普賢行願品(十三)
普賢行願品講記(十三)
徐醒民老師主講 八十二年八月五日
葉慧嬋整理 九十二年十一月十三日

(13A)


各位老師、各位大德、各位同修:


請翻開經本第四頁,第四頁最後一行開始,經文我先念一段:


各以出過辯才天女微妙舌根,一一舌根,出無盡音聲海。一一音聲,出一切言辭海。稱揚讚歎一切如來諸功德海。窮未來際,相續不斷。盡於法界,無不周遍。


現在念的這段經文,還是普賢菩薩十大行願的第二行願,十大行願的每一願裡面,經文結構都有三段:第一段把行願名稱標示出來,就是最初的第一句→「言稱讚如來者」那一句;第二段講稱讚如來的內容,內容裡面第一小段先稱讚如來→那些佛的數目等等,第二小段講何以能夠稱讚那麼多的佛→「我當悉以甚深勝解現前知見」,解釋原因,第二段當中的兩小段,上次都講完了,剛才念的這一段是繼續講內容的第三小段,講我們學普賢菩薩稱讚諸佛,用什麼稱讚呢?稱讚的種種狀況。


下面就說:「各以出過辯才天女微妙舌根」,我們學普賢菩薩稱讚如來,當然要用我們的舌來稱讚的,用舌根來稱讚的話,我們凡夫的舌根能力小得很,怎麼樣小得很呢?我們先看辯才天女,辯才天女這句經文就很複雜了,「出過辯才天女」還有「微妙舌根」這裡面有很多名詞,我們先要去了解,不然的話,對這句經文我們就不能夠完全明白,對於經文的意思就了解得不夠徹底,所以這句裡面有些名詞,我們不能怕麻煩,要多花點時間來分析來介紹。


先講「天女」,天女是佛經裡說的,有自在天王,天宮裡面有一位宮女,也叫做綵女,這位宮女名叫善口(善惡的善、慈善的善,口是身口意的口),為什麼叫「善口」呢?從她口中發出任何一種聲音的時候,她的聲音就像很多種音樂一樣的,經文裡講她的聲音跟音樂是相應的。什麼叫相應呢?普通人講:「她說話像唱歌一樣、說話像彈琴一樣好聽。」那就是說跟音樂相應。她的音聲非常優美,她的音聲不但跟一種音樂相應,也就是說她的音聲不但像一種音樂那麼好聽,就像有一百種、一千種→百千種,那是太多太多了,跟所有音樂發出那種優美的音完全一樣,所以她的音聲非常好。為什麼講她音聲好?說這個有什麼用處呢?比如說,我們聽見好的音樂,或者是唱歌,或者是彈奏樂曲,我們的心理就能得到一種淨化,雜念就平下去了,比如我們到道場來,聽到唱「讚」,讚子也是一種音樂,很好聽的音樂,一聽之後,我們心裡就很清涼,自自然然在社會上的煩躁心理就平和下來,它有這種作用,所以這位善口天女,她的音聲那麼好聽,一發出來的時候,就能叫人家心理改善,把不好的心理改得很好。這位天女的音聲,她發出的聲音就跟音樂那樣,因為音樂的功用,可以叫人家心理改善,變成好的心理,所以很像學佛的人一樣,開了智慧、有了辯才。按照佛法講,開了智慧有了辯才比這個更好,所以我們來看看辯才是什麼內容,辯才很多,主要講的有四種:


法無礙解→第一種辯才,萬法都能說得出來叫做法無礙解。法→萬法、佛法,無礙→統統說得出來,沒有一點障礙,解→能解釋得出來。我們普通人,誰能辦得到啊!譬如你學科學,要看你學哪一門,你學哪一門科學,你才能對你所學的那門學問能解釋能說得出來,沒有學過的話,你就沒有辦法說了,不學科學的人,更沒有辦法說,科學如此,哲學、文學,無一不如此,所以說我們對世間種種的法,我們能夠說得出來的,非常有限,也就是你對「法」說不出來的太多了,這就是有障礙。有辯才的話,普通講辯才無礙,辯才無礙第一種就是「法無礙解」,萬法都能說得出來,沒有障礙的。


義無礙解→第二種辯才,法以外,每一個法都有它的道理、它的意義,你把「法」說出來還不算,名稱你懂還不算,還要懂得它的義理(意義和道理),能夠以道理釐定「法」,理比法又深了。第二種是「義無礙解」,把萬法的意義,都能說得清清楚楚的,一點障礙都沒有。


