普賢行願品(二十)
普賢行願品講記(二十)
徐醒民老師主講 八十二年九月二十三日
王幼珠整理 九十三年四月二十二日

(20A)


各位老師、各位大德、各位同修:


請翻開經本第十頁第六行開始,經文我先念一段:


復次善男子,言隨喜功德者,所有盡法界虛空界,十方三世一切佛剎,極微塵數諸佛如來。從初發心,為一切智,勤修福聚,不惜身命,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。一一劫中,捨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頭目手足。如是一切難行苦行,圓滿種種波羅密門,證入種種菩薩智地,成就諸佛無上菩提,及般涅槃,分布舍利,所有善根,我皆隨喜。


這是在普賢菩薩十種大願之中,接著前面懺悔業障之後,懺悔業障在上一次剛剛講完,那一願也非常重要!我們眾生所以在世間生生世世不能脫離六道輪迴,為什麼呢?就是業障太重了,這個業障起惑、造業、受苦三種循環,因為惑、業、苦三者循環不斷,所以我們在六道輪迴不斷,生死不能解決。我們學佛的目的就是要解決生死問題,如果業障還在的話,那怎麼樣也不行,所以懺悔業障非常重要!我們看看現在這個時代,無論國內國外的風氣—殺生、偷盜、邪淫﹙就是色情﹚,殺盜淫妄在現在這個時代是最嚴重的時候。無始劫以來我們原來造有很多很多業,現在又在這種大環境之中,時時刻刻受環境薰染,想想看!在這種大環境中學佛,我們的生死怎麼能夠了?必得要正功夫→就是要念佛,大家常常說:「我們的功夫用不上」,為什麼?就是幫助的功夫不夠力量,我們發這個願—懺悔業障,對我們念佛幫助非常大,業障不懺悔,我們念佛的功夫用不上的。所以前面那一段,一共花了四次的時間把它講完,大家有時間的話,那一段要好好記住!隨時遇到外面任何情況,我們隨時都要懺悔,看見任何眾生有殺盜淫妄的事情,一方面我們不要受他的影響,再方面我們要替他念佛懺悔,這是我們行菩薩道非常重要的一項。


現在我們就看剛才念的經文:「復次善男子,言隨喜功德者」—把隨喜功德的名稱提出來,什麼叫隨喜?喜是喜歡,喜歡什麼呢?功德。功德在前面懺悔業障裡面,講到一般人有一種惡習氣,看人家做好事情,他有忌妒心,不肯隨喜,這個隨喜跟那個相反,是針對那個毛病講的。看見別人做了種種好事情,做了好事情就有功德,看見這些功德,我們自己做當然更好,見到別人做,我們跟著做,有能力就學著做,沒有能力,看見人家做,我們跟著高興、隨著歡喜,我們了解隨喜功德,看見他人做了很多好事情,我們跟著喜歡,我們就有功德,隨喜就有隨喜的功德。


下面講對哪些功德歡喜呢?這個願裡面包括有四大類:第一類是佛的種種功德,我們見到佛過去修菩薩道的時候,做的那些善事情,我們發歡喜心,我們就跟著學。第二類是六道眾生都有做善事的時候,我們要跟著歡喜。第三類是二乘的,小乘學羅漢果,中乘學辟支佛,他們也有他們的很多善事情。第四類就是學大乘菩薩種種度化眾生的功德,我們跟著要歡喜。剛才念的這段經文是隨喜佛的功德。


我們先看看我們歡喜的是哪一尊佛的功德呢?前面講佛多得不得了!「所有盡法界虛空界」,法界是無盡的,虛空界更是無盡,這兩者都是假設的話,法界、虛空界都是無量無邊的,因此這句話就是說,盡法界虛空界這麼多,「十方三世」,十方是空間,三世是時間—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「一切佛剎」,一個佛剎是一尊佛所教化的區域,比如說我們的世間,現在這個時候還是釋迦牟尼佛教化,釋迦牟尼佛教化的佛剎,可不只我們地球這麼小單位,地球以外,還有廣大的世界,叫做三千大千世界,我們了解一個佛剎就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。像三千大千世界的佛剎,一共有多少呢?盡法界虛空界—十方的,三世—過去無始以來的、現在的、還有未來的,把整個空間、時間都普遍了,這麼多說不盡的佛剎。這些佛剎的佛多到什麼程度呢?「極微塵數諸佛如來」,那麼多的佛剎有那麼多的佛,微塵數就是把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做一個單位,把這個佛剎整個磨成像碎粉,碎到像細微的微塵那麼大,那麼大的微塵就代表一尊佛,你想想看有多少佛呢?一個佛剎那麼多佛都計算不成了,何況盡法界虛空界的十方三世那麼多的佛剎,統統把它碾成極微塵數,每一個數代表一尊佛,叫「諸佛如來」,首先你看看,佛的數目有多少!


