各位老師、各位大德、各位同修:
請翻開經本第六十四頁,第二行最下面一個字開始,經文先念一小段:阿難,彼佛國土,諸往生者,具足如是清淨色身,諸妙音聲,神通功德。
◎眾生受用安樂
上週把極樂世界眾生居處自在那一大段講完了,最後講到極樂世界的眾生,聽聞各種妙法音聲,然後隨順那些聲音得了很多的法,由於聽到的只有智慧,沒有三途苦難的名,只有自然快樂的音聲,所以那個國叫安樂國,「安樂」就是阿彌陀經裏講的「極樂」。請看講表,剛才念的經文屬於「眾生受用安樂」這一段,「眾生」指極樂世界的眾生,包括在極樂世界的大菩薩、聲聞(已經證果的),以及剛生到極樂世界還沒證果的,全部都叫眾生。「受用安樂」是一切受用非常安然快樂。這一段裏有四小段,剛才念的是第一小段「生相妙好」,講眾生的相貌都像佛那樣,具備了美好的妙相。
「阿難」,前面那段結束以後,釋迦牟尼佛叫阿難尊者說,「彼佛國土」,阿彌陀佛的安樂國土,那個國土裏「諸往生者」,從十方世界往生到極樂世界的眾生,「具足如是清淨色身」,「具足」是完完全全都具備,非常充足,一點欠缺都沒有,「如是」是像這樣,具足像這樣的「清淨色身」,身體清淨的。凡是有形狀的,像我們人的身體,都叫「色身」,在極樂世界當然有色身,不過跟我們世間的色身不一樣。我們世間的眾生,在人間的人道眾生是胎生的,其他高等動物,像牛、馬,野獸像獅子、老虎,也都是胎生。這些胎生都藉父母兩性的這種緣分(都是物質的),藉物質的緣分成就自己的色身,「色」在這裏講,就是物質的。我們這個物質的身體,絕對不能跟極樂世界的物質相比,我們是胎生,極樂世界是蓮花化生。你看,蓮花多麼清潔!我們娑婆世界的蓮花已經非常清潔了,但是我們世界的蓮花雖然清潔,還是從很污濁的泥巴水裏長出來的。所以古人講「出污泥而不染」,從污泥裏長出來,卻沒有染上污泥。雖沒染上污泥,還是從污泥裏長出來的,極樂世界的蓮花不是這樣。極樂世界的蓮花,諸位想想看七寶池裏,「池底純以金沙布地」,用金子的沙做池底,多麼清潔!七寶池是七種寶物做的池子,那個水是具備八種功德的水,在那樣好的池子裏長出來的蓮花,我們往生到極樂世界,就在那樣清潔的蓮花裏化生,所以「具足如是清淨色身」,跟我們世間絕對不一樣。
極樂世界的諸往生者,都是那樣的清淨色身,現出來的身的形狀,就跟佛的三十二相一樣。佛有三十二相,每種相都是清淨的。蓮花化生的人都是清淨色身,換句話說,人人都具備三十二相。在我們世間具備三十二相,談何容易!要成佛,再有,是轉輪聖王,那是大菩薩顯示出來的,絕不是普通人能夠有三十二相。到極樂世界就有三十二相,還有「諸妙音聲」,說話發出的音聲都非常微妙的,前面聽那些說法的那種聲音,當然眾生的音聲也差不多,也具備那種美妙的聲音。還有「神通功德」,前面講通慧菩薩有神通、智慧,這裏講諸往生者都有神通、有功德,這是第一小段。
第二小段講「諸具天然」,「具」是用具,「諸具」是各種器具,極樂世界一切用具都是天然的。我們在這個世間,使用的用具都是人工製造的,穿的衣服是人工造的、住的房屋也是人工造的。過去吃的食物是從土裏長出來,是天然的,現在的食物不是天然的,從市場買回來的很多食物經過加工,加工的食品有很多化學成分在裏面,像防腐劑,這些東西不是天然的。過去喝的水是天然的,我們現在喝的水也不是天然的,因為水源污染,水也不是山裏很清的水,流出來被污染之後,自來水廠用藥物把那些污濁的東西處理掉,我們看水很清,其實是經過藥物處理過的。我們生在現在的世界,想用自然的食、衣、住、行,談何容易!愈到後來,恐怕愈享受不到天然的!極樂世界的眾生,使用的各種用具都是天然的,請看這段經文:所處宮殿,衣服飲食,眾妙華香,莊嚴之具,猶第六天自然之物。
