各位老師、各位大德、各位同修:
請翻開經本第五十頁,第一行開始,經文先念一小段:若在三塗極苦之處,見此光明,皆得休息,無復苦惱。壽終之後,皆蒙解脫。
無量壽佛的光明無量,講表裏列出兩段來,第一段遇見光明有五小段,前面四小段講過了,這四小段講:放光所照、常光所照,所照有多遠;因為有這樣的無量光,所以得了很多名號;然後講,因為見到這個光消垢生善,「垢」是貪瞋癡,惑業苦能夠逐漸消除,然後就發生善心出來,善心生出來當然就生到善道,能夠生到善道,有善心自然就能夠得到佛法的利益。剛才念的,是遇見光明的最後一小段,這小段講「惡道解脫」,凡是遇見光明的時候,在惡道裏的眾生,惡道就是三途裏的眾生,也都因為這個光就能解脫。
經文講:「若在三塗極苦之處」,「三塗」是畜生、餓鬼、地獄,最苦的是地獄,地獄在三途之中是極苦,苦到極處了!在三途裏的眾生,縱然是在極苦的地獄裏的眾生,要是「見此光明」,「此」是法藏菩薩成佛了,成為無量壽佛,就是阿彌陀佛,見到阿彌陀佛的光明,「皆得休息」,休息是什麼?痛苦可以停止。為什麼?地獄裏的眾生,尤其極苦的無間地獄,「間」是間隔,受痛苦的時間沒有間斷的,受種種像人世間刑罰的那種工具,無間地獄的眾生受了各種的苦,像刀山、劍樹,這些懲罰人的刑具是沒有間斷的,叫無間地獄。即使在那種地獄,如果能夠見到阿彌陀佛的光明,痛苦可以停止,可以休息,「無復苦惱」,在受種種痛苦的時候有很多苦惱,見到佛的光明,痛苦暫停,這個時候就不感覺到那些苦惱。
三途眾生能見光明,苦惱都能停止,何況我們人道眾生,我們一遇見這個光,當然種種的痛苦、苦惱也會停止。比如我們在人間,當然跟三途比起來,人間好得多,雖然好得多,可是想想看,我們人道眾生也是苦得很!自古到現在,不論中國、外國,天下太平的時候不會長久的,過不了若干年,天下又亂。在亂世的時候,妻離子散,家人不能團聚,還有種種災難,衣、食、住、行種種的缺乏不必說,連人生存的安全感都沒有,在亂世的眾生,生命的安全誰來保障?沒有保障,這是什麼時候都會發生的,這是人類的痛苦。即使在太平時候,沒有這種苦難,也有天災,還有人人都有的,無論那一個富貴之家,像古時候做了大皇帝,都有生死的痛苦。這些痛苦是基本的,人人都有。要是見到阿彌陀佛的光,這些痛苦都能壓伏下去。為什麼?阿彌陀佛是無量壽、無量光,這光明一照,我們原來是迷惑顛倒的眾生,生生死死的,不知道何去何從,有阿彌陀佛的光,在我們心裏知道有個辦法可以解決生死問題,我們人道眾生能夠得到這個光,也可以解除無量無邊的痛苦。
就無量壽佛來講,他對十方世界所有眾生是平等的,沒有偏重、偏愛那一道,不論是天道、人道,或是三途的眾生,他的光一律普遍平等地放出來,誰見了,誰得到好處。但是有一種情況,比如我們人道眾生,有人能夠遇見,有人也遇不見,三途眾生更不必說了,能夠遇見的更少!為什麼有這種情況?就是眾生有業力的關係。業是什麼?業是造業的業,造善的事情有善業、造惡的事情有惡業。所謂業,人類一有某種行為,他就自然染上那種習慣,那種習慣就有一種力量,對他未來的行為,自然就有一種引導的能力。譬如做小偷的人,他第一次偷東西,心裏感到很畏懼,偷了一次,這個業造成了,到第二次,膽就壯了,第三次,他簡直是若無其事了。不但如此,第一次偷人家東西,總感覺是不應該的事情,心裏還感覺到愧疚,到第二次、第三次,心裏不愧疚,認為是理所當然的了,到後來,他不這樣做不行,不這樣做,心裏就不舒服。