諸佛如來,如來也是佛的一個號,就是佛。那麼多佛!每一尊佛從開始發心學佛,一直到成佛,這中間所做的一切有利眾生的事情,我們都要歡喜。那麼多的佛做的功德那就太多了!這就整個簡單地說,「從初發心,為一切智,勤修福聚」,每一尊佛從他開始發心的時候,就為了要求一切智,一切智就是成佛的智慧,為了開一切智,就勤修福聚,勤勤懇懇地來修養培植「福」,福聚是什麼呢?福聚就是功德,是功德藏,做了很多善事情,既然有很多福報,這個福報就是功德,聚是聚集起來,太多太多了!功德藏。


這一生為什麼要從一發心就要修福呢?我們知道學佛沒有福報是不行的,普通不學佛的人也有福報,他的福報是做了一些善事情享了福報,或者是前生做了善事,今生得了福報,他就享福了。一享福就不得了啦!享福就會造業,比如說到菜館裡吃了一餐山珍海味,傷害多少生命?那就是造業的時候;何況在名利場中,他沒有相當的福報,他沒有那個地位跟人家爭取、跟人家競選,我們普通人哪裡有能力去競選呢?你沒有錢、沒有很多人幫忙,你怎麼能去競選呢?你能夠競選,競選總統、競選國會議員,你要有相當的福報,但你在享受福報的時候,難免就會傷害別人,就因果來講,這就是造業的時候,凡夫眾生不了解這個道理—享福就是在造業。


那麼我們不要做善事嗎?要做。我們學佛的人要懂得,把善事做完之後,有了福報,我們不必享福,我們惜福,對福報很愛惜,儲藏起來,福報始終存在,它有一個最大的功用—這是無漏的,普通人享福享完了,就等於先前把瓶子裡的水注滿了,然後一點一點地漏掉,福享了,福報也沒了。我們懂得這個道理要惜福,讓福報儲藏在那裡﹙無漏的﹚,漏不掉,可幫助我們學佛,我們有福報的人學佛,不接觸佛法則已,一接觸佛法,就沒有惡緣把你拉回去,讓你退轉,這就是很大的福報;沒有福報的話,你學著學著的時候,社會上就有很多惡緣把你拉回去,讓你不再學佛﹙發生障礙﹚。再說我們念佛在壽命終了時要求往生,有福報的人能很順利地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,沒有福報的人障礙就很多。因此,我們看見諸佛這樣—從初發心就勤修福聚,我們發歡喜心跟著學,要學著來修福,不過特別注重的,我們修福就要修無漏的福,無漏的—未來有福當然不必說,現在也有福,假使沒有福的話,我們不能安安穩穩地在這裡,大家一起來研究佛法,能安安穩穩地來學佛,就是一種很大的福報。我們做一些善事都把它轉化為無漏的福報,我們前面不是說要懺悔業障嗎?有了這些福報,我們的業障自自然然地就很容易懺除→過去所造的業很容易懺除、現在不會再造業,有這些好處。


「從初發心」,我們注意一下,所謂初發心,那麼多的諸佛如來,每一尊佛在他開始接觸到佛法的時候,因緣各各不同(大家想想看,我們接觸到佛法,各人有各人的因緣),那些佛藉著種種因緣,開始接觸到佛法的時候,他就發心要學佛,為什麼要發心呢?佛法最重要的,「佛」這個字—佛陀,就是覺悟,覺悟世間一切法都是無常、都是生滅的。人世間你的官做得再大,現在沒有帝王了,古代都是有帝王的,帝王本身一直做到死為止,再傳給兒子、孫子,但是長久不長久呢?不會長久的,甚至帝王自己本身沒有死,做得不好,就有人起來革命把他推翻掉了,何況做不到帝王呢!今日之下,做個大總統也不容易啊!能有幾個人?世界上的國家是有數的,大總統也有限度,一個國家之內,那些高級官員也是有數的,就算做到了之後,時間不會太長的。人事方面是無常,就是整個地球,我們看是長久的,其實也是無常,世間一切人的生命、自然界的一切環境,都是無常的、生滅不斷的。


