無量壽經(四十四)
佛說無量壽經筆記(四十四)
徐醒民老師主講 八十四年五月十八日

各位老師、各位大德、各位同修:


請翻開經本第五十九頁,第四行開始,經文先念一遍:佛告阿難,世間帝王,有百千音樂,自轉輪聖王,乃至第六天上,伎樂音聲,展轉相勝千億萬倍。第六天上萬種樂音,不如無量壽國諸七寶樹一種音聲千億倍也。


今天繼續講極樂世界的環境。這部經在淨土三經裏算是主要的一部,介紹依報莊嚴比阿彌陀經詳細得多,我們研究無量壽經之後,再看阿彌陀經,有些地方更能了解。剛才念的這段,講極樂世界眾生居處自由自在的情況。在這以前,上回講的是阿彌陀佛的道場裏,那些寶樹種種奇妙的情況,那些奇妙是怎麼來的?是阿彌陀佛在因地的時候發了大願,由那些大願成就的。今天講,凡是住在極樂世界的所有眾生,他們居住的地方有那些好處,那個環境有多麼美好!


我們講這些環境,在前面介紹極樂世界那些樹的時候,也曾略為提過,現在講到極樂世界眾生居住的環境,也許我們還會感覺:經裏講的這麼好,距離我們娑婆世界的環境相差太遠了,好得令人不敢相信!這是一定的,我們凡夫眾生從來沒看過那種環境,根本就沒辦法想像那種好。但是我們可以用比較的辦法,就像佛家的唯識學用三支比量。「三支比量」是什麼?「現量」,能夠自己看見,就是親證,那當然好,但是我們凡夫沒辦法親證(親自證明),因為我們眼看的都是虛妄的世界、虛假的世界,真實的、好的世界,我們看不到。因此我們就信「聖言量」,聖言量是佛所講的話,我們念佛的人都會相信。除此以外,一般不學佛的人對聖言量還是不相信,學佛學普通法門的人,他對特別法門還沒有信心的時候,可以用「比量」,比量是什麼?就是拿這件事來比那件事。


我們也可以拿比量來了解一下:以我們娑婆世界來講,在娑婆世界的地球,就佛法來講,當然是個五濁惡世,無論到那一洲、那個國家,環境都不好!但是在不好當中,也有好的地方。比如在非洲那些落後的國家,比不上我們台灣,我們的衛生設備、衣食住行,比他們好多了,把我們台灣的生活水準跟他們講,他們有些地方連飯都沒得吃,在戰爭的地方,飢餓的兒童、一般人瘦成那樣,跟他們說台灣有這麼好,他們可能不大相信。再說,我們台灣環境雖好,但是空氣污染、水污染,自來水到現在還不能生喝,一定要煮熟了才能喝。可是很多人到歐洲去觀光,歐洲有些國家,環境沒有噪音,一片寧靜,空氣也都很好!別說歐洲,就是到澳洲,也比我們這裏好!假如我們從來沒有去過那些地方,我們聽別人講,講歸講,究竟好到什麼程度,我們也不相信。拿這個事情來說,雖然不相信,但是那是事實。那些落後的地方,儘管不相信我們台灣這麼好,但確實是事實;我們在台灣,現在的空氣、水這樣污染,我們不相信國外有些國家,一片安靜,什麼都好,環境整整齊齊的,不像我們這樣髒亂,但那個也是事實,確實存在的。拿這樣一比,儘管我們現在不敢相信極樂世界那麼好,但是極樂世界事實是那樣,等我們將來順利往生到極樂世界,自然就親眼看見了。現在我們拿比量來提起自己的信念,還要信聖言量,這部經是釋迦牟尼佛講的,阿彌陀佛在因地發願,阿彌陀經裏講有六方諸佛在讚歎、證明,這都是佛講的話。我們從這些地方來證明,事實就是如此。


