無量壽經(九十三)
佛說無量壽經筆記(九十三)
徐醒民老師主講  八十五年六月六日

各位老師、各位大德、各位同修:


請翻開經本第一一二頁,第二行開始,經文先念一段:其一惡者,諸天人民蝡動之類,欲為眾惡,莫不皆然。強者伏弱,轉相剋賊。殘害殺戮,迭相吞噬。不知修善,惡逆無道。後受殃罰,自然趣向。神明記識,犯者不赦。


◎惡燒痛善之ㄧ


釋迦牟尼佛在前面勸告彌勒菩薩,度化眾生要教他們一定發願到極樂世界去,因為我們娑婆世界很多眾生,仍然放不下世間的各種名利等等,不但名利放不下,而且在世間造的惡業非常深、非常大。因此從上回開始講,我們世間的眾生所造的惡業太多了!造了惡業,自己一定要受苦報,這個苦報就像被燃燒那麼不好受,還要受種種的苦痛。後面有好幾段,在上回已經綜合提示,有痛、有燒這些,今天開始講五燒、五痛,開頭的第一部分叫「惡燒痛善之ㄧ」,分為五段,剛才念的是第一段。


講五燒、五痛,就是讓學佛以及不學佛的人都要覺悟,覺悟什麼?生在這個世間,不管什麼人,地位再高、學問再豐富,環境都是互相殘殺的,沒什麼好快樂的,必須發願到西方極樂世界去,要了解這一層。剛才念的第一段是「眾生殘殺之惡」,在我們這個世間,人類以及其他各道眾生,沒有不互相殘殺、造種種惡業的,第一段講「天人蝡動之類皆然、互相殘害吞噬」這個事情。


接著上回經文總說五痛、五燒、怎麼消化五惡等等,釋迦牟尼佛講:「其一惡者」,開始講第一種惡,「諸天人民」,各層天的天道眾生、我們人間人道的眾生,還有「蝡動之類」,「蝡動」是畜生類,畜生類有很多種,這裏只講在地上爬行的那些小動物,就代表一切的畜生類。講天道、人道、畜生道,當然包括其他各道。「欲為眾惡,莫不皆然」,這些眾生欲為眾惡,注意「欲」字,在我們看,眾生造種種惡業不好,但是我們回過頭來自己反省,為什麼造惡業?就是欲望在推動,使我們非造不可,叫欲為眾惡。任何一類眾生造惡業,都有一種欲望在推動他,讓他去造,這種欲望驅使他造種種惡業,人道以及天道、畜生道,這三道非常顯著,其他各道都是,莫不皆然!沒有不是這樣的。


下面具體舉出事實–造什麼惡業,「強者伏弱,轉相剋賊」,在六道之中,強的、有力量的這些眾生,「伏」是制伏,誰的力量強,誰就欺負弱者,制伏弱的;再來是「轉相剋賊」,「剋」是克服,我們中國講五行相生相剋,「相剋」是誰的力量強,就把弱的力量剋制下去,這當中包括殺害的意思在內,「賊」是賊害。「轉相剋賊」,什麼叫「轉相」?比如在這個世間,某人是強人,這都是相對的,不是絕對的,強者還有強者,你的力量很大,可以把這個地區的所有眾生都欺負了,另外還有眾生比你的力量還要大,他又來欺負你,又來剋制你,人類、動物都是這樣。比如我們人類,不是素食的人,吃葷腥的人到菜館裏,一餐宴會下來,殺害多少生命!那些動物跟我們人道來比,牠是弱者,就是弱肉強食,我們吃牠的肉。從山上抓來、從海裏捕撈來,以及用網張羅天空裏那些飛鳥來,總之,空中飛的、山中走的、海裏水裏游的,人都有辦法把牠捕來,我們的力量是強的。但是這個世界上,在人類社會中,什麼時候沒有人被殺害?隨時隨地都有,這是個人與個人之間;而國家與國家之間,一旦發動戰爭,強國用最優勝的武器、毀滅性的武器,要弱小的國家死多少人就死多少人,這就是「轉相剋賊」。動物之間,大動物吃小動物,這種循環就是「轉相剋賊」。


