無量壽經(八十五)
佛說無量壽經筆記(八十五)
徐醒民老師主講  八十五年四月十一日

各位老師、各位大德、各位同修:


請翻開經本第一0三頁,第一行開始,經文先念一小段:或時室家父子,兄弟夫婦,一死一生,更相哀愍。恩愛思慕,憂念結縛,心意痛著,迭相顧戀,窮日卒歲,無有解已。


這部無量壽經分成上、下卷,在上卷,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發了四十八願,然後怎麼成道,又把極樂世界的環境,以及極樂世界那些大菩薩,種種好的情況都介紹了。到了下卷,釋迦牟尼佛就告訴彌勒菩薩,要勸所有的眾生發願往生到極樂世界去,接著說,我們這個世界的眾生為什麼不能夠發願,或者發願之後也很難成就往生,是什麼道理?就是前幾段講的,我們世間的眾生因為被財欲–為了財產、為了種種欲望,迷惑顛倒,把世間的真理顛倒了,看不清楚是非。接著又說,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,在我們世間的凡夫眾生,人人都有家庭,家庭裏的成員相處得不好,也有種種的障礙,家裏的人相處不好就結怨,結怨就互相報復,這也是一種很大的障礙。接著講,釋迦牟尼佛就悲憫眾生,因為種種的這些障礙、這些原因,不能信道,不能信淨土法門,上回講到這裏。


◎佛說果報不爽


剛才念的這小段,是另外的一大段「佛說果報不爽」,釋迦牟尼佛講,任何人在世間造了任何的業,造善業有善報,造惡業有苦報,這個果報絲毫不爽。這一大段分成四小段,剛才念的是四小段當中的第一小段,題目叫做「眷屬恩愛結縛」,「眷屬」,除了夫婦,還有家裏的人,一家人都是眷屬。「恩愛結縛」,所謂恩,彼此關心對方,對對方都有恩惠,這叫「恩愛」。恩愛就世間法來說,這是好事情,可是就出世間法來講,恩愛是一種障礙,不能出三界,所以講「結縛」,就是一種煩惱。「縛」是什麼?就如同用繩子綁起來,我們原來是很自由的,假如用繩子把手腳捆綁起來,動都動不了,不得自由,這也是一種煩惱,這是形容的話。這個意思是說,我們在世間有了眷屬恩愛,講世間法,在世間人看來,這是很好,家裏的人互相恩愛、互相關照,可是講出世法,要脫離六道生死輪迴,這就是一個「結縛」,拴著眾生出不了六道。


如此說來,怎麼辦?在世間,沒有家庭也不行!用功夫,學普通法門任何一宗,雖然有眷屬,可是內心要放得下,一切要放得下。在釋迦牟尼佛那個時候,有位維摩詰居士非常了不起!他有眷屬、有家庭,一切都有,可是他內心一點罣礙都沒有,一點相也不著,不著相是不容易的。佛說的般若金剛經,講一切相不著,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,一切法不要著相。你著一點相,就是一種結縛,有了結縛,要超脫六道,一方面自己結縛、一方面又要從六道裏出去,那誰辦得到?必得一切相都不著。所以別說普通相,金剛經說:「若以色見我,以聲音求我,是人行邪法,不能見如來。」講得多麼徹底啊!禪宗就講這個。我們怎麼辦?我們學的是淨土宗,佛法八萬四千法門,普通法門必須照金剛經那樣的講法,著一絲一毫的相就不行。淨土宗是專門在著相上用功夫,我們研究經,要把每部經的用法了解,否則,學得愈多,究竟是那個對?每部經有每部經的用法,不一樣。


