普賢行願品(十五)
普賢行願品講記(十五)
徐醒民老師主講 八十二年八月十九日
梁明智整理 九十二年十二月十一日

(15A)


各位老師、各位大德、各位同修:


請翻開經本第七頁,第三行開始,經文我先念一小段。


善男子,諸供養中,法供養最。所謂如說修行供養,利益眾生供養,攝受眾生供養,代眾生苦供養,勤修善根供養,不捨菩薩業供養,不離菩提心供養。


先念到這裡,這仍然是講廣修供養這個行願。在這個之前,是講普賢菩薩用他行願的力量,供養極微塵數那麼多的佛,同時供養的供品有那麼多,在前面都講過了。今天就講比較,比較什麼呢?用物品供養比不上用法供養,今天就講法供養有多麼大的功德。但是我們要了解,無論是財供養(財就是物品)、無論是法供養,都要懂得道理,不懂道理的話,就是用法供養,功德也不大。懂得道理,你用財供養也是一樣的。今天這幾種法供養講完了,我們再回過頭來看財供養是怎樣的供養法。


我們先重新提一提,普賢菩薩說廣修供養,就是要讓我們瞭解,供養非常重要。我們修供養是為什麼?就為的要求法。所以釋迦牟尼佛修滿了第一大阿僧祇劫之後,到了第二大阿僧祇劫,他已經供養了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那麼多的佛,可想而知,供養佛是非常重要的。我們修淨土法門,到了西方極樂世界的時候,還是要供養佛,比如在《阿彌陀經》裡面講:早晨清旦的時候盛眾妙花供養他方十萬億佛。每天早晨供養十萬億佛!你可想而知,供養十萬億佛就是從每一尊佛那裡得了一個法門,你不得了!你天天供養,你得的法門有多少!因為我們凡夫眾生煩惱無邊,若要對治無邊的煩惱,就要有無邊的佛法來對治,這是就我們自己來講。再說我們行菩薩道的時候,不但是對治自己,還要對治所有眾生的煩惱,必需懂得更多的佛法,所以廣修供養,就為了要得那麼多的佛法,這是非常重要的。


我們現在就看法供養:「善男子,諸供養中」,善男子!在很多很多的供養之中,「法供養最」,諸供養本來是指很多,這裡指兩大類:一類是財供養,就是前面那一段講的供養具,有華雲、鬘雲、天音樂雲……等等,還有各種燈;一類是法供養,法供養也是很多,這裡概略講七種。在各種供養中,以法供養最有功德,就是法供養最。下面就概略地舉出幾種,哪些是法供養呢?


「所謂如說修行供養」,如說修行是什麼呢?說→說的這些法門、說的種種佛法,佛經三藏十二部,你研究這些理論,你把佛所講的道理說出來,這是「說」。如你所說→都能照你所說的做得到,這就是修行,要行得到。佛法最重要的,你不但能夠說得出來,理論說得清楚,這不算!就如同運動家,你把各種運動的學理、運動的要領,統統背誦得很熟,也都講得頭頭是道,但是你不去練習,你天天不練跑步、不練各種運動器材,一點用處都沒有。佛法也是這樣的,講種種的法門,講得頭頭是道,但自己不能夠如說去修行,這對我們了生死是一點都不能解決的,生死問題絲毫不能解決,成佛更不必說啦!所以如說修行,我們說一句,就要辦得到(就能做一句),如說修行就是法供養。


「利益眾生供養」,什麼是利益眾生呢?我們是人道,人道中不論我們本鄉本土的人、全國的人,或是全球各國的人,都是眾生。人類以外,其他各道也是眾生,我們都要利益他。我們怎麼利益人道眾生?就是講佛法,用種種的方法讓他能接受,佛法是覺悟的法,讓他能夠覺悟。全球的眾生(其他各道不必說)都不知道生死是大事情,都是糊裡糊塗,生不知所從來,死不知到哪裡去,這是非常痛苦的,只知道在死的時候,自己苦,家裡的眷屬悲慟,那有什麼用處呢?不覺悟,不了解如何解除生死的方法,那有什麼用處呢?佛法就把這個覺悟的方法告訴眾生。當然人道眾生是最能接受佛法的,除了人道以外,其他各道眾生,我們要行菩薩道,要存著這個心,雖然他們接受的程度不能像我們人道這樣,但你要存著菩薩心,希望他也能夠得到佛法的利益,不能馬上得到法益,也能種種善根,不論做任何事情,我們要存著利益眾生的心,這就是供養。