「殘害殺戮,迭相吞噬」,「殘害殺戮」完全就殺生來講,我們知道受戒,最基本的是五戒,第一條就是戒殺生。為什麼戒殺生?因為眾生無論在那一道,都是痛苦,三途不必說,苦得要命!人道也有痛苦,甚至於天道都有痛苦。但是痛苦歸痛苦,沒有一個眾生不愛惜自己的生命,就像在地獄裏最苦,但是在地獄裏的眾生還是不想死,還是想活。如果在地獄的眾生不想活了,馬上就出來了,都是執著生命!不論在怎麼痛苦的環境裏,他都愛惜他的生命,不想死。六道眾生,不管他在那一道,都愛惜自己的生命。既然任何眾生都愛惜生命,要殺害眾生的生命,這是最大的惡業!因此在五惡、五燒、五痛之中,第一大惡講的就是眾生互相殺害。「殘害殺戮」,任何一道眾生都是如此,互相殘忍地殺害對方生命,「殺戮」是把別的眾生當作魚肉,自己任意地去宰殺牠,殺生是大惡業。「迭相吞噬」就是互相吞噬,怎麼互相吞噬?我們人也是動物,大動物吃小動物,小動物有沒有吃人?也有!動物沒有吃人的嗎?老虎、豺狼就吃人,小動物像蚊蟲,隨時飛到我們身上來吸我們的血,雖然沒有危害到我們的生命,牠也是吞噬,這就是互相在「迭相吞噬」。你把世間的六道眾生仔細想一想,沒有一個眾生不造業的,造業必然受苦報,就拿夏天的蚊蟲來說,蚊蟲來咬我們一口,在我們身上吸了一點血,人一發覺,就立刻把牠打死了,當下牠就受到報應。從這裏看,我們殘害他人、殘害動物,應該受到報應,可是我們往往眼前看不到,所以一般人都不知道這些現象。「不知修善,惡逆無道」,他不知道應該修行、做一些善事情,只管盡量「惡逆無道」,「惡」是惡業,「逆」是五逆大罪,種種這些沒有道理、不合乎道的事情,多得很!這只是講原則,我們看過經文之後,仔細想想各道眾生,同樣是人道、同樣是畜生道,都是這樣互相殘害殺戮、迭相吞噬,太多太多了!


造了業就要受報,目前眾生互相殺害,將來怎麼樣?「後受殃罰,自然趣向」,到後來,就要受到殃罰了,「殃」是災難、禍患的意思,這種災難、禍患,對眾生來講,就是一種懲罰。我們人在世間受到種種災難,個人的也好、人類共同的也好,個人的是別業,共同的有共業,都是過去的惡業造成的,我們應該了解這個。所以在當前造業,後來一定受到災難的懲罰,「自然趣向」,這是讓我們了解:因果就像自然的法則,造了因必然有結果,就好像天然的一樣,造了因,要想避免這個果,談何容易?有因必然有果,這叫「自然趣向」,這是就凡夫眾生來講。我們學佛要懂得佛法、懂得覺悟法,過去造了很多業、種了很多因,怎麼辦?修道要斷煩惱、斷惑,斷惑證真就可以把過去的因毀了,銷毀那個因,就等於五穀的各種種子,種子就是因,把五穀的種子銷毀、毀滅掉,它當然就不能發芽生長,原理就是如此。所以我們修道的人,要是沒有把種種的煩惱障、種種的惑斷掉,種子沒有斷除,過去造的業要想不結果,那誰辦得到?因此我們要量量自己的能力,學普通法門絕對不能在這一生,就把無始劫以來造的那些惡業種子全都破除掉,沒辦法!要破除,那要多生多劫以後,不知要到何年何月?太長遠了!我們必得學淨土宗,要發願往生極樂世界,在極樂世界那個環境,很快就能斷除掉,這是我們必須知道的事情。尤其經文裏講「自然趣向」,凡夫眾生造業的時候,必然要趣向苦報,就像自然的原則一樣,一定避免不了。


