萬法都沒有一個能夠做主宰的我。
我們普通凡夫是迷惑顛倒的人,不瞭解四念處是:「觀身不淨」,把身體當做很清淨,為這個身體來損人利己,吃葷的人吃一餐飯,犧牲多少動物的生命?造了多少的惡業!「觀受是苦」,剛才講樂受,古代大皇帝怕人家搶他的王位,人家說一句話,他猜忌這個人可能對他不利,就趕快把他除掉,不管是真的、假的,是不是有事實?先把他除掉再說,免除後患,造了多少冤獄?冤死了多少人?造了多少惡業啊!自古到現代,冤獄多得很!都是為了保持自己的樂受,使它不要變壞。這都是為了假法(假的事情)而造業啊!「觀心無常」,隨自己的心意–自己主觀的想法,以為那是長久的,其實不是長久的,卻為它來造業。再說「觀法無我」,世間上任何法,有權利的人保護自己的權利,學術思想不同的人排除異己,這都是爭意氣!自從馬克斯發表資本論以後,你看這個世界弄成什麼樣子?他執著他的法好,其實這個法怎樣?不對呀!現在世界整個改了,蘇聯也在改,東歐國家都在改,不要了!這可以證明萬法是無常的。不懂萬法無常的人都為「無常法」造業,自己造業損自己,也害了多少人!所以不瞭解四念住,不懂得這個道理,就拚命地往三途裏鑽,佛菩薩想把他往外拉,他自己願意往裏面墮落,怎麼拉得出來呀!必須自己覺悟,要覺悟必得在四念住上用功夫,心裏的念頭時時刻刻往這上頭想,這個世間住不得的,不管本領再大的人都是無常法,必得要到極樂世界去才可靠。
到西方極樂世界以後,四念處本來是用不著的,可是我們在這個世間見到、感受到的四念處這些現象,我們記得很清楚,到極樂世界一看,整個環境改變了。根據我們在這個世界的經驗,跟那兒一對照,那個地方實在太好了!本來我們娑婆世界「觀身不淨」,到極樂世界是蓮花化生,無處不是清淨的,這個身體的一切,根本從種子都是清淨,所以淨土之身是究竟清淨的,「觀身清淨」。再說「觀受是苦」,前面講過極樂世界那些依報,哪一種不是享受?沒有一絲一毫痛苦的感覺,就說學法,我們在這個世間聽佛法、學佛法,聽不懂很苦悶,聽法時坐上幾個小時,身體又不舒服;在極樂世界聽法,到處都是法,多麼自由自在!多麼享受!那是樂,「觀受是樂」,不是苦了。到極樂世界觀心呢?我們這兒是妄心,到那兒是真心顯露出來了,我們這兒是「觀心無常」,到那兒是「觀心真常」,既是真的,就是永恆存在的。觀法呢?我們這個世間是「觀法無我」,到極樂世界是「觀法有我」,一切都有我,那些法,一切一切都是永恆存在的。講到後面就知道,佛是無量壽,我們到了那個世界,每個眾生都是無量壽、無量光,這當然有我啦!所以到了極樂世界之後,「觀身清淨、觀受是樂、觀心真常、觀法有我」。今天講到這裡為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