各位老師、各位大德、各位同修:
請翻開經本第五十八頁,第四行開始,經文先念一小段:目覩其色,鼻知其香,口嘗其味,身觸其光,心以法緣,皆得甚深法忍,住不退轉,至成佛道,六根清徹,無諸惱患。
剛才念的這小段,是接著上回那一段還沒講完的,上回講到極樂世界道場裏的寶樹。這部經前面的結構大致先了解一下:這部經一開始,先講來會的大眾,接著講阿彌陀佛在因地的時候,那時候是法藏比丘,他在世自在王佛面前發四十八願以後,就按照這個願去修行,修成功了,功德圓滿,成就了四十八願,每個願都成就了,同時極樂世界也成就了,本身也證了佛果,就是現在的阿彌陀佛。後來在經文裏介紹極樂世界,無量壽佛的壽命無量、光明無量,再講到極樂世界裏的大菩薩,以及極樂世界所有的眾生,都跟佛一樣的光明無量、壽命無量,這是講正報。正報講完以後,接著講依報,就是極樂世界的環境,首先講全世界都是一片樹林,那個樹林都是七寶生長成的,除了全世界普遍的七寶樹以外,還有阿彌陀佛道場裏的寶樹。
道場的寶樹分五小段來講,第一小段,講道場裏的寶樹非常奇妙,一棵樹的高度以及廣度,在前面經文已經講過,有四百萬里那麼高,樹枝就有二十萬里那麼長,這是非常特別的。第二小段,講到寶樹都由摩尼寶網來嚴飾,摩尼寶網就是如意寶、如意珠這一類的,隨著人的意思,想怎麼樣就怎麼樣,用那種寶來莊嚴。第三小段,講耳聞法音,那些寶樹之間,有微風慢慢地吹動,吹動了寶樹,就演出無量的妙法音聲,那個妙法音聲可說是遍布諸佛國,凡是聞到那個法音,都能得到很深的法忍,一得到深的法忍就住不退轉,然後就耳根清徹,不遭苦患。上次講到這裏。
為什麼第三小段特別講「耳聞法音得忍」呢?就拿我們娑婆世界來講,我們閻浮提眾生耳根最利,比如我們的眼只能向前看,再多也只能看左、右,它的範圍只有這麼寬,但是耳聽的聲音,四面八方都能聽得到,沒有受限制的,這是一層;再說,耳朵聽的比眼睛看的,無論是理解、記憶,比較深刻。在楞嚴經裏講二十五圓通,觀世音菩薩是以耳根圓通,特別從耳根能夠深入,能夠得道,所以講「反聞聞自性」,因此我們用耳根聽法音,特別有效果,這是就佛法這方面來講。我們拿一般人在世間學習來說,無論在那個階段的學校,小學、中學,以至於到大學,你花兩、三個小時看課本,比不上老師跟你講十幾分鐘,用耳朵聽的效果很大。所以在極樂世界很特別,那些樹發出來的聲音,用耳根聽到這個聲音,就能得到很深的法忍,得到法忍,他的耳根就清徹,不遭苦患。所謂不遭苦患,就是一切的痛苦、禍患都沒有了。
今天接著講第四小段,除了耳根以外,其他諸根︱眼、鼻、口(就是舌)、身、意根等等,這樣接觸極樂世界的那些法,都能夠得到很深的法忍。總歸起來講,就是「六根接觸得忍」。
經文說:「目覩其色」,眼睛看外面的色。我們在娑婆世界,五根對五塵,塵是污染的,五根接觸五塵都被污染,這個一般人不了解。什麼叫污染?比如我們喜歡看好看的顏色、很美的形狀,這是色塵;喜歡吃好味道,這是味塵。我們一接觸五塵,就引起了貪心,貪心是一個根本煩惱。這些五塵在我們世界,不學佛就不必說,如果學佛想了生死,要知道五塵不是好東西,但是我們又不能不接觸,所以在這個世間學佛難以成就。到極樂世界,五塵都是說法的,各位看「目覩其色」,這個「色」包括那些寶樹、一切的環境,都是清淨莊嚴的,看了這個色,心裏只有清淨,不會污染,跟我們娑婆世界的色完全不一樣,「鼻知其香」,樹上有花,花有香氣,「口嘗其味」,樹上有花又有果,果有各種美味。不過在極樂世界雖然口嘗其味,不一定就像我們這樣,把果實放在嘴裏嚼著吃,為什麼?