再來是「攝受眾生供養」,學菩薩道,尤其是學普賢菩薩這個行願,當然是要利益眾生。可是眾生能不能接受你的勸化呢?各個眾生有各個眾生的心理,不管眾生什麼樣的心理,各道不必說,你現在是人道的眾生,我們現在人類眾生,你教他學佛,這多麼困難呀!邪知邪見那麼多,你跟他講,他想的是另外一件事情,這還是普通的。再說呢,他也學佛法,他學的佛法,不知道把佛法變成什麼樣子。說痛快的話,他是利用佛法,很多邪知邪見的人,他根本也沒有皈依過的,根本就不是佛教徒,他照樣來講佛法,寫文章也寫佛法,那他就是利用佛法。這個情形太多太多啦!所以佛說「人身難得,佛法難聞」呀!我們不要以為一聽到佛法就很好,多好啊!不是那回事情!在今日之下,要聽到純正的佛法,正知正見的佛法,不容易的!這就眾生那邊來講。就我們想行菩薩道的人來說,眾生的心理太多太複雜了,不管他是什麼樣的眾生,你都要想辦法來攝受他,他是反對佛法也好、利用佛法也好,你要是用一種慈悲的心理,佛法是不離慈悲的,我們行菩薩道,如果失去了慈悲心的話,那我們何必要辛辛苦苦地學佛法?我們度化眾生為什麼呢?為的就是這一顆慈悲心。這個慈悲心就是從諸佛那裡學來的,諸佛如果沒有慈悲的話,他成了佛,那他何必到這世間來?還要來弘法呢!就拿普賢菩薩來講,還有觀世音菩薩,他們都是古佛,都是成了佛的人,現在把成佛的身份隱藏起來,再現出菩薩的身份,來幫助釋迦牟尼佛弘法,這是普賢菩薩;觀世音菩薩在幫助阿彌陀佛弘法,接引眾生。做菩薩就要這樣不怕辛苦,他是本著大慈大悲的心理來攝受眾生。我們學普賢菩薩,就是要學普賢菩薩這種慈悲,以及諸佛這種慈悲,到世間來,用種種的方法來幫助眾生,攝→把他收攝過來,讓他能夠相信佛法、能夠接受佛法。這樣能夠攝受眾生,就是諸佛大菩薩都這麼做,我們這麼做,就是跟著諸佛菩薩,順從他的心理,就等於用法來供養,供養佛、供養那些大菩薩,這叫做法供養。