這就是一種業力,一步一步引導他向罪惡走。善有善的業力、惡有惡的業力,我們在六道裏的眾生,大概是善的力量少,惡的力量多,有這些惡業造成功,就是一種障礙,這種力量就把我們障住了,雖然有佛的光明來照,可是我們自己有業力在障礙,感受不到佛的光明。釋迦牟尼佛說過佛力,成佛的人有十力,佛的力量誰能比得了?佛的力量是無窮無盡的,十力是十種大力量,這十力都是無限制的,佛的力量是無限的。還有兩種,眾生心裏的心力也是無限的,另外一種是業力,眾生的業力也是無限的。有三種力量–佛的力量、心的力量、業報的業的力量。所以佛雖然那樣慈悲,他平等地教化眾生,但是眾生的業力不同,惡業少,他可以感受到佛的光明,惡業重,業力很重,他自己感受不到,有這個關係。
這三種力量,成佛的人不必說,已經成就了;還在六道裏的凡夫眾生,應該了解心力很重要!覺不覺悟,就在自己的心,要不要造業,也是在自己的心。心裏一覺悟,造這個業有什麼意思?只有給自己造些痛苦。明瞭因果的道理,然後不肯造業,這就轉。這個轉是從那裏轉?是從自己心力開始轉。所以我們學佛,無論如何要知道「萬法唯心」,一切都從自己心理開始轉變。我們心理一轉變,雖然現在生死未了,還在六道裏,但是只要心裏了解這個道理,自己一轉變,佛的光明,我們就能接觸到。所以「遇見光明」,有的是用眼見,有的是用心見,不一定,種種的途徑很多。並不是我們眼睛看不到光,不是這樣。我們懂得道理,由這個道理,能夠把我們的惑、業、苦壓下去,把它抵消很多,這就是佛的光明在發生作用。所以我們了解,自己的心很重要。
經文說,三途眾生見到光明,這些痛苦可以停止,「無復苦惱」,不再感覺那樣苦惱。解脫是怎麼解脫法?「壽終之後,皆蒙解脫」,惡道眾生雖然見到佛光,並不是馬上就能解脫,一定要到壽命終了的時候才可以得到解脫,我們人道眾生要了解這個道理。比如我們念佛,古代祖師念一句佛,口裏放光,一邊念佛,口裏一邊放光,這是最顯著的。我們念佛,雖然口裏不放光,但是佛號是不可思議的,雖然見不到光,可是我們肯念佛,深信、發願,然後執持名號,自自然然這個光就感受到了。所以我們不要認為,我們念佛念這麼久,好像沒有見過光,也沒有得到什麼感應,不要有這樣的想法。我們念佛只要平平安安的,一切心理都是平靜的,這就是佛光在加被。為什麼?其他各道不必說,三途是苦得很,業障非常深!我們人道眾生,沒有一天,甚至沒有一個時辰,心理能夠平靜下來,不是想到世間這個事情,就是想到世間那個事情,或者想到自己,或者想到自己有關係的人,甚至想到其他的人,種種的這些事情。我們的心就跟著世間的事情上下起伏不定,自己控制不住情緒。看電視、看報紙,看見那些事情,種種叫人煩惱的事情,太多太多了!心理不定。既是自己心理不定就不平,一旦有機會,行為就配合心理,就可能會造業,造了業就要受苦報,這是必然的。可是我們念佛的人一念佛號,即使口不在念佛,心裏想到佛號,我們對那些事情,心理是平衡的,不會像一般人那樣,脾氣很容易就爆發出來,或者心理立刻就低沈下去,那樣心理不會平安。我們心裏只要經常保持一種平靜的心理,這就是我們念佛得到佛的光明,佛在給我們加持,在加被我們,我們應該感到很滿意了!遇見佛的光明這一段到這裏,下一段講聞到佛的光明。
