無量壽經(四十五)
佛說無量壽經筆記(四十五)
徐醒民老師主講 八十四年五月廿五日

各位老師、各位大德、各位同修:


請翻開經本第六十一頁,第六行開始,經文先念一段:其池岸上,有栴檀樹,華葉垂布,香氣普熏。天優缽羅華,缽曇摩華,拘牟頭華,分陀利華,雜色光茂,彌覆水上。


我們繼續講極樂世界眾生居處自在的狀況。上回講到七寶池八功德水,「寶池德水」這一段有四小段,已經講了第一小段「七寶池沙」,就講七寶池裏的沙,那種池用那種沙。剛才念的是第二小段「岸樹池花」,講七寶池岸邊的樹、池裏的各種花,我們一邊看經文講這些樹、各種花,一邊就想像極樂世界實際環境的那種狀況。古人講隨文入觀,隨著經文,就把我們的心放在那個環境上面,就如我們要到那裏去,先要熟悉那裏的環境,這是很有幫助的。


「其池岸上,有栴檀樹」,寶池的岸上有很多樹,這些樹叫做栴檀樹,在我們世間也有,是很名貴的,它有顏色,紫色的叫紫檀,會發很好的香氣出來,就叫栴檀香木。我們只能拿娑婆世界有的樹,用這個名字說出來,實際上我們世間的樹,沒辦法跟極樂世界的樹相比。極樂世界的旃檀樹,「華葉垂布」,樹上的花和葉子垂下來、分布下來,「香氣普熏」,發出來的香氣普遍散到各地,讓人家聞到香氣,就受到這個香氣的熏染。受到香氣的熏染有種種好處,比如在我們世間,古人彈琴的時候要燒好香,或者靜坐的時候也燒非常好的香,那個香可以幫助我們,一聞到就神清氣爽,就能得到利益。這是由華葉垂布下來,樹上散發香氣,這個香氣普熏,範圍是很廣的,到處都聞到那個香味、香氣。


「天優缽羅華」,簡單叫缽羅華,翻成中國的意思是青色的蓮花。「缽曇摩華」,「缽曇摩」是一種赤色的蓮花。還有「拘牟頭華」,這也是蓮花一類的,有各種顏色,有赤色、白色、青色、黃色等等,各種顏色都有。各種顏色都有,為什麼另外取個名字叫「拘牟頭」?因為它跟別的花有點不同,「拘牟頭」的花還沒有完全開放出來,就叫拘牟頭。另外還有「分陀利華」,「分陀利」是正在開放,完全開出來的,是一種白色的蓮花,這在各種蓮花當中是最好的一種,而且它的花是最大的一種。比如有部佛經叫法華經法華經是簡稱,全名是妙法蓮華經,「妙法蓮華」指的是白蓮花,就是「分陀利」。有這些花在池上,這是講池岸上有那些樹跟花。講「岸樹池花」,岸樹是旃檀樹,池花是七寶池水裏的那些蓮花。


蓮花在小本阿彌陀經裏講四種顏色︱青色青光、黃色黃光、赤色赤光、白色白光。簡單講四種,其實有很多種顏色。這裏講「天優缽羅華、缽曇摩華、拘牟頭華、分陀利華」,也是各種顏色都有。各種顏色「雜色光茂」,「雜色」是各種顏色,各種顏色都放出光,我們研究觀無量壽經就知道,蓮花也放光,池子、流出的水,種種都放光,所以「光茂」,「茂」是非常茂盛,有各種顏色、各種光。我們知道的光只有一種顏色,其實我們世間的光也不只一種顏色,不過我們肉眼只能看見白色的光而已,科學研究,用儀器一檢查出來,有很多顏色。在七寶池裏,花放出來的光更多,就是光茂,顏色多得很!「彌覆水上」,「彌覆」是遍處蓋得滿滿的,「覆」是覆蓋,那些蓮花、那些光,都蓋在七寶池的水上,所見到的,整片都是各種各色的蓮花,以及蓮花的光,彌覆在水上。