「所處宮殿」,在極樂世界的人,他們所居住的房屋是宮殿,在我們世間,古代只有皇帝、君主,才能住宮殿,普通人那有宮殿住?可是在極樂世界,一切眾生住的都是宮殿,而且講宮殿,只是借用我們世間的名稱而已,在我們世間,不論古代皇帝的宮殿、現在任何國家的總統府,根本沒辦法跟極樂世界的宮殿相比。為什麼?我們這個世界的大皇帝所居住的宮殿,一磚一瓦都是人工建造的,不是天然的;它這個宮殿是天然的,不是人工建築的。再說「衣服飲食」,穿的衣服、喝的飲料、吃的飯食這些東西,「眾妙華香」,各種的花、香,還有「莊嚴之具」,就是裝飾品,我們世間也有裝飾品,房屋裏的裝潢、身上所戴的裝飾品,很多很多,可是我們這些裝飾品都是人為的。極樂世界怎麼樣?看下面這句:「猶第六天自然之物」,在那裏住的房屋、穿的衣服,吃的、喝的飲食,還有花、香、莊嚴的器具,全都猶如我們世間第六天的自然之物。注意「猶」字,「猶」是比喻,如果不講「猶」,就是第六天的自然之物了,那又不行!我們世間第六天的自然之物,跟極樂世界那些東西相比,不知又差了多遠!在經文裏只能說「猶」,我們這個世間,人間的東西都沒辦法比,只好舉出三界的欲界天第六層天,拿第六層天上的自然之物,讓我們了解一下,也只是相似而已。
我們這個世間有三界,第一層是欲界,欲界有六層天、人間、三途,第二層是色界,色界有四種禪天,第三層是無色界,有四空天。現在講欲界天,為什麼叫欲界?因為有三種欲望的心理,生在欲界的眾生都有三種基本大欲,第一是飲食之欲、第二是睡眠之欲、第三是愛情之欲(就是男女情愛),這三種欲望構成欲界。連欲界天的第一層到第六層,都有這三種欲望的心理,隨著欲望愈淡,所在的天愈高,他的境界享受愈好。欲界天第五層叫化樂天,「化」是變化,一切用具都是自己變化的,不需用任何勞力。我們人間的衣食住行,生活的一切用具,都要憑自己付出多少的努力,不管用體力、用智慧,反正都要付出努力,才能得到報酬。在第五層天,自己想變化什麼就有什麼。到了第六層天,叫他化自在天,更進一步,不需要自己變化,人家給他變化好了,叫「他化」,「他」是他人,由他人變化好了,他來享受。換句話說,第六天一切的用具,包括飲食,統統由第五層天供給,變化好了,就安安逸逸地享受。所以第六層天一切「自然之物」,非常自然變化出來的,不是用種種的人為造成的。在極樂世界統統是變化的,也都像第六天一樣,不用自己變化。我們實在沒什麼好比喻的,比如我們現在乘飛機,有航空員服務,不用我們自己開飛機,可是還要自己買票;家裏的一切用具,你看電視,甚至使用機器人代替你工作,你還要用遙控器控制。這個「他化」,不用那些東西,心裏的念頭動一動,想要什麼,就自然出現在面前了,在極樂世界統統是這樣的。
