普賢行願品(十二)
普賢行願品講記(十二)
徐醒民老師主講 八十二年七月二十九日
吳瑞琴整理 九十二年十月三十日

(12A)


各位老師、各位大德、各位同修、講座的各位同學們:


請翻開經本第四頁,第三行開始,經文我先念一段:


復次善男子,言稱讚如來者,所有盡法界虛空界,十方三世一切剎土,所有極微一一塵中,皆有一切世間極微塵數佛。一一佛所,皆有菩薩海會圍繞。我當悉以甚深勝解現前知見。


先念到這裡為止。《普賢行願品》講普賢菩薩十種大的行願,這是其中非常重要的部分,十大行願第一個「禮敬諸佛」在上一回講完了,剛才念的「稱讚如來」是第二個行願。


每一個行願都有它的要點,在第一個行願就是「禮敬諸佛」,我們學的人要注重的就是「敬」字。這個「敬」字,我們淨土宗印光祖師也曾經講過,我們學佛要想學得好,最重要的就是一個「誠」、一個「敬」。誠就是誠誠懇懇的→很誠實;敬就是非常恭敬。這一條禮敬諸佛就注重這個敬字。為什麼這個「敬」字重要呢?注《華嚴經》的祖師就講,我們禮佛的時候,心裡能夠存著恭敬心的話,三業都清淨了,身口意三業都清淨了。三業清淨的時候,我們這一拜下去,我們自己的心與所拜的佛兩者就能互相感應,心裡的佛性也顯出來了,受拜的佛能夠跟我們內心的佛性就能夠通達。佛法無論學哪一宗,禪宗也好、密宗也好、其他研究各宗的教理也好,我們淨土宗也是這樣,大原則就是要懂得心法→要知道「萬法唯心」,唯心就是一切都是我們的心所創造出來的。不過以淨土宗這個法門來講,有一尊阿彌陀佛創造一個優良的環境讓我們到那裡去,在那裡模仿,成就得更快。其餘的各宗要完全靠自己的能力修持,這是不同的地方。主要的還是要自己懂得心法,心裡存著恭敬心的時候,不但是我們淨土宗,哪一宗都是這樣,都要有恭敬心,恭敬心一發的時候,自心佛、阿彌陀佛及十方世界微塵數那麼多的佛統統都顯出來了,禪宗所講明心見性,就是「佛」馬上全部顯出來了,那不是明心見性是什麼呢?這原則是一致的,所以這個敬字特別重要。


今天我們看「復次善男子」,復次就是前面講完了第一個行願之後,要開始講第二個行願的時候,釋迦牟尼佛在語氣上用這兩個字把它轉過來,語氣這麼一轉就說「善男子,言稱讚如來者」,首先把名稱標出來,我們先講稱讚如來這一句。這個行願跟前面一樣分三部分:第一部分把名稱標示出來→就是「言稱讚如來者」這一句;下面「所有盡法界虛空界」,一直到第五頁第三行的「無不周遍」,都是第二部分;第三部分就是「如是虛空界盡」一直到這段結束。我們現在講標示名稱的「稱讚如來」,所謂稱讚,稱是稱揚的意思,稱這個字就是陳述,很恭敬地敘述佛的道德;揚是宣揚,把佛的功德多多宣揚。佛的功德要我們宣揚幹什麼呢?佛還要人宣揚嗎?我們宣揚佛的功德就是要教一般凡夫知道佛的功德,要發心來學佛,是這個用意。讚是讚歎的意思,讚歎就是不但把佛的功德稱揚,還加以讚歎,佛的功德不是一般人那樣有限的,佛度化眾生以及所做種種的事情,已到圓滿的境界了,所以加以讚歎,目的也是藉此引起凡夫學者發心來學佛。因為佛有這樣的功德,我們每一個人(或者說每一個眾生)只要肯學的話,都能夠成就跟佛一樣的功德,也就是說我們每一個眾生肯學都能夠成佛,這是稱讚的目的。


