各位老師、各位大德、各位同修:
請翻開經本第六十三頁,第四行開始,經文先念一段:諸通慧聲,無所作聲,不起滅聲,無生忍聲,乃至甘露灌頂,眾妙法聲。如是等聲,稱其所聞,歡喜無量。
這一段還是講極樂世界眾生居處自在。眾生居處自在分三大類,第三類寶池德水有四小段,第四小段講波揚妙聲,就是六十三頁第一行的「波揚無量自然妙聲,隨其所應,莫不聞者」,寶池德水這一段到這裏結束。下面是「總結定名」,就把前面那幾段總結起來,定一個名稱,分開來講,有種種的聲音,總歸起來講,在極樂世界聽到這些聲音,是幫助求道的。「聲總助道」裏面又分成兩小段,第一小段是「聞眾法聲」,裏面就包括十種聲音,這十種聲音,前面總說是一種,就是三寶聲音︱或聞佛聲、或聞法聲、或聞僧聲,三寶是一種聲音,下面分開說︱或寂靜聲、空無我聲、大慈悲聲、波羅蜜聲、或十力無畏不共法聲,上回講到「或十力無畏不共法聲」,「十力」專門指佛的十種大力量;「無畏」是佛的四種無畏;「不共法聲」是十八不共法聲,也是佛的十八不共法。
今天從剛才念的開始,就講「諸通慧聲」,「通」是神通,「慧」是智慧,「通慧聲」就指有大神通的菩薩,開了大智慧的菩薩,這些聲音、這種神通。在我們世間,釋迦牟尼佛告訴學佛的弟子們一定要先學定功,然後才開發神通;沒有定功,神通不會有的。定功從那些定開始學?先學世間的禪定,就是四禪八定,我們講三界是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,三界的禪定總括起來,叫四禪八定。有定功才能發出神通來,不過各位要知道,世間禪定可以發神通,那個神通不足為奇的。比如在印度那時候,有很多大外道,他們學的也有不少神通,有五種神通,這五種神通雖然都是學定功得來的,但是定力一失,神通也會失掉,靠不住的。因此釋迦牟尼佛教佛弟子,有神通不能隨便顯示出來。這五種神通不足以說是很可貴,最可貴的是漏盡通。「漏」是有漏、無漏的漏,為什麼講漏?凡是有漏的就是生滅法,還在三界以內,漏落在生死的六道之中,還有生死,有漏法還沒有盡,生死未了,雖然得了五神通,不管用,生死還是生死。一定要得漏盡通(這是第六種),這才了生死,才證到羅漢,有漏盡通才可靠。所以我們一提起神通,必得分別實際的情況。
在極樂世界有神通的菩薩很多,菩薩為什麼得神通?當然菩薩學佛一定要入定,有定功夫自然就有神通,有神通幹什麼?菩薩要弘法利生。大菩薩來說法度化眾生,可不像我們凡夫這樣,我們只是勸人家念佛、跟人家講一點佛理,人家聽得進去、聽不進去?我們不知道;我們勸人家念佛,人家肯不肯念?就是肯念,他念得有沒有感應?我們都不知道,大菩薩知道,為什麼知道?他有神通。五種神通之中最管用的是什麼?他心通,比如我們道場裏有這麼多人,一個人是一個念頭,不能說你的念頭跟我的念頭完全一致,沒這回事!各人有各人的念頭,不但如此,同一個人,這個時候是這個念頭,換一個時候是另外一個念頭,這些念頭,大菩薩清清楚楚,任何眾生的念頭都知道,他有他心通。有他心通,大菩薩所說的法、勸化眾生,就針對他的心理,正好合乎他心理的念頭,這當然有效果,絕不像我們凡夫什麼都不知道,這是他心通。
