各位老師、各位大德、各位同修:
請翻開經本第四十四頁,從第三行開始,經文先念一段:棄國捐王,絕去財色。自行六波羅蜜,教人令行。無央數劫,積功累德,隨其生處,在意所欲,無量寶藏,自然發應。
◎法藏以後所修
今天接著上回講的那段,上回講的是法藏比丘在過去世多生多劫所修的情形,包括身業、意業、口業種種度化眾生的情況。今天開始是另外一段,在講表裏叫「法藏以後所修」,法藏比丘修了以後,有那些感應,多生多劫所得的那些功德,包括正報報身的莊嚴,以及依報的種種自在。我們剛才念的,前面是法藏比丘的修持,再來是勸化眾生一起來修持所得的感應。今天研究的這一段,是法藏比丘當生的,當生就是那一生,就成佛了。比如釋迦牟尼佛在過去世,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的修持才成佛,絕不是當生就能成就的;在印度這一生,修道六年就成就,那是今生,在今生以前,已經修了三大阿僧祇劫。我們一般講今生能夠成道,那是沒有注意過去。法藏比丘也是過去已經修持,也不知道經過多少時間,所以這個時候他能夠成就,講這個事情。
我們看經文之前,首先注意:這部佛說無量壽經是比較早期翻譯過來的,不像後來翻譯的經文,科判(經文的結構)比較容易看得出來。早期這部經,翻譯的文字是純粹的漢文,各位要是念過世間漢文的文章,就知道它的目錄很不容易找得出來。要是唐、宋文章,章法很容易就看得出來。無量壽經是早期翻譯過來的,這部經的科判(經文講科判,一般文章叫章法)比較難找。如果找不出來,我們看前後的文字,好像有重複,怎麼說有重複?比如我們剛才念的「棄國捐王」這一段,前面也有,在發四十八願以前,經本從十七頁最後兩個字開始,到第十八頁:「時有國王聞佛說法,心懷悅豫,尋發無上正真道意,棄國捐王,行作沙門,號曰法藏。」前面這段文字跟這裏相同。如果沒有把科判的頭緒理清,前面也講過,這裏又講,這是什麼講法?就很難看得明白。除了這一句,還有不少,前後都有相似的句法。這個句法雖然相似,但絕不是重複的,怎麼不是重複呢?前面講的是法藏比丘的過去世,法藏比丘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的修持,在他成佛的那一生叫做「當生」,在當生以前叫「前」,是過去世,剛才找出來的前面那段,是在過去世的時候,今天研究的這一段,是他成佛當生的時間。這樣科判、章法就清楚了。
從這裏我們也了解,任何一尊佛都是從凡夫發心學佛的,都要經過這麼長遠的時間才能成功。只有法藏比丘發了那樣的願,他的願成就,西方極樂世界成就了,這個時候我們十方世界的眾生來學佛,就能學特別法門,這才談得上當生成就。所謂當生成就,比如我們在娑婆世界,我們這一生成就往生極樂世界,一往生極樂世界,我們在娑婆世界的六道輪迴解決了,到了極樂世界,在極樂世界是當生成佛。分成兩個階段:第一階段,在我們世間當生成就,了六道裏的分段生死;第二階段,往生到極樂世界以後,就在極樂世界當生成就,了變易生死,那個成就是成佛。這在法藏比丘成佛以前,沒有這種特別法,只有法藏比丘發了四十八願,每個願都能實現,成就極樂世界,我們才有這個特別法。所以我們研究佛法,一般經典不能不研究。為什麼?不研究,不懂得教理;研究之後再一比較,我們只有學念佛法門,才能夠當生成就。你學普通法門,無論那一宗,都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功。
這一段共有四小段,剛才念的是第一小段「二力感應」,這小段是法藏比丘這一生要成功,他一方面表現出來自己在修道,同時也勸化一般眾生來行菩薩道,這叫二力,兩者(雙方面)都講。
