無量壽經(九)
佛說無量壽經筆記﹙九﹚
徐醒民老師 主講 八十三年八月十八日

 

各位老師、各位大德、各位同修:


我想在座的很多大德,昨天就知道了,也許昨天有些同修沒有來,今天再介紹一次我們的貴賓,就是我們雪公老師的哲嗣,他老人家的公子以及公子的夫人,這次到台中來參拜老師各地的道場,今天晚上也在座,他們兩位來看我們老師生前所遺留下來的這些道場,我們大家一致熱烈地歡迎兩位。


請翻開經本第八頁,從第三行開始,經文我先念兩小段:菩薩經典,究暢要妙。名稱普至,道御十方。無量諸佛,咸共護念。佛所住者,皆已得住。大聖所立,而皆已立。如來道化,各能宣布。


◎行業


無量壽經是在早期(三國時代)翻譯過來的,所以經文的結構跟文字,比較不容易了解。這部經前面的序分特別長,一部經有序分、正宗分、流通分三大部分,一般的經,序分不會很長,最主要是正宗分的部分。這部經的序分,講大菩薩表現八相成道,講得非常詳細,所以特別長,事實上就是講釋迦牟尼佛八相成道的一些歷史,前幾次就講這部分,講完之後有四點結束讚歎的話,上次也講過了。今天開始講菩薩修行所辦的那些事業,講表裏叫「行業」,有很多條,我們就開始講這部分。前面講八相成道,講表講「示相成道」,等於是成佛的歷史,這樣的大菩薩,就像觀世音菩薩、文殊菩薩、普賢菩薩,地位非常高,下面講的「行業」是菩薩修行的事業,參加法會的大眾,還有很多學菩薩道的大菩薩,地位也非常高,不像前面幾位那麼高就是了。


我們學佛有兩個階段,要達到兩個目的:第一個目的是離開六道輪迴,解決六道之內生死輪迴的問題;第二個是最後的目的,就是成佛。只講解決六道的生死,那只是小乘,小乘的目的還是很小的,我們學佛必得下定決心,一定要成佛。要想成佛,一定要行菩薩道,菩薩道怎麼修行法呢?這個表裏,第一個行業是「上宏」,對上來講,「上」就指的佛,對佛來講,菩薩代替佛來宏揚佛法,叫上宏。


經文:「菩薩經典,究暢要妙」,要代替佛來講佛法,必得把佛法講給一般眾生聽,就是代替佛來宏法,既是這樣,對經典就要瞭解得很清楚,行菩薩道要修菩薩道的法門,這些法門在經典裏記載得很多,因此必得研究「菩薩經典」–行菩薩道的經典。什麼經典呢?經典太多了,必得把握要領,所以下一句講「究暢要妙」,「究」是研究,當「竟」字講,研究到究竟的地步。「暢」是什麼呢?佛法研究到家了,到家是全部都明瞭,然後對佛法暢通了,「暢」當通字講,通達了,不管經文裏的什麼意思,全部都能貫通。貫通什麼呢?「要妙」,最重要、最微妙的法。佛法講到最好、最高的道理,就拿「妙」字來講,就等於儒家講到最好、最高深的境界,就拿「善」字來講。儘管佛法無邊,在那麼多佛法之中,把最重要的要領把握住了,然後研究到最微妙的境界,一通百通,就算究暢了,這是究暢要妙。行菩薩道要代替佛來宏揚佛法,必得把佛教的經典研究到這種地步。


「名稱普至,道御十方」,「名稱普至」這句話是倒裝句法,「普至」是菩薩宏揚佛法,不只在一個地方,普遍十方,十方世界普遍都去,這叫普至;「名稱」,人人都知道他是來宏揚正法的。「道御十方」,他那裏都去,「普至」和「十方」是同樣的意思,「十方」是十方世界,不僅我們這個地球。為什麼人家都知道他是大菩薩?他在十方為什麼都有名稱呢?因為他「道御」,「御」這個字,古時候儒家講禮、樂、射、御、書、數,講六藝,「御」是駕駛,就等於現在各種交通工具的駕駛,「御」這個字不好懂,現代人容易懂的就是領導,他能夠來領導人家,叫「御」。菩薩拿什麼東西來領導呢?「道御」,以道來領導,他代替佛來宏揚佛法,宏揚的就是道。以上四句是「上宏」。


