無量壽經(八十八)
佛說無量壽經筆記(八十八)
徐醒民老師主講 八十五年五月二日 

各位老師、各位大德、各位同修:


請翻開經本第一0五頁,最後一行開始。經文先念一小段:彌勒菩薩長跪白言,佛威神尊重,所說快善。聽佛經語,貫心思之,世人實爾,如佛所言。


這一段是接著上回講的,彌勒菩薩請求釋迦牟尼佛開示教導,佛在前面講娑娑世界的眾生受了種種的痛苦,雖然苦也不知不覺,不感覺到為什麼苦,雖然遇到佛,聽了佛法,但是對於世間上這些名與利,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這些欲望,仍然不能放棄,因此都是迷惑顛倒,佛法最重要的是萬法唯心,迷惑之後,一切事實真相就看不出來了,對於佛法也不能相信,勉強聽了之後,也不能接受、不能修持,這是上回講的,因此彌勒菩薩請佛進一步開示。


◎彌勒請佛示教


我們現在講「彌勒請佛示教」,彌勒菩薩稟告釋迦牟尼佛,前面佛講的那些道理,確實是那個樣子,下面要請佛開示,怎麼樣眾生才能夠接受、相信佛法?這一大段分成四小段,剛才念的是第一小段「世人實如佛言」,講世間所有的人,確實都像佛講的那樣,世間的凡夫眾生,沒有一個不造惡業,雖是造惡業,也造善業,如果是好人,善業造得多,惡業造得少一點,要說完全不造惡業,凡夫是沒有的。為什麼都造惡業?就因為迷惑顛倒。想要解脫生死輪迴這種痛苦,必得要明瞭佛所講的那些情況,要了解不能再造惡業。所以這一段先講彌勒菩薩說佛所講的確實是那個樣子,世間人都是那樣。


看經文:「彌勒菩薩長跪白言」,彌勒菩薩要請求佛開示的時候,首先要行禮,行什麼禮?就到佛的面前「長跪」,長跪是雙膝著地,就是兩個膝跪在地上。在印度那時有「胡跪」,就是一個膝著地,跟雙膝著地不同,雙膝著地叫「長跪」。「白言」是稟告佛說,「佛威神尊重,所說快善」,「佛」指釋迦牟尼佛彌勒菩薩先讚歎佛是「威神」,「威」是威儀,我們凡夫看的佛有三十二相,是應身佛;大菩薩看的是報身佛,我們凡夫看不到,報身佛豈止三十二相,那是萬德莊嚴,更好!最少的就是我們凡夫可以看到的三十二相,就算三十二相,威儀就不得了,世間沒有任何人可以比,叫「威」。「神」是讚歎佛所知道的事情,拿一個普通事情來比喻,我們說某人的學問、思想,所謂思想,他對於事理的觀察能力,他知道的學問、事情很多,無論就學問、思想、思考的能力來講,都叫人沒辦法了解,就是不可思議。就中國文化來講,孔夫子曾經說:「陰陽不測之謂神」,所謂神是什麼?陰陽不測,別人沒辦法測量他究竟到什麼境界,這叫神。佛的思想、學問、道德能力,沒有人能看得清楚,我們不了解,這叫神。「尊重」,就十法界來講,除了佛法界以外,其餘九法界,從大菩薩以下到六道眾生的九法界,無一不尊重佛。比如我們凡夫眾生學佛,我們要恭敬佛、尊重佛;證到小乘羅漢還是要尊重佛,因為他距離成佛還遙遠得很!學大乘法,從開始學菩薩,學到地位很高,到了地上菩薩,就算到了等覺菩薩,彌勒菩薩就是等覺菩薩,他的學問、智慧,跟佛是相等的,但是他還沒正式到佛的地位。所謂到佛的地位,就是將來釋迦牟尼佛滅法之後,他才正式繼承釋迦牟尼佛的位置,那個時候真是佛了。沒到那個時候,他的學問、能力、智慧,雖然跟佛相等,他還是菩薩地位,這樣的菩薩還是要尊重佛,所以彌勒菩薩請佛開示的時候,還要尊重佛,還向佛長跪。九界眾生都要尊重佛,因此稱呼佛是「尊重」。


