無量壽經(九十七)
佛說無量壽經筆記(九十七)
徐醒民老師主講  八十五年七月四日 

各位老師、各位大德、各位同修:


請翻開經本第一一九頁,最後一行開始,經文先念一小段:交結聚會,興師相伐,攻劫殺戮,強奪無道。惡心在外,不自修業。盜竊趣得,欲擊成事。恐勢迫脅,歸給妻子。


剛才念的這一段,繼續上週講的「惡燒痛善之三」,釋迦牟尼佛講我們這個世間,眾生造的這些惡業有五惡、五燒、五痛,還有一善,一共分成五大段,上回講的是第三大段。第三大段分為五段,第一段「寄生懷邪之惡」,又分四小段,上回講四小段當中的第一小段,就是「淫邪亂家損財」,剛才念的是「興師攻伐殺戮、無修盜竊趣得」這兩小段,後面還有「恣為不避尊卑」。我們開始講第一段當中的第二小段「興師攻伐殺戮」,「興」是挑起,「師」是軍隊,「興師」是挑起戰爭、發動戰爭,「攻伐」是進攻,「殺戮」指殺伐這些事情。


經文講:「交結聚會」,這是接著上回講的那小段,一般造惡業的眾生,費損家裏的錢財,在外面做那些非法的事情。今天講「交結聚會」,除了上面講的以外,在人群社會裏,當然有各種組織,社會上有各種團體、各種結合,這是有的。但是這裏講的,不是正常的,正常的各種社會團體組織,那是合法的。這裏講的,所謂「交結」,是交結不正當的那些人,「聚會」是一有什麼事情,那些不正當的人、違法的人,就集合在一起。「興師相伐」,「師」是軍隊,「興」是興起來、發動,「相伐」是互相攻伐,這比「交結聚會」更嚴重。「交結聚會」是社會上一般不良的小人、喜歡造罪的那些人,造惡業的人集合在一起;「興師相伐」是講國與國之間,國家與國家之間互相發動戰爭。這兩句話就說明:從個人與個人、團體與團體,從個人到團體、從國家對國家,要想維持平安,維持不了的!自古到現在,都是互相攻伐。下面說:「攻劫殺戮」,這是頂著上面講的,這些不良份子集合在一起,輕一點的,就互相造偷盜、搶劫這些事情;嚴重一點就是殺人了。國家與國家之間有了戰爭,無論把敵人殺了,或是敵人殺了我們的人,都是殺人,一殺下來,殺了多少人?太多了!所以講「攻劫殺戮」,「攻」是攻擊對方,「劫」是搶劫等等。


古時候的戰爭,大家讀歷史就知道,攻打一個城池的時候,把城池攻破了,殺人不必說,那是一定殺的,除了殺人以外,「強奪無道」,城裏的財產、各種寶貴的東西,盡量搶奪過去,無論那個國家,古代、現代都是如此。不說別的,近代的中日戰爭,南京大屠殺,日本人攻打南京之後,一下子就殺死三十萬人!錢財、寶貴的東西,搶劫了多少!那是沒辦法估計的。在古代的屠城,讀歷史就知道,什麼叫屠城?「屠」是屠殺,把一座城,無論是大是小,攻破了之後,城裏的人,無論是軍隊、老百姓,一律屠殺,叫屠城。「攻劫殺戮」,生命財產完全操在攻打進來的敵軍,在那種地方,城裏的人,什麼也不能談!眾生生在世間就是這樣的現象。古時候是這樣,中國人這樣,外國人也這樣,現在呢?還是這樣!你看中東,像黎巴嫩這些小國家,都是如此。釋迦牟尼佛講這個事實,讓我們凡夫眾生了解一下:在娑婆世界,不要想天下太平!我們現在求政治清明,過太平、安全有保障的好日子,這是作夢,沒有那回事!任何朝代當政的人,除了古代的堯帝舜帝以外,那個皇帝天下為公?自從家天下以後,君主也好、民主也好,無一不是自私自利的。好一點的,他為自己的國民長遠地想一想,利害計算精明一點;不好的,老百姓的利害放在第二位,自己的利害放在第一位,這就是世間的現象。說到這裏,我們在六道裏生死的凡夫眾生,不發願往生極樂世界,要到那裏去?何處有安穩的地方?沒有!


