無量壽經(三)
佛說無量壽經筆記﹙三﹚
徐醒民老師 主講 八十三年七月七日

各位老師、各位大德、各位同修以及講座的各位同學們:


請翻開無量壽經的經本第二頁,第七行開始,經文我先念一段:又與大乘眾菩薩俱,普賢菩薩,妙德菩薩,慈氏菩薩等,此賢劫中一切菩薩。又賢護等十六正士,善思議菩薩,信慧菩薩,空無菩薩,神通華菩薩,光英菩薩,慧上菩薩,智幢菩薩,寂根菩薩,願慧菩薩,香象菩薩,寶英菩薩,中住菩薩,制行菩薩,解脫菩薩,皆遵普賢大士之德,具諸菩薩無量行願,安住一切功德之法。


我們剛才念的,還是這部經的序分,釋迦牟尼佛講這個法門的時候,參加這個法會的大眾,前面是聲聞眾,在上星期已經跟各位介紹過了。剛才念的是菩薩眾,這部經的特點是:所列的菩薩眾特別多,其他各經沒有像這樣的;另外一個特點,在講這些菩薩眾的時候,就連帶地把釋迦牟尼佛怎麼成道、怎麼轉法輪等等都說了。這一大部分的經文講完以後,才正式有啟請,才有正宗分的經文。


關於菩薩眾,為什麼叫菩薩?「菩薩」二字是按照梵文的音翻譯過來的,原來的全名叫「菩提薩埵」,翻成中文,把它簡略了,叫做菩薩,「菩提薩埵」含的意思很多,在各經裏的解釋也很多。在這部經裏,註解的祖師們把菩薩解釋為「道眾生」,道是修道的道,他不是普通的眾生,是道眾生,「道」是大道。他跟聲聞眾不一樣,聲聞眾當然要學佛、要了解道,可是著重點是為了自己,先求得脫離六道輪迴的生死問題。菩薩不是這樣,菩薩一方面要明了大道,自己求了脫生死;一方面,要幫助很多眾生了生死。自己求道,自己度自己是自度,教化眾生就是度他,菩薩的修道是自度,同時又度他,因此叫「道眾生」,他有大道,這個道非常殊勝。必須這樣特別優勝地修持、求道,他不但能夠解脫六道生死輪迴這種痛苦,更能夠成就佛果,所以必須修行菩薩道,才能夠成佛。前面講的聲聞乘,無論是小乘、中乘,證了四果之後,如果不發大菩薩心,就到此為止了,那不能成佛的;要想成佛,必得證果以後,還要發大心,再來度化眾生,才能夠成佛。


剛才講的「又與大乘眾菩薩俱」,接著聲聞眾之後,就是大乘菩薩眾了。菩薩眾舉幾個代表的大菩薩,第一位是「普賢菩薩」,我們剛講完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,這位普賢菩薩就是那位菩薩。第二位是「妙德菩薩」,妙德菩薩就是文殊師利菩薩,我們知道華嚴會上,華藏世界三位聖人,中間是釋迦牟尼佛,一邊是文殊師利菩薩,一邊是普賢菩薩,這三位聖人是華嚴三聖。第三位是「慈氏菩薩」,慈氏菩薩就是彌勒菩薩,彌勒菩薩參與勝會,當然他非常重要,為什麼呢?釋迦牟尼佛一代的教法,現在是末法,末法之後,將來還有滅法,滅法之後,繼續在這個世間來成佛的就是慈氏菩薩。


先舉出這三位大菩薩,這是說「此賢劫中一切菩薩」,賢劫中一切菩薩,那數目就多了!什麼叫「賢劫」呢?「劫」是講時間的一個計算單位,在印度古時候,計算普通的時間,是用年、月、日來計算,時間很長很長的話,沒辦法用那個計算,就用「劫」來計算了。劫的計算,是用什麼方法來算呢?用器世間,比如說我們的地球,這個大地就是器–器世間(自然界),他用自然界的成、住、壞、空,比如這個器世間,從原來沒有,然後慢慢生成了,成的時候叫「成劫」;成劫完成以後,維持一個時候叫「住劫」;然後不能維持了,慢慢壞了,叫「壞劫」,壞劫也有相當長的時間;經過相當時間之後,壞以後就是「空劫」。成、住、壞、空這四段時間,每一段時間都很長很長。我們現在是住劫,住劫是維持一個現狀的那個劫,一個住劫有二十個小劫,小劫又是怎麼計算出來的呢?小劫是按照人的壽命來計算。怎麼計算呢?人最高的壽命是八萬四千歲,那是到了高峰,從八萬四千歲,每一百年減一歲,往下減,減到十歲,這是減劫;減了之後又有增,再從十歲(人的平均壽命),每一百年再增加一歲,一直增,增到人的平均最高壽命八萬四千歲,這是增劫。這樣一增一減,算是一個小劫,二十個小劫是一個中劫,四個中劫是一大劫。我們現在就叫「賢劫」,賢劫的住劫之中有二十個小劫,換句話說,人的壽命有一增一減,有二十個增減–二十個小劫都在這個住劫之內,在住劫之內,有一千尊佛出現在世間,換句話說,在住劫的時候,有一千尊菩薩修成佛果–成佛,因此叫做賢劫。