彌勒菩薩讚歎佛那樣的威神尊重,「所說快善」,他聽佛所說的法,「快」是非常明快,講的事實就是非常適切,確確實實是那樣,道理也是那樣真切,一點都不假。事理都說得很明快,叫「快」。「善」是說得非常完善,把前面那些事情說得那麼快善。「聽佛經語,貫心思之」,彌勒菩薩說,我們在會的大眾,聽到佛所講的、所開示的「經語」,經語是什麼?經書裏的文字稱為經,佛所說的話記載下來都是經,經是永久不能變更的,佛的話在那時說是真理,到後來,不論到什麼時候說,還是真理,推翻不了的。所以「聽佛經語,貫心思之」,「貫」是貫穿的意思,我們對於佛所說的話不能斷章取義,對佛說的話,我認同前面一句話,就採取,對後面這句話不認同,就不採取,這是斷章取義,就不叫貫。所謂貫,是把佛所說的話,全部都融會貫通起來,這叫貫。「貫心思之」,就是把佛所說的話,用全部思考的心力來融會,「思」是來研究、思考。「世人實爾」,娑婆世界的眾生,確確實實,「爾」就代表佛前面所講的那幾大段–世間這些眾生造種種的惡業,從各人的家庭,以至於社會人群,彼此互相殘害、互相不信任,造那些惡業的狀況,「如佛所言」,確實跟佛所講的一樣,佛所說的那些世間人,都違背了自己的本性。造惡業是一種習氣,任何生死凡夫,所以造那些惡業,是多生多劫以來的惡習氣,讓他這樣造,這種惡習氣就把本性遮住,違背了本性。世界上這些眾生都是違背了本性,專門在造惡業,如佛所講的,都是這樣,這是第一小段。


下面是第二小段「示道開明得度」,釋迦牟尼佛開示大道,讓聽經的人、聽佛說法的人都能開明,然後能夠得度。經文先念一遍:今佛慈愍,顯示大道,耳目開明,長得度脫。


彌勒菩薩說:「今佛慈愍」,「今」就指那個時候,「佛」指釋迦牟尼佛,現在釋迦牟尼佛「慈愍」,佛以他的慈心,就像世間的母親對待自己兒女那樣,那叫慈心。你看世間任何一個母親,對待她的兒女,那是慈到無以復加了!佛對眾生就是這樣,所有的眾生都在佛的心裏,佛關懷他們、憐愍他們,眾生在造惡業,佛看眾生造惡業之後就要受苦報,佛的心裏就非常憐愍他們,這叫慈愍。「顯示大道」,「顯」是明顯,「示」是開示,很明顯地開示大道。比如這部經,佛說到這裏,前面已經說得不少,就整部經來說,已經講了三分之二,說得非常明白了。前面把阿彌陀佛在因地的時候,法藏比丘如何發願,發願以後怎麼勤苦修持,最後完成大願,然後怎麼接引眾生到極樂世界去,再把極樂世界那個環境的美好說得多麼清楚!再說,我們這個世間的眾生雖然聽了極樂世界那麼好,大家都不肯發心去;就是發心去,障礙也很多,也很不容易去。為什麼?就是在娑婆世界的凡夫眾生都迷惑顛倒,只知道造惡業,不知道了生死重要。就現在末法時代的眾生來講,特別厲害,大家成天所想的,無非是跟人家爭名奪利,要問:這個名、這個利,與了生死有什麼關係?不但不能了生死,而且這個名與利只是增加生死,幫助眾生往三惡道去墮落,這種厲害,尤其到末法時代無人了解。如果有人稍微了解這個厲害,他就不敢跟人家爭名奪利。像這種情形,佛說得非常明白,叫「顯示」,顯示就是明示,明白開示「大道」。


佛法都是大道,但是在這部經,特別講的就是淨土法門,這個大道就指淨土的大道。佛法八萬四千法門,就世間法來講,任何世間法也比不上佛法。大乘法門不必說,就是小乘法,世界上那些大學問家,他的學術造詣再高,他的學問,拿現在說的學術論文,全世界公認是最好的論文,與小乘經典裏講的苦、集、滅、道,任何一句話也沒辦法相比!這是佛法,世間任何一門學問都比不上佛法,所以佛法就世間學問來講,統統都是大道。但是大道之中又有大道,就是八萬四千法門以外的,叫門餘大道。我們學的淨土宗就是門餘大道,就是八萬四千法門以外的特別法門。因為八萬四千法門,無論是小乘、大乘,小乘要出六道輪迴,在天上、人間修持,要七番生死才能了,學菩薩道,要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。當然都能成,時間那麼遙遠!可是學淨土宗,我們不厭其詳地一再提醒自己,我們所以跟普通法門不同,我們當生就能成就。人生幾十年,或者活得長久,就算活到一百多歲,佛法講「人命在呼吸間」,一口氣不來,生命不保險,就失掉了。所以我們藉著現在呼吸還正常、生命還存在的時候,我們要把無始劫以來的生死大問題解決,不學這個法門,學什麼法門?八萬四千法門都不能讓我們當生成就,只有這個法門能讓我們在這一生成就,所以這個法門叫門餘大道,釋迦牟尼佛無量壽經的法會上講的,就是明確開示這個門餘大道。