講這一小節,我們要注意:在極樂世界,好像都很享受!我們凡夫如果不講享受,那何必到極樂世界去?就因為我們在娑婆世界沒有這些享受,雖然現在的科學比過去進步多了,我們現在要到世界上的任何國家,一上飛機,很快就到了,在古時候辦不到!古時候那有這種成就?但是儘管發展到什麼程度,你的享受無論如何也比不上極樂世界。最重要的是,我們世間人的壽命是有限的,一輩子辛辛苦苦的,財富有了、政治地位也有了,可是等這一切都有了,古時候那些大皇帝憑他那種雄才大略,一切都得到了,四海之內都是他的,可惜這個時候,在人間活不了多久了!這一層,講起來沒辦法跟極樂世界比,極樂世界眾生的壽命跟佛一樣無量。講享受,十方世界都不能跟極樂世界相比,不過話說回來,雖是不能相比,那種享受也是順乎十方世界眾生的心理而說。到了極樂世界,心裏的境界一天一天轉變,愈轉變,境界愈提高的時候,就是他的修養、他的智慧、他的功德,一天一天昇華的時候,逐漸有更好的享受,比這個還要好。這只不過是順乎我們凡夫的心理,說這些好的享受而已。到那時候,更高的享受比這個還要微妙,必得到那個世界之後,親身體驗才了解,那種更高超的享受,絕不是有形的享受能夠相比。我們可以拿一些世間的事情相比,普通人總覺得,衣食住行,一切都很好,穿的很好、住的也很華美,出外有很好的車輛,坐的飛機也是最好的,這就不錯了!但是真正懂得享受的人,不在這些物質上面,而是在精神(心理)上面的享受。心理上的享受,比如在藝術上,聽最美妙的音樂、欣賞美術畫的美感;好樂文學的,沉浸在文學氛圍裏;研究學術思想,領悟很深的道理。這都不是任何物質所能取代的,超過一切物質享受。一切物質的享受,享受完了,一切都沒有了;精神上那種美妙的享受是長久的。所以經文講的,都是順乎十方世界一般人的心理說的。一旦到了極樂世界之後,還有比這個更高層次的精神享受。
下面講第三小段–「飲食自在」,吃的東西、喝的飲料,都是自在的。這段經文還是先念一遍:若欲食時,七寶鉢器,自然在前。金,銀,瑠璃,硨磲,碼碯,珊瑚,琥珀,明月,真珠,如是諸鉢,隨意而至。百味飲食,自然盈滿。雖有此食,實無食者。但見色聞香,意以為食,自然飽足。身心柔輭,無所味著。事已化去,時至復現。
這段文字是講飲食的時候,往生極樂世界的人,「若欲食時」,若是想到要吃飯的時候,「七寶鉢器」,七寶就是那七種寶物,釋迦牟尼佛在印度那個時候,是用「鉢」盛飲食的,現在我們到出家人的道場裏,好多法師們吃飯還用鉢,我們普通人用碗。七寶鉢器就「自然在前」,出現在面前了。七寶指「金、銀」,這我們都知道的,「瑠璃、硨磲、碼碯、珊瑚、琥珀、明月、真珠,如是諸鉢」,這些寶所成就的鉢,是飲食用的鉢,「隨意而至」,隨著自己的意思,心裏愛好那一種寶,愛好金鉢,金鉢就現前,喜歡瑠璃鉢,瑠璃鉢就現前,這些鉢是「隨意而至」,「至」是出現在你的面前,這是講盛飲食的鉢。鉢裏所盛的飲食是「百味飲食」,喝的飲料、吃的食物,有各種味道。在我們世間,春秋時代的齊國,有「易牙調五味」,易牙是當時最好的大廚師,他可以調和五味。在極樂世界是百味,百味只是概略的數目而已,其實這個味道何止一百味?太多太多了。百味飲食「自然盈滿」,「盈滿」指什麼?指那些鉢,各種鉢隨你的意思都來了,鉢裏所盛的,有喝的、有吃的,各種美味都有,那些美味的飲食自然盈滿,「盈」是實實在在的,「滿」是豐滿。過去形容富有之家,就說「盈實之家」,他家裏的財富很滿、很盈實、很充實的。這是鉢裏百味飲食盈滿,是自然的,那些鉢現在你面前,每個鉢裏都有百味飲食,自然在裏面充滿。