為什麼我們要特別提出這一點?現在有很多人只注重研究教理,事實就不講究了,印光祖師講得很清楚,這叫做「執理廢事」,執著理而廢棄了事實,這是偏於一邊的,這樣學不好。必得事與理兩方面都要講,這才合乎中道。不但學念佛的淨土宗事理都要講,學其他各宗都要事理圓融。比如禪宗有些禪師呵佛罵祖,那只是禪師度人的一種方法,那些大禪師一進道場,還是要拜佛,他那種恭敬比誰都要虔誠,他持戒律比誰都要嚴格。所以持戒、拜佛,這都是「事」,呵佛罵祖的方法是「理」,理、事這兩者同時都要講、都要圓融,這才合乎中道,那一宗都如此。既是那一宗都如此,你學普通法門,你就不能批評極樂世界太遠、不合乎事實,不能這麼講!如果這樣講,就是謗法,這一點,我們特別要注意。


◎眾生居處自在


這一大段講極樂世界「眾生居處自在」,分為四個段落(四類),每一類又分幾個小段落,我們一段一段講。剛才念的是第一類「伎樂殊勝」,「伎」是伎術,「樂」是音樂,「殊勝」是非常特殊優勝,比任何世界都要好。這裏面有兩小段,第一小段講「寶樹樂音」,樹上發出音聲。


「佛告阿難」,釋迦牟尼佛告訴阿難尊者,「世間帝王,有百千音樂」,人世間的帝王,他們有很多音樂,有多少?有百千種那麼多的音樂。「自轉輪聖王」,轉輪聖王是在人的壽命最長的時候,在八萬歲以上的時代,才有轉輪聖王出現,我們現在這個時代沒有轉輪聖王。別說沒有轉輪聖王,就是堯帝舜帝禹王,都找不到,,像這樣的聖王,現在都找不到了,這是我們人的福報太小的關係。轉輪聖王是帝王,他的道德非常高尚,是了不得的!「乃至第六天上」,天有三界︱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,這是講欲界天,欲界天從四王天開始是第一層天,經過忉利天、夜摩天、兜率天、化樂天、他化自在天,他化自在天是欲界的第六層天。從轉輪聖王乃至到欲界第六天上,「伎樂音聲,展轉相勝千億萬倍」,「伎」是有歌唱的那種演伎,「樂」是音樂,那些音聲「展轉相勝」,比如四王天的音樂怎麼好,再好也比不上第二層忉利天的音樂,忉利天的好又比不上夜摩天,這樣一層一層地好到上面去,叫「展轉相勝」,一層比一層好,好到「千億萬倍」。「第六天上萬種樂音」,到了第六天上,有萬種樂音,太多了!但第六天上的樂音又「不如無量壽國諸七寶樹一種音聲千億倍也」,這是講第六天,從第一層天至第六層天,一層相勝千億萬倍、一層相勝千億萬倍,可是如果拿第六天來跟無量壽國比較,不得了!不說別的,拿無量壽國七寶樹的一種音聲,就抵得上第六天上萬種音樂的千億倍!


我們研究經典,了解經文裏講的情況之後,古人講「隨文入觀」,「觀」是觀想,就是想像,隨著經文想像實際那種好狀況。這在世間學文學也常如此,講中國文學,朝非常有名的是漢賦,朝的一篇賦,講某個建築物,或講皇帝的宮殿,一層一層描述,先講建築物本身,再講它的裝飾,然後講環境的那種情景,所以研究文學的人,也是隨文入觀。一篇漢賦看清楚,等於引導讀者到實地去參觀,就是親臨其境,親身到那個環境去。研究佛經也是這樣,了解之後,這一段講世間這些音樂,展轉相勝千億萬倍,然後到第六天那些音樂,又比不上無量壽國七寶樹一種音聲的千億倍,這要想像了。


前面講,樹有微微的風在搖動的時候,可是這個樹跟我們世間的樹不一樣,它是七寶樹,七寶樹的任何一個寶,發出音響來是非常悅耳的。比如我們世間講音樂,又叫八音︱匏、土、革、木、石、金、絲、竹,就拿金、石這兩種來講,用石片子磨成很薄做磬,磬敲出很清脆的音,非常悅耳,金屬片也是如此。在極樂世界是各種寶,講是講七種寶,其實何止七種寶!七種的每一種,又非常詳細地分,同樣是珊瑚,有各種各類的,它的聲音就不一樣了。微風吹動七寶樹,七寶樹上那些寶互相碰撞,或自動發出音響來,那豈是我們世間能聽得到的?別說我們人間聽不到,就是欲界天也聽不到!這樣一想,前面講,樹發音響出來,它不是單純地讓你欣賞音樂,它是教你聽了這個音聲,能夠證到三法忍︱音響忍、柔順忍、無生法忍,能夠證到這些法忍。想想看,這個妙法在那個世界能夠找得到?