詞無礙解→第三種辯才,說萬法也好、說萬法的道理也好,你要用言語(言詞)說出來,這個言詞我們能夠運用的也少得很,比如說,我們中國人只能說中國話,同樣是中國人,各省有各省的方言,一個省之內,這個縣與那個縣也不同,拿台灣來講,台灣有閩南話、有客家話,同樣是客家話,南部的跟北部的也有區別,方言多得很,這還只是就中國話來講,除了中國話以外,還有外國話,外國話也不只一種啊!有好多外國,有法國、英國、西班牙、俄國……各有各的語言、文字,這些都是詞啊!我們要是講辯才,行菩薩道的話,你不能說我只在這個地方講,我只講給某些眾生聽,其他眾生我就不對他們講,那就不行,所謂普度眾生,「普」字就沾不上了,要普度眾生,各種言詞都能說,這就叫做「詞無礙解」。


辯說無礙解→第四種辯才,就是法也能說、義理也能說、言詞也能說,不但本國各地方言,外國的哪一國家的言語,你都能說,但是你講的法,那些聽的眾生,不見得就能完全了解,有些不了解的凡夫眾生,還故意提出一些難題,跟你辯論,你沒有智慧,沒有辦法解釋他的問題,他提出來那些奇奇怪怪的理論,你不能把它駁倒,那就是障礙。所以都要有辯說,遇到很多很多眾生,還有外道(世界上其他宗教),他有他的那些歪歪曲曲的理論,你要有辦法讓他聽了心悅臣服,那你必得要有辯說,你的辯說不是強詞奪理,拿正當的讓他能夠開智慧,有這種能力叫做「辯說無礙解」。所謂辯說,人家提出任何問題,你能夠隨機應變,他什麼樣的根機,提出任何什麼樣問題,你都能夠立刻替他解答,不像我們現在學菩薩道,他提出問題,「你等一等,你把它寫出來,我翻翻經本,找出根據,我才跟你講」,這還不錯啊!這還是有找根據,不敢亂說;還有一種人,「好,你說吧!我馬上給你解答。」你的解答沒有根據,解答錯了;指出人家錯誤的,更要不得。就算你能夠翻翻經本,找出根據,再來解答,機會已錯過去了,效果打了折扣,大菩薩真正有辯才,不需要這樣,你提出任何問題,他立刻反應出來,當時就給你解答。


一共有四種,都叫做辯才無礙,這四種辯才無礙,說起來我們誰都辦不到啊!其實誰都能辦得到,問題在我們發心不發心的問題,我們發心行菩薩道,學做菩薩,想著要度化眾生的話,我們就研究經啊!研究佛法、學習佛法,學著學著,自自然然地原來懂得少,然後懂得多,愈到後來懂得愈多,你同樣能辯才無礙的。所以這四種,我們人人都能夠學得到。


這四種辯才,我們學菩薩道,從程度很淺開始學,學到後來,學得愈多愈深,學到什麼時候?菩薩地位,大家知道:先有三賢位→三十個賢人位,三十個賢人位修滿了,登了初地,到了初地就可以稱為聖人了,按照修的程度,聖人也有十種,叫做「十地」→十地菩薩。初地菩薩,無礙辯才當然有,但是沒有那麼多,具備一種、二種、三種等等,要完全具備要到什麼時候呢?到第九地,修滿了第九地菩薩,四種辯才就完全具備,但還沒有到圓滿的時候,到什麼時候圓滿呢?必得第十地滿了,十地滿了以後,再有等覺菩薩,最後正式成了佛,所以圓滿證了佛果的時候,這個無礙辯才真正是圓滿。普賢菩薩所具備的無礙辯才,就跟佛證了佛果是完全一致的。為什麼?因為普賢菩薩過去實際上已經成了佛,他再把成佛的身分隱藏起來,現在表演出來的是菩薩的身分,這是幫助釋迦牟尼佛來說法,實際上他是在佛的地位了,所以普賢菩薩的辯才,跟佛是完全一致的。