再來是宿命通,大菩薩知道自己這一生的過去、再過去,多生多劫,他自己怎麼來的,當然都知道,不但了解自己,也了解眾生。眾生在過去造什麼業,今生該受什麼報︱過去造的惡業,今生當然要得苦報;過去造的善業,今生應該受福報、樂報。他都看得清清楚楚的,不但前一生,前一生還有前一生,多生,他都看得清楚。既是這樣看得清楚,他了解眾生的業力,他有宿命通就通達眾生的業力。我們知道眾生的業力,力量大得很!佛的力量多大?有十力,前面講,除了佛,別的任何菩薩都沒有這十力。雖然佛有十力,他沒辦法主動把所有眾生的業力消除掉,這辦不到!眾生的業力,一定要眾生自己來解決,佛不能代替他,把他的業力除掉,可見眾生的業力非常嚴重!大菩薩了解眾生的業力,他用適當的方法提醒眾生警覺,讓眾生了解自己的業力,配合他心通,針對眾生的念頭來說法、來度化他,這非常有效果。至於其他的神通–天眼通、天耳通、神足通,釋迦牟尼佛都不太主張佛弟子們表演那些神通,一表演,引起很多社會問題出來。就憑這兩個就足以度化眾生了,一個他心通、一個宿命通,這兩種神通不著痕跡的,他度化眾生,眾生受了度化,一切都是不著相,什麼痕跡都沒有。說顯神通,這就是顯神通,是真正的大神通。所以我們要了解,神通是由定功來的,菩薩度化眾生,當然要有神通,可是大菩薩顯的神通,連被度化的人,以及其他的一般眾生,不見得就看見大菩薩在那邊表演神通,大菩薩不動聲色,事情就做完了,這就是神通。
大菩薩得了種種的神通,所以他度眾生,知道眾生什麼根機。任何眾生是那一種根機,他有宿命通就知道;能夠應機說法、了解眾生的心理,這就是他心通。這些神通都是從定功夫來的,當然修禪定,都是從世間禪定,然後出世間禪定、大定,這麼一步一步來的。我們現在學禪定,學什麼定?別說出世間的定,就是世間的禪定,四禪八定最初機的禪定,我們都還沒有學。那怎麼辦?不要緊,我們學的是念佛法門,念佛法門就用一句佛號求一心不亂,得到一心不亂就證果,一心不亂就是大定,這是彌陀大定。彌陀大定涵蓋世間禪定、出世間禪定,一切都在彌陀大定之內包含盡了,特別就特別在這裏。你如果不了解這個道理,人家教坐禪,你就學禪、學打坐,學打坐的時候,人家有種種的做法,你今天學這個、明天學那個,你學得再多,還是沒有超過世間禪定。你現在瞭解了,就知道照那樣學,不是一生就能學成就的。我們現在學這句「阿彌陀佛」的佛號,又簡單又方便,隨時提起一句佛號,一念相應,只要我們的念頭跟阿彌陀佛的佛號兩者一感應,大定就現前。所以禪宗祖師後來轉到淨土宗,就講「一念相應一念佛」,一念之中相應,這一念之中,就是佛的境界,這個大定絕對不是世間任何禪定能夠相比的。了解這個,我們只管念佛,念佛得了一心不亂,那一切都得到了。
這個功夫說是這麼說,我們現在要真正得一心不亂,當然也不是那麼容易的,得一心不亂就證果了。雖然沒能證果,也沒關係,得一心不亂就斷惑、就證果,沒有斷惑,要伏住惑。什麼叫伏住惑?見了世間的財色名食睡,種種引起我們欲望、引起我們貪心的時候,要把貪求心壓伏住,不讓它起來,就能伏住惑。貪心是一種,瞋恨心也是這樣,當我們要發脾氣的時候,馬上就知道,不讓脾氣發出來,讓它平下去,這就是伏惑。其他的癡、慢、疑,根本惑很多,我們只要自己伏得住,長期能夠伏得住,沒有斷,什麼叫沒有斷?種子沒斷,種子存在,遇到適當機會就能往外發,斷了種子就是斷惑,沒斷種子就是伏惑。我們果然在平時常常能夠伏得住惑,這個功夫用得好,雖然沒有斷煩惱的種子,到臨命終的時候就能夠帶業往生。一帶業往生到極樂世界,就聽到這些法聲,一切的惑(煩惱)自然很快就能斷,這是學念佛法門的特別。別說我們現在是末法時代,就是像法時代,不修念佛法門,學了普通的定功,也不是一生就能成就的,要多生多劫,然後才有成就。所以現在末法時代,要想這一生就能成就,所謂成就,就是離開六道輪迴,除了念佛法門,還有其他第二個法門嗎?沒有!