第二個行業是「能宏」,上面講,他把佛法都能瞭解了,然後具備這種能力,能夠宏揚佛法。這段經文分三小節來講,第一小節:「無量諸佛,咸共護念」,這樣的菩薩能夠得到佛護念,不只一尊佛護念他,而是無量諸佛–數不清的諸佛,「咸」是大家一起來,「共」同護念。能夠得到佛的護念不容易,「護」是保護,「念」是佛對於你,念念都記著你,不會忘記你,也就是你時時刻刻在佛的心念裏,他在掛念你。能夠得到佛的護念,你就不得了!你在佛法上絕對不會退步,只有一直往前進步,也不會受到種種的障礙,你在世間,一切危險都沒有了,因為那麼多佛都在護念你。如果照事實來講,要到什麼程度才能得到諸佛護念呢?我們在這個道場,大家都研究過阿彌陀經阿彌陀經裏講六方佛(就是十方佛)都來護念,怎麼護念法呢?蕅益祖師注解,別教菩薩必須要登地,登了地上菩薩才能得到諸佛護念,圓教菩薩到了初住可以得到諸佛護念。什麼是圓教初住、別教初地呢?講比較容易明瞭的話,必得要斷惑,斷惑見到本性,這時就能得到諸佛護念。別教要修到初地、圓教要修到初住,按照成佛的時間來講,必須修一大阿僧祇劫,才能有這種境界,一般是這麼講。但是我們不要著急,我們都跟雪公學淨土法門,就是念佛法門,念佛法門就是念「阿彌陀佛」這句佛號,你肯至誠懇切地念佛,不但阿彌陀佛來護念你,十方諸佛都來護念你。由這裏我們也了解,淨土法門是特別,特別在那裏?處處都特別,拿普通佛法跟淨土法門來比,任何地方都是特別的。


第二小節:「佛所住者,皆已得住。大聖所立,而皆已立。」佛所住者,皆已得住–能夠宏揚佛法的菩薩都已經能夠住了。所住的是什麼呢?就是佛法,照著佛法去做,凡是佛能夠做的,菩薩也都能照著那樣做。大聖所立,而皆已立,「大聖」指的是佛,「立」指佛到處度化眾生這些事情,他立下這些事業的榜樣,行菩薩道的人也能夠照著樹立這些事業。所住的「住」,舉個例子來講,佛所住的這些事情,不外乎世間法、出世間法,這兩種在佛經裏叫二諦。世間法是世俗的,叫俗諦,什麼叫「諦」?「諦」是真理,「俗諦」是:世間不懂佛法的人(就是這些凡夫眾生),他們所講的事情,比如我們現在一般學校裏所講的這些學問,分門別類的,那一門學問都是世間的學問。這些世間學問,照說每種學問都是有用的,講世間的現象,包括地球的地理、天空裏的天文,這些現象都是世間凡夫所講的。但是不管講到什麼程度,凡夫所懂的都是一個假相,這些假相都是有因有緣,因緣和合才有這個相。一般凡夫不懂這些相,都把這些假相當作真實的,這是俗諦。佛了解,不管世間那一位大學問家講的道理,他統統明瞭。不但明瞭,而且這些現象的來源,它怎麼出來的?原原本本的真相,他都明瞭,這是世俗諦。


再講真諦,「真諦」就是真理,真諦是人人都有真如本性,這個真如本性超越時間與空間。凡夫眾生的知見,我們的思想超不出時間、空間的觀念。但是時間跟空間這兩個觀念都是假相,都是假的。佛早就把這兩個假相打破了,打破這些假相才能直接證到真如本性,把自己的本性完全開發出來。本性上沒有時空這種假相,既是沒有時、空假相,各位想想看,那裏有生有死?所以有生有死,就是受了時間、空間這兩個假相的欺騙。某人死了,某人有多少高壽?活了多久?這就是時間的計算。就空間來講,死了、看不見了,好像就沒有了,他不知道人的假相,這個生命、這個肉體,生理的部分不存在,他的精神轉化到別處去了,這一般世俗的凡夫看不到。講到本性上,根本就沒有這些現象,本性是無處不在的。所以把時間、空間這兩個假相揭穿了以後,你說生死到那裏去?那有什麼生死?佛講到真諦,就是徹底把自己的本性完全開發出來。