下面是第二小段「空中伎樂」,還是講伎樂特殊的好。文字先念一遍:亦有自然萬種伎樂。又其樂聲,無非法音。清暢哀亮,微妙和雅,十方世界音聲之中,最為第一。


「亦有自然萬種伎樂」,除了七寶樹發的音聲之外,在空中有自然的萬種伎樂,這個自然的萬種伎樂,不是人工造成的,自然在空中出現,這是一層。再說,「又其樂聲,無非法音」,空中的樂聲,包括前面七寶樹發出的音聲,無非法音︱無一不是佛法的音聲,你聽的音樂裏,說的就是佛法。不過聽的音樂因人而異,隨聽的人是什麼程度,聽到的法音就是什麼樣的佛法,妙就妙在這裏。就整體來講,那些樂聲「清暢哀亮」,「清暢」是非常清淨的,音樂還有不清淨的嗎?古代的音樂就有靡靡之音,尤其是現代的音樂,每天在電視裏播出的那種音樂,聽不得啊!那都把人的心理引到非非之想,所以不是清淨的。清淨的這種聲音聽起來非常順暢,而且「哀亮」,這種聲音就像佛菩薩心裏發出來的,是對眾生一種慈悲、悲憫的聲音。中國古代在位的聖人,比如文王文王到外面巡視的時候,視民如傷,看到一般老百姓,總覺得這些老百姓有很多苦惱,他心裏看老百姓如同自己的孩子一樣,總是有一種悲憫的心發出來。佛菩薩對眾生也是這樣,那些法音說的是佛法,就是一種悲憫的聲音,所以哀亮,「亮」是很響亮。


「微妙」,很微細、很美妙,「和雅」,和諧又很雅致,這是音樂最重要的。自古以來,中國正統的音樂,就是講究和雅。在尚書裏記載,舜帝叫樂官典樂(管理音樂),指示他音樂方面幾個原則,最重要的就是「八音克諧,無相奪倫」,八音是八種樂器,克諧是都要能夠和諧,無相奪倫是什麼?任何一種樂器,不要有特殊表現,要跟全體演奏的樂器,互相配合得恰到好處,也是和諧。這是音樂真正的好處,所以中國儒家孔夫子的教化,辦政治就需要禮樂,用禮樂來教育一般國民。一般國民接受禮樂教育,辦政治就沒有問題,大家的心理都是一團和氣,都是和諧的。絕不像我們現在,無論國內、國外,都是你爭我奪的,誰都想侵占一切,侵奪所有的人。你想想看,這樣天下怎麼不會大亂?中國古代音樂就是「八音克諧,無相奪倫」,這是中國的音樂。講到極樂世界的音樂,當然好得不得了!沒辦法比,所以就用「微妙和雅」來講空中的伎樂,包括樹上發的聲音都這樣,這些聲音都是法音,聽到之後,就等於聽到佛法一樣。


想想看,為什麼在極樂世界那麼快成就?在我們娑婆世界要修成一尊佛,需要三大阿僧祇劫;在極樂世界,一生就成就。因為五塵都在說法,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,無論那一塵,一接觸都是佛法。這是講音聲,只要耳根一接觸,都是法音。所以那個環境,你想退轉,沒辦法退轉的,一接觸,自然就在佛法上面。樹上的音樂、空中的音樂,最後兩句話:「十方世界音聲之中,最為第一」,在極樂世界以外的十方世界,任何世界的音樂都比不上極樂世界,所以它是十方世界之中最為第一,這是最好的音樂。以上講的是眾生居處自在的第一類,叫「伎樂殊勝」,講歌伎音樂特殊的優勝,一共兩小段,講過去了。