我們了解這個,一切普通的佛法都能了生死、都能成佛,但是要了生死、成佛,就不能著相,著一點點的相就不能成就,這個大原則一定要記住。淨土宗有大方便的辦法,什麼大方便的辦法?我們凡夫眾生所貪的,不外乎財產、男女之色、好名、口腹之欲(食欲)、睡眠–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這五種大欲。但是這五種大欲禁不起比較,怎麼禁不起比較?就拿財產來講,我們世間的財產,根據現在的統計調查,找出全世界最有錢的富翁來,就算這個富翁的財富抵得上一個國家,這麼了不起,拿他的財富跟極樂世界的七寶池或任何一個建築物一比,能不能比?不成比例!何況我們世間這些財寶,現在各國用的都是紙幣,用紙印刷的,那純粹是假東西。就算是黃金,我們這個世界的黃金,與極樂世界的七寶一比,我們的黃金就像破銅爛鐵,比不上啊!就拿這一樁來比,其餘任何一條也比不上極樂世界。所以修淨土法門,在這部經前面,釋迦牟尼佛極樂世界那個環境、那些狀況,都詳細介紹,那裏的人絕對不像我們現在這個世間的人,我們世間的人,說實在話,除了修道的人以外,跟社會上的人相處很難。我們無心中說一句話,對方就誤解對他有什麼用意,這確實非常難。在極樂世界的眾生都是大菩薩、都是修道的人,彼此非常坦誠,相處絕對是和諧的、互相幫助那種氣氛,我們這個世間怎麼樣也比不上。所以把那個環境、那個地方的人,跟我們這個世界的一切相比,一比較之下,我們對那裏發生信、願、行,自然就把我們貪戀世間這些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的心理,不說要放棄,自然就放棄!這是最妙的方便法,這是一個特別法門。


佛讓我們用替代的,用什麼替代?就用極樂世界,我們執著那個,自然就放棄我們世界上這些假東西。我們執著那個真的,自然就放棄這個假的。普通法門講不要執著、不要著相,我們凡夫眾生從無始劫以來就是執著,叫我們不要執著,談何容易!要練習,今生練習減輕一點,沒有成功,死了,再一轉世又再繼續練習,多生多劫練習,所以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,然後才徹底能夠放得下,那談何容易?現在你看,佛用的方法多麼巧妙!既是人人都不能放棄、都執著,那就執著真的,就把真理、把真正的七寶那個環境讓你執著,你執著那個,自然就放棄這個。我們學普通法門,講得最高,任何一種法門講的理都非常高深,但是實際上用功夫就知道,自己很難用得上。所以學淨土宗持名念佛,我們就念一句阿彌陀佛的佛號,阿彌陀佛的佛號,功德不可思議。祖師註解經文講:「以名召德」,用阿彌陀佛這個洪名,名一念,阿彌陀佛實際的功德就跟名是一起的。至心念一句阿彌陀佛,我們能念的心跟所念的阿彌陀佛,就結合在一起,這叫一念相應。一念相應當中,這個念頭當中,佛就出現,佛性就出現。任何法門也沒有這樣直捷、微妙。我們了解這個特別法門,無論如何,研究教理、研究經,各宗都可以研究,任何經我們都可以研究。在修持的時候,只有這句名號最可靠,也最穩當。


經文說:「或時室家父子」,這是根據前面那一大段來的,前面釋迦牟尼佛悲憫眾生不能信道,所以被三毒(貪、瞋、癡)以及五欲(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)把心迷惑了,生生世世就在六道裏出不去,這是可憐憫的。接著講會這樣的原因,最重要的是眷屬恩愛。我們在世間,任何人都眷戀著家庭,家庭裏有父子、兄弟、夫婦,這是天倫。就世間法來說,過著一種天倫的生活,相聚在一起,彼此互相關照,這多麼好!可是萬法對世間任何人來說,都一樣無常,做皇帝、做乞丐,都是無常的,做大皇帝,權力那麼大、財富那麼多,他也沒辦法拿權力、財富來交換「長生不老」,辦不到!無常的!人人平等。這個無常一來,人人要死,死的時候怎麼辦?家人有父子關係、兄弟關係、夫婦關係,當中任何一個人先死的時候,其他人都悲慟得沒辦法形容!這一段講這個。「或時」,無常來的時候,這些「室家」裏面,「父子」,父親年老死了,做孝子的痛不欲生,人的壽命不一定是那樣整整齊齊,一定要到年老,一定要兒子為老父送終,兒子先死的也多得很!「兄弟夫婦」,兄弟,或者哥哥先死,或者弟弟先死;夫妻兩個人也不是同時死,或者丈夫先死,或者妻子先死。任何人先死,未死的人心裏都是悲慟得無以復加,就是「一死一生,更相哀愍」,這是講生離死別的那種狀況,平常在家庭裏講恩愛,不想分離,無常一到,不分離也不行,這是誰也免不了的!「一死一生」,這一死,再一轉世又一生,一生以後又有死,死之後又有生,每一次生、每一次死,多少家裏的眷屬為他痛苦?「更相哀愍」,就是互相哀愍。這一生,他先死了,眷屬哭他,到下一生是不是碰在一起?搞不清楚了,如果真的又在一起,究竟是誰先死,彼此也不知道,都是互相哀愍。所以佛法講,人在世間,八種大苦之一,有一種愛別離苦,愛別離是什麼?就講家庭裏這些人的生離死別,這是最苦的一件事情。