真俗二諦,這兩諦能徹底明瞭,大概三藏十二部,佛法的要領就抓住了,能夠明白了。所以佛所住的,你能夠住,佛所立的,你能夠立,你有這種功夫,你可以代替佛來宣揚佛法。


第三小節:「如來道化,各能宣布」,「如來」也是佛的一種稱呼,佛講的各種道,教化人的道,各能宣布,菩薩統統能夠代替佛來宣揚,「布」是不但在這裏宣揚,那裏都可以宣揚。「布」這個字也是比喻的話,我們現在身上穿的衣服就是布料,布是用兩根線織成的,一根直的、一根橫的,縱橫這兩根線,縱的沒有止境,橫的也沒有止境,就拿布來比喻沒有止境,十方世界都能去宣揚,叫宣布。


第三個行業是「下化」,下化是對眾生來講,菩薩把佛法向眾生來宣揚,就是對眾生執行教化的工作,這叫下化。接著四句經文:為諸菩薩,而作大師。以甚深禪慧,開導眾生。


既是下化,他「為諸菩薩」,諸菩薩是各種菩薩,菩薩人數也多得很,數都數不清的,菩薩的地位也分很多種。「而作大師」,在各個地位的菩薩,不管有多少菩薩,他可以做各種菩薩的老師。菩薩,梵文叫菩提薩埵,翻成中文,簡化為「菩薩」兩個字。翻成中國字的意思也很多,普通講「覺有情」,有情是有情感、有情識的,我們都是有情的眾生,但是菩薩稍微不同,他是「覺」,覺悟的有情。一方面自己覺悟,一方面以他能夠覺悟的道理講給別人聽–覺悟他人,所以他叫覺有情。發心要做菩薩,當然要受菩薩戒,受了菩薩戒,並非就證了大菩薩,只不過是個受戒的菩薩而已,學著學著,對於佛法深信不疑了,進入十信位,十信位修滿了有十住位,十住位修滿了有十行位,十行位修滿了有十回向位,然後十回向修滿了就登地,還有十地菩薩,一個等級、一個等級,很多的。這裏講諸菩薩,數目太多了!就等級來講,比如你受了菩薩戒,你也是菩薩,修到十信位的時候,你可以對只是受菩薩戒的人講講佛法,你的功夫、你的學問比他高;到了十住位的時候,可以做十信位的老師;一直上去,換句話說,登了地,就是地上菩薩,可以做前面十回向這些菩薩的老師,就是做諸菩薩的大師。


「以甚深禪慧,開導眾生」,「禪慧」有淺有深,一步一步由淺到深處,講到高的叫「甚深」,非常深的禪慧。什麼是禪慧?禪是禪定,慧是智慧。什麼叫禪定?普通講打坐,在那裏入定,那是小定,不是大定,很淺的,你坐在那裏才有定,一般學的人坐在那裏能不能定?還有問題啊!就算你坐在那裏有定了,你不坐在那裏,你起來的時候有沒有定呢?只限於打坐的時候才有定,不打坐就沒有定,可見你的定不夠。深定是大定,不管打坐不打坐,走路、做事、吃飯,甚至於睡眠,無一不在定中。有定功,不管在世間做什麼事,心裏都很安定,做事的程序不會亂、不會錯誤;要睡眠的時候,有相當定功夫的話,一睡就睡著了,不會失眠。莊子都講「至人無夢」,莊子講「至人」,名稱雖然不同,跟佛法是一樣的,到了至人,有定功的時候,睡覺就睡覺,睡覺的時候沒有什麼心思,心不會亂跑、不會做夢,這都是定。有了定功,日常無一不是在定中,這叫深定,叫禪定。有這種定功夫的時候,外面怎麼驚天動地的事情在眼前發生,也不會慌慌張張的,心裏不會亂,有了定功,自然就發出智慧。什麼叫智慧?事情看得清清楚楚,它的真相是什麼,一看就看得透徹。普通人只看表面的假相,那不是智慧。智慧是任何現象在他眼前,他一看,一目了然,他用透視的,從表面透視到根源的地方去,那叫慧。有智慧的時候,把世間的任何事情都看穿了,知道這些事情怎麼來的、怎麼去的、它的結果如何,自己的、他人的,整個世間事情,都是清清楚楚,這叫禪慧。以這種很深的禪慧功夫「開導眾生」,有這種禪慧的功夫,把眾生的生死,怎麼生、怎麼死,過去怎麼來、將來怎麼去,要解決這個問題,用什麼方法來解決,大菩薩都明瞭,也有方法,拿這個來開導眾生,這就是能下化眾生。