前面舉出三尊大菩薩做代表,慈氏菩薩「等」,用個「等」字,就包括了其餘沒有舉出名字來的所有菩薩,所有的菩薩就是在賢劫中的一切菩薩,賢劫中一切菩薩的數目就沒辦法計算了。想想看,釋迦牟尼佛出現在這個世間,他也是賢劫中的一尊佛,在這個時候,跟釋迦牟尼佛學法的菩薩有多少?沒辦法數,何況是一千尊佛,所有跟佛學佛法、幫助佛弘法的那些菩薩,有多少?沒辦法計算!所以講「一切菩薩」,用「一切」兩個字包括盡了。


「又賢護等十六正士」,這是賢劫以外的,不在賢劫裏面,這些菩薩有多少呢?很多。先舉出一個名字來–賢護菩薩,「賢護」是一尊大菩薩的名稱,用「等」字代表一共有「十六正士」。在這部經裏舉出的名字,連賢護菩薩一共是十五位,有一位在經文裏沒有舉出來,數目算是十六位,就是十六位正士。「正」是很正直,我們中國讀書人都叫「士」,佛家大菩薩也都叫「士」。所謂正士,是菩薩的另一種名稱,因為菩薩修的是正道,比如阿彌陀經裏講「七菩提分,八聖道分」,八聖道也叫做八正道,做菩薩的一定要學八正道,一定要修行這個。有了八正道,就像一個人走路一樣,路就不會走錯,一定是走正路。要想走正路,在知見上,路一定要很熟,路況不熟,遇到岔路的時候,就沒辦法辨別了。所以菩薩要把從凡夫到成佛的大道(很長遠的學佛大道),認得清清楚楚,換句話說,他的知見非常正–正知正見。拿普通凡夫來說,我們現在都學佛,或是初學佛,或是學了很久,可是在理論方面,我們還沒具備那種能力。如果遇見世間學術界的偶像,世間學術很有權威的,但是他對於佛法一竅不通,他說的一些理論可以影響一般人學佛,我們遇到這樣的人來講一些似是而非的話,我們要是懂得檢查,自己對他所講的話要能夠辨別,他的話是對或不對,是非分得清楚,這樣我們才算有了正見。如果不是如此,我們一聽某人這樣講,他在學術上有這樣的造就,在國內、在國際上都是大師,他的話會錯誤嗎?他這樣一講,我們應該相信他的話囉?他的話如果合乎佛法,就可以相信,如果他的話與佛法相違背,你也相信他的話,那你不是相信真理,而是相信他的學術偶像。這樣的話,我們的知見,正知正見還沒有具備,我們還沒有分辨是非的能力,那我們還不能算是一個正士。


學菩薩道,必得具備正知正見,任何人講的理論,譬如世間的學術界人士,他說他是釋迦牟尼佛再來的,就算他是釋迦牟尼佛,他講的法對不對呢?一切佛法,不管你學那一宗,學大乘也好、學小乘也好,任何一宗都要研究三世因果,對因果都要深信不疑。而且對因果這個法,你要真正有信心的話,你的眼界就開了,過去的事情、未來的事情,你統統明瞭了,這是非常重要的。假如他說他是釋迦牟尼佛再來,他說的道理,他叫你不要相信因果,他說因果是假的。那你一聽,不管他穿的衣服是不是跟釋迦牟尼佛一樣,也照樣不相信他,這樣你才算是在佛法上有正知正見。