通慧聲,「通」是神通,我們知道了。「慧」是開智慧,智慧也是這樣,必得斷煩惱、斷了這些惑,斷一分惑就開一分智慧,斷十分惑就開十分智慧。怎麼斷惑?修普通法門也是先把惑伏得住,然後斷,斷了之後,你的真智慧開出來了。為什麼斷惑才開智慧?智慧是我們每個眾生從本性裏發出來的,因為有這些煩惱(這些惑)把它障礙住、蓋住了,我們的智慧發不出來。世間有很多聰明的人,人家也說他有智慧,教育家用智慧測量表,量智商有多高,也不能說他沒有智慧,而且那些智慧也是從本性出來的,雖是從本性出來,可是那個智慧受污染,受了污染,它的用處非常有限,不但有限,而且副作用很大。你看曹操、王莽這些人,你不能說他們沒有聰明智慧,可是他們被污染,他們所受的污染比任何人都深,染得非常厲害,結果造的罪惡、罪業,比任何人都多,這是它的副作用。我們這裏講菩薩開的智慧,是斷了那些煩惱,斷一分煩惱,就開一分智慧,斷了一分,障礙去了一分,智慧開的是純正的智慧,這個智慧沒有污染的,這個智慧才管用,才是純正的。
在我們娑婆世界修普通法門、學一切佛法,斷惑非常難。在娑婆世界沒有斷惑,能夠伏惑,到西方極樂世界很快就能斷見惑、思惑;斷了見思惑,還有塵沙惑,塵沙惑也不必很長的時間,也是很快就斷了;再來是根本無明,在我們世間,要斷根本無明談何容易!到極樂世界也容易斷。為什麼呢?因為那些環境、一切的聲音,統統是妙法。凡是聽了樹上風吹的聲音、水裏發出的流水聲、空中的樂聲,一切聲音無非是演說妙法,隨著各人的程度,你到什麼程度,你聞的就是那種法,非常輕鬆自在的,所以成就那麼快。
「無所作聲」,「作」是造作,「無所作」這種聲音,說的是「無所作」的道理。比如天台宗講藏、通、別、圓,圓教是最高的法,修四諦法門︱苦、集、滅、道。小乘修藏教,初步功夫是生滅四諦,講苦、講集、講滅、講道,講生滅法;通教講無生四諦;別教菩薩講無量四諦,要破除塵沙惑,講無量的四諦;到了圓教,講無作四諦。「無作」是純粹就本性講的,本性不是一切造作出來的,是本有的。「無所作聲」是純粹就本性講的法,純粹講無為法,講無為的道理。無為的道理跟有為的道理相對,我們世間講某人很有作為,不錯,我們人生在世間,都應該有一番作為,無論是那一界的人物必須有所作為。但是應該了解:一切的作為,你的事情做得再大,古時候做到大皇帝,誰能比得上?那也是作為,那都是有為法。金剛經裏有句話很重要: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」,世間一切有所作為的法,你造作出來的,就像做夢、像水上的泡泡、像影子,那樣虛妄不實。所以我們學佛的人,儘管我們在世間要做一番事業,要做對社會人群有貢獻的事業,但是要了解,再大的貢獻,我們也不要執著,一執著就變成有漏法、有為法。中國的老子也是大哲學家,他曾講過「功成而弗居」,你對人類社會有多大的功勞,成功了,「而弗居」,「弗」當「不」講,有再大的貢獻、功勞,不要居功,這樣你才能把有為法轉成無為法。我們做一切善事、做一切事情、做一切功德,不要著相。不著相就是自己不要居功,事情做完了,心裏還是清清淨淨、空空洞洞,一絲毫的念頭都不存在,你這個有為法就能夠轉成無為法。無作聲完全從本性出來,本性一絲一毫都不是有為的,都不是由人工做出來的。