第四個行業是「能化」,對眾生教化的時候,能夠教化眾生。憑什麼能夠教化眾生呢?當然自己要有相當功夫的,下面經文說:通諸法性,達眾生相。明了諸國,供養諸佛。


「通諸法性」,什麼叫做法性呢?法是萬法,佛法講的,一切法都叫做「法」,法有性,萬法講到本性上,叫做法性。就我們有情眾生來講,叫做佛性;就整體來講,不論是動物、其他的無生物,都叫做法性。法性就是法界,也就是我們的真如本性,必得通達法性。「達眾生相」,「達」是通的意思,能夠完全了解,一點障礙都沒有,這就什麼來講呢?「眾生相」,眾生相無窮無盡,通法性固然難,達眾生相也不容易!做菩薩要宏揚佛法的時候,必得通達眾生相,眾生的形狀有多少種類?中國人有中國人的身高、體重、面貌,西洋人有西洋人的身體、面貌,種類、顏色都不同。顏色、種類不同,心理就不同,中國人的心理、外國人的心理,不相同的;同樣是中國人的心理,人人也不相同。不但是我們地球上的眾生,他方世界的眾生都在眾生相之中包括,各個世界眾生的言語、風俗、習慣、心理,一切的一切,統統都是眾生相。行菩薩道要能夠宏化,教化眾生,首先要明瞭眾生相。了解眾生相,然後才知道他的心理,才能夠針對他的心理需要,講給他聽,他才能夠接受。


眾生相以外,還要「明了諸國」,「諸國」不僅指我們地球上的各國,地球上這些國家當然也是,除此以外,十方世界,凡是每尊佛所教化的,就是「諸佛國土」。各位受過菩薩戒,當然都是菩薩,但是現在要明了諸國,辦不到。登地的菩薩就能辦得到,每尊佛的世界,他都能夠去。我們現在念佛要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到了極樂世界,從極樂世界回來的時候,我們的能力就能辦得到;到了極樂世界,在極樂世界也馬上就能辦得到。為什麼呢?阿彌陀經裏講:「其土眾生,常以清旦,各以衣裓,盛眾妙華,供養他方十萬億佛。」極樂世界的眾生能夠到各個世界去。他既是能夠到各個世界去,諸國明了,必得把每一國的國土都能夠完全明了,不但「明」,而且「了」,「了」是最徹底,明白得最徹底,叫「明了」。這三種–通諸法性、達眾生相、明了諸國,都要具備。


剛才講的眾生相,我們都在人道,就人道來講;到了大菩薩的地位,不但是人道眾生,六道眾生都了解,都要明瞭的。下面是「供養諸佛」,菩薩到任何世界去,照例要供養那個世界的佛。比如觀世音菩薩是西方三聖之ㄧ,他本來在西方極樂世界,西方三聖是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、大勢至菩薩,觀世音菩薩到我們娑婆世界來,就幫助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是我們娑婆世界的教主,他既是到娑婆世界來,一方面供養釋迦牟尼佛,再就是幫助釋迦牟尼佛宏揚佛法,這就是供養諸佛。到大菩薩地位的時候,無論到那一個佛土去,首先要供養那個佛土的那尊佛,還要幫助那裏的佛宏揚佛法。要幫助那裏的佛宏揚佛法,那個世界裏眾生的心理、種種的狀況,都要明瞭,才談得上教化。