有正知正見不是容易的,除了知見方面要正以外,修持方面,還要有修行的功夫,雖然知見正了,有很多善知識就講:「看得破,忍不過」,遇見境界來的時候,我們世間凡夫就被害了,原因就是貪心太重、瞋恨心太重了,還有分辨不清是非,愚痴心太重了!就是貪、瞋、痴,這是根本煩惱。我們研究,為什麼有貪心?貪的是什麼?貪的是世間的財–錢財,色–男女之色,名位–誰不好名?飲食–貪圖好吃的東西,還有睡眠等等。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,這些都引起我們貪求的心理,貪求就是煩惱。貪求心愈重,煩惱也愈重,貪求這些東西是害我們自己的,古時候的大德就講:「財色名食睡,地獄五條根」,一個人下地獄,不是無緣無故的,他就在財色名食睡這五者貪求,而且貪得無厭,不管貪求到或貪求不到,都造了很多罪業,就是損害眾生,結果自己下了地獄。學佛的人大概都懂,都能看得破,雖然看得破,可是境界一來的時候,忍不過!問題在此,他的功夫暫時還做不到。因為這個關係,所以要成為一個正士,談何容易!唯有大菩薩才談得上是正士。


賢護等十六正士–十六位大菩薩,他們的地位雖然比不上前面的大菩薩,像普賢菩薩、妙德菩薩、慈氏菩薩,這三尊大菩薩都是等覺菩薩,等覺菩薩幾乎已經到快要成佛的境界了,當然地位非常高。賢護等十六位正士,不一定能夠比得上這三位,可是他們最低限度也登上地了,是地上菩薩,這是沒有問題的,所以都是大菩薩,遇見那些境界,都不足以影響他們的心理。無論是知見、各種境界來的時候,他們都能夠辨別,破邪顯正,一切都是正知正見,一切的是非、境界都不足以影響他們,這是正士。這十六位菩薩,每一位的名稱都代表這尊菩薩的道德,意思不必講了。


下面從解脫菩薩後面講,「皆遵普賢大士之德」,這些菩薩來學菩薩道,不是賢劫之內的菩薩,他也是要長遠地修菩薩道,修菩薩道怎麼學法呢?下面講「皆」–這些都是,「遵」是遵守,遵守普賢大士之德,「大士」是大菩薩,像普賢這樣的大菩薩,叫法身大士,法身都開發出來了。遵照普賢大士的德,「具諸菩薩無量行願」,「具」是具備,具備了諸菩薩(一切菩薩)無量的行願,都必得要學,學得完完全全的,所有菩薩應該具備的那些行願,都要學得好。「普賢大士之德」在普賢行願品裏講,每個願都是無窮無盡的,就空間來講,無邊的、沒有止境;就時間(劫數)來講,也是沒有止境、永恆的,那種大願要能夠實現。像普賢菩薩的德,他的德多麼廣大!這些菩薩、大菩薩,他既是學菩薩道,要遵照普賢大士的德,就照著普賢菩薩那樣的道德來學,也就是以普賢大士做他的指導良師。


再說「具諸菩薩無量行願」,任何一尊菩薩都要具備、都要這樣學–無量的行願。什麼叫「行」?「行」是六度萬行,一般講六度,講得多有十度。六度不必細講,開始是布施度,布施之中,第一種是財布施;除了布施財物以外,重要的有法布施,用覺悟的佛法來布施;還有你具備了能力,眾生受到種種的困苦艱難,心裏有畏懼的時候,你有能力解除他的畏懼,這叫無畏布施。拿布施這一度來講,就非常不容易,包括財物、佛法、無畏。你想想看,後面那些不必說了,每一度都不是那麼容易的。但是學菩薩道,都要廣泛地自己學,學了之後,就拿來自己實行、度化眾生。六度是概略講,分開來說,太多了!六度包括不盡的萬行,這個「萬」字是形容詞,代表無數的。一切菩薩弘法利生的時候,說都說不盡的,這是他的行。「願」是菩薩發的願,我們常念的四弘誓願–眾生無邊誓願度、煩惱無盡誓願斷、法門無量誓願學、佛道無上誓願成。「無量」包括的是無窮無盡,你學菩薩道,這些行願都要具備,說到最究竟的,就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,每個願王把它擴充擴充,分開來說,都是說不盡的。這是要遵照普賢大士的德,具備一切菩薩無量的行、無量的願。