接下來是第二類「殿地嚴妙」,「殿」是佛殿,古時候皇帝的宮殿,「地」是地方,「嚴妙」是莊嚴、美妙。「殿地嚴妙」又分兩小段,第一小段「七寶樓觀」,就講建築物,經文:其講堂精舍宮殿樓觀,皆七寶莊嚴,自然化成。復以真珠,明月,摩尼,眾寶,以為交絡,覆蓋其上。


「其」指極樂世界,極樂世界的「講堂」是說法的地方,「精舍」與講堂不同,是修行的地方,「宮殿樓觀」是居住的地方,三種地方的建築物「皆七寶莊嚴」,都以七種寶來莊嚴,那七種寶都不是我們世間能找得到的,是在極樂世界才有的,七寶都是「自然化成」,不是人工的。「復以真珠」,又用真珠寶,「明月」,這個寶就跟明月一樣透明,「摩尼」,前面講過,這些「眾寶,以為交絡」,交絡而成,把這些寶網絡起來,「覆蓋其上」,就蓋在這些建築物上面。


第二小段「八功德水」,講七寶池裏的八功德水:內外左右,有諸浴池。或十由旬,或二十三十,乃至百千由旬。縱廣深淺,皆各一等。八功德水,湛然盈滿,清淨香潔,味如甘露。


「內外左右」指上面講的講堂、精舍、宮殿樓觀等建築物的裏裏外外、四周,「有諸浴池」,有很多浴池,這些浴池有多大?「或十由旬,或二十三十,乃至百千由旬」,就拿十由旬來講,十由旬最少也有三百里,然後二十、三十、百、千由旬,往上推可以計算出來,一個浴池就有那麼大!我們世界那有這麼大的浴池?「縱廣深淺,皆各一等」,「縱」是從直徑來講,「廣」是從橫的方面來講,還有深淺,「皆各一等」,都分出一等、一等的。什麼是一等、一等?十由旬是一等、二十由旬又是一等,十由旬這一等,有十由旬這一等的縱廣深淺,二十由旬這一等,也有二十由旬這一等的縱廣深淺,三十由旬以至於百千由旬,都是這樣,就是皆各一等,這是講池子的面積大小。


「八功德水,湛然盈滿,清淨香潔,味如甘露」,七寶池裏有水,水有功德,有多少功德呢?有八種功德,叫八功德水,這在阿彌陀經裏講過了,這裏不再詳細說。大致講,功德水有它的德能。什麼德能?在這裏的眾生喝這個水,或者把它當作浴池在裏面洗澡,無論喝水、洗澡,都能得到特殊的利益。什麼特殊的利益?其他不必說,就講兩種,先講善根,我們學佛的人善根很重要,在娑婆世界,眾生有善根才能聞到佛法,有善根,聞到佛法才能接受,才能信佛、學佛。沒有善根,聞都聞不到,就算聞到,他不相信,你勉強他,他也聽不進去,所以善根很重要!但是善根要多生多劫培養。在極樂世界,在水池裏喝喝水或洗洗澡,善根就能夠一天一天增長,你看,這多麼美妙!再講智慧,學佛最重要的是開發智慧,成佛是成就大圓鏡智,整個心理就像一個大圓鏡一樣,照得清清楚楚的,包括自己、客觀的世界,整個無所不知,大圓鏡智是智慧。要開智慧,在我們世間也不容易,你想研究佛法,多辛苦啊!自己看書、看經典、互相研究,不是那麼輕鬆,都很辛苦的!在極樂世界,在水池裏就能開發智慧。這個功德水有八種,只講這兩種就不得了!十方其他世界的水都沒有這種功德。


八功德水「湛然盈滿」,何謂湛然盈滿?這七寶池裏的八功德水都是滿滿的,雖然是滿,放心!水不會流出來。我們世間的水池、河流、水庫,不能太滿,一滿就氾濫,那不得了!所以水庫到一個程度就要放水,不放是不行的。它雖然是盈滿,滿滿的水,不會氾濫出來,而且「清淨香潔」,「清淨」是一點泥沙都沒有,水非常清淨,不但清淨,還很香潔,有香氣!除了清淨香潔,「味如甘露」,水的味道就像甘露一樣。我們這個世間也有說甘露的,不過是說說而已,怎能跟七寶池裏的甘露比?「甘」是甜的,「露」是露水,夜間從天上降下來的,古時候朝的皇帝想成仙,在高空接露水,把露水喝了,因為在夜間降的露水最清潔,所以形容飲料既甘又清潔,叫做甘露。我們世間的露水,怎麼清潔也比不上極樂世界的甘露,它的水,味道就像甘露那樣。