經文先念一遍:無量壽佛,光明顯赫,照曜十方。諸佛國土,莫不聞焉。不但我今稱其光明,一切諸佛聲聞緣覺諸菩薩眾,咸共歎譽,亦復如是。這一段比較長,先念到這裏。
這一段是「聞稱」佛的光明,第一小段說佛的光明普遍都能聞得到,叫「光明普聞」,經文說:「無量壽佛」,釋迦牟尼佛講無量壽佛這尊佛,他的「光明顯赫」,「顯」是非常顯著,「赫」是清清楚楚的,非常明白,看得非常顯著,「照曜十方」,不但照耀我們娑婆世界,以西方極樂世界做中心,往十方照耀,十方世界沒有止境,十方世界的「諸佛國土,莫不聞焉」,十方世界一切佛的國土,所有的眾生莫不聞焉,沒有一個眾生不聞到,聞到就是聽到,聽到有阿彌陀佛的這種光。就人道來講,我們現在以及過去在大陸上,不管學佛或不學佛,很多人都知道阿彌陀佛這句名號,信佛的人念阿彌陀佛,就是不信佛的人,他遇見了什麼事情,往往「阿彌陀佛」四個字就脫口而出。可見念阿彌陀佛這個名號,光隨著就聞到了,因此就感受到阿彌陀佛的光明非常普遍,實實在在是這麼普遍。「莫不聞焉」,不但我們,十方世界佛國土都能聞到。
另外釋迦牟尼佛講:「不但我今稱其光明」,不但我(釋迦牟尼佛說他自己)現在,「稱」是稱讚,「其」就指阿彌陀佛,不但我稱讚阿彌陀佛的光明,「一切諸佛聲聞緣覺諸菩薩眾」,十方世界所有的佛是「諸佛」,還有三乘,「聲聞」是修小乘的,「緣覺」是修中乘的,「諸菩薩眾」是學大乘法門的,這些學佛的眾生「咸共歎譽」,「咸」是統統一致的,「歎」是讚歎,「譽」是來稱呼,說念佛的功德,這叫譽。「亦復如是」–也是這樣,也像我(釋迦牟尼佛)這樣稱讚他的光明。
第二小段是「贊佛往生」,能夠稱讚阿彌陀佛的光明,再來就是發願,將來壽命終了的時候,可以往生到極樂世界(這部經叫安樂國)。經文先念一遍:若有眾生,聞其光明威神功德,日夜稱說,至心不斷,隨意所願,得生其國。
釋迦牟尼佛說:「若有眾生」,假若有任何眾生,只要他「聞其光明」,「聞」是聽到,「聞」字在佛法裏講,涵義比較廣泛,比如學佛的人常聽到「聞、思、修」這三個字,「聞」就包含學習的學。我們從這裏可以了解,雖然從字面上看,是用耳聞的,但是根據廣義的解釋,自己看經、聽人家講,自己到道場裏見到種種的景象,「其」指阿彌陀佛,就聞到阿彌陀佛的這種光明,這個光明「威神功德」,「威」是道德莊嚴的那種威力,「神」是種種的神通,這個神通可不是小神通,他的大神通是不可思議的。這種功德、神通怎麼不可思議?他能夠創造整個極樂世界,而且光明照射到十方世界,沒有止境,這豈是普通的神通?這種功德,只要眾生聞到了,不管憑什麼方式聞到,聞到之後「日夜稱說」,白天稱說,夜間也稱說,「至心不斷」,「至心」是對佛的光明、功德深信不疑,就是至誠心,就憑至誠心,當下就感受這個光明。說實在的,佛法就憑心力,我們眾生的心所以感受不到佛的光,就是自己沒有至誠心,雖然我們現在還在凡夫位,有很多業障,果然我們發了至誠心,「至誠心」是一點點的懷疑也沒有,一點點應付、虛假,統統沒有,沒有任何東西能夠把我們跟佛光障礙起來,這中間隔不了,沒有隔開,當下我們的心就跟佛的光接觸到了,這要憑至誠心才可以。