「安住一切功德之法」,所謂安,是菩薩把他的心,不要放在別處,安安穩穩地住著,住在那裏呢?住在一切功德之法。什麼叫「功德」?先講「功」,功是功,德是德,什麼叫有功?菩薩度化眾生,讓眾生都能覺悟,都能來求覺悟的法,唯有覺悟,他才能夠了生死,不覺悟的話,他怎麼了生死?他就是把世間的學問學得再多,都還在生死當中,在生死苦海裏頭出頭沒,出不來的。必得要覺悟,用覺悟的法門來度化眾生。一開始用覺悟的法門,那些迷惑的眾生不容易接受,要用種種的方法來引導他學,讓他走上覺悟的道路。所以行菩薩道,首先講布施,布施有法布施,隨著有財布施、用自己的能力布施,那多得很!行菩薩道的「功」,必得把佛法讓眾生都能了解,對眾生有這樣的好處,才算有「功」,有功勞了。有了功勞,講因果,有因必有果,這是一定的。有功,這個功就是「德」,就是菩薩所應該得到的這種德。換句話說,你幫助了眾生,讓眾生能夠走上覺悟的道路,他將來能夠脫離生死苦海,以致於最後能成佛,都是因為你做的這種有功的事情,這就是德,就叫功德。這些菩薩有多少?別說菩薩,佛都是無窮無盡的,三世的佛,過去的佛、現在的佛都像恒河沙數那麼多,那菩薩更多啦!那麼多的菩薩,一切的功德,你想想看,那些菩薩所做的功,都是有利於眾生,都是要讓眾生得到好處的,他才能夠成為菩薩。一切菩薩的功德,這些大菩薩把他心裏的念頭都放在功德上面。


功德之法的「法」是什麼呢?「法」這個字,佛家講「法」有特殊的講法,這個「法」字是代表一切的,世間任何事情、任何道理,都可用「法」字做代表,「法」字在這裏代表的就是「功德」,就是菩薩的一切功德。既是有功德,就有一個主體,功德的主體叫做法,安住一切功德的主體上面。什麼叫功德主體呢?任何一尊大菩薩就是功德的主體,像普賢菩薩,我們研究普賢菩薩十大願王,十種大願,你把那些大的行願意思都瞭解了。瞭解之後,在我們的腦筋裏一想,就有很具體的普賢菩薩,這尊菩薩在腦海裏面出現了,在我們心裏就有具體的這尊大菩薩,他就是功德之法。我們把自己的思想安住在普賢菩薩這個法的功德法體上面,我們的心理就自自然然得到淨化了。一般凡夫所貪圖的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,我們自自然然的,念頭就不在那上面,我們的念頭自然就在功德法體上面。有這種修持、這種念頭,這還是講菩薩,講佛,你想想看,我們在台中學的是淨土持名念佛法門,念佛法門是念阿彌陀佛的洪名,我們把我們的念頭安住在阿彌陀佛的洪名上面,你想想看,我們的心就是淨念相繼,你的心裏淨念相繼,那我們凡夫這個身體雖然還在娑婆世界,但是我們的心早就在極樂世界了,我們的心就是清淨的了。你能保持這個狀況來念佛,要得一心不亂,不會難的。無量壽經是淨土三經的一部大經,我們必得研究這部經,研究這部經,我們三部經都瞭解了,然後我們修持念佛法門,理論、修持的方法都明瞭,這樣成就就快了,研經有這麼重要!


下面的經文:遊步十方,行權方便。入佛法藏,究竟彼岸。於無量世界,現成等覺。


中國文字在最古的時候,非常難懂,到了朝,還是不容易懂,以後,文字的文法看起來比較明顯,章法就明顯了,翻譯經典也是這樣。這部經是在曹魏時代翻譯過來的,曹魏那時還是漢文(後漢以後才是曹魏),要找經文的章法、科判,很不容易理清出來。剛才研究的,我們大略說一說:在序分之中,前面有聲聞乘,接著研究大乘的菩薩眾,把十六位菩薩眾(正士)的名稱舉出來之後,就讚歎每位菩薩的德,從那裏開始呢?就從「具諸菩薩無量行願,安住一切功德之法」,這是讚歎那些菩薩的道德。