生到極樂世界的人要繼續修持,修持最重要的是修定功,極樂世界各種顏色的蓮花會放光,比如阿彌陀經講「青色青光」,就是幫助修定功的,藉著青色,普遍都是青色,就在一片青色當中,心理就容易定下來;其他黃、赤、白的顏色也是這樣,藉著各種顏色入定的。我們現在念佛,還沒生到那裏去,知道這個有什麼用處?用處很大!我們念佛的人只要發心,發願往生到極樂世界去,這個願一發,自己再念佛,西方極樂世界的七寶池裏面,就生出一枝蓮花來,這枝蓮花隨著我們的信、願、行(這叫三種資糧),隨著我們的資糧一天一天增長,所以這枝蓮花是一天一天茂盛。反過來講,假使我們念佛的人懈怠下來,甚至於退轉,覺得不想念了,這枝蓮花就凋了、枯萎了。它妙就妙在這裏。所以我們不發心念佛則已,既然發心念佛,不管家裏的事情多忙,每天時間不夠用,也要把自己的時間調配好,就是再忙,每天早晚的功課要做,就算沒有很長的時間念佛,古人講,就念十念法,念十口氣,比不做要好。為什麼一定要做?固定做早晚功課,就養成生活習慣的一部分,就把念佛當作我們生活的一部分,我們凡夫眾生在娑婆世界,每天不會忘記吃飯,睡眠也不會忘記,這是生活上必須做的事情。果然我們念佛就像我們穿衣、吃飯、睡眠這樣,成為每天生活中一定的程序,這就可以,我們能運用的時間多,每天多念佛,當然更好;沒有很多時間,事情太忙了,最少念個十口氣,這個時間應該能夠找得出來。每天這麼做,不要小看這個時間少,只要每天這麼做,七寶池的蓮花也是一天一天愈長愈茂盛。我們要注意這一點。


第三小段是「池水隨意」,池水是七寶池裏的水,那裏的水特別了。在我們世間的水池子,就像游泳池,水有多深就是多深,那個水不會隨意的,海裏的水、河裏的水,都不會隨我們的意。七寶池的水隨著個人的意思,所謂「隨意」是你還沒用言語說出來,只要心裏的念頭動一動,想要那個水怎麼樣,那個水就隨著你的意思。我們現在的科學發明電腦,能用嘴巴下指令,這也了不起,只要一下命令,電腦就按照你的指令出現你所要的。七寶池不用你說話,意思一動就行了,這叫「隨意」。經文我們先念一遍:彼諸菩薩,及聲聞眾,若入寶池,意欲令水沒足,水即沒足。欲令至膝,即至於膝。欲令至腰,水即至腰。欲令至頸,水即至頸。欲令灌身,自然灌身。欲令還復,水輒還復。調和冷暖,自然隨意。開神悅體,蕩除心垢。清明澄潔,淨若無形。寶沙映徹,無深不照。微瀾迴流,轉相灌注。安詳徐逝,不遲不疾。


「彼諸菩薩,及聲聞眾」,那些菩薩以及聲聞眾。所謂聲聞眾,是在別的世界學佛,先修小乘,之後再發大願修菩薩道,改學大乘,淨土宗是大乘法門,這一類回小向大往生的人,他們到了極樂世界,因為原來在他方世界學的是聲聞乘,所以到了那邊還叫聲聞眾,其實早就改學大乘了,不改學大乘,這些小乘人不能往生的。現在我們國內有個風氣,有人考據,釋迦牟尼佛住世的時候,大多數時間,講的都是小乘經典,他們就提倡研究小乘經典,大乘經典像華嚴經楞嚴經法華經,他們說這是後來才出現的。實際說起來,這都是謗法,我們要了解,必定要學大乘、學菩薩法,才能夠往生。所以在極樂世界的諸菩薩、聲聞眾(實際上也發心學菩薩法了),「若入寶池」,他們若是進入七寶池裏面,到寶池裏幹什麼?到寶池裏洗澡。下面的經文:「意欲令水沒足,水即沒足。欲令至膝,即至於膝。欲令至腰,水即至腰。欲令至頸,水即至頸。欲令灌身,自然灌身。欲令還復,水輒還復。」一看就明瞭,不必細講了。他想水只到自己的腳,水就到腳;要水升到自己的膝蓋,就到膝蓋;再深,到腰部,以至於到頸部,或者整個「灌身」,就是淋浴,它就這樣沖。你要它恢復,它又恢復了。每個人的意思都不同,在七寶池裏的菩薩、聲聞眾,多得很!雖是多,不論有多少人,幾千幾百萬、幾千幾百億人,都能按照各人的意思,想怎麼樣就怎麼樣。