如果有眾生,聞到佛的光明這種威神功德,只要他日夜稱說,至心不斷,「至心不斷」非常重要!我們睡眠的時候,「日夜稱說」就間斷了,但是至誠心不間斷,縱然睡眠的時候,還是在,沒有斷,如果至誠心一直保持,「隨意所願,得生其國」,這樣就能隨這位眾生的意思,隨他的心意,他的心意是發願要往生到極樂世界,他就能夠得生其國。換句話說,他現在日夜稱說,至心不斷,他發了願,願非常重要,有這個願在,他平時一切平安,在世間生活、工作,儘管這個世間是這樣多災多難,但是只要他至心不斷,他就得到一切平安自在,到壽命終了的時候,憑著這個願力,他就能生到極樂世界去。在阿彌陀經裏講「執持名號」,這就是執持名號,「日夜稱說」就是稱說阿彌陀佛的名號,「至心不斷」是沒有間斷,就是「淨念相繼」,大勢至菩薩教人家念佛就是「淨念相繼」,這個清淨的念頭,佛號一直繼續,不要斷,這樣一定能夠隨自己的願力往生。
念佛的人不要感覺這很難做到,白天、夜間都這樣念佛,怎麼能這樣念佛不斷呢?雪公在世的時候開示過:我們做早晚功課,或者定期來道場集體念佛,這都有時間性的。除此以外,我們從事各行各業,都有正當的業務,都有工作,工作的時候不能念佛,工作是工作。這沒有妨礙的,只要把念頭放在專心工作,我們也是沒有什麼雜念。除了工作以外,平常總還有空閒的時間,在空閒時間,心裏起的念頭就在佛號上面,這叫「憶佛」,這也是大勢至菩薩講的。在心裏憶佛,雖然口裏沒有發出聲音來,心裏只要想到這尊佛,就算是念佛。如果不是這樣,只有口裏一直在念,想想看,怎麼能做得到淨念相繼?「淨念相繼」包括口裏念、心裏想,就是平常有正當的職業,在做正當工作的時候,雖然沒有念、沒有想,憑著我們的信心、願力沒有間斷,還是一樣的,這都算是「淨念相繼」。這樣,對於經文所講的「日夜稱說,至心不斷」,我們不感覺有什麼困難,心裏只要一想到,有空閒的時候,就把念頭放在佛號上,這有什麼困難呢?這樣能夠往生到極樂世界去。
生到極樂世界以後,經文說跟佛一樣,下面經文:為諸菩薩聲聞之眾,所共歎譽,稱其功德。至其最後得佛道時,普為十方諸佛菩薩歎其光明,亦如今也。
這是這一段的第三小段「成果同光」,到西方極樂世界以後,他的成就以至於證的佛果,完全跟阿彌陀佛相同。你看這多麼特別!我們看經文,上面講「得生其國」,就憑著「至心不斷」,「隨意所願」往生去了。往生之後,「為諸菩薩聲聞之眾,所共歎譽,稱其功德」,「為」是接受,接受「諸菩薩聲聞之眾」,在極樂世界的菩薩太多了!諸菩薩,何謂聲聞之眾?原來在他方世界修小乘的,然後發大心,往生到極樂世界去,因為他原來修的是小乘,修羅漢果,所以他往生極樂世界還是叫聲聞眾,實際上他也轉為大乘菩薩了。在極樂世界的大菩薩、各種菩薩以及聲聞大眾,多得很!那些菩薩、聲聞,一看你這位凡夫眾生往生到那裏去,他們「所共歎譽」,共同來讚歎、獎譽你,「譽」是誇獎、稱讚的意思。「稱其功德」,「稱」是稱讚,「其」指往生極樂世界的眾生,你這樣生到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以後,諸菩薩、聲聞眾等等,是那樣稱讚你,稱讚你什麼呢?前面那小段講,你聞到阿彌陀佛的光明,「日夜稱說,至心不斷」,他們稱讚你這種願力、這種至心不斷的修持功夫。
「至其最後得佛道時」,你到了西方極樂世界,雖然諸菩薩聲聞之眾那樣稱讚你,你一方面接受他們的稱讚,一方面自己還在修持,修持到最後,得佛道的時候,就是成佛的時候,「普為十方諸佛菩薩歎其光明」,你普遍接受十方世界的諸佛,十方世界是無窮無盡的佛世界,佛世界的佛多得像恆河沙數那麼多,數不清的!除了佛以外,還有更多的菩薩,「歎其光明」,都讚歎你,你已經成了佛,你的光明也跟阿彌陀佛的光明一樣,十方世界的諸佛、諸菩薩,都來讚歎你的光明,那種情況像什麼?「亦如今也」,十方世界的諸佛菩薩,在你成佛之後,讚歎你的光明,釋迦牟尼佛說「亦如今也」,就如同現在我讚歎無量壽佛的光明一樣。