「神明記識,犯者不赦」,一般人造了業以後,有的想逃避罪業,逃避不了!就算國家法律可以逃避,因果逃避不了,怎麼逃避不了?經文裏講「神明」,神明不是佛,佛、菩薩都是大慈大悲,再怎麼罪業重大的眾生,佛菩薩也不懲罰他。誰來管這些事情?那些公正無私的神明,就等於人世間的法官一樣,他來「記識」,任何人造了惡業,神明都看得清清楚楚。為什麼?一般講神通,我們人道的神通是修來的,修得通;鬼神道的神通是報得通,生到鬼神道裏,自然就有神通。有了神通就看得清眾生,尤其人道眾生造了種種惡業,他都看見了,看見了就把它記載下來。「識」當「誌」講,誌是標誌,記下來就是加個記號,某人何時造了什麼惡業,過些時候,又造那些惡業,有了標誌,到時候就要辦案、要問罪,「犯者不赦」,凡是犯罪的人,不會赦免他,放不了他的。我們不要認為只有佛經這樣說–有「神明記識」,中國文化同樣也講,儒的文章裏講:「高明之家,鬼瞰其室」,什麼是「高明之家」?有些人以為自己很高明,他在一個房子裏祕密打主意,想謀害這個、謀害那個,誰知道?神不知鬼不覺的!出那些壞主意,以為很高明,但是「鬼瞰其室」,一個人躲在自己的房間裏面,密不通風的,誰也看不到,但是鬼神看得到,鬼神的眼睛是沒有障礙的,他有報得通,墮落鬼神道,他的業報就有那種神通,能看得清楚,叫「鬼瞰其室」,儒家很純粹的,就講這個。


再早的時候,在孔子的時代,孔子的大弟子曾子寫的大學大學裏講:「十目所視,十手所指」,沒有任何人在場,一個人單獨住在祕密的地方,獨處的時候,以為沒有人知道,十雙眼睛在看著你、十隻手來指著你,叫「十目所視,十手所指」,當然曾子講的,不是單純講鬼神。「十目所視,十手所指」,我們凡夫眾生起了一個念頭,有誰知道?你認為沒有人知道,那是你不了解道理。了解道理的時候,任何人起的任何一個念頭,鬼神知道、佛菩薩知道,還有,有修有證,學佛有功夫的人也知道,怎麼說無人知道?當然天道的眾生也看得很清楚,也知道,這就叫「十目所視,十手所指」。說到這裏,我們應該在何時制止造惡業?起了念頭就要制止:不能造這個惡業!等到實際去造惡業,已經晚了!最重要的,惡念一起就要制止,不能讓這個念頭起來。學佛的人要知道,只要惡念一起的時候,就把我們的心染污了,我們知道要了生死、要成佛,都要明心見性,本有的心性不能明,不能把它發掘出來,那怎麼了生死?所以別說造惡業,就是不造惡業,我們住在家裏常常起惡念,就足夠使我們在六道裏生死輪迴,不但不能出六道,而且會往下墮落在三途。所以一點點的惡念就不得了,非常厲害!我們修道,不了解這個,沒辦法修。在曾子那個時候,佛法還沒到中國來,他就講「十目所視,十手所指」,然後說「其嚴乎」,「嚴」是非常嚴格,太嚴格了!為什麼?就自心這方面來講,大學開頭講:「大學之道,在明明德」,惡念一起,「明德」就別想明了!在大學裏還講,一個人「毋自欺也」,「自欺」是自己欺騙自己,時時刻刻起罪惡的心思,想謀害這個、謀害那個,表面還講,我對這個好、對那個好,裝出很多假仁慈出來,那是自己欺騙自己,這是非常厲害的。以上是第一小段,講造那些惡業,造惡業就要受到苦報。


下面第二段是「貧賤痛啞等燒」,經文先念一遍:故有貧窮下賤,乞丐孤獨,聾盲瘖啞,愚癡弊惡,至有尪狂不逮之屬。又有尊貴豪富,高才明達,皆由宿世慈孝,修善積德所致。


這小段接著前面講,「故有」是所以就有,以人世間來講,「貧窮」是沒有財產的,生活就很困難,「下賤」是沒有地位的人,他必須做很卑賤的工作,「乞丐」是向人家求食物等等,叫乞丐,「乞」當乞求講,「孤獨」是就單身來講,年幼的時候沒有父母,叫「孤」,到老年的時候沒有子孫,就是「獨」。古今風俗不一樣,現在當然情況不同,在古時候,「孤獨」的人在社會裏是非常苦的,現在時代不同,各種都改變了。「聾盲瘖啞」是就身體方面的殘缺來講,「聾」是耳朵聽不到,「盲」是眼睛看不見,「瘖啞」是不能說話。「愚癡弊惡」,「愚癡」就是貪、瞋、癡的癡,任何眾生都有貪、瞋、癡,不管有學問、沒學問,都是癡,不明瞭本性、不明瞭三世因果,都叫「癡」。但是這裏的愚癡比那個嚴重,他沒有智慧,也沒有理解的能力。「愚癡弊惡」都是就智慧、學習能力來講,沒有什麼學習能力叫「愚癡」,「弊惡」是只會造惡事,不知道行善,本來「弊」也當「惡」字講,另外還當破壞、毀壞來講,這種「弊惡」是形容惡人,他惡到非常嚴重的程度,叫做弊惡。「至有尪狂不逮之屬」,「尪」是他的身體跟別人不一樣,非常不健全、不健康、很瘦弱,「狂」是他的心理非常狂妄。還有「不逮」,「不逮」比「尪狂」還要低下,「之屬」就是這一類的。從上面「貧窮下賤」一直到「尪狂不逮之屬」,一個比一個下一等,愈下愈苦。