不但水能隨著各人的意思高高下下的,還可「調和冷暖」,有的人喜歡水清冷一點,有的人喜歡水稍微溫暖一點,「自然隨意」,想稍微冷一點或者稍微暖一點,各人想的都不一樣,它隨著每個人的意思,就是自然隨意。在裏面洗澡,洗了之後「開神悅體」,「神」是精神,精神非常開朗,精神非常好,「體」是身體,不但精神那樣振奮、開懷,身體也感到非常喜悅。我們在世間,一般人也都每天洗澡,洗完澡以後也感覺很舒暢。「蕩除心垢」,重要的是這一句!因為在極樂世界,不像在我們世間,我們人不洗澡,身體就有很多污垢;在極樂世界,身體不會有污垢。不會有污垢,為什麼要洗澡?洗澡就「開神悅體」,除了開神悅體,最重要的是「蕩除心垢」。心理有什麼垢?身體都沒有垢了,心理還有什麼垢?心理有垢。為什麼心理有垢?我們世間的凡夫眾生,學佛的總原則,無論那一宗講的道理,都要明心見性,自己的心性要完全明白,不但明白,而且要證到自己的本性。我們現在不但沒有證到本性,而且連知道本性都談不上,還不知道自己有本性,這就是垢。簡單講「垢」,詳細講,就是種種的煩惱,一般講六種根本煩惱︱貪求心、瞋恨心、愚癡心、傲慢心、懷疑心(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),還有種種的惡見,惡見是一種不好的見解,就是邪知邪見。六種是概略講,分開來說,那就多了!凡夫眾生的心就被這些煩惱遮蓋了,一層一層遮蓋,就蒙上這些垢,就像污垢,有污垢在,不知道自己的真心。我們說自己有真心,這個真心是萬德萬能,真心沒有生死。這句話很多人反對,凡夫眾生認為有生有死是應該的,你說沒有生死,那有這回事情?尤其讀很多書的人,他執著得非常厲害,他都有這種邪知邪見,所以那些人很難治的。


我們現在了解,凡夫眾生的真心就是我們的本性,被這些煩惱(這些垢)一層一層遮蓋。學普通法門要了生死,必得把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這些垢,整個斷除掉,去乾淨才能夠了生死,才能出六道輪迴。無論如何,我們要記住這種分別:我們修念佛法門,見思惑這些煩惱雖然沒有斷,念佛可以斷的,阿彌陀經講七日一心不亂,真能得到一心不亂,這些煩惱︱見思惑就斷了。但是我們現在功夫用不上,沒有那樣好的功夫,能夠把這些煩惱伏得住就不錯了。怎麼能夠伏得住?譬如人家對不起你,你要發脾氣,要跟人家吵架,當下自己知道,就提醒自己警覺,脾氣不要發,你就能把它伏得住。能夠伏得住,這功夫就不錯,這叫伏惑。長期能夠伏惑,到壽命終了的時候,就能夠帶業往生。帶業往生之後,還有那些煩惱在心裏,這叫心垢。帶業往生的眾生,到了極樂世界要斷惑,不是往生之後,見思惑沒斷,沒有問題,可以不斷。可以不斷,是因為我們在這個世間很難斷,所以用特殊的辦法,換換環境,到極樂世界去,一到極樂世界還是要斷。到那個世界能斷得非常快,那個環境一切都是那樣美好,自然很快就斷了。這是用七寶池的水,用這水就能夠斷。不但斷見思惑,塵沙惑、根本無明,這都叫做心垢。要不然,聲聞眾、大菩薩為什麼還要到寶池裏去洗澡?聲聞眾要斷塵沙惑,他的見思惑已經斷了;大菩薩要斷根本無明。蕩除的心垢包括見思惑、塵沙惑、根本無明,在水池裏洗,就能幫助那些菩薩、聲聞,把心垢一層一層去乾淨。