吃食物有很多種類,我們吃食物,叫段食,吃的食物有實在的體積,比如水果、米飯,吃的飯是一粒一粒的米煮的,吃到嘴裏就把它嚼爛,吞下去消化,這樣吃食物是段食。除了段食以外,修道的人就知道,還有其他種種的食,修唯識的有識食,還有法味,佛經裏也講「禪悅為食」,懂得很深的理,對於很深的法味了解的話,就有法喜,法喜是精神、心理的一種滋養。不但在極樂世界,我們世間的天上,在六道裏的天道眾生,他的境界高,就不用段食,要了解這個。了解這個幹什麼?在極樂世界的寶樹上有花、有果,這花、果特別了,怎麼特別?只要一看那個果,嘴裏就好像嘗到果實的味道。這我們不了解,以為這算什麼享受?要知道,我們普通人吃飯很辛苦,要用牙齒慢慢細嚼,年輕人感覺不到,到老年沒有牙齒的時候,就感覺到不吃又不行,要吃,沒有牙齒是很苦的事情!在極樂世界那種吃,跟我們不一樣,不像我們這樣粗糙,食物在嘴裏嘗味,不是這樣,這是講口嘗其味。「身觸其光」,身體所接觸的是一片光,有各種光,都是從寶樹裏發出來的。
還有「心以法緣」,除了五根(五根對五塵),「心」就是「意」︱第六識,它的根是第七識,叫意根,第七識(意根)是特別的,意根是抽象的,不像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五根,是四大假造的。意根是心法,第六識靠著意根所對的塵(叫法塵),法塵是什麼?這裏講「心以法緣」,「法」就指法塵。我們眼看的色、耳聽的聲音,以至於口裏嘗的味道、身體所接觸的各種感受等等,這些物體正在接觸的時候是五塵,後來不再接觸,比如我們眼睛過去看的色塵,不是現在看的,或者昨天,或者以前,不論什麼時候,看過的色塵,到後來再回想起來,回想起來的色塵就不叫色塵,叫法塵。色塵是這樣,聲塵、味塵都是如此,我們吃過的食物,後來再想起那個味道、那個滋味,想起的那個滋味就不是味塵,也叫法塵。心是以法塵來攀緣的,攀緣法塵就特別了!我們修道的人,要控制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,比較簡單,因為這五根受到場地、時間、對象的種種限制,因緣條件不具備就不成。第六識攀緣的法塵不受限制,你想想看,在家裏無事的時候,第六識想著這裏、想著那裏,到處攀緣、到處想,這非常厲害!所以我們的妄想難以制伏,就是第六識攀緣法塵,非常難的。在極樂世界,不但五根對著五塵,都是清淨的法音,都是說法的,就是心裏所想的法也是清淨的,因此「皆得甚深法忍」,五塵都是妙法,五根所對的,無一不是妙法,都能得到法忍,而且是很深的法忍。
得很深的法忍就「住不退轉」,不退轉,好不容易啊!我們在娑婆世界學佛,學佛的人多,成就的人大概不多!就拿念佛來講,念佛的人多,真正往生,也不是每一位念佛的人都能往生。為什麼?因為念著念著,然後就退轉,所謂退轉是什麼?「退」是退步,「轉」是轉向,世間有些事情、有些障礙,把他拉得往後退了。尤其在現代這個世界更厲害,整個世界潮流都跟我們修道背道而馳,我們修道的人,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,五塵都會染污我們的心理,都不好,但是世界上那些社會人士,不管什麼樣的人,那個人不爭取、不貪求五塵?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五塵,任何一個眾生都貪求,而且愈貪求愈厲害。整個社會風氣那樣,所以我們念佛的人信念、願力不夠堅定,很容易就被那個風氣感染,就容易退轉。所以我們講,不退轉在我們這個世界很難能可貴!