下面講「代眾生苦供養」,代眾生苦,眾生有多少苦呢?我們現在都是凡夫眾生,大家都知道,不但人間,天上眾生都有三苦、八苦。三苦、八苦在這人世間,比如說愛別離苦,今日之下,誰沒有嚐過愛別離苦?家庭倫理,家人父子團聚在一起,這是人人所希望的,但是種種的因素、天災人禍,不能夠聚在一起,要分離的,這是誰都不能忍受的,但是誰都要忍受這一條。另外基本的生、老、病、死,老有老苦,老年人種種的痛苦,那年輕人不知道的,身體機能衰退,天熱了、天冷了,炎熱、寒冷得不能適應,老化了,什麼種種的毛病都出來了,行動緩慢了,再加上現在的社會,都認為老年人應該淘汰,沒有用處,老年人的想法都是落伍的,處處都不要老的。不要以為年紀老、長壽,長壽好嗎?並不是樂事情而是苦事情。再加上病,病是什麼呢?大家都生過病的,不管是什麼病,都很痛苦的。再就是死,死的時候,任何人死都不是好事情、都不是愉快的事情,這是眾生的大苦呀!眾生這些苦,我們學普賢菩薩行願的話,就得要代眾生受這些苦,為什麼呢?眾生是眾生,我們是我們,為什麼要代眾生受苦?佛、大菩薩都是要代眾生受苦的。為什麼要代眾生受苦呢?要明瞭這個道理:佛心裡邊,他雖然成了佛,所有的無邊的眾生都在他心裡,眾生所有的苦都在他心中。有一個眾生苦沒有解決,他就放心不下。我們學佛就要學這麼大的心胸,我們才能開智慧,也才能具有這麼大的能力。如果只限制我們自己一個人本身這麼一點點,那你就只能學小乘,不能學菩薩。學菩薩就是把眾生看做自己,講到實際上,不但是人道眾生,所有六道眾生,以至於六道以外的四聖人,跟我們都是同一個佛性呀!「十方三世佛,共同一法身」,法身是一樣的,沒有分別。諸佛都覺悟成佛了,我們現在還沒有成佛,還在生死當中,但是我們也懂得一點佛法,也知道要求覺悟,眼看那麼多眾生還不知道佛法,多麼可憐可悲!況且那麼多眾生當中,我們無始劫以來,生生世世都有父母、兄弟、親戚、朋友,都與我們有關係的,我們當初和他們愛別離時多麼痛苦!現在他們分散在各道裡邊,我們現在看不見,但是我們從佛法裡邊,理論上講都是與我們有關係的,我們不忍心自己懂得佛法,只知道自己修持而不顧眾生,我們不願意這麼做,我們要學大菩薩要學佛,我們就得要代眾生受苦呀!代眾生受苦,讓眾生減輕苦的煩惱、減少痛苦,他可以有機會來得到佛法的利益,這也就是真正的法供養。


「勤修善根供養」,什麼是善根呢?你必得要做很多很多的善事情。什麼是善事情?凡是對眾生有利益的事情,都是善事情。眾生需要我們幫忙的事情太多太多啦!我們用種種的方法,我們有什麼能力就用什麼能力來幫助眾生,最重要的,我們要勸化眾生來學佛,比如說我們學佛,不但是學普通法門,而且是學特別的念佛法門。我們說解決生死問題→要了生死,其他法門都沒有辦法在當生解決,只有淨土宗持名念佛法門能夠當生解決。這樣好的法門,我們能夠知道,自己在修了,我們絕對要把這個法門介紹給那些不知道的人,讓他們也學,這就是勤修善根,自己也種了善根,自己善根一天一天培養了很多很厚,也使眾生種了善根。我們是學淨土宗的,我們知道《阿彌陀經》裡面講: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,得生彼國」,我們雖然是想要往生,在壽命終了時要往生極樂世界,你往生極樂世界,就不能少善根福德,當然多善根多福德,你真正能夠把一句名號持得好,這就是多善根多福德,蕅益祖師註解是這麼講的。但是我們一般人念佛,老實說,我們沒有那個功夫,就憑一句佛號,雖然容易念,我們念的功夫還是早得很哪!既然還沒有到那個功夫,我們還是要多多去做善事情→眾善奉行,這是培養我們的善根。所以勤修善根,一方面是自己培養善根,最重要的是多做一些善事情,尤其是勸化眾生念佛,這是最重要的法供養。在這個末法時代,最實際的,最重要的法供養。


「不捨菩薩業供養」,菩薩業,業就是事業。我們凡夫在世間,做的是種種的事業,各人有各人的,各行各業都是事業。菩薩有菩薩的事業,菩薩的事業有多少?很多很多呀!不只是一種方式,方式多得很!你看《觀世音菩薩普門品》裏面:「應以何身得度,即現何身而為說法」,看他們是什麼樣的眾生,就用什麼樣的身份來度化他們。總括說,菩薩就是上求下化,對上求的是佛法,因為他是菩薩,還沒有到佛的地步,還要求佛法,求佛法幹什麼呢?下化眾生,向下就是度化眾生。度化眾生的方式多得很,一般說菩薩行六度→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智慧,這都是菩薩業,一方面自己修持,一方面度化眾生。再總括起來講,菩薩業根據什麼?為什麼這樣做呢?你要使眾生都能夠接受你的度化,這就包括在慈、悲、喜、捨這幾種之中。你一切的出發點,都是看眾生像是自己的小孩那樣,你就是一點慈心在照顧他。悲是你看一切眾生受苦,你要把這痛苦拔除掉,悲心在那裏。