第五個行業是「廣學」,要行菩薩道教化眾生,自己必得要廣學,「廣」是廣泛,「學」是求學。為什麼要廣泛求學呢?要知道,學小乘的容易,自己關起門來修,把煩惱障(見思惑)斷乾淨,就出六道,生死了了。菩薩要教化眾生,眾生的心理隨時在變化。比如你每天看報紙、看電視,每天都有新的名詞、新的事情出來,假使你有一天或一個星期,不看報紙、不看電視,然後到外面跟人家談話,人家講的那些名詞,你就聽不明白,為什麼呢?那些事情你不知道嘛!所以你做菩薩的時候,隨時都要了解世間那些法,世間法當然是生滅的,生滅法生了就滅、生了就滅,但是你隨時要來教化眾生,你隨時要懂得那些道理。比如現在有些青少年講的話,我們有很多聽不懂,他們用一個字說出來,這個字是什麼意思?他們彼此了解,你要是不問一問,你還不懂什麼意思呢!所以說,菩薩不懂不行,不懂就不了解他的心理,因此要廣學。


廣學這段經文:化現其身,猶如電光。善學無畏之網,曉了幻化之法。壞裂魔網,解諸纏縛。


「化現其身」,菩薩能夠化身,當然我們現在沒辦法化身,菩薩到了地位很高的時候,功夫很好,能夠化身。他能夠化身的時候,到那裏去都非常快,「猶如電光」,像電光一亮、一閃,好快!這兩句講菩薩化身那麼快。「善學無畏之網」,無畏是什麼呢?你學菩薩行菩薩道,到處講佛法,比如我們在台中還可以跟大家講講佛法,要是到別處去,別處有別處的人在講佛法,他講的佛法跟我們不同,你講的跟人家不同,又要人家接受,那就難了!這是就小地方、小範圍來講。以大範圍來講,菩薩不但在我們這個世間,還到其他十方世界諸佛教化的佛土裏去,你到他方佛土的那個世界,每個世界都有菩薩,他們懂的法,你要懂,你不懂的話,就有所畏懼了。因此你必得好好地學,學無畏之網,把佛法,包括世間法、出世間法,統統都要覺悟,然後學得很完全,都具備了,你才無畏。這些法就像網那麼多,太多太多了!都要好好學。


除此以外,「曉了幻化之法」,「曉」是曉得,一般人說:你曉得不曉得?曉得就是知道的意思。「了」是知道得非常透徹,就是究竟的意思。你必得要充分明了,充分明了什麼呢?「幻化之法」。你雖然懂了佛法,可是只有一個講法,沒有其他的講法,你要能夠善於變化,你不能夠變化,講出來的話,人家得到的利益少。為什麼呢?在教育界的人,他懂的是教育範圍之內的,你可以用這方面來引導他;學醫、學工、學商的,懂得他們的法,各有各的領域,你對這些人講法,你要用他們能夠了解的術語,你能夠變化,讓他一聽就明了。現在講究科學、尖端科技,你要做大菩薩,要度化科學界的人士,你要懂得那些科學名詞,這樣你可以把佛法的名詞,等於翻譯,把佛法的名詞翻譯成科學的名詞,這樣他就能懂了,否則他是很難懂的。所以這一切的一切,都是幻化的。當然這些世間法隨時在改變,你也隨時跟著變化,你必須了解,這是「曉了幻化之法」。