「恩愛思慕,憂念結縛」,這是講家族裏這些人,原來互相恩愛,無常來的時候,「憂念結縛」,這家人死了一個人,其餘沒有死的這些家裏的人,都把憂苦的念頭,結在死者身上。換句話說,都為了死者憂念結縛,世間人都是這樣感情用事!我們學佛修道,要了解道理,這是很危險的!一個人將死未死的時候,家裏那些人對著他哭泣、哀嚎,死者心裏放不下,放不下又非死不可,這時有什麼危險?他的神識就結縛在貪戀家族,捨棄不下,萬法唯心,往往就在這個時候,心裏放不下,然後一轉世,轉到動物,墮落到畜生道裏去。古時候有個公案,夫妻兩人非常恩愛,丈夫死了,太太在哭,又是眼淚、又是鼻涕,丈夫看了實在走不了,走不了又非走不可,斷氣以後,就變成太太鼻孔裏的一隻小蟲,馬上就變成小蟲。金剛經裏講,眾生的生有好幾種–胎、卵、濕、化,他藉著鼻涕的濕氣就轉生,你看,這多危險!他就墮落到畜生道,變成小蟲。還有不少例子,有的在臨死的時候,家裏藏有黃金,有好多金條在什麼地方,心裏放不下,結果一死的時候,變成一條蛇,看守著他生前存放黃金這些寶物的地方。心裏放不下,死後就變成畜生道,還守著那個,這就是「結縛」,拴在那裏出不去,想想看,這多麼危險!


「心意痛著,迭相顧戀」,「心意痛著」,家裏的人對於死者的「心意」,「意」是第六識,「痛著」是什麼?悲痛,「著」是著在死者身上,離不開,他的心意離不開,心心念念就在過世的人身上,就想著那個,「著」就「痛」。「迭相顧戀」,彼此互相顧戀,「顧戀」是死的人放不下,活的人也放不下。「窮日卒歲」指留在世間活著的人,活著的人怎麼樣?「窮日」是終日,一天到晚,「卒歲」是長年的,整日、整年的思念。「無有解已」,這種痛著、顧念的心情–結縛的憂念,沒有一個時候能夠解除,「解」是解除,「已」是停止,沒有結束的時候、沒有停止的時候。


我們要了解這種情況,有家庭的人,到壽終都會有這種情況。我們修道的人,了解之後要早做預備。怎麼預備法?我們蓮社有助念的辦法,一個人到壽命終了的時候,這一生修持要成就,這個時候最重要!最怕在臨終的時候發生障礙,最容易有障礙的就是眷屬。所以修道的人平常讓家人都懂得佛法最好,不能完全都懂得佛法,也要讓他了解這個利害。一個老人家要交代他的家人,交代兒子、孫子,在自己準備要往生的時候,最好家裏的人都能幫助念佛,都能助念,除了請蓮友來助念以外,家裏的人幫忙助念更有力量。但是這在平常就要讓家裏的人都知道,果然這樣,到臨命終要求往生的時候,臨終助念,外面蓮友來助念,家裏的人一起來助念,這是多生多劫修來的福報,才沒有障礙。這一點,我們蓮友統統要注意,平常就要告訴自己的兒孫,真正要盡孝道,在這個時候要特別注意。