我們學道、學佛,就是學覺悟法,覺悟什麼?覺悟我們本有的本性,就因為煩惱很多、障礙很多,我們的本性發不出來。學佛就要去障礙,去凡情俗見,把凡情俗見去乾淨,就成功了,普通法門是用這個方法。這個方法說起來容易,做起來的確不容易!我們在世間,任何我們所想的,無一不是凡情俗見、世俗知見,這是凡夫的情況,任何人也捨棄不了,要放棄,談何容易!所以我們學念佛法門,凡情俗見放棄不了,可以把它壓伏住,帶業往生,一往生極樂世界,成天聽的聲音就是無所作聲,一聽那個從本性出來的聲音,講的完全是本性上的道理,我們的智慧、功德當然很快就發現出來。儘管釋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講無所作聲,我們不了解,就算了解,把話聽明白了,我們再用功夫,實在是用不上,到極樂世界一聽就明白,一明白就用上了。
「不起滅聲」,「起」是生起來、發生的意思,一件事情或任何一種現象發生,叫「起」,世間萬法有生起來,就有消滅的時候,這就是生滅法。眼前我們的一舉一動、一個心動起來,這個心動隨著就滅掉,任何事情也是這樣。自古以來,開國的那些帝王都是了不起的,就拿秦始皇來講,他那種雄才大略,把六國都滅掉了,成為萬世一統,大功告成了,但是就在他統一的時候,滅亡的機、那種事實,同時就起來了。所以世間萬法有生起,跟著就有消滅,任何事情都是如此。我們學佛的人,總得要覺悟這一點。覺悟這一點有什麼好處?覺悟這一點,任何事情看得開。一般說:「你要看開一點」,看開怎麼講?怎麼能夠看得開?必得明瞭生滅法,有生有滅,生生滅滅的。以大的方面來講,它有一段時間生起來,維持一個時候,然後就滅。就拿我們人生來講,從出生到少年、壯年、老年,到最後有滅的時候,就是死的時候,這是一期。就短暫的時間來講,我們的念頭隨時起、隨時滅。我們看自然界,好像維持很穩定,那有穩定?隨時在變化!變化就是生滅。「不起滅」,起滅就是生滅,在「起滅」上加個「不」字,「不起滅」就是沒有生滅,沒有生滅就是講無生的道理。我們在這個世間,誰了解無生的道理?生滅的道理都還不懂!這些生死凡夫都把生滅法當作實在的,所以他才盡量爭取,取到以後,就牢牢地抓住不放,都把假法當作真法。本來到人間來已經夠痛苦的,他不了解生滅法,把生滅法當作真實法,就造成更多、更大的痛苦。所以在佛看起來,眾生都是很可悲的,也很可憐憫的;大菩薩看眾生,也是很可悲、很可憫,值得同情的。我們在這個世間,要了解生滅法也不容易,要了解無生的道理更不容易!所以我們修特別法門,伏惑帶業往生,一到極樂世界隨時都能聽到「不起滅聲」,就是聽到無生的道理。在那裏聽到無生的道理,不像我們世間這麼困難,容易得很!一聽就明瞭,一聽明瞭的時候,當下就能得到真理。
再來是第十種聲音,所謂十種聲音,為什麼講十種?十種聲音代表一切的聲音,華嚴經裏,不講法則已,講任何一個法就是十種,「十」是個圓滿的數目。所以從三寶聲到這裏,一共十種。「無生忍聲,乃至甘露灌頂,眾妙法聲」,這一句是一種聲音,這種聲音,主要是無生忍聲,「無生忍」就是無生法忍,不但見思惑斷了,塵沙惑也斷了,才得到無生法忍。到了無生法忍,地前要經過一大阿僧祇劫來修,才能登地;從初地到第七地又是一大阿僧祇劫;從第八地到修滿十地,到了等覺,又是一大阿僧祇劫,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。無生法忍是證到地上,總要到七地、八地以上的大菩薩地位,才真正到無生法忍。所謂「無生」,一切都不是造作來的,本來無生。為什麼這樣?「生」,前面講過,有生就有滅,「無生」是無生無滅,就是不生不滅的境界。到了不生不滅的境界,用這種功夫到這種境界,高到那種程度!
