各位老師、各位大德、各位同修:
請翻開經本第一
第一行開始,經文先念一段:生死常道,轉相嗣立。或父哭子,或子哭父。兄弟夫婦,更相哭泣。顛倒上下,無常根本,皆當過去,不可常保。教語開導,信之者少。是以生死流轉,無有休止。
為什麼佛悲憫眾生不信道?這部經前面講阿彌陀佛過去怎麼發願,後來又怎麼成就,成就了以後,釋迦牟尼佛說凡是修念佛法門(修淨土宗),發願往生到極樂世界,都能在壽命終了的時候往生,一到極樂世界,無始劫以來的生死問題都解決了,這多好!可惜一般眾生迷惑顛倒,不了解道理,很多眾生都被錢財、種種的欲望,弄得顛顛倒倒,把世間那些假的事情當作真的,真正的真理,他看不見,以至於在社會上跟人家你爭我奪。最嚴重的,不但在社會上,在家裏跟家人,家裏的夫妻、父母、兄弟,本來這是很難得的因緣,可是不明瞭道理,結果眷屬也造成種種的怨恨,結了怨,一生一生這樣互相報復,記著仇恨、報復對方,這是前面那一大段。因為這個關係,所以佛悲憫眾生這樣不了解道理,真正有極樂世界那麼好,大家不曉得,不相信、不願意去,反而在這個世間把假事當做真事,互相鬥爭、爭奪,家裏最親近的人也彼此結怨,這是多麼可悲憫的事情!所以接著這一大段「佛憫眾不信道」就講,眾生不相信因果,是受外面很多人邪知邪見的見解影響,因此好事情、慈善的事情不肯做,大家盡量競爭去造惡業,上回講到這裏。
剛才念的是第四小段「生死流轉無止」,這小段講,我們在人世間實在非常痛苦,最大的痛苦就是生與死,一個人生下來,好像生命很好,其實生下來,由兒童到少年、到長大、到老年,逐漸都要往死亡的路上去走,死了以後又再轉生,生了又死、死了又生,沒有停止的時候。剛才念的這一段就講這個狀況,我們現在就看經文:
「生死常道,轉相嗣立」,「生死常道」是接著上回講的,一般眾生競造惡業,造惡業一定要墮落,即使做一些善業也是生死,競造生死業,大家都不感覺這是很奇怪的事情,都認為很平常,習以為常!這裏說「生死常道」,就把生生死死的這樁事情,當作理所當然的常道,「道」等於是一條路,跟路是一樣的,「常道」是很平常的道路,這是比喻的話,每個眾生生了又死、死了又生,永遠不斷,就好像一條常道一樣。這個常道要怎麼建立?「轉相嗣立」,「轉」是輾轉,「嗣」當「繼續」講,承續下來,所謂生死常道,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生死路線,這條路線從無始劫以來,一直到未來無窮盡的時間,一期、一期的生死。就拿人道來講,我們現在這個時候,平均壽命大概七、八十歲,這還高了一點,事實上不到這個數目。就算活到一百歲,以整個生死長遠的路來看,只是一個非常短暫的時刻,過去找不到開始,未來找不到終結。這麼長的生死路線怎麼建立的?就是一個階段、一個階段的生死,比如我們人生就是幾十年的光陰,這幾十年的光陰在這長遠的路上,只佔微微的一小點,就拿這個事情想想看,我們每一期生命只有短短的一段時光,藉由這麼短暫的時光建立那麼長遠的生死常道。每一次死的時候,本人固然感覺痛苦,家裏的家人,還有親戚朋友,都感覺很悲傷。所以佛把這個事實說出來,一個眾生的生死道是這麼建立起來的–轉相嗣立,就是以一期一期的生死,由生死轉相嗣立起來的。想想,每次死的時候多麼痛苦!這個常道完全是由生死痛苦建立起來的。