「雖有此食」,雖然有這些飲食,「食」包括「飲」,上面說飲食,這裏講食就包括飲,這麼多的飲食,「實無食者」,實際上那些往生的眾生,沒有人真正在吃。為什麼?我們都是凡夫的觀念,境界轉變不過來,也想像不到。我們人道眾生所吃的,叫做段食。段食是什麼?比如我們吃的米飯、吃的菜,都是很粗的,要從口裏吞下去,還要先用牙齒把它嚼爛了,然後才吃下去,吃下去要經過胃、經過腸子消化,消化完了,肚子餓了又得吃,這是很麻煩的事情,這叫段食。在我們世界,境界高的人,除了段食,還有精神食糧。一個人沒有精神食糧,只靠物質的食糧,吃得再好,他的健康還是有問題的,這我們要了解。一個人成天吃的營養再好,他精神始終憂愁苦悶,或者其他種種的煩惱多,那他的身體一定不會很好。為什麼?他心理這部分,沒有精神食糧,這是我們要注意的。所以任何凡夫眾生,那個人沒有生過病?尤其在現代,我們的精神食糧非常缺乏。在極樂世界,雖然現出那麼多的百味飲食,到面前來有那麼多,「實無食者」,實在沒有像我們世間眾生真正要大開筵席吃下去,不是這樣,他是「但見色聞香」,「但」是只是,只有看看那個形狀、那個顏色,聞聞那種香味、香的氣氛,這樣一見一聞,「意以為食」,在他的念頭裏、在他的思想裏,就算得到很好的食物了,這樣就「自然飽足」,他是高度的一種精神上的享受。
我們凡夫的心理,實在難以體會,一般人總是想:不吃東西怎麼能夠維持生存?任何人都有這種想法。可是各位想想,除了佛法以外,印度古時候有很多種外道,有些飢餓外道,專門講不吃東西的,那當然不合乎中道。中國古代的道家,在深山裏修神仙,最初當然跟一般人吃一樣的食物,後來慢慢的,在深山裏採一些野菜、果實這樣的東西吃,這叫「不食人間煙火」,直到後來,完全「辟穀」,就是完全不吃人種的五穀了,就憑自己隨便採一點野外天然的東西維持生命。由這件事情可以了解,真正在修行,可以在這方面逐漸減少。不過,我們並不鼓勵每個學道的人都這樣做,只是拿這件事情來說明,讓我們了解,在極樂世界「見色聞香,意以為食」,到那個世界就是如此,一到極樂世界,就能辦得到。可是在我們這個世界不要這麼做,為什麼?我們是凡夫的身體,既是得了凡夫的身體,這是我們的業報身,業報身形成了,我們不順乎業報身,這麼做會出問題的。所以我們現在修道,禪宗講得好,「飢來吃飯睏來眠」,飢餓的時候就吃飯,精神不好、要打瞌睡的時候就睡眠,就是一切順乎自然,這是我們學佛應有的中道。到了極樂世界,境界到了,自自然然就這樣「自然飽足」了。
「身心柔輭,無所味著」,「身」是生理方面,「心」是精神方面,無論有形狀的色身、無形狀的心理,一片都是柔軟的。我們凡夫身體不柔軟,硬梆梆的,身體不柔軟,所以病就很多。你看練功夫的、做瑜珈術的,身體多麼軟啊!他是人工練的。在極樂世界,他的身體自然柔軟,身體自然柔軟是根據心理來的,心理柔軟,身體自然就柔軟。比如一個人心理很不柔和,一說話就跟人家爭論起來,說著說著,拳頭就出來了,身體柔軟到那裏去?身體不會柔軟的,很暴力!所以身體要柔軟,就從心理先柔軟。心理柔軟,一切都是柔和的,他所想的一切事情,都怕傷害別人、怕惱害眾生。極樂世界每個眾生都是身心柔軟,既是身心柔軟,「無所味著」,他用不著實際吃那些飲食,「著」是執著,「無所味著」,他只是看一看食物、聞一聞香氣,「事已」,就等於我們吃飯吃完了,只是見色聞香而已,然後完了就「化去」,這些鉢、這些飲食就自然不見了,不見之後,「時至復現」,到了你有飲食之欲的時候,心裏想應該要飲食了,那時各種七寶的鉢器又再出現。