古代跟現代,由於時代不同,乞丐、孤獨當然也不相同,就拿「獨」來講,在古時候,人到老年,一個人是很苦的,那是不錯!在現代,不管結婚、不結婚,就算結婚有了很多兒女,到兒女長大之後,出國的出國、忙事業的忙事業,就是不出國,也遠離到別處去,所以一般人講,兒女長大,家裏就剩老年人,叫空巢期,像鳥養到羽毛豐滿,就飛出去了,自己在家裏還不是孤獨的一個人?這種孤獨是現代人的共業造成的。古時候的「獨」少,現在好像不管有沒有子孫,孤獨是普遍的現象,既是普遍的現象,大家都差不多,談不上什麼苦不苦。


在人世間,除了痛苦的人以外,也有一些好的。下面講:「又有尊貴豪富」,「尊貴」是有道德修養,很受人尊敬,「貴」是地位很高貴的人,「豪富」是有錢財的人。「高才明達」,他的才華很高,「明達」,他的智慧比人家都高,對道理很明白、很通達。這樣的人是怎麼來的?要明白因果,「皆由宿世慈孝」,這些都是由於他過去世「慈孝」,「慈」是做父母的對於兒女慈愛,「孝」是子女對父母盡孝道。中國文化以及佛的教法,都是整個圓融來講,不是就單方面來講,孔子說:「君君、臣臣、父父、子子」,以父子來講,父親要盡到慈的本分,兒子要盡到孝順的本分,不能單講一面,只講慈不講孝,固然不對,只講孝不講慈,也不對。我們講固有文化,按照孔子、按照佛經這樣講,兩邊都要照顧到,講的是中道,不會偏的,過去都是這樣。現在我們這個世間,你看西洋人,小孩子是第一位,美國是兒童的天堂、中年人的戰場、老年人的墳場。在美國做老年人,等於活在墳場一樣,沒人理會;中年人在社會裏的競爭很厲害,像在戰場一樣;在兒童是天堂,那是過分強調了!兒童當然要愛護他,但是不能畸形地這樣發展,畸形發展就偏了。所以佛經裏講,這些「尊貴豪富,高才明達」,他是由於過去的宿世,或是慈、或是孝,就一個人本身來講,他在少年的時候盡孝,有父母的時候一直盡孝,自己做了父母的時候,對自己子女盡到慈的本分,就一個人的本分來講,「對父言慈,對子言孝」,這就很好,慈孝在道德當中是根本,一切的道德都從這裏發出來的。所以下面說,「修善積德所致」,從慈孝裏發展出來,修各種善業、積了多少的德,「所致」,「致」是招來的,招來什麼?招來「尊貴豪富,高才明達」。所以我們看人世間的這些,我們不要看不慣人家,各有因緣的。


第三段是「牢獄三途等痛」,這是未來的報;前面講「貧賤痛啞等燒」,是眼前受的報。我們現在看看一般人,他現在繼續造惡業,未來怎麼樣?「易形壽各長短、展轉無有出期」。經文:世有常道,王法牢獄,不肯畏慎,為惡入罪,受其殃罰,求望解脫,難得勉出。世間有此目前現事,壽終後世,尤深尤劇。入其幽冥,轉生受身。譬如王法,痛苦極刑。故有自然三塗,無量苦惱。轉貿其身,改形易道。所受壽命,或長或短。魂神精識,自然趣之。當獨值向,相從共生。更相報復,無有止已。殃惡未盡,不得相離。展轉其中,無有出期,難得解脫,痛不可言。