「棄國捐王」,「國」是整個國家,在過去帝制時代,任何國家都這樣,一個國家裏所有的財產、土地,一切一切都是國君的,都是國王的,他這一切都不要,放棄了。「王」是做國家的國王,王也不要,「捐」是把它除掉,自己放棄掉的意思。「棄國捐王」這句話,就是他連國王也不要了,不但不做國王,他連國內一切的財產、一切的什麼,全部都不要。為什麼這麼做?他必須這麼做。眾生要修持、學佛,我們都了解,學佛是靠我們本有的佛性,佛性是真如本性,就靠這個成佛。我們每個人都有真如本性,但是怎麼樣才能把真如本性彰顯出來、開發出來?我們凡夫貪圖那些外面的假東西,外面一切的財寶、權力、名譽,一切的一切,沒有一個凡夫眾生不去貪求它,這一貪求,本性就迷,怎麼找也找不到。要成佛,首先要了生死,生死未了,怎麼能成佛?要了生死,要問:造成生死的是什麼原因?造成生死的是貪、瞋、癡,我們被這些假東西障礙了,這叫做煩惱障,因為我們凡夫眾生貪圖任何東西,在沒有貪到以前,自己想怎麼才能把它貪求到,貪求到了以後,又怕人家來奪取,都是患得患失的心理在作祟。在患得患失的過程中,一方面要貪求,一方面要防範人家來侵占,就會造很多罪惡的事情,佛法叫做造惡業。惡業一造,生死怎麼了?在六道裏有三途∣地獄、畜生、餓鬼,就墮落到那裏了,出不去啊!了解這個原因,要想學佛、要了生死,就不能貪求一切外面的東西。貪是一個根本煩惱,所以要去「貪」的根本煩惱。
法藏比丘固然在過去世多生多劫都這樣行菩薩道,自己也放棄貪求的這種煩惱,破除這個煩惱,在今生成佛,他還要表現出來。就像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,他在這一生成佛,也是王子,王子是合法的王位繼承人,所以釋迦牟尼佛也是「棄國捐王」,王太子也不要,也放棄將來繼承王位,整個國內一切的財產寶物,全部不要。為什麼?你要學佛成道,不放棄得乾乾淨淨的,絕對不能成就。他雖然在當生已經成佛了,他要行菩薩道,他要教化人家;要教化人家,自己坐在王位上,自己不能捨棄,人家未必相信。自己必得表現出來,我有既得的權力、利益,全部不要。然後他勸化眾生,眾生才真正相信他的話,相信他的話不是假的。所以他必得棄國捐王,每尊佛都是如此。法藏比丘在當生成佛就要這樣,在過去世也是這樣,過去行菩薩道有很多生,大菩薩也是生在帝王之家,能夠繼承王位,他要行菩薩道,本身要做出來給人家看,他也是放棄不要,所以他這一生還是這麼做。
「絕去財色」,「財色」兩個字是五欲的代表,五欲是凡夫眾生心裏貪求的五種東西。那五種東西?第一是錢財–財寶;第二是色,這個色,男的對象是女的,女的對象是男的,男女相對,就貪色;第三是名,自古以來,除了歷史上那些真正的隱士不好名之外,誰都好名,就中國來講,三代以上有不少人不好名的,甚至於想逃名,就怕人家知道他;三代以下不好名的,太少太少了!在現在這個時代,那個人不好名?第四是食,就是飲食,不是指維持基本生活的吃飯,是講到大菜館裏吃山珍海錯的「食」;第五是睡,睡眠的睡。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這五種東西,要凡夫眾生不貪,是很難很難辦到的!但是這五種當中,有的可以不要,有的不能完全不要。比如財、色這兩種可以除掉,世間人不要財產的多得是;色這方面,修道人不必說,就是抱獨身主義的科學家、藝術家,一生不結婚的人也很多,這都可以去掉。名更是虛假的東西!食,吃飯少不了,我們凡夫到世間來,不吃飯活不了,這少不了。雖是少不了,要知道,我們維持生活,不要貪圖吃那些好東西,現在我們台灣社會富足了,城市裏到處都是大菜館,到菜館裏,一餐要吃多少錢?這還不算,一餐之中,水裏的水族動物、天上的飛禽、山上森林裏的走獸,網羅了多少?不但自己貪圖口味,又造了多少殺生的罪業!所以我們修道人,正常的飲食是少不了的,但是不需要殺生。還有,正常的睡眠也不能少,但是不能貪圖睡眠,現在大家都要上班,不能多睡,假使退休下來,在家裏沒事情做,睡太多,睡著睡著,就把身體的毛病睡出來了,不能貪圖的。這五者∣財色名食睡,都不能貪的,一貪就壞事情,就跟道背道而馳,一貪就造業,所以古人講:「財色名食睡,地獄五條根」,造業造得過分,就墮地獄,這麼厲害!