我們還要稍微注意一下,上面講的飲食,都是「見色聞香」,怎麼又說「身心柔輭,無所味著」?這個意思是:比如我們在這個世間,我們吃素的人都知道,葷菜、葷腥吃多了,身體所表現的氣和種種的生理組織不一樣。現代醫學研究出來,長年吃葷腥,吃多了,很多找不出原因的病就生出來了,還有,反應到一個人的心理,比如講五戒,講飲食方面,為什麼不要喝酒、不要吃葱蒜這些東西?這些東西都會影響人的性格,酒、葷的葱蒜這一類的,會助長一個人的某些心理,比如一個人不易發怒,但是酒一喝,其他東西一吃,自自然然這個氣就衝上來,不會平和。長期吃素的人,他心理會平和一點,心理平和,身體上雖然不能完全沒病,但是病自然也少一點、減輕一點,在我們世間都這樣。在極樂世界,你看那些飲食,都是自然的,絕對不像我們世間,為了吃肉而殺動物,動物在被殺的時候,牠的心理好受嗎?牠有一股憤恨的心理,就產生一種毒素,長期吃這種肉,我們的身體、心理,不會很柔軟的。「身心柔輭,無所味著」這兩句是根據自然來的。在極樂世界,飲食都是自然化成,出現在面前,而且只是看一看、聞一聞,長期那樣,他的身體、心理,自然就是柔軟的。所以到極樂世界,一切都是法,一切都是修道的,環境那麼好,無處無時不是幫助我們修道。
後面第四小段叫「清淨安穩」,在極樂世界的眾生,那個大環境一片清淨,一切都是安穩的,「安」是很安定,「穩」是穩穩當當。想想看,我們這個世間,自古以來,在沒有國家以前,是部落社會,那時受到洪水、猛獸的威脅很大,人類要對抗山裏的老虎、毒蛇。有了國家以後,國內有國內的戰爭,國際上,這個國家對那個國家有國際的戰爭,造成多少災難!現在民主時代,照樣恐怖,原子彈、核子的陰影持續不斷,最近法國還要試爆核子,為什麼試爆?像小孩子放鞭炮那樣的玩?那有這回事!試爆就是準備做為戰爭的工具。所以我們人類,從古代一直到現在的民主時代,沒有一天有安全、有保障,談不上有安樂,這個世界沒有安穩的地方,我們必得覺悟這個事實。但是在極樂世界,是一切清淨安穩的。下面這一段就講這個道理:彼佛國土,清淨安隱,微妙快樂,次於無為泥洹之道。
「彼佛國土」,在阿彌陀佛的那個國土,「清淨安隱」,整個國土都是清淨的,一塵不染,七寶池、居住的宮殿、樹木花草,無一不是清淨的;安隱的「隱」就是「穩」,在佛經裏用「隱」字,實際上就是「穩」字,「安穩」是沒有危險。別說我們娑婆世界,其他的十方世界都是有危險的,什麼叫危險?我們的世界有高山、有深海、有河流,高山、深海就有危險。人家歡歡喜喜爬山,樂極生悲,路況不熟,迷失在山裏面就出不來,發生山難了!在極樂世界沒有這回事,極樂世界一片平地。為什麼是一片平地?極樂世界那些眾生,人心都是平的。我們這個世界的眾生,不管在什麼位置,心理都不是平的,都是自私自利,只為自己,沒有別人。學道的人要儘量改變這個心理,才算學道。不學道的人,心裏都只有自己,沒有別人,他的心理就不是平的。極樂世界都是平的,心平,他的國土就是平的,所以「安隱」,一切都是安穩的。「微妙快樂」,這種快樂很微妙,說不出來,這種妙樂「次於無為泥洹之道」,「無為泥洹」是什麼?「泥洹」就是涅槃,入了大定,得了涅槃,這種妙樂比那個次一等而已。
我們念佛是為了往生極樂世界,要想在壽命終了的時候,能夠順利往生,現在不妨多用功夫,我們平常就以平等心對待一切人,果然以平等心對待任何人,我們念佛就沒有煩惱,就算有煩惱起來,用佛號就能立即把它伏住了。我們不妨現在就試試這個功夫!今天就講到這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