無量壽經(四十七)
佛說無量壽經筆記(四十七)
徐醒民老師主講 八十四年六月八日

各位老師、各位大德、各位同修:


請翻開經本第六十三頁,第三行開始,經文先念一遍:或十力無畏不共法聲,諸通慧聲,無所作聲,不起滅聲,無生忍聲,乃至甘露灌頂,眾妙法聲。如是等聲,稱其所聞,歡喜無量。


今天因為有颱風的關係,雨下得很大,颱風還沒來,雨先來了。各位老菩薩冒這麼大的雨來,我們還是要講經,如果不講,就對不起各位。另外有些路遠的沒辦法來,我們想個變通的辦法,就是講少一點,因為雨很大,這是颱風雨,不會停止的,可能到後來,還會大一點,因此我們今天晚上稍微提早一點,各位可以早一點回家,夜間的雨太大,太晚了也不好!我們就這樣。


剛才念的這段,還是極樂世界眾生居處自在的狀況,前面講各種音樂、七寶樓觀以及八功德水,最後講七寶池裏八功德水起的波浪,揚出來那種美妙的聲音,然後就特別把各種聲音提出來講,因為由七寶池八功德水發出的聲音,不但聽起來很美、很好聽,而且那個聲音裏就有佛法,是說妙法的聲音。上回講到那些妙法的聲音,包含三寶的聲音、寂靜的聲音、空無我聲、大慈悲聲、波羅蜜聲。


現在我們看:「或十力無畏不共法聲」,先看這一句,那些美妙的聲音之中,或者有的聲音發出的意思,就是十力法、無畏法、不共法,那個聲音裏就宣講這些法聲。


什麼叫「十力」?這是講佛的十力,因為證了佛果,成佛以後,把自己本有的心性完全開發出來,證到十項大智慧,他能夠了解一切,具備一切的能力。普通的凡夫眾生不必說,就是二乘、大乘菩薩,都比不上如來這十種大力量。這十種大力量也不能完全研究,只能選幾種介紹出來,讓我們了解。佛的十力,第一種是知道是非的這種力量,什麼叫是非?我們普通人講,一個人要明瞭是非,實際說起來,我們凡夫眾生,沒有一個人明瞭是非,沒有是非觀念的。什麼叫「是」?任何眾生做的是善事情,絕對得到快樂的果報,這是「是」。什麼叫「非」?造了種種的惡業,如果造惡業,還能得到快樂的果報,沒有這個道理,這叫「非」。這是兩個原則,根據這兩個原則,我們看什麼是善的、什麼是惡的?大家一聽,覺得這很簡單,何必要佛才知道?人人都知道什麼是善、什麼是惡,大家都知道啊!其實嚴格講起來,我們也不懂什麼是善、什麼是惡。


我們舉個很明顯的例子來說,佛經裏講五逆十惡要墮地獄,五逆是殺父、殺母、殺證果的羅漢、出佛身血(佛在世時傷害佛,讓佛流血)、破和合僧,這就犯了五逆大罪,一定要墮地獄。在過去,一般人不敢犯這個罪,現在你看看,報紙上或電視裏報導出來,每天發生的事情中,殺父、殺母是常有的事,犯上的事情常常有,現在的青少年不知道不能犯上。要問:現在的青少年為什麼不知道?他為什麼有這種行為表現出來?現在一般負責教育青少年的教育家、社會教育的教育家,以致一般寫文章、寫小說的那些文人,他們就教化這些青少年,把他們的思想逐漸引導,認為這沒什麼重要,一步一步引導上來的。當然這些教育家,沒有叫青少年殺父、殺母,但是他們在教育上,鼓勵青少年虛妄、自尊、自大、驕傲的氣氛,不聽別人的教育,鼓勵小孩子自主性特別強,這種意識提起來,就等於教他的行為,一步一步走到後來就是殺父、殺母。你提高青少年的自主意識,一切都不聽從,專門強化自我的心理、虛驕之氣,就是教他們犯這種罪,你寫文章的人就是教唆他們造大惡業,這是很明顯的。常常寫文章的人,他自以為他的小說寫出來很痛快淋漓,贏得很多人的讚歎,其實都是破壞五倫的,挑起家庭之間種種的互相對立,各人爭取各人的權利。爭取個人的權利,不盡自己的義務,結果就是互相傷害,到了極點就互相殺害。所以到後來,不但有太太殺丈夫、丈夫殺太太的事情發生,過去說「虎毒不食子」,老虎再毒,吃任何人、吃任何動物,自己的兒子,小老虎養下來,牠不會吃的,現在夫妻之間發生問題,先把自己兒女殺了再說,這就比老虎還不如!這不是教育風氣養成的嗎?提倡這種教育,不是最大的惡業嗎?今日之下,誰說這是惡業?你說這是惡業,人人都反對。