接著我們看如來這兩個字,如來是佛的名號之一,凡是成佛都有十種名號,如來是十種名號之中的一種,每一種名號的意思有很多。就如來這個名詞來講,我們平常所學的,不過只學了其中的一、兩個意思而已,在《華嚴經》裡邊講(《普賢行願品》是《華嚴經》的一品),就比較完備一些。它分三部分來講,我們普通講的如來是就法身來講的→佛的法身,但是在這一品裡面講如來這個名稱,本身有三個意思:一是法身、一是報身、一是應化身。我們知道成佛,為什麼成佛呢?就是他的法身完全開發出來(證到了法身),法身是每一位眾生都有的,不過我們眾生都不知道自己有法身,而成佛的人完全證到了。再說報身,報身是修持的功夫,修到最圓滿究竟的時候就得到報身。應身是應眾生的根機來說法度化眾生的種種身分,如來在這裡講有這三種意思。想要成佛,對於這三身就要了解,連這三身都不了解,我們成什麼佛?事情、道理全部不明瞭,我們怎麼成法呢?所以對三身,在這裡要稍微介紹一下。


先講法身如來,如來這兩個字怎麼說呢?「如」是如如不動的,「來」是沒有來沒有去的(無來無去),為什麼呢?你說是有來有去的話,這不是法身,因為法身是無窮無盡、無量無邊的,既是無量無邊的話,哪裡有來有去呀?所以在《金剛經》裡邊就講「無所從來」,無所從來是沒有問從哪裡來?你要問一個人,你從哪裡來的話,這個人不管身體再大,大到什麼程度,總有限的;這個身體是有限的,你才有所從來→你從哪個地方到這個地方來?法身是沒有邊際的,這叫「無所從來」。既是無所從來,講去,又問:你到哪裡去呀?所以《金剛經》裡邊講「亦無所去」→也沒有所去的地方。就憑這兩句,我們學佛就要靠自己來領悟。學禪的人,禪宗不跟你講道理的,因為你學禪的話,愈是跟你講,你愈是不能開悟,他不跟你講道理,他先給你一個話頭,叫你自己起疑心,叫你自己參去,你自己參透了,你才了解這個義理,了解理之後,你再開始去修行,這是禪宗的方法。其他的各宗先講道理,道理講明了去修持,還是跟禪宗一樣,不過方法不一樣就是。而我們淨土宗特別什麼呢?你可以一面研究道理,一面就去修持,修持也非常簡單,你就念佛,同時進行的,我們中國的哲學家王陽明先生講「即知即行」,你知道之後馬上實行,知與行同時可以做的,所以效果很快。


講「無所從來,亦無所去」就教我們領悟,領悟什麼呢?既然法身是沒有邊際、無量無邊、無來無去的,那麼我們的法身在哪裡呀?《楞嚴經》裡邊講,佛叫阿難尊者找尋「契入真心」,你的心在內嗎?在外嗎?都不是,找不到呀!那就是教人家參悟,你只要說了一個地方,你說這個地方,那以外就不是心了,要你這樣了解(經文沒有明講),也就是你指了任何一個地方,只要你指這個,其餘的……你等於是掛一漏萬了,那就不能說是實在的。真正的法身無所不在的,所以禪宗不講明的,叫你自己悟,他問:佛在哪裡?佛性在哪裡?乾屎橛、麻三斤,乾屎橛是古時候拭人糞的乾木棒;麻三斤是隨便舉一個東西,但是意思不是指那個,你要是覺悟了→你說是佛,就可以,你說不是佛→你沒有覺悟,統統都不是,他就用一句話讓你起疑惑。我們了解這個理的話,你要好好推想推想,佛性就是法身,無處不在→隨便是一花一草、一條河流、一座山,整個地球以至整個虛空無處不是啊!大到至大無外,小到至小無內,何處不是法身?問題就是覺悟不覺悟的問題,佛所以成為佛,他把這一切都覺悟都明瞭了。我們眾生不覺悟,迷惑顛倒的,把這些都不承認是自己的法身,法身就是真心,不承認這個,所以我們就是普通的凡夫。你覺悟了之後,你看這一片山也好,山就是法身,水也好,水就是法身,你隨便舉一根草也好、一片飛花也好,無處不是法身。