(15B)


喜捨,眾生需要什麼,你要能夠給。眾生的憂、樂、喜、捨,你完全跟眾生一樣的,所以《楞嚴經‧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》,就把阿彌陀佛念眾生比喻為慈母之念子,把我們念佛比喻如幼子之念慈母,是一樣的。以這種關係比喻,最親切最懇切,實際上也是這個樣子。所以我們要不捨菩薩業,我們把一切眾生當做自己的小孩子一樣看待,我們這個心就跟佛菩薩的心、修慈悲喜捨的心,這種心永遠地不要捨棄,不管眾生是好的、不好的,就是十惡不赦的眾生,就是毒蛇猛獸,一般人認為這是有害的動物,但是我們學菩薩道,我們要可憐他,因為他是造了惡業,墮落到畜生道裡去,是可悲呀!墮落到畜生道裡,過去他是什麼身份?與我們有什麼關係?我們凡夫不知道,假使我們修道修到相當程度,我們了解對方過去是什麼根器,我們現在要趕快,說不定他過去與我們有什麼關係,我們怎麼忍心去傷害他?趕快救他都來不及啦!所以存這種心的話,我們看無邊的眾生,各道的眾生那樣的痛苦,怎麼能捨棄行菩薩道這個事業呢?要不捨這個菩薩業,不能捨棄,諸佛就是這樣子。我們這樣做,學諸佛這樣做,就是法供養。


「不離菩提心供養」,菩提心是什麼呢?菩提是從印度文翻譯過來的,中國字的意思就是覺悟,我們行菩薩道、學菩薩道,你用慈悲喜捨、用種種的方法來教化眾生,無論是物質的、是用各種的法。教化眾生最主要的是什麼呢?你要教眾生覺悟。覺悟什麼呢?覺悟眾生在六道生死輪迴,哪個眾生能夠知道這個?世界上哪位大哲學家、大科學家,他能夠知道嗎?他要是學佛,當然是另當別論。他不學佛、不懂佛法,他能知道嗎?所以行菩薩道就要把這個生死的大問題,而且把了生死的這些方法告訴眾生;進一步的,不但了生死,而且要成佛呢!成佛有成佛的方法,也告訴眾生。普通法門,了生死要多麼長的時間!普通法門,成一尊佛要多麼長的時間!我們修淨土宗念佛法門,尤其是修持名念佛法門,了生死就在當生,往生極樂世界以後,也就是一生就能夠成佛。這都是覺悟,就是菩提,你要行菩薩道,在今日之下真正要行菩薩道,就不能離開菩提心,要存著這個心。有些學佛的人講,你們學淨土宗的人,逢人就勸人念佛、了生死。你對老人家講講還可以,至於年輕人,一勸他信佛,就勸他了生死、勸他念佛,可能不大契機。他就不知道「黃泉路上無老少,孤墳多是少年人」,到墓地一看,並不是說埋在地下的都是八、九十歲的人、一百歲的人,年輕人也不少呀!到靈骨塔裏看看,骨灰罐外面的照片,年輕人也不少呀!講這種話的人他就不知道,菩薩心、菩提心的懇切呀!我們老師民國三十八年一到台中來,一開始講,就教人了生死,而且一講就是念佛法門。為什麼呢?一個人的生死不管年輕年老,什麼時候壽命終了?誰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死期到了?你不勸他念佛,不把這樣好的法門(當生成就的法門),不把這個一下子就告訴他,你讓他慢慢來,那就不是真正的菩提心。真正有菩提心,看見眾生在受苦,等於在水深火熱中,你恨不得一下就把他撈起來把他救起來,這才是菩提心呀!所以我們學普賢菩薩不離菩提心供養,我們千萬不要像一般人那種知見→念佛法門只是跟老年人講的,跟年輕人就不能講呀!真正菩提心,你不論任何人,都要跟他講,這就是法供養。以上講這幾種,就是講一切法供養,下面就是正式比較。經文我先念一段:


善男子,如前供養無量功德,比法供養一念功德,百分不及一,千分不及一,百千俱胝那由他分,迦羅分,算分,數分,喻分,優波尼沙陀分,亦不及一。


這一段是比較,名詞先解釋一下:「俱胝那由他」,俱胝翻譯成中國字是百千萬億的億,我們中國現在的億有億的算法,在印度的億有好幾種算法。根據唐三藏玄奘大師的解釋,億是當做「千萬」講,千萬叫做億。除此以外,還有別的講法。我們是根據玄奘大師說的,俱胝就是千萬這個單位。那由他,根據隋朝翻譯的,叫做數千萬,就不只一個千萬了,換句話說,就不只一億,很多很多億!上面再加個百千,這數字各位算算看,這就相當多,可以說我們普通人就不大容易算,學數學的人也不見得一下子就算得出來呀!「迦羅分」,迦羅分就是把一個人的身上一根毛,我們知道頭上有毛,身體上皮膚的毛孔都有毛,把一根毛分為一百份,這叫做迦羅分。「優波尼沙陀分」,翻成中國字就是見少分的意思,見少分,我們知道的「少」,前面講的叫鄰虛塵,鄰虛塵是極微的微塵,分到不能再分了,再分一步就接近虛空,優波尼沙陀分就跟那鄰虛塵是相似的意思。這幾個講過了之後,我們知道是比較功德,這「算分、數分、喻分」也都是一個大數目字,一看就明瞭,不必詳細講了。


「如前供養無量功德」,像前面供養花、鬘、天音樂、天傘蓋等等,那是無量的功德呀!但是「比法供養一念功德」,法供養的一念,法不必說多,就只一念的法,「百分不及一」,而且這一念法的功德分成百分之一,這還不算,「千分不及一」,分成千分之一,他這個功德不及法供養一念功德的百分之一、不及千分之一,甚至於不及「百千俱胝那由他分」之一,甚至於不及「迦羅分」之一,以至於不及「優波尼沙陀分」之一。所謂優波尼沙陀分,鄰虛塵這怎麼講法呀?三千大千世界磨成碎粉,細到跟微塵一樣細,那就是太多太多啦!你如前供養那樣子的功德,比不上法供養一念那麼多的分之一呀!你想想看,不成比例。


看到這裏,我們不要誤會,前面供養的那麼多財物,這樣一比,那我們都做法供養好啦!拿那麼多財供養幹什麼呢?這就誤會了。我們學普賢菩薩行願,這個行願品是《華嚴經》之中很重要的一品,這一品裏面的字我們都認識,不學佛的人,他讀過書的都認識,認識雖是認識,但是我們不經過祖師的註解,誰也不懂,問題就在這裡。經過祖師註解,我們就知道了,《華嚴經》講的境界是什麼呢?無礙的,事理無礙→一切的事實、一切的理都是圓融無礙的。但是你要懂得無礙的話,事、理是一回事情;你不懂得圓融無礙的話,事是事、理是理,那就不同了。所以這個經這樣一比較的話,財供養跟法供養這一比,教學普賢菩薩的人不要起誤會,你不要把事與理分得那麼清楚,不能夠圓融。不能圓融,別說供養那麼多,我們辦不到,假使我們就供養那麼多,我們有能力供養那麼多的財物,你看還不及這多少分之一呀!那有什麼功德呢?是教我們注意這一點啊!供養每一句,你看,所謂華雲、鬘雲、天音樂雲、天傘蓋雲,都是講這些雲。後面講的那個燈,比如說燈炷就像須彌山,燈油就如大海水。這就是說我們學普賢菩薩行願的時候,我們無論供養哪一種物品,我們就要起一種這樣的想像,用這個想像的力量,就是我們每天供一杯水、供一朵花,這一杯水就是大海水那麼多,供一朵花就像雲那麼多,無窮無盡的。為什麼呢?我們心理藉著小小的一件物品,把我們心量放開,這就是觀想。用這個觀想方法,一旦你心理這樣一放開,這樣一想,上次我們講的話,每一個物品就代表一個法(這我們前面講過的),你藉著這個物,就代表這個法。你能夠這樣的話,財供養就是法供養,事理圓融。不懂這個法門,別說財供養是財供養,你就是講「法」,也變成財供養,那個法也不是真正的法供養。懂得普賢菩薩的行願品的話,財物統統是法供養。他這一比較,是教我們了解普賢菩薩的行願。當然啦!我們每天供養佛,就知道我們的功德有多麼大啦!所供的佛有多少呀!進一步說,能供所供,都是能所一如的,這功德就進入無漏法了。