下面「乃至甘露灌頂」,先講「灌頂」,密宗有灌頂的方法,他學到什麼程度,他能夠承受密法,才給他灌頂,行灌頂禮。密宗以外的顯宗,「顯宗」是什麼?密宗以外的大乘各宗都是顯宗,明顯地把教理、修持的方法說出來,這是顯宗。顯宗行灌頂法,普通講,到了等覺菩薩,由諸佛來授他灌頂禮。灌頂禮有種種的方法,有的放光,放光明來灌頂;有的用言語演說,這裏用「甘露」,就是用香水來灌頂。聽了無生法忍的聲音,乃至於甘露灌頂的眾妙法聲,聽了那種高等境界的法聲,這是第十種聲音。綜合這十種聲音就涵蓋一切的妙法聲音。
以下是結束的話:「如是等聲,稱其所聞,歡喜無量」,「如是」指前面十種聲音,像這樣等等的聲音,「稱其所聞」,「稱」是相稱,什麼叫相稱?在西方極樂世界是三根普被,我們在娑婆世界念佛也是三根普被,上、中、下,任何一種根器都能學這個法門,到了極樂世界也是三根普被。看你是那一種根器,程度低的,聽這種聲音也聽得懂;中等根器的,聽這種聲音,道理又深一層;上等的智慧聽那種聲音,又更深一層。不管怎麼樣,你是那一種根器的人,程度是怎麼樣,由淺到深,人人都能聽得懂,都能得到好處,這叫「稱其所聞」,都能得到法的利益,都是「歡喜無量」,任何人聽到那種聲音都發出無量的歡喜。十種聲音講到這裏。
下面講聽到這些聲音「隨順義法」,各有所得,得到什麼?有三大類:一是「義」,懂得什麼意義;二是「法」,懂得那些妙法;三是「果」,得道了。一共有三條經文,先念一遍:隨順清淨離欲寂滅真實之義,隨順三寶力無所畏不共之法,隨順通慧菩薩聲聞所行之道。
「隨順清淨離欲寂滅真實之義」,這是講隨順「義」,比如寂靜聲、空無我聲、大慈悲聲,隨順這些聲音,就得到清淨、離一切欲,得到寂滅真實的義理。「隨順三寶力無所畏不共之法」,這是得了妙法,「三寶」是前面講的「佛聲、法聲、僧聲」,「力無所畏不共之法」就是十力、四無畏、十八不共法。換句話說,在極樂世界那些眾生聽到這些三寶聲,聽到這些十力、四無畏、十八不共法之後,就隨順那些「法」,一聽就得到那些法。「隨順通慧菩薩聲聞所行之道」,就是聽了「諸通慧聲,無所作聲,不起滅聲,無生忍聲,乃至甘露灌頂,眾妙法聲」,聽了這些聲音之後,就指那些通慧菩薩、聲聞眾等等所行的「道」,那些得了神通、開了智慧的通慧菩薩,以及聲聞等等,隨順他們所行的道,聽的人也得到那種道。到這裏為止,是眾生居處自在這一大段,到最後是總結定名。
總結各種聲音來助道,有兩小段:一是聞眾法聲、一是隨順義法,剛才念的這三條就是隨順義法,到這裏說完了。這一大段定一個名稱,下面講:無有三塗苦難之名,但有自然快樂之音,是故其國,名曰安樂。這一大段結束了。
「無有三塗苦難之名」,「三塗」是地獄、餓鬼、畜生,叫做三惡道,在阿彌陀經裏講「尚無惡道之名,何況有實」,惡道的名稱都沒有了,那有實際上的惡道?就是「無有三塗苦難之名」,三惡道那種苦難,連名稱都沒有,實際那有三途?沒有的。既是沒有三途,「但有自然快樂之音」,「自然」現出來的,包括前面所講的那些聲音,你聽得懂那些法,得到法的快樂;聽不懂法,聽到音樂,也非常美,也是一樣快樂。「是故其國,名曰安樂」,「是故」是所以,所以那個國土(阿彌陀佛那個國)的名字,就定名叫做「安樂」。在這部無量壽經裏叫「安樂」,在阿彌陀經裏叫「極樂」,意思是一樣的。這是居處自在,下面是「眾生受用安樂」,下回講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