再講報身如來,我們每一個眾生都有法身,人道的眾生、天道的眾生、三途的眾生,沒有一位眾生沒有法身,人人都具備的,可是他迷惑了,不知道。報身如來,「如」怎麼講?我們講佛在轉法輪,佛說法就像轉輪子,能把我們的煩惱壓碎,所以叫轉法輪,有一部經叫做《轉法輪經》,裡面解釋如來這兩個字為「一切智如來」,以天台宗來解釋,一切智是知道萬法的總相,證到一切智是羅漢,菩薩叫道種智,佛叫一切種智。但在佛經裡面要看是哪一部經,講的名詞不完全一樣,在《轉法輪經》裡面介紹,「一切智名如」,一切智指的就是證到佛果→成佛的那種智,這個智叫做如;來是「正覺名來」,正覺,覺是覺悟,怎麼覺悟?覺悟得對不對呢?叫正覺,正覺這兩個字的意義 就叫做來,這是報身如來。報身如來就是學佛學到成功了,怎麼成功呢?把前面講的法身如來完全證到、完全得道了。怎麼得道的呢?就是他懂得法身的道理,再根據這個道理以自己的修行功夫一步一步地體驗,體驗到完全把法身感應到了,證到法身跟自己所知道的理完全相符,這就是報身如來。報身如來講是很容易,一下子講完:懂得道理,然後按照道理去做事情,完全把法身感應過來。是容易啊?幾句話就講完了,但是你要真正來學的話,懂得這個理就不那麼簡單,有很多學佛的人在釋迦牟尼佛時代,親自聽佛講法身都聽不明白,何況到我們現在末法時期,你能聽得明白嗎?懂得理就不容易了,懂得理以後,把我們的行為要求得跟理完全一致,那就更不容易了。


怎麼樣把我們的行為跟理要求一致呢?你想想看,理是我們的法身是無量無邊涵蓋一切,我們所見的,無一事無一物不是我們自己的法身,你把這個境界轉變看看,你能不能轉變得過來?我們普通凡夫的心理都認為這是我個人的、這是我、我本身以外都是他人都是客觀存在的外界,你跟他講法身,他怎麼樣也不懂不了解,要進一步把境界完全轉變成為自己的一片真心顯露出來。境界要完全證過來要多少時間呢?佛法講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,一大阿僧祇劫時間多麼長!簡單去算,我們也沒辦法算,現在就是再好的數學家,你叫他算一算,一大阿僧祇劫,他費了很大的時間,不見得就算得出來,還經過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!為什麼這麼難呢?因為我們凡夫眾生的惡習氣太重了,你要把這惡習氣一層一層地去得乾乾淨淨,經過那麼長的時間慢慢地把它轉變轉變才能成功的,普通法門必須如此。因為這個關係,所以我們學淨土宗求往生極樂世界了生死,雖然境界沒有轉變過來,但是這一生能夠了生死,因此《普賢行願品》到最後就是教人家發願到極樂世界去,《華嚴經》最後這一品裡還是勸人家往生極樂世界,你可想而知了。因此報身如來就是成了佛的人,他得的報身就是把前面所講的法身完全證到了,證到之後,報身當然不像法身那樣無邊際,報身有邊際,但報身很大,大到什麼程度呢?各位念讚佛偈就知道,「阿彌陀佛身金色,相好光明無等倫」,眉毛中間有一根白毫→「白毫宛轉」,白毫盤起來,宛轉多大呢?「五須彌」,五座須彌山那麼大,須彌山在哪裡?普通說須彌山是我們地球的喜馬拉雅山,那是方便的講法,真正的須彌山我們肉眼凡夫看不到的,因為我們所看的視力太淺近了,看不到!真正須彌山太大了!報身佛的白毫盤起來有五座須彌山那麼大,眼睛呢?「紺目澄清四大海」,