為什麼財供養比不上法供養?這一段我先念一遍:


何以故,以諸如來尊重法故。以如說行,出生諸佛故。若諸菩薩行法供養,則得成就供養如來。如是修行,是真供養故。


這文字很容易懂,「何以故」→為什麼原因?為何前面那樣子比不上?「以諸如來」,以就是因為,因為一切的佛,如來就是佛的一個號,「尊重法故」,凡是成了佛的人→一切佛,都是注重法的。為什麼呢?唯有法才能夠教化眾生,使眾生了生死、成佛,所以尊重法故。「以如說行,出生諸佛故」,如說行就是解行並進,你能說就能照著做,就這個意思。因為這樣,你才能出生諸佛,才能夠成佛,只說不做,哪能成佛呢?「若諸菩薩行法供養」,一切修菩薩道的人,他能夠行法供養,這法供養,我們要記得,前面的財供養,你能夠懂得法,就是法供養。「則得成就供養如來」,那就能夠成就普賢菩薩的「普供養」→普遍供養諸佛、供養如來。「如是修行」,能夠這樣修行,「是真供養故」→是真正供養的緣故。下面一段是總結,這樣真供養,供養到什麼時候呢?那就跟前面一樣,就是無窮無盡的。文字我念一遍,大家一看跟前面一樣,就知道了。


此廣大最勝供養,虛空界盡,眾生界盡,眾生業盡,眾生煩惱盡,我供乃盡。而虛空界乃至煩惱不可盡故,我此供養亦無有盡。念念相續,無有間斷。身語意業,無有疲厭。


「此廣大最勝供養」,這樣廣大最勝的供養,「虛空界盡,眾生界盡,眾生業盡」,假使虛空界盡了、眾生界盡了、眾生業盡了,這些有沒有盡呀?實際上是沒有盡的。假設這些盡了,「眾生煩惱盡」,眾生所有煩惱也都盡了,「我供乃盡」,我這供養才算是盡了。但是這些實際上是無盡的,「而虛空界乃至煩惱不可盡故」,無論是虛空界、眾生界、眾生業、眾生煩惱,都是不可盡的,因為這個關係,「我此供養亦無有盡」,我這個供養諸佛,也沒有盡的時候。我這供養有沒有休息的時候?沒有休息的時候,所以「念念相續,無有間斷」,一個念頭接著一個念頭相續的,沒有一念間斷的,這樣的話,「身語意業,無有疲厭」,包括身體、言語、心理→身語意業,三業都這樣無間斷的,無有疲厭的時候,永久沒有疲倦,也沒有厭足的時候(厭是滿足)。普賢菩薩這個行願,是多麼大!我們學就要學這個,學這個要注重「萬法唯心」,無論是哪一個法門,普通法門、特別法門都要了解心法。了解心法,我們發心非常重要,你心要一發的時候,無論一舉一動,起一個念頭,就是這麼廣大。所以你念佛就跟一般的不同啦!這一願講完,我們眾生的業障太多啦!業障要懺悔,所以下一次要講懺悔業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