詳細講不退轉,有三種不退:最淺近的一種叫位不退,位不退是什麼?在蕅益祖師的彌陀要解裏講,修小乘的證了初果,叫位不退,他入了聖流。證初果就斷了見惑,他就不會造業,不會造業就好了,絕對不會墮落三途。第二種是行不退,「行」是菩薩行菩薩道,比如我們受菩薩戒,發願行菩薩道。行菩薩道不是那麼容易的,遇到那些難以度化的眾生、遇到種種的困難,往往菩薩道行不通就感覺退心了。行不退,不管遇到什麼困苦艱難,甚至遭遇眾生種種的侮辱,修持菩薩道絕對不會退轉,不會退轉到自己自修,不管人家,那就退轉到二乘法門去了。行大乘這個行,就叫行不退。第三種是念不退,念頭就更難了,不起念則已,起了念頭就在真理上面、在法性上面,境界更高了。
這三種不退,如果按照娑婆世界修行的位置來比照,位不退是證小乘初果;行不退是別教三賢位的菩薩,要到十行位;念不退,別教菩薩要登地,地上菩薩才能辦得到。可是往生到極樂世界,就算是帶業往生,不管是九品往生的那一品往生,一到極樂世界都是三不退,這叫「住不退轉」。在娑婆世界要得三種不退,很不容易!登地才念不退,必須經過前面地前菩薩一大阿僧祇劫的修行,才能登地,時間非常遙遠!即使得位不退,就是斷見惑、證初果,也不是那麼容易,也要多少生繼續不斷修持,才能破除見惑、斷見惑。到極樂世界都能立刻得到三種不退,所以修普通法門的人不敢相信。
要知道,這部經裏講得多麼清楚,整個極樂世界遍佈七寶樹林,裝飾的是摩尼寶,發出的音聲都是微妙的法音,所以六根所接觸的都是一塵不染。我們在娑婆世界,六根接觸六塵都是污染的;在那裏接觸的,不但不是污染,而且接觸愈多,愈能幫助我們六根清淨。因為這個關係,所以一生到極樂世界就得甚深法忍,住不退轉,「至成佛道」,一直到證了佛果,「六根清徹,無諸惱患」,「六根清徹」就是六根清淨,六根清淨了,才無諸惱患,「諸惱患」是一切煩惱、一切禍患。
我們在娑婆世界的眾生,煩惱多得很!各種禍患也多得很!其他各道不必講,就講人道,無論在那一界做那一行,從事政治的人,就是官位再高,做到國家總統,古時候做了皇帝,都有煩惱、都有憂患!在古時候當皇帝,我們覺得:哦!這多好!其實當了皇帝,隨時隨地都要防範人家來造反、推翻他的政權;除了外人以外,自己家族往往都起災變,在歷史上多得很!這樣看起來,我們在娑婆世界的人道眾生,誰沒有煩惱、憂患?太多了!這裏講「無諸惱患」,就是阿彌陀經裏講的「無有眾苦,但受諸樂」,一切苦惱都沒有。
「道場寶樹」最後一段是「能見即得三忍」,凡是見到這個樹都能得到三種法忍。前面只講得了「甚深法忍」,沒有講那一種,後面這小段講三法忍。經文先念一遍:阿難,若彼國土天人,見此樹者,得三法忍。一者音響忍,二者柔順忍,三者無生法忍。
釋迦牟尼佛告訴「阿難」尊者說:「若彼國土天人」,就講在極樂世界的天、人,所謂天、人,是還沒有證果的,修持的程度比照天道眾生、人道眾生,叫做天、人。那些天、人「見此樹者」,見到前面講的那些寶樹,就能「得三法忍」,能夠得到三種法忍。
想想看,一個普通的天、人,我們在這個世界,天上的情況,我們現在不知道,但是人間,我們現在都在人間,是人道眾生,一般學佛的人,對佛法的理論(三藏十二部裏講普通法門、特別法門的理論),下了很多功夫來研究,都很難研究明白,研究明白之後,還要斷惑,見思惑、無明種種這些,要把它斷除,談何容易!難得很!極樂世界那些天、人,一見到樹,就能得到三種法忍,「法」是佛法,是真理,就是微妙的法,「忍」是修道人的心跟法結合在一起,絕不移到別處去,就是安忍在這個法上面。想想看,安忍︱安安穩穩地安住在甚深微妙的法上面,怎麼會不成功?學佛一定會成功!
有三種法忍:「一者音響忍」,什麼是音響忍?音響是發出有響的音聲,像各種寶樹發出妙法音聲,這是用耳聽的,耳一聽,就能得音響忍。音響忍是什麼情況?得到音響忍,功夫如何?我們要研究,耳朵聞到那個音聲就得到音響忍,比如在極樂世界,前面講耳聞,聞音者聞到妙法音聲,第一步了解的是「空」,得到「萬法皆空」的境界。什麼叫萬法皆空?我們在娑婆世界的眾生,沒有一個人能夠「空」得下來。所謂「空」是什麼?不要講很深的,就講比較容易懂的因緣法,我們在這個世間所看的山河大地,以及我們日常所用的種種東西,吃的、用的、住的,無一不是因緣和合的假相,因緣一撤散,都不存在!甚至於是一個國家、國內的各種社會團體組織,也都是因緣和合的。任何一個堅強的團體,自古以來的任何國家,一個國家成立了,然後又滅亡,那都是滄海桑田,在那裏變化!全都是因緣,因緣一轉變,那些現象跟著也轉變。就這個意義來看,沒有一個真實的法,沒有真實法就是空的。我們在娑婆世界的眾生,誰能夠一看到這些法:哦!這都是因緣和合,都是空的、都是假的。看不出來呀!因為看不出來,所以在社會上你爭我奪的。爭奪的結果,個人與個人之間,互相殺害、仇恨、結怨,一生還不算,生生世世都這樣結怨,整個團體互相對立,這都是看不破!一切都是假法,是空的,看不破,就把它當作真實的。