再來是第三類「寶池德水」,「寶池」是七寶池,「德水」是八功德水。講七寶池、八功德水,前面是概略說一說,再詳細講,後面經文又有四小段,這比較詳細,我們就一段一段說。有些大家都熟悉的名詞就不講,念一念就可以。


不過有一點要注意:我們看經文裏講的這些環境這麼好,我們念佛的時候,念頭就在佛號上,正功夫是念佛,正功夫以外,一般講的助功夫是「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」,這是總原則。除此以外,研究教理、研究各種法門,這都是助功夫。我們了解極樂世界的依報這樣莊嚴、這樣美,除了念佛以外,我們只要有時間,心理往那上面想,經過腦筋這麼一轉,就把我們的心引導到那個環境裏去。要知道:我們無論到什麼環境,我們的心要先到那個環境,然後我們才能夠去。比如現在很多人移民,你要移民到外國那個國家,是你的心先嚮往那個國家,然後你再具備各種條件,實際上才能去。你的心根本不想去,毫無一點心思在上面,怎麼樣也不會去的。所以我們了解經文之後,平常有時間,不把念頭放在這個世間,我們世間苦悶的事情多得很!只要眼睛一看、耳朵一聽,都是你爭我奪的事情,都是染污我們的心理。假使我們的心理放在極樂世界的依報上,人雖然還沒有往生,我們的心早就在那上面,到壽命終了的時候,怎麼不會往生?這一點要特別注意。


第一小段「七寶池沙」,講七寶池底的沙。我們世間的河底、湖底,都是泥土、泥沙,游泳池是用水泥、磁磚舖底的。七寶池不用舖底,池底是沙,腳踩在沙上不是堅硬的,是柔軟的,柔軟得跟棉花一樣,而且很乾淨。用什麼沙呢?看下面的經文:黃金池者,底白銀沙。白銀池者,底黃金沙。水精池者,底瑠璃沙。瑠璃池者,底水精沙。珊瑚池者,底琥珀沙。琥珀池者,底珊瑚沙。硨磲池者,底碼碯沙。碼碯池者,底硨磲沙。白玉池者,底紫金沙。紫金池者,底白玉沙。或有二寶三寶,乃至七寶,轉共合成。


構成這些七寶池的寶,不只一類,有黃金、有白銀,而且各種寶要有變化,什麼池,池底配合什麼樣的沙,這需要想像:它這個變化的美在那裏?這樣變化有什麼好處?前面講,極樂世界的五塵都在說法。既是五塵,眼看的顏色是色塵;腳踩在那裏,身體接觸的是觸塵。無論眼看、身體接觸,無一不是在聽佛法一樣,到極樂世界,五根的任何一根,接觸的都是佛法。在我們這個世間,要「都攝六根」談何容易!今日之下,誰念佛能夠都攝六根?六根都能夠不往外跑,返回來,反聞自性,誰能辦到?到了極樂世界,五根對五塵,整個環境都能聽到佛法,五根之外,還有意根,六根不必都攝,就讓你開悟、開發智慧。


修普通法門,學禪宗,開悟那麼容易嗎?禪宗開悟要大死一番,不吃好多辛苦,怎麼叫大死一番?密宗也不是那麼簡單,學密宗,首先必得把教理全部貫通明瞭,然後持咒才能夠相應,教理都不明白,持咒就不行!所以今日之下,我們只有修特別法門,淨土宗三根普被,有了上等智慧,教理也不見得就研究得透徹,要到佛的地位才能究竟;中等根器,一邊研究,一邊修持;下等根器,沒有研究能力,一句佛號就能成就。你看,這多麼好!三根普被。第三類「寶池德水」還有三小段,下次繼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