佛知道這些「是非」,一看這個情況,社會上任何人發表任何言論,任何有影響力的人,他的行為一發生出來,在佛一看,看得最徹底;他這種行為、這種言論,該墮地獄的就墮地獄,該墮畜生道的就墮畜生道,看得清清楚楚的,這叫知道是非。現代人比古人顛倒,在社會上,大家所崇拜的都是那些墮落三途的事情,講生到人、天,人家就說:你這老骨董,現在這些早就過時了!人家都反對。你想想看,現在有什麼善惡、是非觀念?


學佛的人要知道,我們雖然善惡沒辦法分得清楚,真正是非,我們也看不清楚,但是有一點我們可以做得到,要守戒律。戒律是佛制定的,比如在家人有三皈五戒,能堅守五戒就不得了,在今日之下,你能守住五戒,你在世間,就是古人講的「出家做高僧,在家做高士」,我們在家學佛,能守住五戒,守得清清白白,就是高士了。五戒之上,如果再受菩薩戒,真正照菩薩戒這樣去做,那在末法時代,不但是高士,真正是大士了!這些戒律是佛制定的。講到世間法,我們中國文化,現在無論在台灣、在中國大陸,講到中國文化精粹的地方,能夠照這個文化去實行,也不容易了!中國文化講五倫道統,父慈子孝、兄友弟恭、夫婦和順,講家人之間怎麼相處,這是家庭倫理;還有君仁臣忠、朋友有信,講在社會上,上司與部屬、朋友之間如何對待。現在誰能做到?做到五倫,就是佛法的五戒,把五倫往外推廣,就是在家菩薩。中國的五倫,不但是孔子孔子以前的,那些聖人在位的帝王,他們都提倡五倫來教化一般人。五倫這種教育是自然的法則,自然界與人類社會是一體的。今日之下,在社會上教人守住五倫、講五倫道統,他回過頭來譏笑我們說:「現在是什麼時代?你還講五倫?」又被人家指責了,這就證明一般人不明是非、不知善惡。不管人家如何,我們修道的人要了生死、成就聖人,我們要學成佛,要具備這十種力量,必得遵守佛的戒律,遵守中國固有文化的道統。一個修道的人,要是處處迎合時代潮流,那就一天一天往下流了,就談不上修道了,這樣要了生死,什麼時候了?自己修道,一定不要被社會那種風氣拉走,我們要立得住,才談得上了生死。


十力的第二種大智慧、大力量,是知道一切眾生的過去、現在、未來(就是三世),三世所造的是什麼業?然後遇到什麼因緣?最後又結了什麼果,生到那一道去?不只知道一個眾生,六道裏所有的眾生,比如地上的一隻螞蟻,佛都知道現在這隻螞蟻,過去在那一道、造什麼業?現在是螞蟻,牠又造什麼業、將來生到那裏去?佛的十力當中,第二種力量,他能全部知道。我們所有的人,不但我們地球上,十方世界人道一切眾生,過去造了什麼業?現在受的什麼報?現在我們造任何業,我們以為人家不知道,是善是惡,一般人不知道,佛沒有不知道的。我們一起念的時候,任何一個念頭,佛馬上就知道,這個念頭落在什麼地方,這個念頭如果不打消,憑這個念頭造十善業、十惡業,將來要生到什麼地方,佛早就知道了。一切眾生三世的業,因緣果報,佛都知道得清清楚楚的,必得成佛才有這種力量,我們誰能知道?雖然不知道,這就是因果,因、緣、果是佛說出來的,佛是先知先覺,我們是後知後覺,我們能夠做到後知後覺,照佛所說的因、緣、果,做一切事情、說一切話,不要違背因果,我們就知道自己的因果,果然按照因果來管制自己的行為,進一步,我們不起念頭則已,一起念頭,就知道這個念頭是什麼因、將來得什麼果,能夠做到這種程度,就能知道自己的過去、現在、未來。