再講「微妙舌根」,微妙是什麼呢?微是非常微細,妙是非常好,好到極處就是妙。微妙舌根,任何人都有舌(舌根),我們凡夫的舌根都是一樣的,大菩薩以至於成佛的舌根,就跟我們不一樣,經文裡講,一個人如果三世不妄語,過去、現在、未來三世不打妄語,說話完全是實在的,一句虛妄的言語不說,他的舌可以把自己的面貌遮蔽起來,舌伸出來就有那麼大,但是我們現在舌根多大啊?我們舌根伸出來,頂多伸到嘴唇而已,就證明我們凡夫過去、現在以至於未來,不學佛、不受戒的話,都是妄語非常多啊!說一些不合事實的話、挑撥離間的話、傷害人的話,口業造得很多啊!行菩薩道,要得好的舌根、得微妙的舌根,那不容易啊!要從修道修來的,最重要的是說話不打妄語,所以佛是如語者,佛說話是「如語」→他的言語說出來,跟事實、真理完全一致的,叫做如語者。舌根也是修來的,修微妙舌根,也是從菩薩開始學,修學修得成功,證了佛果,那個舌根就不得了!大家都念過《阿彌陀經》,《阿彌陀經》到後面流通分的時候,六方諸佛→有恆河沙數那麼多的佛,出廣長舌相,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國土,那是佛的舌,佛的舌就能夠那麼大,他的言語說出去,能夠使三千大千世界的國土,都能夠受到他的言語、音聲的利益,佛的舌最究竟圓滿,但是我們普通人學道,有一分修行的功夫,就有一分境界,別說三世,就是我們這一世,我們馬上就可以試試看,果然一句妄語不說,說的都是真實的話,保證諸位,你在家裡也好、在學校也好、在社會上跟一般人來往也好,沒有人不相信你的話,「你看這個人,他的話可以相信,他從來不說假話,都說真話。」你想想看,人人都說你的話可以相信、值得信賴的時候,那麼你行菩薩道,你說話誰不聽啊!他們都信得過你,這是最基本的,你能夠這麼做,馬上就可以得到這個效果啊!


「辯才天女微妙舌根」,就講這位天女,她好像有辯才,她的舌根也很微妙,微妙到什麼程度呢?她出一種聲音,就像所有的音樂那樣好,這樣就能夠讓人家心理變好了,就好像是有辯才似的。不過,普賢菩薩教學普賢行願的人「各以出過」→教每一個人都發心,都要出這個舌根,過→超過,比辯才天女的微妙舌根還要勝過,出→發出來,發出超過天女的微妙舌根。辯才天女微妙舌根是那樣好,我們能超過她嗎?普賢菩薩是沒有問題,一定能超過,我們學普賢菩薩的時候,依靠著普賢菩薩這種大的願力,以他的願力來幫助我們,我們要發這個心,我們才能夠超過天女的微妙舌根。普賢菩薩如何能夠超過辯才天女的舌根呢?發出的聲音從本性出來。


(13B)


出廣長舌相,也是從本性上來說的,不然的話,你說哪個舌相能覆蓋一個三千大千世界?就本性來說的,因為本性是無處不在。既是本性無處不在,凡在本性當中的萬法,有情的固然是法、無情的也是法,有情是什麼呢?凡夫眾生、學道證果的大菩薩、證羅漢的等等(小乘是證羅漢的),這些都是有情;還有無情的呢?自然界的花草樹木、天空裡的星球都是無情的。無論有情的、無情的都是法,都在本性之內,能以微妙的舌發出的音聲,都是從本性裡面出來的,那就是無窮無盡的,不管是有情的無情的,統統包含在本性之內,這樣的聲音能夠周遍,遍虛空、盡法界,無處不在。所以,他這種辯才→無礙的舌根、微妙的舌根,能夠勝過天女的舌根。普賢菩薩行願,要稱讚如來,要用超過辯才天女那種微妙的舌根稱讚,換句話說,完全是從本性裡發出來的音聲。


「一一舌根,出無盡音聲海」,每一個舌根都發出無盡的音聲海,音聲屬於我們有情的→學菩薩道的人學普賢菩薩發這個音聲,一個人發這個音聲就那麼多,人人都發,很多學的人都發出這個音聲,多到什麼程度呢?無盡的→數不盡、說不盡。說不盡用一個法來比喻,這個法就是大海,大海在我們凡夫看起來,就好像是無邊的,海水也是無量的,比如太平洋,我們有幾人能把太平洋的水,量出有多少啊?拿海比喻無盡的,音聲多得像大海那麼無盡的。音聲那麼多,這還不算,「一一音聲」,每一個音聲,「出一切言辭海」,再由音聲發出各種的言辭,言辭太多太多,多得也像海那麼多,下面主題就出來了→「稱揚讚歎一切如來諸功德海」,稱是稱說,揚是宣揚,讚是讚歎。稱揚讚歎一切如來,一切如來前面講,盡法界、虛空界,那些極微那麼多的、說不清的那麼多的如來,每一尊如來又有那麼多的功德,再用「海」來比喻。一尊如來的功德就像海那麼多,一切如來功德更多了,這些功德都是用「海」來比喻。