幾十年來,我們雪公老恩師在台中,一方面講佛法、一方面弘揚儒家學說,為什麼呢?中華文化與外國究竟不同。中華文化,大家都知道,孔子是「祖述,憲章」,他的政治理想就是的公天下,天下為公,從,後來雖然是家天下,但是開國的這些君主都是聖人,純粹為了老百姓,他們實行的都是仁政,講仁義道德。仁政不會發動戰爭,不會為了自己好大喜功來發動戰爭。那些暴君,一面對內、對自己的老百姓慘無人道,一面要發動自己的老百姓出來對外用兵,這些都是暴君。孔子的政治理想是仁君,是之道。現在有很多人讀歷史,就沒有分清楚,以為中國歷代這些君主,好的君主也有,但是壞的君主太多了,講專制、講暴虐無道的,很多!他認為:孔子為什麼還要講這個呢?他沒有分清楚。孔子的學術思想,始終跟慘無人道的暴政敵對、相對的,絕對是反對那些暴政,這一點一定要分清楚。所以講中國歷史、講中華文化,一定要把孔子的儒家學術,跟歷史上的暴君分清楚,不能混為一談,這是第一點。


再說,歷史上那些暴君雖然不好,他究竟還讀過孔子的學說,他還不敢怎麼過分。比如曹操,他想篡位,還不敢明目張膽地篡位,王莽也是如此,不敢明目張膽的,他們就是受到儒家學說影響,一般人都信儒家學說,在位的那些君主,他想怎麼做,還有一點顧忌,這必須了解。


在外國就不是這樣,外國的政治相信進化論,大家都知道進化論,達爾文的學說影響太大了!他講人類跟其他下等動物同一個來源,人所以成為現在這樣高等有智慧,是不斷地一代一代物競天擇、適者生存,不斷這樣演化過來的,在這個演化過程,強有力的人把弱的人淘汰下去,是這樣的一個學說。從達爾文以後,西方政治多半相信這個思想,有這個思想做基礎,就到處拓展殖民地,標準的就是英國的殖民地,達爾文就是英國人,現在是美國最強,之前是英國最強,在全世界,那個地方沒有英國的殖民地?他就相信那個。直到現在,外國這些政治學說所受的影響太大了,只要自己有能力,不管用什麼方法,在過去用軍事、用武力,現在方法變一變,用一種學說、用經濟、用種種方法來達到弱肉強食的目的。大家看世界的歷史、看現在的新聞,總得要認清楚,中外的文化究竟是不相同的。


知道這個以後,我們除了瞭解世間這種狀況,也要改善世間的這種狀況,我們當然要發願往生極樂世界,但是沒有去之前,在有生之年,總是希望這個世間、我們的國家,無論如何有一點點小小的太平,總是好一些,所以我們必須提倡中華文化。中華文化講五倫道德,印光祖師就講「敦倫盡分」,學道的人在世間就要敦倫盡分,然後才能出世間,「敦倫」是敦厚五倫、敦厚人倫,「盡分」是各盡其分。五倫是五種對待的關係,父子是對待的一倫、夫婦是對待的一倫,還有兄弟、朋友、君臣,總共五倫,這五種對待的關係,不要求對方如何,只管自己盡到本分。中國文化講五倫、講各盡其分,大家想一想,這樣我們的社會風氣一定好,人格、道德一定提高。可是現在全世界都講「人權」,用這個口號把我們的五倫破壞掉!學校裏學生講人權、家裏父母講人權、子女講人權,連犯罪的人也講人權,各有各的人權。各人為自己爭取權力,孟子說:「上下交征利,而國危矣」,全國上下都互相為自己爭取權力,為自己爭人權,就不管對方,套句流行的話:「只要我喜歡,有什麼不可以?」只要自己歡喜,任意做什麼,有何不可?至於道德、孝悌之道,不必了!這就是「人權」兩個字,足足可以把我們傳統的五倫道統破壞掉。五倫是各盡其分,互相關心對方,人權是各爭自己的權力。所以鬧到現在,社會上固然是人與人爭,家庭裏骨肉互相殺害,家庭問題多得很!中國文化蕩然無存。


我們了解中國文化講五倫,五倫講各盡其分,各人應盡自己的本分,這就是人格教育。所以我們中國文化,孔子講的,學儒最高的目的是學聖人,就是學覺悟。聖人是把眾生看得一律平等,人我一體的,學聖人,最基本的要注重人格教育,自己要有人格,做人要有做人的風格,就是中國儒家講的仁、義、禮、智、信,這跟人權絕不相同。講人格道德,只有讓自己的道德一天一天增長,對自己有好處、對人也有好處,對整個社會國家都有好處。講人權,個人的權裏包含什麼?學佛的人知道「我執」,我執讓人往生死之路走,一直在六道裏輪迴,甚至往三途裏墮落,我執愈深,墮落得愈快愈厲害!把自己的我執執得最厲害,只有自己、沒有別人,用現代話來講,就是「人權」。人權講得愈徹底,就是我執執著得愈堅固,這樣只有自己、沒有別人,結果只有到三途裏去。了解這個就知道,中國文化講人格、西洋人講人權,它的分別就在這裏。