每次生死,在他前生一死,然後才有這一生的生,生是怎麼來的?他迷惑顛倒,不知道,但是在他死的時候,他家裏的人這些情形,下面就講人死的時候,家裏的狀況。「或父哭子」,人的壽命究竟活多久,不一定,有的夭折、有的活到青少年、有的活到老年,各人的壽命根據過去所造的業而定。「父哭子」,父親還在的時候,為人子的就過世了,所以父親哭子。「或子哭父」,這比較正常一點,老父死了,孝子在哭父。還有「兄弟夫婦」,哥哥或弟弟去世的時候,兄弟之間互相哭泣;再講夫婦,夫婦不會同時死去,總是有前有後,都是這樣「更相哭泣」,誰死的時候,其餘的人都在哭泣。「顛倒上下」,所謂顛倒上下,就指前面父哭子,這是顛倒,一般世俗也常講「白髮人送黑髮人」,黑髮人是兒子,年紀少的人,白髮人是老父親,頭髮都白了,喪子是非常痛苦悲傷的事情,這是顛倒上下。「無常」是講生死,世間萬法無常,那件事情能長久?辦不到!各人有各種遭遇,一般人升官發財、掌握權力,這都是法,這些法是永久的嗎?不可能永久,都是無常的。這些無常法當中的「根本」就是我們的生命,我們的生命也是無常的,其餘的事情那個不是無常的?所以「無常根本,皆當過去」,在眼前看,這些好像是固定的,看得很現實,其實不是現實,一到手,馬上就轉變了,皆當過去!「不可常保」,要想長久能夠保有,這是自己不明道理,不了解佛法所講的生滅法。世間都是生滅法,任何東西沒有到手之前,想盡辦法要求到,求到手的時候,立刻就轉變,不會常保的。
「教語開導,信之者少」,所謂「教語開導」,用佛法來教化,告訴一般眾生,開導大家,可是眾生「信之者少」,不是沒有人信,信的人少,這是事實。從釋迦牟尼佛的時代到現在,世界上的人口有多少?信佛的人有多少?不成比例!佛教如此,其他的宗教,在整個人口的比例也是佔得很少!這是講佛教,因為信的人少,「是以生死流轉,無有休止」,所以生了死、死了生,這是流轉,就像水一直流動著,永久沒有休止的時候。我們都是凡夫眾生,我們的祖宗,或者家族裏年紀大的人,父母不在世了,過世的父母究竟在什麼地方?我們不知道。
中國文化講慎終追遠,要定期祭祀,這對世道人心是不錯的,但是生死問題沒有真正解決。祭祀祖宗是中國文化,也是很好的道德,比如今天是清明節,台灣的風俗跟內地的風俗相同,一樣的文化傳統。過去在清明節,出外的人,再怎麼樣也要回家掃墓,路很遠也要回家掃墓。即使在外地做官,隔了好幾個省,回不了家,心裏還是想著要回去祭祀,明朝有個人在京裏做官,遇到清明節這天,寫詩說:「白下有山皆繞郭,清明無客不思家」,意思就是:每逢清明,在外面做客的人,誰不思家?「思家」就是想回去掃墓,盡一點對祖宗的孝道。跟各位講,這是解除自己心裏的悲傷,不得已的一種辦法,就世間法來講,唯有這樣,可以減輕一點心裏的傷感。
真正要解決問題,必得研究佛法,必得了解生死流轉。佛法教我們覺悟,「佛」就當「覺悟」講,覺悟什麼?覺悟每個眾生都有真如本性,把真如本性開發出來,本性沒有生死的假相,生死是個假相。禪宗講明心見性,見到自己本性,生死就看破了,首先要了解這個。看破之後還不算,我們眾生都有多生多劫以來的惡習氣,惡習氣不是馬上就能去除,還要長久的時間,把這些習氣破除掉。普通法門必須去除乾淨,去不乾淨,生死不能了,成佛更是遙遠!我們了解道理之後,唯有學淨土宗的念佛法門,發願往生極樂世界,這一生就能離開六道,生死輪迴就是生死流轉,我們念佛念得好,學得如法,就在我們短短幾十年的光陰當中,壽命終了的時候,就能往生到極樂世界,這個大問題就能解決了。