把這個認清楚之後,要怎麼樣解決問題?無常法你要認清楚之後,要求永恆不生不滅的真常法,真常法是真正的真我,我們凡夫現在所了解的是假我(有生有滅、有生老病死不斷的這個假我),現在任何人都認不得真我,都把這個假我當作自己,所以一切造業都是為這個假我在造。初發心接觸到佛法,覺悟的就是一個真一個假,假的認清楚了放棄掉,求的是把真我顯示出來,你要不認識假,就沒辦法認識真,你要把假的認識出來,放棄了假法,真的才能顯出來,了解真假才談得上是初發心。


一切的佛一開始發心的時候,發的是什麼心?發的是為一切智﹙一切智就是佛的智慧﹚的心—為了開發佛的智慧。佛的智慧哪來的?佛的智慧是本有的,認識一切假,放棄了假法求真法,就顯示本有一切智慧,這就成佛。換句話說,從一發心,不為別的,就為了成佛。為了成佛勤修福聚,「勤修」是非常誠懇不懈怠地修一切福,「聚」是堆積得很多很多,不只一種,太多太多。為什麼呢?一般講的福德﹙我們學的福德﹚,德要一天一天地積,德積得愈多,然後才厚,積得愈多愈厚,不積不會厚的;福呢?你做得愈多積得愈多,然後才廣大,福德很厚很廣大。這裡講是無漏的福﹙功德﹚,有這些無漏的福做什麼用呢?這是要幫助我們開發智慧,沒有這個福,我們只認識假法,追求假東西,在社會上跟人家爭名奪利,有了福報,我們就開智慧,一開智慧,假法送我們都不敢要,哪裏還跟人家爭取?這就是修得愈多愈好。


這個福怎麼修法呢?成佛必然要修菩薩道,行菩薩道有六度法門—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智慧,智慧是你修到最後必然會開智慧的。但是六度開始,第一個就是要布施,為什麼要布施?布施就會有很多福德,福德多了﹙因為你肯布施,你才肯包括內財、外財一個個布施出去﹚,然後智慧才能開得出來,那些東西都是遮蔽我們本性的,讓我們智慧開不出來,把那些東西施捨掉,這個時候你心裡本有智慧才能開得出來,就等於我們心裡本是很光明的一面鏡子,鏡子上面有很多灰塵,鏡光照不出來,你必得把那些灰塵一層層去掉,你的鏡光才能顯現出來,我們認為世間的財色名利都是塵垢,都是要不得的東西,很多人認為那些很寶貴,寶貴得不得了!寶貴在哪裏?它只障蔽我們。


﹙20B﹚


菩薩修福報就是修六度,六度還是大略地講,你要細細地分開來,那就更多了!叫做六度萬行,修福報就是六度法門。


下面看「不惜身命」,布施的時候,先講錢財,有內財、外財,身是自己的身體,命是自己的生命,把身體、生命都布施出去了,身外之物那不是更輕而易舉嗎?不惜身命就是布施內財。舍利弗在修福的時候,都是不惜身命,那例子太多了!就以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來講,佛在過去世修菩薩道,住在雪山的時候,叫雪山童子,也叫做雪山大士,學到相當程度,不錯了!天帝釋﹙就是帝釋天的天王釋提桓因﹚來試探他,變成一個羅剎,羅剎是很兇惡的,羅剎念了兩句偈子﹙佛經裡四句一首偈﹚,兩句偈子是「諸行無常,是生滅法」,行是色受想行識的行,萬法無常皆因變化無常的行,諸行都是無常的,一切的行是無常的,是生生滅滅的生滅法。偈子應該是四句話,只念了兩句,這位雪山童子﹙也就是釋迦牟尼佛在因地修道的人﹚一聽,那下半偈呢?是生滅法沒錯,怎樣解決生滅法呢?應該還有兩句,他就對羅剎講,請把下面兩句再念出來。羅剎就說很可惜,我現在饑餓得不得了!肚子餓了,沒有力氣再念了。雪山童子就說,好!你只要肯念出來,我就把我這個身體﹙我們知道羅剎是吃人的﹚送給你吃掉,給你充饑。