所以法藏比丘要成佛時,除了「棄國捐王」以外,還要「絕去財色」,把財色統統放棄不要,棄絕得乾乾淨淨的,就在那個時候出家修持。每尊佛都表現八相成道,八相成道當中,有一相是現出家相–絕去財色,必須這麼做,這就是告訴人家:要放棄五欲。除了法藏比丘這麼做,釋迦牟尼佛也這麼做,任何一尊佛,你想成佛,甚至於了生死,也都要這麼做。在今日之下,我們能不能做到?要做到實在是難!就因為修普通法門這麼難,我們才要老老實實地來念佛,修念佛法門不出家也可以,你在家裏守住倫常,守住一夫一妻的夫婦之道,雖然色沒有完全戒除,可是這個特別法門准許你帶業往生,它特別就特別在這裏。沒有斷色,能夠了生死,這就特別,能夠離開娑婆世界,往生到極樂世界,一到那裏,自自然然就斷了,在這個世間難斷啊!雖然難斷,要斷也可以斷,但不是這一生能夠辦到的,問題在此。我們了解這個,處處明白:無論如何不能放棄這個特別的念佛法門。即使到了生病治不好的時候,有外道來告訴你:你來跟我學,我可以把你身體的病治好。我們也要考慮考慮,我們的身體(肉體)一定有死的時候,但是要遇到念佛的特別法門,那是多生多劫也難遇到啊!我們放棄念佛,換來把病治好,跟著他學外道,那太冤枉了!這一層我們要了解。所以我們真正念佛,不管遇到任何障礙,包括自己身體有了什麼難治的病時,我們還是要堅持自己的念佛法門。果然能夠堅持,壽命還沒到,病可以用醫藥調養,可以調養好,不怎麼嚴重的病,可以治好的;壽命到了,念佛成就自己往生,這個生命、這個肉體有什麼值得愛惜的?它早晚要報廢的嘛!我們要了解這一層利害。
「自行六波羅蜜,教人令行」這兩句,「波羅蜜」是印度文的名詞,翻成中國文是「到彼岸」的意思,再簡化就是「度」。度是什麼?是比喻話,我們所有凡夫眾生,生生死死的,就像墮落在海裏一樣,受到生死的這種大苦,就像大海那樣一望無邊,所以普通人講「苦海無邊」,所謂苦海無邊,指的就是生死不斷,生死輪迴如同苦海無邊,能夠度脫無邊的苦海,離開苦海就上岸了,登上海岸,那就離開生死苦海。怎麼離開生死苦海?行菩薩道要修行六度,不但自己要修,同時也教人家,「令行」是教別的眾生也照這樣來修行。
六度之中,第一是布施,包括財物的布施、法布施,把佛法告訴人家叫法布施,還有無畏布施,這在前回已經介紹過了。為什麼布施呢?最重要的是去貪心。我們有生死,最大的原因是貪心太重,你行菩薩道,自己照這麼做,也勸人家這麼做,最重要的是去自己的貪心,你行得越多、布施得越多,貪心就去得越多,你的真如本性就容易開發出來,所以首先是布施。第二是持戒,我們在家學佛,最基本的是五戒,還有菩薩戒,出家人的戒律更多。第三是忍辱,忍辱很難!比如我們布施,學著也可以做,持戒也可以持下去,忍辱不容易!人家無故地毀謗、陷害,我們修忍辱,要能夠忍受,種種的包含很多,這很難。第四是精進,一直不要退轉。第五是禪定,有禪定的功夫。第六是般若,有了定功才有般若,才能開發智慧。這是六度,這六度當中,在正法時期,持戒就能成就,但是到後來,只持戒不行,還要講究定功,各宗有各宗修定功的辦法,我們念佛就是修定功,念佛念到一心不亂就是定功。所以六度中,就目前來講,只有禪定功夫是共同的一個原則,禪定是一個正功夫,這是就各宗來講。以特別的來講,我們修念佛法門,念佛就是正功夫,念佛就是禪定,就是定功,其他都是幫助的,就是助功夫。我們了解,念佛正助雙修,持一句名號是正功夫,除此以外,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,一切都是助功夫,一般講求的修養定功夫不是我們所修的,那都是助功夫。菩薩行六度,任何人行菩薩道都要這樣修,當然他修那一宗有那一宗的禪定,禪定是共同的名詞。我們要了解,就我們修念佛法門來講,這六度是助功夫,正功夫是念佛。