「世有常道」,人世間有常設的道,就是世間有世間的秩序,就現代話來講,任何一個國家都有他的法治,叫常道,有一定的軌道。為了幫助一般人順著這個軌道(常道)去做,國家設有「王法牢獄」,「王法」是國家的法律,執行國家的法律,給予犯罪者處罰的時候,設有「牢獄」。偏偏有些眾生對於世間這些常道,有王法、有牢獄,他「不肯畏慎」,不肯畏王法,對這個王法看不起,不謹慎。「為惡入罪」,他既是藐視王法,對於王法也不慎重,輕視王法,他就造種種惡業。造了惡業,就要受罪,「受其殃罰」,「殃罰」是受到一定的處罰,就是對犯罪的人處罰。「求望解脫,難得勉出」,犯了罪,一定被關到監獄裏去,刑期沒有執滿,要想出來是不容易的,難得勉強出來。古時候有王法、牢獄,那時還有人害怕,現代大家都說:誰怕誰?誰都不怕誰,國家的王法也不怕。對世間的王法不怕,甚至於世間執法的人,知法犯法的人多得很!「世間有此目前現事」,在世間上,有眼前這些事情。就算王法對那些人無可奈何,「壽終後世」,人總有一死,死了以後,到了後世,「尤深尤劇」,「尤」當「更」字講,更加深痛、更加劇烈!


「入其幽冥,轉生受身」,「入其幽冥」是墮落到三途裏去,到那個黑暗的痛苦環境,「轉生受身」是轉生受那一道的身體。「譬如王法」,這就譬如人世間的王法一樣,「痛苦極刑」,一般關在監獄裏都是痛苦,「極刑」是什麼?同樣關在監獄裏面,有的是有期徒刑、有的是無期徒刑、有的是死刑,死刑就是這裏講的「極刑」,那是痛苦最厲害的!拿這個來比喻,「故有自然三塗,無量苦惱」,「自然三塗」是什麼?「自然」是形容的話,「三塗」是地獄、餓鬼、畜生,墮落三塗是必然的,像自然界的自然定律一樣,沒辦法避免,一造了三塗惡業,自然就墮落到三塗裏面,這叫自然三塗。墮落三塗就「無量苦惱」,苦惱就沒辦法計量了!「轉貿其身,改形易道」,「貿」當「易」字講,就是轉變,身體到那一道,可以互相轉變,「改形」是改變形狀,「易道」是改變各道,從人道到其他各道,叫易道,一個道有一個道的身體形狀,叫「改形」,這都能「轉貿其身」,他的身分隨著惡業在轉。「所受壽命,或長或短」,轉貿其身的「貿」也可當「換」講,身體換來換去,換了一個身體,壽命就不相同,有的壽命長、有的壽命短。像天上的壽命,那當然長,那是善道,惡道的壽命也長,到地獄裏,壽命多長!同樣是畜生道,壽命有長、有短,像蜉蝣這種小動物,朝生暮死。壽命長短不同,都是隨著各人的業力,得到長短的業報。壽命長不見得就是福報,像我們人,壽命長說是福,在地獄裏壽命那麼長,愈長愈痛苦,這樣好嗎?不一定的。「魂神精識,自然趣之」,「魂神」是普通講的靈魂,「精識」是講人的第八識,第八識是生死的總報主。「自然趣之」是什麼?造什麼業,就到那一道去,自然就趣向那一道。


「當獨值向,相從共生」,「向」是往,他應當獨自按照他的業力往那一道去,「值」就是相等的業,比如他造了鬼道的業,就值向鬼道裏去。去的時候好像他一個人去,事實不然,「相從共生」,他在生前造的業,他得罪了什麼人,那個人也跟他差不多的業力,也一起生到那一道去,如果他生到鬼道去,那個跟他生前結怨的人,造的業差不多的人,也墮落到鬼道去。不僅僅是鬼道,在其他各道,或者再到人間來也是一樣的。就是他造了惡業,有很多怨家,那個怨家跟他一起共同生到那一道,這樣「更相報復,無有止已」,同時到那一道,到那一道之後,又是冤家相逢,在前世結怨,這一世又到同一道來互相報復,而且報復沒有止的時候,比如前世甲吃了乙的虧,受乙的欺負,到今世,甲來報復乙,報復得更厲害、更超過,甲過分的報復,再一轉世,乙又加倍地報復甲,這樣沒有了的時候!


「殃惡未盡,不得相離」,像這種更相報復,互相造殃惡,沒有盡的時候,彼此不得相離,生生世世這樣,「展轉其中,無有出期」,無論到那一道,就是生生世世這樣互相報復,沒有出離的時候,「難得解脫,痛不可言」,這種痛苦可以說是沒有辦法說得出來!所以我們覺得那個人對不起我,自己想一想,「冤家宜解不宜結」,不要跟人家再結怨了,一定要解除。


還有兩段,我們下次再繼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