下面是第五小段「癡人心無遠慮」,不要認為「癡」是某人的智商很低,他的腦筋不清楚,很愚笨,不是這麼講。經裏講的「癡人」,凡是不肯來研究覺悟之法的人,都是愚癡之人。那些愚癡之人不見得頭腦很笨,說不定他造惡業,在社會上跟人家爭名奪利,他的腦筋動得非常快,你說他是癡人嗎?所以「癡人」是不相信真理,專門相信邪知邪見的人,這種癡人的心沒有遠慮,他的心理只看眼前很近的事實,再遠處就看不到了,下一段講這個事情。經文是這樣:如此之人,蒙冥抵突,不信經法,心無遠慮,各欲快意,癡惑愛欲。
「如此之人」就指那些有善事不願意做,造惡業,他就盡量像競賽一樣去做,在社會上、在家庭裏,彼此互相你爭我奪的那些人,他不明瞭生死。這樣的人,「蒙冥抵突」,「蒙」是很懵懂的,他的思想就像被一團茅草遮起來,不開竅;「冥」是很幽暗的,心裏發不出光明來,心裏一團黑漆;「抵突」這兩個字是古文,拿現在好懂的意思來講,就是抵觸,遇見任何事情就跟人家起衝突。這種人就是「蒙冥」,自己心裏是非不分,糊里糊塗,遇見任何事情,首先就跟人家起衝突,愈是正正當當的真理、好事情,他愈是跟人起衝突。因此下面說「不信經法」,「經法」指佛經裏記載的佛法。「佛」這個字是照著音翻過來的,在印度就是佛陀,是大覺悟的人。佛講的法是覺悟的法,讓我們明瞭是非善惡,記載這些法的就是經,三藏十二部佛經就是經。為什麼叫「經」?無論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永久有他的道理,不會被推翻。佛經講的道理,過去是這個講法、現在是這個講法、未來還是這個講法。比如講四諦的道理∣苦、集、滅、道,這個世間就是苦諦,我們眾生在世間受到這些生死流轉,萬法無常,社會上種種狀況造成的痛苦,在任何時代來講,都是痛苦的,不會把苦的事情變成樂的事情。講這些法就是「經」,這個「經」永久是這樣講法,不會因為現在是科學時代,科學知識這麼發達,釋迦牟尼佛在那個時候講的,現在還適用嗎?不但現在適用,將來的科學就是把天空的星球都探究盡了,這個經講的法還是真理,這叫「經」。像這種經所載的覺悟法,這些人不相信,那就無可救藥了!
為什麼這樣的人不能夠信經法?他「心無遠慮」,他的心看不到很遠,「慮」是思慮、考慮,他對於任何事情想不遠,都只講眼前的現實,貪圖現實的享樂,為了貪圖現前的享樂,他不惜造種種的惡業,殺生、偷竊,佛法裏講偷竊,只是簡單的一個「盜」字,事實上包羅萬象,莊子曾經講過一句發牢騷的話:「彼竊鉤者誅,竊國者為諸侯」,那是講春秋、戰國的時候,小偷沒有什麼能力,偷竊人家一個鐵鉤子,犯法了,把他抓來辦罪–誅,但是竊國者,春秋時代,臣子把君主弒掉,弒掉以後,他自己來當國君,這就是竊國,把整個國家竊奪過來。他竊奪過來,誰辦他的罪?他自己做國君(諸侯)了,這還有公理嗎?這是莊子講的話。不管世間有沒有公理,大竊盜、小竊盜,都是竊盜,犯了竊盜罪,犯得愈大,造的罪業也愈深重,墮落的也最悲慘,必得了解這個道理。所以「心無遠慮」的人,他只圖眼前的享受,殺生害命、偷盜、種種的,造這些惡業。「各欲快意」,自己想到什麼做法,凡是想到的一切辦法,他想得出來就敢做,叫「快意」,無所不為的。社會上的人,無論古今中外都是如此,要了解人的惡習氣這麼深重。我們不要認為某人太壞了,不錯!是壞。在古代把國君殺了以後,自己來當國君,他是有那個機會造業,我們一般人沒有機會。如果我們一般人有那個機會,你能保證你自己不做嗎?這是人人都可能做的,這就說明人人都有惡習氣在。所以「各欲快意」,一快意,這不得了!一快意,惡業造下來,就墮落三途,一墮落三途,何時出來?凡夫有誰知道!