這樣的稱揚讚歎一切如來諸功德,我們學起來就很難了,但是你要知道其中的道理。所以祖師註解時,想到我們學的人不容易學,他教我們想一個道理,想什麼道理呢?這一切音聲,剛才講從哪裡來呢?都是從本性裡發出來的,即使從本性裡發出來,我們聽到有情眾生發的聲音,我們聽人說話,我們聽得懂,固然能了解意義;聽那些方言不懂,也是一種聲音;外國人說的言語,也是人說的也是音聲;有情眾生發出的音聲,說話、唱歌、咳嗽、罵人等等都是音聲。還有天地間,風吹的聲音、鳥叫的聲音(鳥也是有情眾生),還有流水的聲音,無一不是聲音。但是我們學《普賢行願品》,你就要了解:一切的聲音,有情的也好、無情的也好,都是從我們自己的本性,從諸佛的本性裡面發出來的。怎麼發出來的呢?《華嚴經》裡面講緣起→緣起法,什麼叫緣起呢?由本性隨緣,本性是無相的,隨著眾緣,然後起了種種現象,你要了解道理的話,你要找本性,從哪裡找?你不能說:「所有的相都是假的,我們就不要這些相。」不要這些相,你找本性找不到,不能覺悟這些相是假的妄相,一覺悟的話,這些相都是從本性裡隨緣起來的,從相上面就能夠明瞭本性。所以我們看《阿彌陀經》,《阿彌陀經》講到五塵說法的時候,聽見樹上風的聲音、鳥叫的聲音、蓮池裡水流的聲音,那些聲音,我們聽起來→風是風的聲音,鳥是鳥叫的聲音,但是在極樂世界的人一聽,那是說法,鳥叫的聲音就有三十七道品,有那個法的意義在當中。為什麼呢?因為念佛把自己心裡的境界能夠轉變了,轉變妄心,把妄心消滅掉,真心顯出來,一聽,無一不是佛法。所以風聲、鳥語都是阿彌陀佛在說法。我們在這個世間也是這樣,我們要是會學會聽的話,任何一種聲音,我們聽起來,都是《華嚴經》所講的→隨緣而起,這是「緣起法」,都是本性裡面顯出來的,發出音聲,稱讚佛的功德,這是真正《普賢行願品》所講的道理,真正有稱讚如來的功德。這樣稱讚諸佛功德海,稱讚到什麼程度?


下面就說:「窮未來際,相續不斷」,時間有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這叫做「三際」,未來際是未來,未來有多長的時間呢?時間太遙遠了,叫「窮未來際」,一直到未來、未來……究竟到最窮末的時候還相續不斷。實際上時間沒有窮盡的,這不過是一種強調的講法,他這樣讚歎,一直讚歎到窮未來際的時候,還相續不斷,中間沒有停止,一直在讚歎,這是就時間來講。你這樣讚歎,一直在那兒讚歎,在什麼地方讚歎呢?在台灣讚歎嗎?在台灣讚歎,美國聽不到、中國大陸也聽不到,這不行啊!所以下面說:「盡於法界,無不周遍」,不但是這個地球,整個法界,法界是無量無邊的,所以《華嚴經》講一真法界→無窮無盡的大千世界,統統包括在內,這叫法界。「盡於法界」,用「盡」字跟前面窮未來際的「窮」字意思是一樣的,法界沒有窮盡的時候,講窮盡都是強調的說法,三世、法界沒有你不稱讚的地方,是無處而不稱讚的,所以講盡於法界,無不周遍,周遍是處處都有你這樣的稱讚,這是就空間來講。