「耳目開明」,我們形容一個人的耳朵聽得很清楚、眼睛看得很明白,叫「耳聰目明」,耳聰目明從那裏來的?從他的心來的。我們凡夫眾生,大家都一樣有耳朵、眼睛,但有的人耳不聰、目也不明,有的人耳目就非常聰明。一樣有耳目,但是心理不一樣,所以有不同的。佛怎麼讓凡夫眾生耳目開明?我們凡夫眾生的心,就像一般形容的「茅塞」,被茅草把我們的心路充塞起來,就把我們的心思遮蔽起來。心遮蔽起來,耳目怎麼明呢?聽佛一說法,就能把心開開來,茅塞是形容、比喻的話,茅草清除掉,心路就開通了。再說一個比喻,凡夫眾生的心理都是黑暗的,我們形容某人專門危害人、陷害人,做一些違背天良的事情,沒有良心,叫「黑心人」,黑心人的心理沒有開明,心理都是黑暗的,這是形容的話。所謂黑暗,就是看不清楚事實,也不明白道理,這樣的凡夫眾生,世間多得很!為什麼這樣?因為有煩惱。煩惱是什麼?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,佛法講最根本的煩惱,貪求心貪求一切;瞋恨心是事實還沒弄明白,就發脾氣、動怒;愚癡心,對於任何事情分不清楚,理也不了解,這不是愚癡嗎?像這樣,造成他心理是黑暗的。我們人的本性都是一片光明,由於貪瞋癡慢疑的障礙,慢是傲慢,看不起人家,實際上我們眾生都有慢心,別說沒有讀過書的人,就算書讀得再多也是傲慢。一個人愈傲慢,他的煩惱愈重。聽佛說法,貪瞋癡慢疑等煩惱,立刻斷是斷不了的,自己慢慢要節制收斂,自己約束自己,不要太過分,久而久之,慢慢就斷除。斷了煩惱,心理自然就放光明,這是明,佛所說的法都是教眾生心理放光明,因此這裏講「耳目開明」,在這個法會上,彌勒菩薩代表大家,表示在會大眾聽到佛「顯示大道」,開示這樣的大道,大家都「耳目開明」,心理都放光明。


接著說「長得度脫」,「度脫」是什麼?凡夫眾生在六道裏,來來回回地生死輪迴,由這一道轉到那一道,然後又轉到另一道,不斷地生生死死,就像在大海裏一樣,沒有出去的時候,所以叫苦海無邊。「度」跟左邊加三點水的「渡」是同一個字,現在用渡船的渡,古時候經典裏都是這個「度」字,就是用大船把陷在海裏的苦惱眾生度到岸上去。「度」是菩薩用法來度眾生,「脫」是眾生脫離生死苦海,這叫「度脫」。學佛法要能夠得到度脫,首先要開悟。開悟什麼?我們現在學的都是大乘法門|大乘菩薩法,實際上自己用功夫、自己研究,必得要懂得四諦法,四諦法講苦、集、滅、道。