他不能信經法,那樣快意地造惡業是什麼原因?「癡惑愛欲」,「癡」是愚癡,愚癡的根本就是無明,我們眾生,誰沒有無明?我們人人有本性,本性為什麼顯不出來?人人的本性顯出來,天下就沒有事情,人人都沒有生死,人人都可以成佛了,就因為無明把我們的本性遮住,有本性而不得其用,發不出本性的作用,所以最壞的壞事就是癡,有「癡惑」。再講「愛欲」,我們講貪、瞋、癡三毒,「愛欲」就是貪欲,「癡惑」就是愚癡。我們眾生的煩惱是無邊的,無邊的煩惱有根本,根本煩惱有六種,而六種當中有三個最根本,就是貪、瞋、癡,癡惑就是無明,無明人人都有,貪就是愛欲。廣義講,「愛欲」是貪圖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這些;狹義講,講到根本,生死不斷就是因為「色」。愛欲這個「色」是不斷的,這個不斷,生死不能斷。所以了解這點,我們要知道,淨土宗為什麼是特別法門?除了淨土宗以外,八萬四千法門,任何一宗、任何法門,貪欲不完全斷除,生死不能了。學淨土宗,能夠斷除乾淨當然最好,念佛也能夠斷除得乾淨,但是我們要求最短的時期能夠辦得到,就是我們這一生就能辦得到。在這一生辦得到,談何容易?我們人人都不能斷,不能斷怎麼辦?可以帶業往生,只要發願往生極樂世界,雖然愛欲沒有斷根,只要自己能控制住,根雖沒斷,到壽命終了的時候,可以仗著一句阿彌陀佛的佛號,念佛念得很熟,我們可以往生極樂世界。一往生極樂世界,愛欲的根還沒斷,業還在,帶業往生,那就離開六道輪迴了,特別是特別在這裏。這是講一般不相信經法的人,他最主要的就是無明、貪欲在作祟,因為有這個,他貪圖眼前這些種種的享受,他個人認為很快樂,其實怎麼是快樂?是痛苦!他不了解,所以造那麼多的惡業。
第六小段在講表裏的題目是「迷沒三毒五欲」,三毒指貪、瞋、癡,五欲是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,一般眾生就是被三毒、五欲迷沒掉,「迷」是沈迷,「沒」是所有的理性、理智完全淹沒掉了。這小段因為是一大段的最後一小段,用的文體是五個字一句的偈頌體。經文我們先念一遍:不達於道德,迷沒於瞋怒,貪狼於財色,坐之不得道。當更惡趣苦,生死無窮已,哀哉甚可傷。
先看第一句「不達於道德」,這是講我們研究佛經、學佛法,「達」是通達明瞭,通達明瞭什麼?道德。「道」是講人人具有的真如本性,「德」是本性所具有的那個德。研究中國文化就知道,中國文化也講覺悟的,實際上,孔子講的儒家學問也是講覺悟。孔子的大弟子曾子,他繼承孔子的學術,寫了一部大學,開頭就講:「大學之道,在明明德」,大學講的道是什麼?「在明明德」,「明德」這個詞,就是我們每個人都有的「德」,這個德是光明的,一點昏暗都沒有。這個光明的德是在道(本性)裏含有的,本性就含有這個德。德要明,明德才能把事辦好。既然道裏有德,這個「德」幹什麼呢?講到這裏要講清楚,不講清楚,我們不能了解。這個道,本性完全是靜態的,如如不動,但是要使本性能發生作用就是「德」,「德」是道起作用的時候,要發動了、要起行為了,這是德。起行為的時候從那裏開始?就從自己的念頭開始。我們念頭不動,不動念的時候,本性如如不動,是靜態的;一起念的時候,念頭動了,我們就開始有行動,要辦事情了!開始一動,還沒有變壞的時候,還是一片明智,一種光明,從本性出來的性德,這叫「明德」。但是我們一般人起的任何念頭都不是明德,都是被染污的。我們從無始劫以來,我們的念頭都是污染的,都是惡習氣在起作用。不起念頭則已,起的念頭都是損人利己的,這怎麼是明德呢?所以曾子在大學裏講:「大學之道,在明明德」,把我們的明德能夠發明出來,這是修道的大前提。了解之後,我們看這裏講「不達於道德」,這種不信經法的人不明瞭自己有真如本性,他不通達、不能明達。講到「道」,起的念頭是雜念,念頭不好,他也不明瞭,他沒有明德,全部是昏暗的昏德。這樣不達於道德是怎麼來的?「迷沒於瞋怒,貪狼於財色」,從這裏來的,這是互為因果,由於不達道德,才有這些貪瞋癡,有貪瞋癡,更不能明瞭道德。