空間是無量無邊的,都有你這樣的稱讚,你從字面上來看,他不是講本性,是講什麼呢?這只有本性才可以辦得到啊!怎樣才能從本性上讚歎呢?與本性相反的,就是凡夫的心理,凡夫心理怎麼樣呢?凡夫心理虛妄分別,想這想那,所想的都是虛假的事情。不想虛假的事情,不要有分別心→無分別心,用無分別心來稱讚就行了,拿我們念佛人來講,你就是一個持名→持佛名號,很多善知識就說:「你要放下萬緣,一心持名。」放下萬緣,把所有的緣都放下,就是妄念放下,然後一心持名號,老老實實的,這就是本性起作用了,由於這樣的念佛,所以我們發心念一句佛,西方極樂世界的七寶蓮池裡,就生出一枝蓮花出來,它才有這樣的感應啊!我們凡夫可能這樣念佛:心裡想著我昨天跟人家生過氣、發過脾氣,想著這、想著那,本性就被遮起來了,那就是分別心(凡夫心、妄心)在念佛,妄心念佛不是念佛,念的是妄心,怎麼能得到感應呢?所以稱讚也是這樣,跟我們念佛的理是一致的,懂得這個理,我們念佛哪裡不得一心?妄念放下,無分別的,只持名號就行,跟這個是一樣的。這個行願的第二段就講到這裡。


下面是第三段,第三段是講無盡的,總結無盡的,下面文字我先念一遍:


如是虛空界盡,眾生界盡,眾生業盡,眾生煩惱盡,我讚乃盡。而虛空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,我此讚歎無有窮盡。這是一小段,下面:


念念相續,無有間斷。身語意業,無有疲厭。到這裡,稱讚如來這一行願結束。


「如是虛空界盡」,如是就是承上面所講的,那樣的稱揚讚歎,讚歎到虛空界盡的時候,虛空有沒有盡的時候啊?想想看:虛空裡面有這麼多的星球,統統由虛空容納,現在科學家還沒有辦法把虛空這些星球都能數盡,數不盡的!而容納這些星球的虛空有多大?能夠盡嗎?不能盡的,這是假設的話,假設虛空界盡了。「眾生界盡」,眾生在虛空之內,眾生是有情眾生,實際上眾生界是沒有盡的。還有「眾生業盡」,眾生的業,造的種種善業、惡業、生死等等,這些業也是無盡的。「眾生煩惱盡」,眾生造業是由於眾生煩惱,煩惱業是無盡的。這就是說,這些都盡了,「我讚乃盡」,我稱讚如來的行願才盡,這是從反面來強調的說法。事實上,虛空界、眾生界、眾生業、眾生煩惱都是無盡的,所以下面就說:「而虛空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」,而→然而,語氣一轉,就從正面上來解釋,虛空界、眾生界、眾生業、眾生煩惱,在造句時,不必一句一句說出來啦!用「乃至」二字,把它們省略了,這些都沒有窮盡的時候。因為這個緣故,「我此讚歎無有窮盡」,普賢菩薩說:我這個稱讚如來的這種行願沒有窮盡。普賢菩薩稱讚如來的功德是無窮無盡的,這樣無窮無盡怎麼稱讚?是不是稱讚一個時候,過些時候再稱讚呢?不是這樣的,下面這段,你看:


「念念相續,無有間斷」,一個念頭接著一個念頭,就是最短的一念也沒有間斷,是相續的,念念這樣相續,念念相續間,中間沒有停止,中間沒有間斷。「身語意業,無有疲厭」,經文明明說是稱讚,稱讚是用口稱讚,為什麼又有身語意業呢?言語從意裡面出來的,從心裡面出來的,沒有這個心理,口不會說話,口是身體一部分,你要是分開來講,身、口、意三業,但是口就是身體上的一部分,你的口也就代表身體的一部分,這樣說起來,你一稱讚如來,就是身語意三業都在稱讚,這樣稱讚是念念相續啊!沒有間斷,無有疲厭,一直在稱讚,沒有疲倦、沒有滿足的時候,厭是滿足,永久是在稱讚,為什麼稱讚沒有疲厭、沒有滿足呢?我們學任何東西或者做任何事情,做一個時候就感覺到疲倦,感覺到夠了、滿足了。但是稱讚如來就不會這樣,為什麼不會這樣呢?你愈稱讚愈有樂趣,愈能啟發自己的智慧,前面講的辯才、微妙舌根等等,無處不是,這是從稱讚來的,愈稱讚愈得到那種境界,愈感覺一般說的「樂此不疲」,你得到法喜充滿的時候,哪有疲倦的?所以說無有疲厭。


念佛就是最高的稱讚如來,念佛名號,念阿彌陀佛,各位念念看,愈念愈高興,愈念愈覺得有樂趣,各位能夠愈念愈感到樂趣,沒有疲厭的話,那就是相當的好,好的境界出現了。講到這裡為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