(12B)


佛的眼都這麼大,佛的頭有多大呢?這是報身佛,報身佛我們見不到,到了地上的大菩薩才能看得到佛的報身。


應身如來,應是應著眾生的根機來度化眾生,如來這兩個字怎麼講呢?根據《成實論》,成是成功的成,實是實在的實,論就是經律論的論。《成實論》裡面解釋應身如來是這麼說的,「如」是如實道,如來這個如,如什麼呢?實→實實在在的,這個道就是如實道,乘如實道,乘是乘車、乘飛機的乘,所謂「如」就是乘如實道;「來」是來成正覺,到這個世間來成就正覺,「乘如實道來成正覺」,這是《成實論》裡面的解釋。應身如來我們凡夫可以看得見,比如說釋迦牟尼佛兩千五百多年前在印度弘法的時候,大家都可以看得見,這是應身,我們凡夫所能見到的就是應身佛,報身佛我們看不見。


祖師注解:法身是講本體,報身是講相,應身是講用,體、相、用三部分。雖然分開來講,法身是體、報身是相、應身是由體起相由相來發生作用的,體相用是三回事情,但是講起來三者不會分離的,三者是一體的。古人也說比喻,把大海的水比喻為體,由海水起來的浪花算是相,浪花有力量就是用。所以體相用從比喻來看,你要找「體」在哪裡找?找「體」就在「相、用」上認得,你了解這個幹什麼呢?不論你是學哪一宗,你了解這個之後,學的時候就容易多了,就拿我們念佛來講,我們大家在持名的時候,持著持著就妄念起來了,念頭亂跑,這佛號就亂了,但是要明瞭這個道理「法身無處不在」→我自己的法身無處不在、阿彌陀佛的法身也無處不在,你的念頭跑到哪裡去?你再根據前面所講的「恭敬」這兩個字,恭恭敬敬地在念的時候,你當下這一句佛號(這一念),一念相應的時候,這一念就是佛,無所跑,無所從來亦無所去,不但是用在《金剛經》那樣講,我們念佛也是照樣可以講,你的念頭也是無所從來亦無所去,念佛懂得這個道理,你念頭所起的地方,跑到哪裡?到處攀緣攀到哪個地方?你只要一覺悟,無處不是法身,那你還怕不得一心不亂嗎?再說我們又怕壽命終了的時候,我們看不見阿彌陀佛怎麼辦呢?你懂得這個道理的時候,只要恭恭敬敬地自己念頭不亂,所以《阿彌陀經》裡面講「心不顛倒」,只要你心不顛倒,你必然能夠成功能夠往生,就怕心裡顛倒,你懂得這個道理的話,心就不會顛倒,所以懂理非常重要。


佛的名號,在十號當中有個佛,佛是在十號之中的一個,任何一尊佛成佛都有這個名號,如來就是佛,佛是什麼呢?佛翻成中國字就是覺,覺悟的覺,覺悟的是什麼呢?就是覺悟法身,比如說剛才舉的海、水、波浪這個例子來講,一覺悟的時候,無論是波浪、無論是水,他一開悟的話,平等的,浪再高再低都是水,證到這個境界就是平等,就不著相。我們凡夫沒有一個不著相,浪高了、浪低下去了(這就是比喻的話),我們凡夫眾生在人間,看見權力地位有高潮有低潮,位置有高有低,這就是著相,這個相就跟海的那個波浪一樣,波浪一起一伏是變化無常的,要是把那個變化無常的相,執著當做真實的話,你就是凡夫,就完全是在相上面轉,被相給轉了(迷住了),迷住相就得不到水→得不到體。我們凡夫只注重這個世間某人做皇帝、某人做乞丐,地位高下不等,你就著了相,著了相就是有生死相,法身怎麼樣也證不到,而這個相是時時刻刻在轉變,古時候做皇帝,早晨當皇帝,傍晚的時候,敵人把你的政權推翻了,你做了階下囚做了俘虜,這是常有的事情,都是假的。我們凡夫都是認假不認真,你只要認假,真的就得不到。現在覺悟什麼?就是你在作用方面、相上面,你當下就認識這就是體、就是平等法、是真的。無論從用、從相方面,都了解真法,我們想想看,我們念佛名號,阿彌陀佛這個名號是不是真的?我們自己能夠念的這個念頭是不是真的?這兩者都是真的,你只要認真念的話,恭恭敬敬誠心在念的話,這就是一念相應。試問哪一宗的哪個法門比這個更直截了當?一懂這個理(一明瞭),我們念佛當下一念相應,當下就是佛,只要把這個念頭(清淨的念頭),能念的心、所念的佛,兩者清淨叫做淨念,淨念能夠一直維持下去→淨念相繼,就能得到一心不亂。講這個名稱,意思就講到這裡為止,下邊講「稱讚如來」其中真正重要的意義。