再來講第二小段「教語心不開明」,前面那小段講一般凡夫眾生不能聞到佛法,這小段講雖然聽到佛法,可是心裏不能開明,就是不了解佛法,對於佛法,自己看也好、聽也好,總是不懂,就是聽也聽不懂,看也看不懂,這一段講這個。經文先念一遍:教語道德,心不開明。思想恩好,不離情欲。昏蒙闇塞,愚惑所覆。不能深思熟計,心自端正,專精行道,決斷世事。便旋至竟,年壽終盡,不能得道,無可奈何。


「教語」是別人用言語來教化他,教化他什麼?「道德」,「道」是什麼?我們中國字的意思,用在什麼場合就怎麼解釋,不是一個意思始終都是一個講法,在這裏,「道」是佛法。遇到善知識拿佛法來教化他,教他學佛,「德」是照佛法來學、來實行,自己就有很多功德,這個功德就包括自己修出來的,我們本性裏就有這個德,就有性德。性德為什麼叫做功德?性德是本有的,不需要修,原來就有,可是我們被前面講的那些結縛,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,那些種種的煩惱把本性遮住了,使我們的性德發不出作用,性德不管用。必得要學佛,學佛怎麼學?先了解教理,然後用功夫。怎麼用功夫?無論學什麼法,最基本的就是三毒五欲,三毒是貪、瞋、癡,貪求這個、貪求那個,貪求不到就瞋恨,為什麼貪、為什麼瞋?自己不明瞭道理,就是愚癡,這三種毒素要去得乾乾淨淨才成功,了生死也是去了這個。五欲分開講,有五種大欲望。修行就是要把這些統統去掉,去一分,德就顯一分,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去了十分,本有的性德就顯出十分。顯出來的德叫做修德,是修持才發現、才顯出來的德,叫修德。這個德是就修德來講的,所以叫「功德」。「教語道德」,有善知識告訴他:你要學佛法,你要修持功德,結果他怎麼樣?他「心不開明」,他的心是蔽塞的,就是被那些三毒五欲把他障蔽、蒙蔽,自己的明就發不出來。「明」也是本有的,人人都有,本性就是常寂光,常寂光永遠是光明的。阿彌陀佛就是無量壽佛,無量壽只是一個意思,另外還有無量光,這尊佛是無量壽、無量光。不但無量壽佛是無量壽、無量光,我們的本性都是無量壽、無量光,無量光就是「明」。可是這些眾生因為煩惱太多,雖然善知識告訴他道德,他心不開明有什麼辦法?


「思想恩好」,所思慮的就是誰對我有恩、誰對我有好處。「恩好」是漢文,代的用語,我們現在一般講友好,友好一聽就懂了,友好,有好朋友。「恩好」是既友愛,對他又有好處。所想的就是這些恩好,「不離情欲」,既是恩好,自然就有感情、有種種的私欲,凡夫眾生就離不開這個。「情」是什麼?「情」與「性」不同,性是本性,本性純粹是理智,是公的;情是情感,是私的。一切事涉及情感,自私心就起作用,必須要講理性,講理性才是公平、公正,才是平等。他「不離情欲」,情已經要不得,還有欲,更不得了!欲更使人的智慧、一切都發不出來,更是壞事情!所以這些思想恩好離不開情欲,生死的根本就在這裏。


既是他的思想就在恩好上面,離不開情欲,就「昏蒙闇塞,愚惑所覆」,有了情欲、恩好,完全是私情在作祟,理性就一點都沒辦法起作用。「昏」是昏昏沈沈的,「昏」跟「明」是相對的,「蒙」是蒙蔽,「闇」指他的心理就是一團黑暗,「塞」是外面的光不能通達,一線之光都沒有,就把他塞住了。「愚惑所覆」,「愚惑」就指無明,被根本無明、枝末無明一層一層遮蔽,把他覆蓋起來。想想看,這樣的人就是前面講的「心不開明」,他的心怎麼能夠發明出來?發明不出來的!