我們在這個世間,有人說:「我們建立人間淨土,我們就在人間來修,學佛、成佛,一方面度化眾生,一方面自己成佛。」不錯!你這個志願是很大,但是要問你自己有沒有這個功夫?這一生能維持下去,你沒有證果,再一轉世,有隔陰之迷,在下一世,能不能接觸到佛法?大有問題!所以這一點,我們要特別注意。


下面講「清明澄潔,淨若無形」,這是講水質,水質既非常清,又非常明。「澄」是水裏連摻一點雜質都沒有,「潔」也是那樣。這種清明澄潔「淨若無形」,乾淨到什麼程度?「若」是好像,好像沒有一種形相似的。我們看池塘的水、河裏的水、海裏的水,我們看得出來,我們看一片都是水。在七寶池裏的水,好像看不到似的,好像沒有形狀似的,這是形容那個水「清明澄潔」,好像看不到一點形狀,可以說是淨到極處。「寶沙映徹」,前面講過,七寶池的池底都是各種寶、金沙鋪起來的,有各種寶沙,「映徹」,那個寶沙也發出光。這裏講水好像沒有形狀,能看見池底那些寶沙,「映徹」是一直照到底,「無深不照」,寶池有多深都能照到,就是寶沙「映徹」。


水質為什麼這樣清淨無形?要了解我們世間的水,人類眾生看的,無論那裏的水,都是流動性的水,我們雖然會游泳,可以在水裏活動,但那是暫時的,不能長久在水裏;魚這一類的水族動物,牠就把水當作自己的家園,能夠把水當作自己的家園,就跟我們人類不一樣,水在牠們看起來,就跟我們呼吸空氣一樣,牠是藉著水生存的;鬼道眾生就不是這樣,鬼道眾生看水就是一團猛火,變成燃燒的火一樣;天道的眾生看到大海水是一片琉璃,那又不一樣。就拿我們人道眾生來講,人道眾生處在不同環境,所見的水也不一樣,我們在台灣用的水、喝的水,是這種情況,在其他講究環境保護,特別注重衛生的地方,他們的水質,自然的水源也好、自來水也好,跟我們又不一樣。為什麼要說這些情況?在我們世間的水,是眾生的業力,眾生造了什麼業,用的水、遇到的水就是什麼狀況。我們大多數的人都造業,所以現在水也污染了,水污染之後怎麼樣?自己造業,自己享受污染的水、喝污染的水!這不是自己造的嗎?是業所造的。極樂世界七寶池的水可不是業造的,是阿彌陀佛那種大願的願力造成的,阿彌陀佛以他的願力造成,當然是最完美的。凡是要往生極樂世界的眾生,非發願不能去,既是發願,他能夠到七寶池,是願力,不是業力!這一點要特別分辨清楚。因為這個關係,所以七寶池裏的水「淨若無形」,而且寶沙也能夠「無深不照」,這是願力造成的。


再說「微瀾迴流,轉相灌注」,七寶池的水也起一點波瀾,「瀾」是水起了一點波浪,可是波浪不大,不像我們大海的水,那不得了!小船到遠洋的時候,一浪打來,那受不了,船幾乎就翻掉,危險得很!它是「微瀾」,極樂世界的風是微風,水的波瀾也是微瀾,微微的,「迴流」,這個瀾在微風一吹的時候往前面推,然後又回過來,這叫微瀾迴流。「轉相灌注」照映前面在七寶池裏沐浴的時候,隨著個人的意思灌注。還有「安詳徐逝」,「安」是很安穩、安然的,「詳」是不急,不急才能「詳」,像我們辦事情,心裏很緊張,匆匆忙忙,不是忘了這個、就是忘了那個,秩序就亂了!講「安詳」,「詳」是詳詳細細,一件一件的,程序不會亂,叫做詳。「安詳徐逝」是水的那種狀況很柔和、很安詳,慢慢的,「逝」指水流,我們讀論語就知道,「子在川上曰:逝者如斯夫」,河川上的水往下流,叫「逝」。水是流動的叫「逝」,可是這個流動的水徐徐的,不是很快,沒有急流,急流是流得很急、很快,這是「徐逝」,所以下面講「不遲不疾」,也不是非常遲,所謂「遲」,好像不流動了,流得很慢,不是那樣;也不疾,疾是流得很快。既不遲也不疾,就是「徐逝」。這一段講七寶池裏的水那種流動的狀況,想想看,水的流動,那樣平和、安詳,我們在這個世間那裏享受得到?