苦是講我們眾生到這個世間來,六道之中,三途不必講,當然是最苦的,就是人間、天上、阿修羅這三道也都是痛苦。為什麼?最基本的,有生死就是根本的苦,生死不能解決就苦,所以四諦中第一個苦諦,要看得清清楚楚。我們如果說在世間很苦,就有很多人反駁:「那裏苦?我們生活得很愉快!」這是迷惑顛倒的話,沒有什麼愉快的,仔細想,處處是危險,危機四伏!高高興興到娛樂場所去娛樂一下,忽然一把火燒起來,自己生命都不保,這是樂嗎?交通事故隨時都可能發生,那是樂嗎?沒什麼好樂的,這是苦諦,必得要認清楚。認清楚這個世間是苦的,苦從那裏來?自己招集來的,自己造了苦的業,「集」是自己的業力感招來的。我們在世間,誰能把苦、集這兩諦認清楚?世間的因果認不清楚啊!再講到出世間的因果–滅、道,「滅」是了生死以後真正大樂的境界,尚未證果的人都沒有體驗到。要得到出世的不生不滅,了生死以後那種好的境界、真正的正樂,要修道,「道」是要修道,講修道,大家又不肯修。所以學佛法首先要開悟,要從苦、集、滅、道上面去開悟,悟我們這個世間就是起惑、造業、受報,這是循環不停的,這一層不能開悟,怎麼能了生死?再說,對於出世間的滅、道二諦,真正的大道能修成功,自己對修道能得到那種成功的境界不了解、不相信,就沒辦法學,所以必得要悟,悟了之後,再進一步修持,必須這樣。


我們學淨土宗的好處,能悟當然更好,沒有悟也可以修學。念佛念到一心不亂就證果,得到一心不亂,見惑、思惑就斷了,就出六道。出了六道,還要往生嗎?當然要往生!出了六道,還沒成佛,要成佛還要好幾大劫,還遙遠得很!還是要往生,往生到極樂世界,就能一生成佛。這個程序、這些情況,必得了解。學普通法門,悟了之後,一步一步修持,必得把煩惱斷乾淨,才能成就。我們學念佛法門,能夠念到一心不亂更好,沒有念到一心不亂,我們雪公老師過去講的,只要把佛號念得很熟。什麼叫很熟?平常一有空閒,佛號就從心裏起來,雖然沒有出聲念,可是佛號在心裏起來,這就是熟;還有,遇見任何困難、危險的時候,第一個念頭起來就是佛號,不起其他念頭,這就是熟。能夠有這種功夫,雖然未到一心不亂,往生沒有問題,這叫帶業往生。帶業就是沒有證果,惑沒有斷,惑、業、苦滿滿的,可是能夠這樣熟,起的念頭就是佛號,這樣可以往生,淨土宗的好處,特別就特別在這一點。其他的普通法門,講的理也非常高,境界非常高,理分析得非常微妙,可是照理去做的時候,惑沒有斷得乾淨,生死還是生死,那有什麼用?惑是可以斷,但是要慢慢來,不是一生就能斷的。我們必得了解念佛,當生能斷最好,不能斷,也能帶業往生,還是能了生死,這樣才能得度、才能度脫。


這裏講「長得度脫」,怎麼說?這是講特別法門,我們知道「度脫」是脫離苦海,人、天小果不必說,生到人間來、生到天上去,都在六道之內,還是在生死海裏面;修小乘、修大乘的其他普通法門,前面講,絕不是當生就能脫離;「長得度脫」,修淨土宗,當生一往生,永久就得度了。怎麼說一得度,就永久得度?以修小乘來講,先要斷見惑,也不知道修了多少生,才能把見惑一次斷乾淨,見惑斷了以後,又得斷思惑,還要人間、天上七番生死,想想看,時間多遠!思惑有八十一品,每斷一品,也算斷惑,那都還沒到究竟。我們修淨土法門,雖然一品惑也沒斷,一帶業往生之後,就永久解脫,這叫「長得解脫」,一脫離娑婆世界就永久脫離,是這個意思。