羅剎就把下面兩句念出來,「生滅滅已」,第二句原來不是「是生滅法」嗎?生滅法「生滅滅已」,滅完了、滅掉了,「寂滅為樂」,寂滅是大涅槃,不得了!不生不滅,寂靜了,沉寂的寂,生滅的滅,寂滅了,得了寂滅,那就是最大的樂!念出來了,要實踐諾言,把身體送給羅剎來吃。他一聽下面兩句偈,連同上面兩句偈共有四句偈,他就在雪山上用他身體的血﹙咬破手指的血﹚到處寫,樹上、石頭上,凡是能夠寫的地方,就把這四句偈到處寫得徧處都是。為什麼呢?把這個四句偈寫下來,留給一般沒有看到的人,使看到的一般眾生都得到好處,都得到這個法。寫完了以後,他就爬到樹上,從樹上跳下來﹙掉下來當然就會死﹚,要讓那個羅剎吃,等他從高處跳到半空中的時候,這個羅剎恢復帝釋的原形﹙天王的形相﹚救了他,然後告訴他,你發這種心,有這種勇為的做法,你所得的功德,等於你修持修了十二劫,一劫時間遙遠得很!你這個功德超過十二劫的功德,十二劫所做的許許多多的善業,你這一來就超過那麼多的功德。這是釋迦牟尼佛在過去修菩薩道的時候,不惜以他的身命來做善事的功德,我在這裡舉出這一樁來,我們大家了解一下修菩薩道是這種情形。


不惜身命經多少時間呢?「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」,經過那麼多劫,「一一劫中」,在每一劫中,捨棄多少呢?「捨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頭目手足」,除了前面講全部身體以外,捨棄的頭、眼睛、手、足等,凡是眾生需要的,行菩薩道都要捨棄,只要人家有需要,對人家有好處的,都可以給他,「如是一切難行苦行」,像這樣做是難行,捨身命、頭目手足等等,誰能夠做得到?這太難了!還有種種的苦行,佛在修菩薩道的時候,都能夠辦得到。辦到什麼呢?「圓滿種種波羅密門」,波羅密就是六度,《華嚴經》裡有時講十度,普通講六度,六度是什麼呢?布施就是六度的第一種,度叫波羅密,是從生死這一面度到涅槃那一邊,從這裡到彼岸—脫離生死到那邊去,那麼六度法門每一度都圓滿,什麼叫圓滿呢?就拿布施來講,布施這一度就包含六度在內,不但布施包含其餘的,持戒﹙布施之後就是持戒﹚,持戒也是包含六度,每一度都包含其餘的在其中,這就叫做圓滿,種種波羅密門都能圓滿成就—圓滿六度,六度都做圓滿,他「證入種種菩薩智地」,智地就是從初發心,然後到菩薩這個地位,前面有三賢位,然後登地,初地一直到十地,最後「成就諸佛無上菩提」,最後成了佛。


這當中我們要注意的是,像釋迦牟尼佛那樣,為了求一首偈下半偈兩句,自願把身體給羅剎來充饑,還有捨其他那麼多說都說不清的頭目手足,我們現在各界都提倡捐贈器官,不是正合乎菩薩道嗎?那麼我們就捨棄吧!就捐贈吧!說的人是有根據的,《華嚴經》普賢菩薩就是這麼做這麼講的,釋迦牟尼佛過去世也是這麼做的,但是我們研究經的時候,要知道自己的根器,必得要了解自己學到什麼程度,釋迦牟尼佛那個時候是天帝釋來試探他,憑我們現在的功夫,誰來試探我們?別說天帝釋不來試探我們,就是魔也不會來試探我們,我們功夫差得很!我們現在正在滾滾紅塵裡,只知道這麼一點佛法,還在六道裡面,我們通身都是業力,被業力拴住,掙脫都掙脫不了,魔在那裡放心大膽的,根本理都不理會我們,我們現在去捐贈,沒用!別說捐不了,就是捐贈,把眼睛挖出一個就瞎一個,對於我們學佛還是沒用。為什麼呢?因為境界不到,因此我們現在要了解自己的根器,我們現在學佛是學淨土法門,淨土法門最重要的,了解這個娑婆世界惡緣太多了,我們想在這個世間建立人間淨土,那不過是說說而已,要能夠建立人間淨土的話,釋迦牟尼佛早就建立起來了,他何必還要說一個西方極樂世界,教我們往生極樂世界?可見這個世間要建立人間淨土,那太難了!我們必得要發心發願到極樂世界去,到極樂世界就不一樣。我們要求很安全的、沒有任何障礙,我們才能夠往生,所以我們不要聽一般勸導宣傳,不要輕易相信。我們也不敢講他們不對,他們到那種程度,捐出來,對於他們也許沒有妨礙,但是我們自己功夫不到,不能輕易地就相信這個話,這一點我們要說清楚,不說清楚的話,自己境界沒有到那個程度,我們自己做了沒有幫助,反而有障礙。