讚歎道德的時候,分出兩種:一種是他自己的「實德」,實德是本有的德,什麼叫本有的?比如說,我們每個人本來都有真如本性(就是佛性),因為被那些貪瞋痴等等的煩惱,把我們的本性遮蔽、障礙了,我們本性不能發生作用。也就是說,本性都是好的、清淨的、正確的、正知正見的,可惜一受到貪瞋痴這些東西的污染,這些東西就像灰塵一樣,把我們染污了,因此我們得不到正當的用處。我們學佛就是要把那些東西去掉,把污染的東西一層一層去掉,去一分,我們本有的德、本有的智慧就顯示出來一分,從本有的本性上所顯示出來的德,叫實德。實德是本有的德,完全是自己開發出來的,「具諸菩薩無量行願,安住一切功德之法」,這是讚歎菩薩學習怎樣開發自己本有的德–實德。


「遊步十方,行權方便」,這是開始講菩薩的權德,他的德要用出去了。「實德」是自己的,自己在受用;「權德」這個道德,使用出去讓眾生得到好處。權德簡單講,就是用種種的方法,用恰到好處的方法,對什麼樣的人,就用什麼樣的方法,這個方法一使用出去,他就能得到佛法的好處,他就能開悟,這叫權德。「遊步十方,行權方便」講的是菩薩的權德,自己有了實德,然後再開發出來權德,有了權德就有種種的方法,能力就很大,所以說「遊步十方」,十方是十方世界,不但在我們娑婆世界,娑婆世界以外,任何一方的世界,他都能夠去–遊步。遊步可不是到那邊去遊覽,菩薩遊步到十方世界去,都是要弘法利生,要把佛法弘揚出去,度化眾生。不像我們凡夫,到山上去是欣賞風景,不是那麼回事!大菩薩那種境界,還要到外面去遊覽嗎?到任何地方,都是度眾生,度眾生不限於一方,十方世界都去,都去度化眾生。他是「行權方便」,權是用權智,權智就是德,這個權智就是方便。什麼叫做方便呢?就是講道理(講佛法的理論),眾生不容易聽得懂,要看每個眾生是什麼根器,用什麼方法最好,對他最有效果,就用那個方法,這就是佛法所講的「善巧方便」。最善的,而且巧,用得最有功效的,叫善巧方便。那些大菩薩能夠遊步到十方世界,都能行使善巧方便的權德。這兩句是講菩薩的權德。


「入佛法藏,究竟彼岸」,「入」是能夠入到裏面去,入到什麼裏面呢?「佛法」,佛法是覺悟的法,「藏」是什麼?「藏」好像是大倉庫,這表示佛法的一個總彙,全部的佛法,都用一個藏字做代表,都彙合在這裏面。所以我們常講佛經是藏經、大藏經,佛法全部都在經裏面,叫藏。「佛法藏」,佛所說的一切覺悟的法門,佛的法門是無量的,無窮無盡的法,用藏字代表,這些大菩薩都能進入到裏面去。換句話說,他佛法都通了。


下面是「究竟彼岸」,佛法通了是不錯,你功夫用得上,境界就按照覺悟的理論能夠轉得過來。我們凡夫眾生都在生死苦海裏,生死未了,「彼岸」是形容的話,有生死的是這一岸,這邊是在生死海裏面,上了岸就脫離生死苦海,上了岸就是彼岸,脫離生死了,解脫生死了。「究竟」,小乘證了四果,那還不算是究竟,大菩薩是究竟。生死有分段生死、變易生死,不一樣的。究竟到了彼岸,了生死了。這是講,他所以能夠行使權德,是他本身在佛法理論方面(法藏)都能夠進入,自己生死都了了,他才能夠行使權德,本身沒有做到這樣,那怎麼行?佛理、了生死,全部都辦到了。用這兩句讚歎這些大菩薩的德。


「於無量世界,現成等覺」,這兩句照映前面的「遊步十方」,十方世界無量無邊,太多了!有無量的世界。在無量的世界都能夠現成等覺,示現成為等覺菩薩。現在我們娑婆世界,彌勒菩薩就是等覺菩薩,他的道德、能力、智慧,幾乎跟成佛是一樣的,等於現在還沒正式就位就是了,正式成佛就有佛的名分,彌勒菩薩現在在彌勒內院,在那裏等候著將來成佛。這些大菩薩在無量世界都可以成為等覺菩薩,等覺菩薩多得很!阿彌陀經講「其中多有一生補處」,一生補處的等覺菩薩太多了!在其他世界要成為一生補處的等覺菩薩,也要多生多劫地來修,到西方極樂世界就很快。


我們研究淨土三經,把三經互相對照著看,就看出它的重點在那裏。後面講成道,菩薩成佛道的狀況。今天講到這裏,下面的下次繼續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