在正法時代,佛住世的時候,都不許可那些有神通的人顯示神通,何況在末法時代!一顯神通,就會引發很多問題。我們學教理的人要知道,真能用功夫的是什麼?就是常常覺察自己的念頭,這就是儒家大學裏講的「格物致知」,「物」是念頭,念頭一起來,要致知,馬上就能覺知這是什麼念頭,儒家就用這個功夫。我們學佛的人、念佛的人,我這一念起來,這個念頭是不是跟阿彌陀佛一致的?我們在沒有事情的時候,並不只是口裏「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」地念,心裏的念頭就定在佛號上,這就是憶佛。我們能夠這樣,將來怎麼不會往生?一定會往生的。如果起的這一念是損人利己的,起了一念惱害眾生、殺害眾生,這個念頭一起,當下就是墮地獄的念頭,當下就要懺悔,平常要用這個功夫,那你才知道未來能不能了生死。我們學念佛法門,最重要的要求能夠往生,往生就在平時用這個功夫,這是幫助的助功夫,然後我們佛號提得起來,才發生感應的作用。十力就講這兩種。


「無畏」也是佛的智慧,有四種。佛的四種無畏只講兩種:第一種,佛證到一切種智,所有的智慧,包括小乘羅漢的智慧、大菩薩的智慧、佛的境界是大圓鏡智(破除根本無明所發生的大智慧),他全部都具備了,有這個智慧就「無畏」。一般人對於有些事情,還有所畏懼,對於人群共同的問題、對於個人的未來,自己掌握不住,有所畏懼,為什麼?我們智慧不到,看不清楚。佛的那種智慧,在他教化的三千大千世界之內,所有眾生一切的正報、依報,無一不知道,過去雪公恩師在世時常講,就是三千大千世界以外,十方世界下了多少雨點,佛都知道,他有這樣大的智慧。所以任何事情、任何問題,到佛的面前來,他一觀照,什麼都了然。一切了然,還有什麼畏懼呢?這叫「一切智無所畏」。


第二種,講到我們一切眾生有所畏懼的事情,太多了!為什麼有畏懼的事情?就因為我們有種種的煩惱,煩惱最重的就是貪,愈重愈墮落,在六道裏,墮落到地獄等三途,就是在人道裏面,沒有一時一刻不想到有所畏懼的事情。有錢的人、有地位的人也照樣的,跟沒有錢的窮人、普通人一樣,都有畏懼。為什麼?人人都有煩惱。佛把所有的煩惱都斷得乾乾淨淨的,這叫無漏。一切有漏法、一切煩惱,全部斷乾淨,連所有的習氣都沒有了,這叫「漏盡無所畏」。「漏」是有漏法的漏,有漏法是什麼?最重要的是漏落到生死,我們一切凡夫眾生起心動念,每個念頭無一不是在六道之內,無一不是生死的念頭。做罪惡的事情固然是墮落、是生死;做善事情、跟人家結緣,恐怕懂得無漏法結法緣的人很少,多半是結生死緣,幫助人做一點好事情,他跟人家結緣的念頭,是以攀緣心來做善業的。能夠不用攀緣心,叫無相布施,必得無相布施才是無漏的,不是這樣,都是有漏的,有漏心做一切善業都是生死業。試問:今日之下,有多少人懂得無相布施?所以我們凡夫眾生,都造有漏業,有漏業都是有畏懼的。佛把一切有漏都斷盡,叫漏盡。漏盡就出了六道,分段生死斷了;出六道生死以後,還有變易生死,也斷得乾乾淨淨的。兩種生死全部斷乾淨,叫「漏盡無所畏」,那真正是無所畏,這是佛才能辦得到。