「壞裂魔網,解諸纏縛」,魔有很多種,有天魔、有種種的魔,這些魔多得就像網一樣,你既是能行菩薩道,你就把像網那麼多的魔道毀壞掉,把魔網壞裂,不讓它來破壞佛法,也不讓它來障礙眾生,必得有這種功夫。「解諸纏縛」,「解」是把它解開,「諸」是不只一種,「諸纏縛」,有各種纏縛。什麼叫「纏」呢?一般講有八種纏,比如沒有慚愧心、懈怠、昏沈、掉舉等等,一共有八種,這叫纏。「縛」是什麼呢?總括起來講有三種,就是貪、瞋、痴。「貪」,凡夫眾生人人都有貪,貪求這個、貪求那個,對於世間一切的財色名食睡,錢財、各種的男女之色、求名(名聞利養的名)、貪吃好東西(口味)、貪睡等等,就是貪。「瞋」呢?瞋恨,貪不到的,在社會上跟人家爭奪,爭奪不到就發瞋恨心,跟人家結怨,恨人家。再來就是「痴」–愚痴,不明白道理,一般人最不明瞭的就是因果,任何事情有它的前因後果,中間有種種的緣,因、緣、果是大學問,不明瞭因緣果就是愚痴。貪、瞋、痴這三種,就像一根繩子一樣,把我們每個人束縛起來、綑綁起來,使我們不得自由。一般人都覺得很不自由、很苦悶,要問:這苦悶從那裏來的?還不是自己貪瞋痴出來的!所以菩薩度化眾生、教眾生,最重要的是要解除纏縛,要讓人家明瞭貪瞋痴的厲害,必得自己把這個東西打破,解除纏縛。

*纏縛:有總別之分,總指纏縛眾生而令繫於三界生死之一切煩惱;就別而言,纏有三纏、八纏、十纏乃至五百纏等,縛有三縛、四縛等。其中十纏為小乘說一切有部所倡,出於大毘婆沙論卷四十七等,即無慚、無愧、嫉、慳、悔、眠、掉舉、惛沉、忿、覆;四縛出於俱舍論卷二十等,即欲縛、有縛、無明縛、見縛。大乘唯識宗則立八纏三縛,十纏中除忿、覆二者,即為八纏;三縛指貪、瞋、癡。(佛光大辭典)


*十纏:十種纏縛眾生之煩惱。乃附隨貪等根本煩惱而起,與染污心相應而造種種惡行,因其纏縛有情令不得出離生死,故謂之纏。即:一、無慚,於諸功德及有德者無敬崇,卻忌難之,而不自知恥。二、無愧,於罪為他人所見而不知恥。三、嫉,於他人諸興盛事心生不喜。四、慳,吝於惠施世間資財或出世間法財。五、悔,追悔於所作之過惡中而令心不安。六、眠,令心昏懵而無力省察。七、掉舉,令心不寂靜,無法成就諸禪觀。八、惛沉,神識昏鈍,於善法身心無力堪住。九、忿,於違己意之境,則發恚怒而忘失正念。十、覆,即覆藏自己之罪過。(佛光大辭典)


*八纏:即八種根本煩惱。纏者,煩惱之異稱,以煩惱纏縛有情而置生死之牢獄,故稱纏。八者即:一、無慚,於所造之罪,自省無恥者。二、無愧,於所造之罪,對他無恥者。三、嫉,於他人之盛事,使心不喜者。四、慳,於所有之財法,使生悋著者。五、悔,於所作之善事,使生追悔者。六、眠,使心闇昧者。七、掉舉,使心不安靜者。八、惛沉,使心惛重者。(佛光大辭典)


*四縛:欲縛–欲界諸苦,除無明見;有縛–上二界中一切煩惱,除無明見;無明縛–三界無明;見縛–三界諸見。縛為縛眾生故,繫縛心故;纏縛為一切諸煩惱結。(無量壽經義疏)


*四縛:又作四結、四身繫、四身縛。指繫縛眾生身心,使其流轉於生死之四種煩惱。據三藏法數卷十八載,四縛即:一、欲愛身縛,又作貪欲身縛、貪身繫。謂欲界眾生對於五欲順情等境,心生貪愛,起諸惑業,束縛於身而不得解脫。二、瞋恚身縛,又作瞋身縛。謂欲界眾生對於五欲違情等境,起瞋恚煩惱而不得解脫。三、戒盜身縛,又作戒取身繫。謂計非因為因,持守雞戒、狗戒等邪戒,而增長惑業,束縛於身。四、我見身縛,又作實執取身繫。我見及我執,於非我之法妄計為我。由此我見而增長諸惑業,束縛於身。(佛光大辭典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