所有盡法界虛空界,十方三世一切剎土,所有極微一一塵中,皆有一切世間極微塵數佛。一一佛所,皆有菩薩海會圍繞。


這個行願是講要稱讚如來,稱讚如來就是稱讚佛,稱讚佛是稱讚哪一尊佛呢?這一段就講有多少多少的佛。首先要明瞭我們所學的經是《普賢行願品》,普賢菩薩告訴我們,要稱讚佛,佛就有這麼多,我們現在看:「所有盡法界虛空界」,法界就是《華嚴經》所講的一真法界,一真法界就是我們前面講的法身如來,就是講我們人人都有的本性。法界講「盡」了,盡還是假設的話,法界哪有盡的時候?不講一個假設的話就沒法子講了,就算是把整個法界都算起來,還有虛空界。虛空界是比喻的話,法界究竟怎麼樣呢?就拿虛空來比喻,虛空是無量無邊的,比如說我們看太虛空有沒有邊際啊?我們的地球是虛空裡的一個星球,虛空裡面星球有多少啊?像現在最偉大的天文學家,叫他來研究研究天文,虛空裡面有多少個星球?他能夠指出來有多少嗎?算得出來嗎?算不出來的。這麼多的星球都在虛空之中,所以拿虛空來做個比喻,其實按照佛經裡講,虛空還是有限量的,虛空怎麼有限量呢?佛經裡有比喻(用比喻讓我們了解)十方虛空,我們所見的虛空,只是我們這個世界的虛空,十方世界每一方世界都有一尊佛,每一尊佛都有他的虛空,把十方(所有)世界的虛空拿到我們本性(一真法界)裡面,這兩者怎麼比法呢?不成比例,《楞嚴經》就是這樣講的:猶如片雲點太清裡→猶如是一片雲在太虛空裡面,各位可以想想看,把十方世界的虛空安置放在我們本性裡面,十方虛空就如同飄來飄去的一片雲是一樣的,我們這樣推廣來一比的話,十方虛空即像一片雲那麼小,可想而知,我們法身是什麼樣的一個境界了。


盡法界虛空界→所有的法界,「十方三世一切剎土」,剎土就是一尊佛所教化的國土,比如說我們這個世間是由釋迦牟尼佛所教化的,釋迦牟尼佛所教化的國土有多少?不只我們這個地球,我們這個地球在釋迦牟尼佛教化區當中,不過是一粒米那麼大,釋迦牟尼佛所教化的範圍叫做三千大千世界,一個三千大千世界是一尊佛所教化的叫做剎土。這個剎土把它算起來,十方世界裡都有無窮無數的佛所教化的剎土,這是就空間上面講的。還有就時間來說,有三世,過去的十方世界、現在的十方世界、未來的十方世界,世界就是剎土,就時間→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一切十方佛的剎土。「所有極微一一塵中」,把十方三世一切剎土磨成非常細,成為極微,微是微塵,極微的微塵,微小到什麼程度?我們肉眼根本就看不見的,每一個微塵之中,「皆有一切世間極微塵數佛」,每一個微塵裡面又有一切世間的那麼多佛(又有那麼多極微塵數的佛在那裡),而「一一佛所」,每一個佛所裡面「皆有菩薩海會圍繞」,都有多得像海那麼多的菩薩在一起聚會,圍繞著那些佛,這是講有這麼多的佛。