他自己這麼做,也教人家這麼做,教到什麼時候?「無央數劫」,行六度,「一個劫數」的時間就很難算,無央數劫的「央」,這個字涵義很多,在這裏當「盡」講,「無央」當無盡,就是沒有盡的時候,這個劫數,數都數不盡的,在這麼長的時劫行菩薩道、行六度法門。「積功累德」,所得的功德就多了,時間越長,累積越多。因為有這樣積累下來的功德,他就有感應,「隨其生處,在意所欲」,生處–生到何處,「處」是地處,隨著他生到什麼地方,生到大富長者之家或者帝王之家,隨便他生在那裏,「在意所欲」,「在」當「任」講,在意–任意,任他自己的意思,他心裏想什麼就如他的意,他想什麼?「無量寶藏」,一切世間的珍寶,無量的,數都數不清,「自然發應」,自自然然來了,不用自己去貪求,意思一想自然就得到了,「發」是發現,「應」是照應他的意思,他心裏想要什麼東西,就有什麼東西。這不可強求,我們常常看到某人不會做生意,可是他就能賺很多錢,或者遇到什麼事情,他自然就能得到很多寶物。要明瞭因果,像這種情況不是強求來的,多半是他過去的因緣,不是偶然的,他是積功累德來的。
「積功累德」需要解釋,前面講財色,甚至於國家的王位,全部不要,這裏為什麼又講「無量寶藏」?這不是前後矛盾嗎?不矛盾,這是自己修行,你行菩薩道的時候,布施重要,布施有財布施、法布施、無畏布施,種種的,你做大菩薩的時候,人家要求你,你要像觀世音菩薩那樣有求必應,但是財寶不必控制在自己手裏,你真正是大菩薩的話,什麼地方發生災難,好多災民需要你救濟的時候,你隨便動一動、想一想,那個財自然就來了,是這樣的。只要你想辦某種事情,你一號召,所有的人力、物力,一下子就來了,他是行菩薩道才講這個,不是自己需要。二力這一段,一是自行、一是教眾生來修行,這一段講過去了。
下面第二小段「事化多生」,就是度化眾生。這指什麼呢?指法藏比丘在這一生要成佛了,他在這一生教人家如何一方面度化眾生,一方面怎麼侍佛,經文這樣說:教化安立無數眾生,住於無上正真之道。或為長者居士豪姓尊貴,或為剎利國君轉輪聖帝,或為六欲天主,乃至梵王。常以四事,供養恭敬一切諸佛。如是功德,不可稱說。
這裏講「教化」眾生,不是法藏比丘生在這些長者家,因為他這一生要成佛,前面那段講「隨其生處」,也是教化眾生要隨其生處,不是法藏比丘隨其生處,這個要清楚。法藏比丘教化那些眾生,要「安立無數眾生」,「安立」是安排他怎麼學道,眾生是無數的。教化那些眾生都能夠「住於無上正真之道」,就是真正要學著成佛,「無上正真」是真的佛道。「或為長者居士」,或者做長者、居士,長者是在修道方面、世間各方面,他是個長者,為人所稱揚的。居士是在家修道的。「豪姓」是大姓,「尊貴」是受人尊重,很貴重的這種人。「或為剎利」,在印度有四大種姓:第一是婆羅門,純粹修行的人;第二是剎帝利(剎利),就是王種,王族的種姓;第三是吠舍,就是商人(做生意的人),還有做農人的;第四是首陀羅,身分更低賤了。後兩種比不上前面這兩種。「剎利」是第二大的貴族,是生在王族的人,屬於皇家這一類的人,「國君」是王者,正式做國王,剎利是剎利種姓的,這是不同的。