每個人的本性都是光明的,由於這樣,「明」發不出來,所以「不能深思熟計」,目前的一切事情,他不去「深思」。目前的事情為何要深思?我們看社會種種的現象,個人、家庭、社會、國家這些事情,要深一層思考,不要光看電視、報紙的報導,有些事情不可靠。必得用點腦筋,把事情的表面、內在,全盤思考,這叫深思。為什麼要深思?我們行菩薩道,一方面要自度、一方面要度人,在自度度他的時候,要懂得世間這些假相,假相不能明瞭,我們就被假相所迷惑而顛倒,那我們還行什麼菩薩道?六道都出不去!所以要用一點時間,深思一切外面的假事情,假事情本來是假的,不明瞭,就受它的迷惑,一定要深思。「深思」是對於目前的事情,「熟計」是對於未來的事情。深思也好、熟計也好,整個來講,我們行菩薩道的時候,自己的事、他人的事、天下的事,都要深思,想得愈多愈好。但是基本的,還是自己目前的狀況,我們現在的狀況能不能時常維持?沒辦法!萬法無常,每一時一刻,我們的念頭一動就在變化,這種念頭的變化,我們不能深思,為什麼這樣變化?這個念頭怎麼變?我們要深思。不論變好、變壞,都是我們自己的起心動念,就是眼前的事情。自己的起心動念,自己不能深思,不知道對未來有什麼影響,我們對自己的念頭不能控制住,這是非常危險的!這樣不能修道,修道就是要在自己的念頭上用功夫,這是目前的。「熟計」是想想未來,目前我們的念頭都不能控制,未來還用說嗎?一個妄念起來,自己都不能把它制伏住,任著妄念繼續發展,將來的結果自己還不知道嗎?所以「深思熟計」,要注意自己目前的念頭,這才談得上熟計–計劃未來。


舉個例子,比如我們知道世間萬法無常,生死不能了,那怎麼辦?想想眼前,萬法都是變動的,控制不了,唯一能控制的就是自己的念頭。這一念怎麼轉變?用佛號來轉,堅持一句佛號。目前我們念佛,因為人家說那個法門好,我們就跟著放棄佛號去學那個法門;再過幾天,又有另外一個人說那個法門好,我們又學那個法門。那我們就不能淨念相繼,所以我們要堅持這句名號,不管外面任何人說那個法門再好,我們了解普通佛法的道理,非斷除這些貪、瞋、癡不可,我們自己想想,唯有這句佛號才靠得住!我們要深思,不能放棄。這樣我們才談得上熟計,將來我們怎麼往生、怎麼破除障礙,那是未來的熟計。


「心自端正,專精行道,決斷世事」,這三句是根據上面來的,那些人既「不能深思熟計」,又不能「心自端正」,自己的心理、一切都是端正的,辦不到!也不能「專精行道」,就是菩薩六度的精進,我們念佛還要把佛號念得好,正助雙修,這是「專精行道」。「決斷世事」是什麼?知道世間萬法無常,那些假的,應該斷的就要斷,「當斷不斷,必受其亂」,該斷的不能斷,他不能「決斷世事」。世間的是非,是就是是、非就是非,必得要清清楚楚地了解,尤其我們現在這個時代,是非很難分,但是我們學道的人一定要分清是非,應該有個決斷。這三句都是「不能」的。


「便旋至竟,年壽終盡」,「旋」就好像一個人轉圈子,一旋踵「便至竟」,就到生命的盡頭,「年壽終盡」,年歲、壽命已經沒有了,這個時候還「不能得道」,既不能得道,到壽命終了的時候,再想求道,已經是「無可奈何」,懊悔也來不及了!不聞道,那是過去沒有善根;聞到道,尤其是聞到特別法門,要把握現在,千萬要好好地執持,不能放棄。今天講到這裏為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