我當悉以甚深勝解現前知見。


這麼多佛怎麼呢?「我當悉以甚深勝解現前知見」,就是我當(應當)悉以,把這麼多的佛都用(以當用講),用很深的很勝的(勝就是非常殊勝的),勝解就是了解,前面講那麼多佛,我們凡夫心裡一算,就感覺太多了!心裡就感覺疲倦,就沒辦法再計算下去了。這非得有勝解不可,勝解就是理解的能力非常優勝,所以一聽到就能明瞭,以很深很勝的了解「現前知見」→眼前馬上出現,一聽到這麼多佛,眼前所見都是佛,數不清的佛在眼前馬上就出現,為什麼能夠出現呢?換句話說,我們凡夫的心理心量非常小,一尊佛的報身我們都看不見,何況那麼多極微塵數的佛,再加上那麼多的菩薩,我們怎麼能看得見呢?依靠普賢菩薩的那種力量,以他的幫助,藉著普賢菩薩幫助的力量,我們可以看得見的。


怎麼樣能夠得到普賢菩薩這種力量,可以看得見這麼多的佛?我們就拿不學佛的人來講(就是學了佛他沒有實際用功也是這樣的),就我們普通的凡夫來說,普通的凡夫看一座山也就了不起了,看台灣的玉山這麼高,我們一個人跑到玉山裡,迷在裡面就出不來了,不是有很多登山的人發生山難跑不出來嗎?到了大海裡面,你要是沒有儀器的話,方向也不知道了,迷住了。在內地的大平原裡面,那更是迷住,不曉得在哪裡啦!所以唐朝詩人陳子昂先生寫的一首詩「前不見古人,後不見來者」,他為什麼講這兩句話?他說「念天地之悠悠」,看天看地看整個環境太大了!渺渺茫茫的,太大了!感受到自己渺小,所以「獨愴然而涕下」,感覺到我們一個人生太渺小,這麼渺小的我們,生長在這個大空間、這麼長的時光裡面,感覺一個人的生命何去何從?這麼短暫!感覺到悲哀,這是一般的凡夫,他如果只是昏昏沉沉地一天到晚追逐物質享受,還談不上這種悲觀,有這種悲觀還是那些大詩人才有這種境界,領悟到一點點,但是找不到出路,才感覺到很苦悶,一般凡夫到這種境界都是如此。因此在佛法裡面告訴我們「把心放開」,《華嚴經》裡面處處告訴我們,教我們了解無處不是法界,無處不是我們凡夫自己的法身,懂得這個理,所見的都是本性裡的事,那我們何必在世間上跟人家爭來爭去的?爭來爭去的,就是做了皇帝,也不過像海裡的一個浪花,起來一下子,馬上就破滅了。所以《金剛經》裡面講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」,就像做夢、就像幻覺、就像水泡那樣,必得了解這個,不執著這些假相,我們才認得這一切都是真的。所謂是真是假是什麼呢?你不執著假法就不迷惑,沒有執著、破除迷惑,當下就是真的。


我們現在看看經文,用普賢菩薩甚深勝解,普賢菩薩這個力量就是告訴我們,跟法界完全是相符的,就是一真法界。我們根據一真法界,也就是根據我們本性,本性那麼大的話,你看看,你講得再多,十方三世再多的剎土、再多的佛,不過都在我們心中,這怎麼不可以看得見呢?自然可見,只要心一放開,就能看得見了。阿彌陀佛我們看不見,西方極樂世界也是在十方世界之中,我們現在每天念佛,聽到這個道理,隨時念一句,就是見一次佛,時時刻刻無處不可以見阿彌陀佛。你想想看,懂得這個道理,我們念佛的時候哪裡不會得一心不亂呢?妄念怎麼會起來?這是我們念佛的好處。留待下次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