「迷沒於瞋怒,貪狼於財色」,這就是貪、瞋、癡。貪瞋癡從那裏來?貪、瞋、癡就從愛欲來的。貪的愛欲非常嚴重,愛欲是什麼?就是有無明,不明瞭自己的本性,他才貪圖外面那些假法。貪圖心裏所愛的東西,包括所愛的一切人、事、地、物,就是貪求。貪求不到怎麼辦?就瞋恨。「瞋」是對人、對事,心裏忿忿不平,起了瞋恨心,「怒」是動了怒氣。一瞋怒,什麼事情都辦不通,種種的障礙就出現。我們一個人要在世間修道,修道的根本就要把瞋怒都去乾淨才行,不能隨便動怒;別說修道,就是普通人,不是學佛的人,想在社會上、在世間要辦一些好事情,也不能動怒。你自己做老闆,也不能隨便對工人、對職員發脾氣,你發脾氣,一時發出來,有沒有想到後果?一怒之下就招來以後很多障礙,這就是不明道理,他才敢發怒、發瞋恨心。明瞭道理,瞋恨心絕對不能發。不能發,也不能勉強自己悶在心裏,會悶出病來,這是很困難的!必得平時研究佛法、研究覺悟的法,平時就在道理上要明瞭,明瞭三世因果,明瞭人與人之間的那些道理。這些瞋怒的事情不能等到非發不可,那就收拾不了!別說學佛的人,過去那些讀了書的老儒,見著面就說某人的功夫出現了,什麼功夫出現?他心平氣和的,跟任何人來往,你對他有禮貌也好、沒有禮貌也好,他心裏非常平靜,不會發什麼瞋怒出來,這就是功夫。為什麼有這種功夫?他了解這些道理,就是明達、通達這個道德。
「貪狼於財色」,「貪」是自己沒有,把人家的貪求過來、貪取過來。「狼」是一種動物,一般講豺狼,豺狼長得跟狼犬的形狀很相似,牠吃小動物,遇見人的小孩子,牠也吃人的,性格非常殘忍,我們講猛虎,猛虎還比不上狼那樣凶殘,所以拿狼來比喻,形容一個人的貪心沒有滿足的時候,貪得無厭,就像狼那樣,這是「貪狼於財色」。我們世間的眾生,對於錢財、色,「色」包括男性貪求女性、女性貪求男性,這是色。貪求財、色就像狼那樣兇殘,而且貪得沒有止境,叫「貪狼於財色」。
經文裏雖然只講財、色,因為財、色這兩種最嚴重,一般人貪求得最厲害。實際上講五欲是包括五種–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。名是好名,任何眾生都是好名的,地位高的好大名,地位低的好小名,不管是大名、小名,反正都是好名就是了。這個好名,還是一個等級、一個等級,名愈來愈大,他好得愈多。還有飲食的食–貪食,食是我們生活必須的,不吃飯怎麼行?不是指這個,所謂貪,講欲,我們在家也是每天吃三餐,自己吃的足夠維持生存所需就行,所謂貪食欲,必得到大菜館裏,吃海鮮大餐,吃那麼多,這就是貪。一次吃下來,造了多少業?龍蝦、大蝦、小蝦,那些山珍海錯,這一餐吃下來,殺生殺了多少?是指這個。睡眠也是我們人少不了的,隨著年齡睡多、睡少,但是過分就不行,睡眠睡得過分也是一種欲望,也是害人的。一共有五種–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,這五種都是妨礙一個人的品德,妨礙他求真理。
因此下面說:「坐之不得道」,「坐」當「因」講–因為,因為這樣就不能得道。「之」是代名詞,就指不達於道德,被貪、瞋、癡那些害了自己,因為這個,他得不了道。「坐」字真正的意思,當「守」字、安然的「安」字講也可以,不過要稍微解釋一下:坐之不得道–安然不得道,他為了要求滿足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這些欲望,安然保持他的貪、瞋、癡,他不能放棄,牢牢地坐守著不改變。守住不改,怎麼會得道呢?我們修道,必得放棄貪瞋癡慢疑、財色名食睡,不放棄,「坐之」–守住那個,無論如何是不會得道的。他不了解這個道,「當更惡趣苦」,這一生的生命死了,他造那些惡業,他不墮落三途嗎?惡趣是地獄、餓鬼、畜生,這是就受種種痛苦的三途來講。一墮落三途,「生死無窮已」,生生死死,永遠沒有了的時候,「哀哉甚可傷」,最後釋迦牟尼佛發出一種悲憫的口吻說:這是非常悲哀的,值得傷痛的!
善知識常常講:「人身難得,佛法難聞」,我們好不容易到人間來,得了這個人身,要學佛法比較容易,但是佛法也不是那麼容易聞到的,能聞到普通佛法都不容易了,要聞特別的淨土法門更不容易!沒有特殊的因緣、善根,聞不到這個佛法。我們大家多麼幸運!多生多劫以來種了善根,現在遇到這個特別法門,大家都要發心修,這不是偶然的,我們值得慶幸,慶幸自己,也要悲憫社會上那些人,有機會,我們要勸他們念佛,學這個法門。今天講到這裏為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