再來是「轉輪聖帝」,現在沒有轉輪聖王,要在一般人的平均壽命八萬歲以上,在那種時代轉輪聖王才出世,我們現在一般人的壽命不過是幾十歲,一百歲的人很少,壽命是很短的,這個時候沒有轉輪聖王。他或者做轉輪聖帝,「或為六欲天主」,欲界天有六層,叫六欲天,每一層天都有主人,叫天主。「乃至梵王」,在欲界天以上,梵天的王叫梵王。「常以四事」,四事是飲食(吃的東西)、衣服(穿的東西)、臥具(寢具)、醫藥,常常拿這四種來「供養恭敬一切諸佛」,這是供養諸佛,不但是供養,而且是恭敬地供養,我們上一支香、獻一朵花給佛,心裏要有恭敬才有功德,沒有恭敬心不行。「如是功德」,像這樣的功德,「不可稱說」,說不盡的,所得的功德太多太多了!度化眾生來供養諸佛,不論他是什麼身分,貴族、國王,甚至於天上的天主、梵王,都要以這四事來供養諸佛,供養佛才能夠得到佛法。
下面是第三小段「報身莊嚴」,講由這些功德所修得的報身。我們得的人身,就是報身,但我們這個報身是業報身;他這樣做功德,自自然然所得的報身,那不得了!看經文:口氣香潔,如優缽羅華。身諸毛孔,出旃檀香,其香普熏無量世界。容色端正,相好殊妙。
講報身,就是他的身體這種莊嚴,「口氣香潔」,我們一般人要得到不容易,他既有香味,而且又清潔,「如優缽羅華」,像優缽羅華(在印度那時有這種花)自然發出來的香氣,「身諸毛孔」,遍身各個毛孔,毛孔裏「出旃檀香」,在印度的檀香是很好的香料,可是他的旃檀香就特別了,「其香普熏無量世界」,這個香的氣氛,普遍熏到無量世界,這就是他有這個功德,自自然然感應出來的。「優缽羅華」翻成中國的意思,就叫青蓮花,青色的蓮花。我們中國也有蓮花,不過是不是像印度那樣的,那就要加以研究才知道,他自然發出那種香味。下面講「容色端正,相好殊妙」,他的容貌、顏色很端正,「相」是身體各部分長的相貌,非常好,「殊」是特殊,妙到極處了,比什麼都好,這叫殊妙。
第四小段叫「依報自在」,依報是生活的環境,他所需要的一切生活必需品、用具等等。經文是:其手常出無盡之寶,衣服飲食,珍妙華香,繒蓋幢幡,莊嚴之具。如是等事,超諸天人。於一切法,而得自在。
正報那樣好,正報所依賴的環境叫依報,依報也好。依報怎麼好?「其手」是他的手,「常出無盡之寶」,這個寶是無盡的,要多少就有多少,「衣服飲食,珍妙華香」,還有「繒」是絲織品,「蓋」是傘蓋,中國古時候,那些國王或大臣,出門都有傘蓋在前面引導,印度也是這樣,這種蓋是用絲織品繡成的,「幢幡」是旗幟這一類的,這都是「莊嚴之具」,也是很多很多。「如是等事」,像這一類的事,「等」是說不清的,包含很多很多。「超諸天人」,不是普通的,別說人間,天上也比不上,超過了天上、人間。
第一小段,法藏比丘在當生自己修行、教人家修行;第二小段是教化眾生那麼做,第三小段正報莊嚴,法藏比丘自己成佛所得的那種相好,他的香氣熏到無量世界。所以我們現在念阿彌陀佛,雖然在十萬億佛土以外的西方極樂世界,我們就感染他的這種光、這種香氣,七寶池上的香氣,正報、依報,我們都感受到。依報是法藏比丘成佛的依報,最後第四小段講依報「於一切法,而得自在」,「一切法」是萬法,成佛的時候,正報成了佛,依報環境都真正大自在了。成佛以後的事情,下次講。
*山珍海錯:八珍多山野之物,又絕珍異難得,故曰山珍;海味錯雜非一,故書禹貢曰:「海物惟錯」,後因稱海物曰海錯。韋應物詩:「山珍海錯棄藩籬」。(辭海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