下面是第三小段「聞說解脫憂苦」,聽到佛說的這個法,能夠解脫憂愁苦惱。經文先念一遍:聞佛所說,莫不歡喜。諸天人民蝡動之類,皆蒙慈恩,解脫憂苦。


「聞佛所說」,彌勒菩薩說,在會的這些大眾們,聽到佛所開示的這些法,「莫不歡喜」,沒有一個不歡喜(發歡喜心)。什麼叫「歡喜」?不是我們普通說的,見到一件事情很歡喜,佛法的歡喜是得了法喜。我們學佛,不必問人家,但問自己,如果得了法喜,那不得了!得了法喜,我們對於佛法就放不下了。人家勸我放,我絕對不會放棄,研究佛經、念佛,得了法喜是絕對放不下的,就是只有往前進,不會再退轉。這裏是聽到佛親口說的法,眾生得了利益,在會大眾莫不歡喜,都得了法喜。在會的大眾,那些人得了歡喜,歡喜的是什麼?首先明瞭佛理,普通法門的修法,明瞭這個法已經不容易,因為我們眾生無始劫以來都是迷惑顛倒、是非顛倒,就是把假的當作真的,真的就不認識。不能認識真我,都執著一個假我,要轉變這個觀念非常難,所以首先要開悟。悟了之後要修持,普通法門多生多劫才能修持完,他現在聽到佛講的特別法門,念到一心不亂,自己就可以去,雖然沒有念到一心不亂,自己不能去,沒有功夫,阿彌陀佛多麼慈悲,他來接我們去!壽命終了的時候,只要心不顛倒,就會感應到佛來接我們去,這多麼慈悲!這叫「二力法門」,一者是我們自己的力量,一者是佛的力量。大家聞到這樣好的佛法,都這樣歡喜,悟也是悟這個法,這樣才發生法喜。「諸天人民蝡動之類」,佛在說法的時候,不但人間眾生在聽法,天上的眾生,天上還不只一層天,是「諸天」,各層天的天人都來聽法。不但佛是這樣,古代那些祖師大德講純粹的佛法,照樣有天龍八部在護持、在聽法,正法道場必然不僅人道眾生在聽,所以是「諸天人民」,「人民」指人道眾生。除了天道、人道以外,還有「蝡動之類」,就是小動物,畜生類的。「皆蒙慈恩」,都蒙受佛的慈悲恩德,「解脫憂苦」,解脫了憂苦,這個「憂苦」就指生死大苦。


為什麼這裏說「解脫憂苦」?前面講「歡喜」,既然發生歡喜心,得到法喜,他對於這個法門絕不會退轉,就是一生一直修下去,壽命終了的時候必然能夠往生,這種生死憂苦以當下來講,就是得到解脫了。「諸天人民」能夠解脫憂苦是沒有問題,「蝡動之類」,畜生道怎麼解脫呢?畜生道聽法,智慧、理解能力,怎麼樣也比不上人,但是要了解,有宿世善根可以得到解脫。釋迦牟尼佛涅槃以後,在印度的不必說,佛法到中國來,你們看看歷史記載、佛書記載,那些高僧度脫了蟒蛇、鳥類,甚至於家裏養的鵝,這些動物宿世有善根的話,聽聽佛法也能夠往生,事實有很多例子可以證明,經裏講的「蝡動之類」確實能夠得到解脫。由此看來,動物都能得到解脫,我們對這個法門,只要不退轉地修持,怎麼不會往生?一定往生的。


最後第四小段「結贊佛語究暢」,把這一大段作一個結語,歸結起來,讚歎佛所說的話非常究竟、非常舒暢。經文先念一遍:佛語教戒,甚深甚善。智慧明見八方上下去來今事,莫不究暢。


「佛語教戒」,「佛」指釋迦牟尼佛,「語」是告訴,「教」專門指淨土法門的教法,「戒」不是普通的戒律,是告誡,就拿淨土法門來告誡大眾。彌勒菩薩讚歎釋迦牟尼佛在這方面說的教戒,特別以淨土法門教授大家,又特別告誡大眾,淨土法門「甚深甚善」。如何「甚深」?一般人說:淨土三經講得很淺!那真是不了解淨土法門,想想看,未斷惑,帶業往生就能「長得度脫」,雖然沒有斷惑,一往生就能了脫生死,凡夫眾生沒斷惑,就跟證果一樣了生死,這個法門誰了解?所以阿彌陀經說到最後流通分,有六方佛來證明,就是到了佛的境界,才能徹底明瞭淨土法門的道理。未到成佛的地位,就是知道,知道得不夠透徹,這是「甚深」。「甚善」呢?就三藏十二部,八萬四千法來講,何種法能夠當生成就?再好、再善的法也沒有淨土法這樣,一生就能成辦,沒有!這就是「甚善」。我們凡夫眾生,沒有證果、沒有到佛的地位,就是把三藏十二部全部讀通,也只能了解一部分而已,佛法的好處、深奧的意義,也只能知道一部分,必得成了佛以後,才完全了解,這是「甚深甚善」。


這種甚深甚善的法,誰能說得出來?只有佛。所以下面講:「智慧明見八方上下去來今事」,以佛的智慧,能夠明白地見到,「八方上下」是十方世界,就空間來講,「去來今」是過去、未來、現在,就時間來講。「八方上下去來今事」–一切空間、一切時間所有的事情,「莫不究暢」,佛說得最究竟,也最明白、暢曉。今天講到這裏為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