無量壽佛的光明、功德就是這樣特殊,他在發願的時候,光明就是這麼特殊,他用這個光來普度十方世界的眾生。我們眾生要是感受或遇見光,或聞到這個光,當然也是特殊的,這跟一般的光都不一樣。這個光所以不一樣,就是因為願力太大了!我們任何一個眾生,只要我們發的願,跟無量壽佛的願相合,我們將來就跟佛的光明一樣,佛的光明是「照十方國,無所障礙」,我們將來的光也是無所障礙。以這個無障礙的光來照眾生的心理,度化眾生就非常普遍。為什麼?度眾生就是用你的光來照射眾生,非常有效果!我們眾生有煩惱,才造惡業墮落三途,即使沒有墮三途,在人間或者天上,心裏也有痛苦的時候,還有人我分別、種種的煩惱,這些煩惱在心裏就是染污、不光明,所以我們形容一個人沒有對不起人家的事情,沒有損人利己的事情,他心理是光明磊落。光明磊落,他的心理很清淨,就是無私的,乾乾淨淨,表示他的智慧跟一般人不同。我們了解這點,我們的發願、我們的一切,跟阿彌陀佛的願力一致,將來我們的光明必然跟佛完全相同。
下面是第四小段「說贊不盡」,講佛的光明,說也說不盡,稱讚也稱讚不盡。經文:佛言,我說無量壽佛光明威神,巍巍殊妙,晝夜一劫,尚未能盡。
「佛言」,「佛」是釋迦牟尼佛,釋迦牟尼佛又跟阿難講,「我說無量壽佛」,我說這尊無量壽佛的「光明威神」,他這種大光明,這種功德的威德、神通。光明威德神通是抽象的,要用一個具體的東西或名詞來形容,就用高山,一座大山高高的,人家一看,這座大山好高!我們中國的經書裏也講「高山仰止」,我們對一個聖人或哲人,仰望他、崇拜他,就像對一座高山那樣仰慕。佛法也是這樣,阿彌陀佛的光明威神「巍巍殊妙」,「巍巍」形容山的高,高山巍巍,形容高山那樣高;殊妙的「妙」,本來就是很微妙,所謂微妙,不是一般人能夠想像得出來,也不是一般人能夠說得出來的,這叫妙,這個「妙」再加上「殊」,是特殊的微妙。釋迦牟尼佛說,我要說無量壽佛的光明威神,那種巍巍高尚的特殊微妙,微妙到什麼程度?「晝夜一劫,尚未能盡」,這是形容佛說的情況。
「晝夜一劫」是從上面「我說」一直下來,我這樣說阿彌陀佛那種巍巍殊妙的光明,說的時間有多久?有一劫那麼長。一劫的時間,我們普通人算都算不清楚,而且並不是今天說,過幾天再說,或者過一、兩年再說,是晝夜不停地說,白天這麼說,白天說還不夠,夜間照樣繼續說,就是晝夜不間斷地說,說到一劫那麼長的時間,結果「尚未能盡」,佛的殊妙光明功德還說不盡。要知道,說不盡是誰在說?釋迦牟尼佛,已經成佛的人說還說不盡,你可以想像無量壽佛的光明,特殊到什麼程度!
說到這裏說完了,下次講無量壽–壽命無量,佛的壽命無量,我們只要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我們也是壽命無量,所以下次看的時候,要對照著想,我們在這個世間,一個人能不能活到一百歲?活到一百歲,真正說起來,像一彈指那麼短暫,我們在這個世間的壽命,太短促了!這個下次再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