在極樂世界一聞到樹的音聲,他就得到空相,知道萬法皆空,了解萬法皆空就沒有執著。不執著還不算,只講「空」還不夠,進一步再了解「有」,那個「有」跟我們世間凡夫眾生所講的「有」不一樣,他那個「有」叫「妙有」,很清淨的妙有,他懂得萬法是什麼情況。懂得妙有之後,再進一步,「空、有」這兩者圓融來講,既不偏執「空」的一面,也不偏執「有」的一面,就是心經裏所講的「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」。一般人講「色」是實在有的,你了解萬法的色是「空」的(色即是空);小乘人講「空」,你知道並不是頑空,空中有「妙有」–空即是色,這就是中道。「空」與「有」兩者融合,講中道。所以天台宗講三諦三觀,就是觀空、假、中。所謂「音響忍」,他一聽這個音聲,就能悟到空、有,是非空非有的,空、假、中三種,會歸到中道。
「二者柔順忍」,首先我們要了解自己,我們這個世間的眾生剛強難化,我們人的心理剛強得很,偏執自己的意見,怎麼樣也不肯放棄,所以一般人求學問,都是先入為主,就有成見,有了成見,後來聽到再好的意見,就不肯接受。而最麻煩的事情是執著自己,為了自私自利,怎麼樣也不會放棄。無論任何人,書念得再多、地位再高,他都為自己的權力、自己的利益,只有自己,沒有別人!你跟他講佛法,叫他放棄成見,叫他學道,他很難接受教化。到極樂世界就不是這樣,極樂世界那些寶樹、那些寶樹的枝條,微風在那裏吹動,是柔軟的,耳裏一聽那種聲音、眼裏一看那種動態,心裏就自自然然地柔和了。心裏一柔和就變化了,他從十方世界往生到極樂世界,原來在別的世界帶過去的習氣,帶過去的那種業、那種煩惱,他就能夠斷除,這叫做「柔順忍」。
「三者無生法忍」,什麼叫「無生」?世間的假法是有生,有生就有滅,這是一定的。真正說起來,那叫無生,本來就沒有生。比如我們的本性,你說它是生出來的嗎?本性是本來就有的,不是後來生出來的。所以楞嚴經講本性是「非因緣、非自然」,凡是講生,就是因緣法生出來的,「自然」是自然而有,本性不是自然有,也不是因緣生出來的。人人的本性是本有的,就是無生的。明瞭無生的道理,那一切自在了!大菩薩證到無生法忍,他可以在這個世間度化眾生,一切都很方便,非常自由自在的。我們說入胎、出胎很苦惱,死亡也是多麼痛苦,有生死。大菩薩證到無生法忍,在他眼裏根本就沒有生,那有死?大菩薩來人間度化眾生、行菩薩道,雖然也藉著入胎的因緣,有入胎,也有出胎的時候;度化完了,他要離開這個世間。在我們凡夫眼裏看,是有生死,其實在他看來,完全都是遊戲人間,藉著遊戲人間來度化眾生。他的境界已經證到無生了,就叫「無生法忍」。就是徹底明瞭無生的道理,不但明瞭,而且真正得了(證到)無生的理。
說起來容易,真正在我們這個世間,什麼程度才證得到?詳細講,很麻煩!簡單說,都是地上菩薩。不是地上菩薩,都證不到這三種忍,最後的無生法忍,都在七地菩薩以上。想想看,要經過多少時間來修?但是極樂世界只是天、人的程度,見到樹,就能得三種法忍。
為什麼極樂世界能夠辦得到?為什麼這麼好?下面是幾句結束的話:此皆無量壽佛威神力故,本願力故,滿足願故,明了願故,堅固願故,究竟願故。有五大願力,極樂世界才能有這樣特殊的好處。
「此皆無量壽佛威神力故」,這都是無量壽佛(就是阿彌陀佛)的威神力的關係,由他的威神力所加持的,比如五塵說法,都有阿彌陀佛的威神在那裏加持。「本願力故」,為什麼在極樂世界的五塵都能說法?因為阿彌陀佛在過去發了四十八願,有本願的大力量。「滿足願故」,發了那些大願,有願必成,必定能夠滿願,就是那些願都能夠滿願的關係。「明了願故」,什麼是明了願?得了真正的智慧,就是見到真如本性的時候,得了大智慧,心裏一切的疑惑都沒有了,斷一切惑,一切都明了,這是明了願。「堅固願故」,指阿彌陀佛過去在因地發願以後,絕不被任何因緣轉變,他一直堅持到成就為止,這是堅固願。「究竟願故」,因為有那樣堅固的願,才能到最後究竟,一直到成佛。成就極樂世界那樣美好的環境,都是由這些願力來成就的。
「道場寶樹奇妙」這一段講完了,極樂世界「眾生居處自在」的情況,下次再講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