佛有「十八不共法」,各位查佛學辭典都有,可以詳細看。這裏先跟各位介紹三種:一個身無失、一個口無失、一個念無失,「失」是有缺失、過失。佛身無過失,一切的缺失、過失都沒有;佛的口、言語無過失;還有,佛起的任何念頭都無過失。我們看看自己,我們身體造的過失太多了!比如我們現在守五戒、守菩薩戒,無論是五戒、菩薩戒,都有不殺戒,我們只是儘量做而已。誰能徹底不殺生?誰能做到?地上的螞蟻,我們一舉步,腳踩下去,我們沒有看清楚,無心踩死螞蟻,這就是殺生,不過我們不是故意而已;不是故意的,就是過失,身體就有過失。只舉這一端,其他還多得很!我們身體的一舉一動,無時無處不傷害別人、傷害眾生,過失太多了!佛是絕對沒有的。佛口無失,我們平常說話,言語上的過失,真是太多了!所以佛制的戒律要戒妄語,我們守戒的人都守不住,人家不守戒的,隨便說話,妄語太多了,話說出去傷害人,讓人心理起了煩惱,這也不對,這是過失,佛一點都沒有。至於念頭,念頭是自己知道,別人不知道的,我們成天起的念頭,剛才講的,我們凡夫的念頭不起來則已,起來就是虛妄分別的,有了虛妄分別的念頭都是損人利己,為了保護自己,都有傷害眾生的念頭,就是「念失」。佛在這三方面︱身、口、念,絕對都沒有過失,他是以三大阿僧祇劫修智慧、修福報,圓滿了,所以才一切無失。再講一種,佛沒有別的想法,沒有別的想法叫「無異想」,不同叫做「異」,沒有別的異想,只有一個度化眾生的想法。他度化眾生是平等地度化,在他的思想裏面,一切眾生,不論是高貴的、卑下的,在人道、在天道,以及三途眾生,他都平等地來度化,普遍平等地來度化眾生。所以成佛的人,在他的思想裏一律都這樣,對待一切眾生普遍平等地度化。


根據這幾條,下面的就不必再講,一共有十八種,這十八種都叫做不共法。什麼叫「不共」?我們凡夫憑那一條能夠跟佛比?不能跟佛比,佛不跟我們相共的,不但我們凡夫眾生,就是二乘、大乘菩薩,大乘菩薩沒到成佛的地位,修滿十地的菩薩,已經是不得了的地位,也不能跟佛共同的法,叫不共法。只有佛才具備十八種不共法。


四無畏、十八不共法,釋迦牟尼佛在我們娑婆世界也講授,可是講授是講授,聽得懂的人有幾個?在正法時代有聽得懂的;在末法時代,今天聽得懂的有幾人?並不是文字聽不懂,不是這樣。聽了之後,能夠在心理上完全認同,照著這樣去學,今日之下有幾個能夠辦得到?所以很難,在娑婆世界學佛就是這樣難,因為社會風氣都把我們修道的人拉走,我們隨著社會風氣,就跟水一樣,一天一天往下流,一直流到三途裏。我們認為人道很苦,現在的風氣必得把我們拉到三途裏才甘心,都是這樣。現在有人講建立人間淨土、提倡人間佛教,不錯!佛教需要在人間提倡,我們也希望把人間建立成淨土,但是什麼時候能夠辦得到?所以一定要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一到極樂世界,不必阿彌陀佛親口來宣講,不必用佛的金口來講,七寶池的水發出的那種聲音,那種聲音就有這些法,你看這妙不妙?你聽得懂這種法,就有這種法,要聽那種法,就有那種法,無處不是佛法!因此我們現在聽到淨土法門,就要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那些人說:「我們要在娑婆世界了生死,我們不必到那裏去!」他們講他們的,我們修我們自己的。


今天就講到這裏,外面可能有很大的雨,各位早一點回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