像釋迦牟尼佛這樣,而且一切的佛都是這樣,最後成了佛,成就無上菩提,成了佛以後,當然是度化眾生。「及般涅槃」,般涅槃就是入滅,怎麼入滅?佛在世間,他可以永久在世間,但是要看眾生的因緣,如果說眾生有福報、因緣殊勝,那佛就在這個世間;如果是因緣轉變了,眾生的福報不具備,佛就不在這個世間,他就轉變到另外一個空間去﹙叫般涅槃﹚。就拿釋迦牟尼佛來講,他成佛以後,說法四十九年,講經三百餘會,到後來,可以說應該度化的都已經度化了。不是還有很多沒度化?很多沒度化的,也做了未來度化的因緣,我們現在距離釋迦牟尼佛時代很久遠,但是由那個因緣,佛留下佛法佛經,所以到現在我們還可以學佛。至於說從佛當時一直到現在,雖然學佛的人不少,但是更多的人沒有學佛,並不是說釋迦牟尼佛不夠慈悲,不度化那些人,而是那些人自己的業力太重,他不接受佛法,那有什麼辦法呢?他本人造的業,使他一聽到佛法,就起反感,那有什麼用處呀?接受不了,從釋迦牟尼佛當時一直到現在,那些眾生在比例上,比我們學佛人多太多了,那都是善根福報不夠才那樣。所以說釋迦牟尼佛到後來,有因緣能夠受佛法度化的,都度完了,然後入涅槃,這是「及般涅槃」。


般涅槃這還不算,還要「分布舍利」,釋迦牟尼佛在般涅槃﹙入滅﹚之後,把他多少多少的舍利分布到世間來,不但在人間,天上都有,分布在世間的各個角落都有。分布舍利做什麼呢?眾生看到佛的舍利就能夠發心、能夠起覺悟心,分布舍利能啟發那些不學佛的人,讓他們看到佛的舍利,能發心學佛。


後面這兩句「所有善根,我皆隨喜」,這是隨喜佛種種功德的一個結語,「所有善根」就是從初發心,一切佛都是這樣,從一接觸佛法,知道這種覺悟法門的時候,他就開始發心,發心之後就修難行苦行﹙難以辦到的事情﹚,所以經文裡面只講不惜身命頭目手足,這就是內財,除了內財以外,外財—外在一切的財寶、權力種種,那更不必說了,布施多少?沒辦法計算,都包括在內,這都是難行苦行。我們現在看看我們布施,不要說內財,外財肯歡喜布施出去,也不大容易。不是要大家勉強布施,要看什麼程度,怎麼講?完全自己自自然然的,也有這個能力布施,你有這個財,而且財力布施出去,對家庭生活沒有影響,你有多少能力,布施多少出去,而且你還肯布施,這樣就有功德,不是勉強的,這都叫做難行苦行,一直到成佛。


成佛三大阿僧祇劫,除了修福,還有修智慧→用這個正功夫,成佛之後,還要種種的度化眾生那些很多很多,到涅槃之後,還一路分布舍利,這些統統叫做善根,「所有善根」包括這些,換句話說,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,說法度眾生一直到最後滅度為止,還完不了,還要分布舍利,永久不斷的,這叫做所有善根。我都要隨著歡喜,這個歡喜叫做「我皆隨喜」,真正隨喜就是學著照佛的功德行,我們學著做,學著做就要看自己的根器,到什麼程度修什麼法,程度不分清楚,那是不行的。學到什麼時候成功呢?三大阿僧祇劫。一大阿僧祇劫,數也數不清的,因為這個關係,所以釋迦牟尼佛最後講淨土法門,教大家在這個世間﹙五濁惡世沒辦法很快成就﹚學淨土法門,這一生就能夠成就。


古代大德講:「三祇修福慧,百劫修相好」,福就是這樣修的,慧是什麼呢?慧叫斷惑,貪瞋癡慢疑種種的惑,都要斷得乾乾淨淨,要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斷得乾淨,最後根本無明才能斷乾淨,所以古時的大德又說:「不用三祇修福慧,但憑六字出乾坤」,只憑六字洪名,你念「南無阿彌陀佛」就可以出乾坤,出乾坤指的是要往生,一往生極樂世界,一生就能夠脫離六道輪迴,一到那裡,還是一生馬上就能成佛。這個法門多麼妙多麼好!假如說今日之下,我們聽了這個法門還不肯學,聽某某高明人講:「你在人間學成佛吧!你不要到極樂世界去了!」那你受的禍害,當面錯過這個好機會,實在太可惜了!唯有自己念佛,同時你行菩薩道也勸人念佛,這一切的福慧都包含在當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