再來的意思也跟前面一樣,我們世間的水,在內地的黃河水、長江水,長江三峽的水流得多麼急啊!其他各地的水,急流也很多,海水更不必說了。一般研究學術的人,往往把自然界跟我們人的心理看作是兩回事,打成兩截,一般學術都這樣。其實佛法、中國的傳統文化都講一元化的,中國文化講心物合一,先王傳下來的文化,心與物(就是精神、物質)是一回事、是一元的,佛法更是如此。一般學術界講,自然界與我們身體沒有關係。按照佛法來講,自然界的山河大地,就是我們眾生的第八識流露出來的,第八識有形相、有形狀,第八識的形狀展現在外面就是山河大地,我們有什麼樣的業力就有什麼樣的自然界。比如我們人道眾生到人間來,我們前世造了人間的業,一到人間來,看看周圍的環境,就是我們已經造的業,所見的山河大地、自然界的狀況,就跟我們過去所造的業完全一致,相合的,這是我們的第八識顯露出來的;畜生不是這樣,我們告訴地下的螞蟻說,台中有個大肚山,牠根本就不知道,在牠的第八識裏根本就不存在那個,牠的業力跟我們人道的業力不一樣;鬼道的業力跟我們也不一樣,我們的房屋有牆壁,門一關,我們人就無法進出了,你關門能關得住鬼嗎?關不住的!鬼不受門窗、牆壁限制,一座山也攔不住鬼,為什麼?鬼的業力跟人的業力不一樣;生到天上的天道眾生,當然更不一樣。我們在娑婆世界的六道眾生業力不同,所以環境不同。


現在講水,水質不好,海水的波浪那麼高,就因為我們眾生有險惡的心,所以水的波浪才會那麼高、那麼危險。我們心理很危險,高低起伏很大,所以才有高山、深海,這就是我們眾生有什麼樣的心理,就造成什麼樣的自然環境,業力感應出來的。極樂世界不是這樣,極樂世界眾生的心理是平等的,所謂的平等心,所以極樂世界沒有高山,都是一片平地。為什麼是一片平地?凡是能夠往生極樂世界的眾生,雖然學佛的程度不相等,在心理都是平的。我們心理不平,就要念佛伏住煩惱,能夠伏得住,心理就平了,如果心理不平,有不平之氣在,煩惱就伏不住,伏不住就很麻煩,要往生就很難。


下面是第四小段「波揚妙聲」,經文:波揚無量自然妙聲,隨其所應,莫不聞者。或聞佛聲,或聞法聲,或聞僧聲。


「波揚無量自然妙聲」,「波」是波浪,就是前面講的微瀾,微瀾微微地起了波瀾,有了波瀾就揚起聲音,那種聲音叫「妙聲」,那個微瀾裏揚起「無量」的妙聲,沒辦法說出來有多少,那是「自然」美妙的聲音。那種美妙的聲音也是「隨其所應」,眾生喜歡聽什麼聲音,就聽到什麼聲音。怎麼隨其所應?比如對於佛法程度淺的人,這個聲音跟他講的佛法,正好他一聞,就聽得明白;對於佛法了解很深的,這種妙聲,他一聽,就是很深的佛法。「莫不聞者」,深與淺,隨著各人學習的程度各有所聞。下面概略講,有三種,「或聞佛聲」,聽到佛說法的聲音,「或聞法聲」,法聲就是八萬四千法門,聽到這些法發出來的聲音,「或聞僧聲」,除了佛以外,那些大菩薩、聲聞眾等等,他們說的法,叫做僧聲。就是三寶的聲音,不離開三寶,所以阿彌陀經裏講「念佛、念法、念僧」,原來是「皆悉念佛、念法、念僧」,到後面一段就「自然念佛、念法、念僧」,他們的程度是不等的。今天講到這裏為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