再看「攻劫殺戮,強奪無道」,那樣攻伐人家、劫奪人家的財產、殺害人家的生命,這都是搶奪,誰的力量強,誰就奪取別人的,包括生命、財產、任何東西,都是這樣講強權。「無道」,這是沒有道的,有道的不肯這麼做,他這樣做就是沒有道理,毫無道理。以上是第二小段「興師攻伐殺戮」。


第三小段是「無修盜竊趣得」,我們看經文:「惡心在外,不自修業」,世間造惡業的那些人,都是「惡心」,心裏都是罪惡。他起的念頭,沒有什麼好的念頭,比如怎麼幫助人家、做一些慈善的事情,他想不到!他心裏所想的都是罪惡的,要造惡業,怎麼損害人家,怎麼把人家的財產、權力奪取過來,「在外」,他顯示出來的,非常明顯,這些造惡業的人甚至不隱瞞自己,這樣「不自修業」,他自己不修正業。一般人勉勵自己的子弟、勉勵自己的學生:「你要進德修業」,你要增進自己的道德、修自己的學業,準備將來做正當的事業。他「不自修業」,不好好學正業,也不做正當的事情,「惡心」充分表現出來,自己不修業。結果怎麼樣?「盜竊趣得」,沒有正當的事業,他的錢財從那裏來?偷盜、竊奪,「盜」是大盜,明目張膽地搶人家的東西,「竊」是小偷,偷人家的東西。「趣得」,「趣」當「趨」字講,「趨」當「快」字講,凡是看見人家的好東西,或者用搶的,或者用偷的,自己趕快就獲得,這是「盜竊趣得」。「盜竊」二字包括大盜竊、小盜竊,各位念過莊子莊子裏講:「彼竊鉤者誅,竊國者為諸侯」,那是講春秋戰國的時候,竊鉤是偷人家的鐵鉤子,被抓到了,判死刑;但是竊國的人,先做國家的卿大夫,掌權以後,用他的力量把國君推翻,這個國原來是國君的,他把國君推翻,自己來當國君,這叫竊國,竊人家的國,結果做諸侯,天子也只好封他為諸侯。天下有公理嗎?沒有公理!所以盜竊,可小可大。無論大盜竊、小盜竊,都是把別人的東西,他所想要的東西,趕快奪取過來,據為己有,這就是「得」–獲得。


「欲擊成事」,「擊」當「動」字講,莊子裏也有一句話:「目擊而道存焉」,「道」是聖人之道,「目擊而道存焉」怎麼講?註解裏說,「擊」當「動」字講,活動的意思,你看人家有沒有道,就看人家心裏有什麼事情,你看他眼球動一動,不必等他言語,他的眼睛動一動,就知道他心裏想的是什麼。所以這個「擊」字與莊子裏的「擊」字,就當「動」字講,「欲擊成事」這一句就好講了–欲動成事。莊子裏是「目擊而道存焉」,眼睛動一動;這裏講的,不是眼睛動一動,「欲」是欲念,念頭一起來,一動念就「成事」,「成事」指上面的「盜竊趣得」,他心心念念起的念頭,動了欲念,就想成為事實。他的欲念無非是奪取人家的東西、偷竊人家的東西,這是他心裏的欲念,想造惡業,只要一動念,就想馬上採取行動,就想成為事實,要把人家的東西搶奪過來、偷過來。


造這些惡業成為事實了,想想看,無論古代、現代,在那個國家犯了罪,還能逃得了法律的懲罰嗎?所以就帶來一些麻煩的事情。「恐勢迫脅」,受到一股恐怖的勢力,「迫脅」就是威脅,受那種恐怖的勢力威脅,這種威脅不但他本人要承受,這些做惡業的人「歸給妻子」,他把這些罪過、這些責任帶回家,讓家裏的太太、兒子,所有家裏的人來承擔他的罪業。大家知道,現在的法律是個人主義,古代的法律是連累家族的,一人犯罪,家族要同當,甚至最嚴厲的時候,誅九族。像朝時燕王篡位,方孝孺不肯屈服,誅九族還不夠,誅十族,連同他老師那一族都誅了!古代法律都是這樣,所以他「歸給妻子」,本人之外,帶給他家人這些麻煩。


第一段最後,第四小段「恣為不避尊卑」,經文:恣心快意,極身作樂。或於親屬,不避尊卑,家室中外,患而苦之。


「恣心快意」,「恣心」是放縱、任意,「快意」是任意地造惡業,自己覺得很快樂,這叫「恣心快意」。其實那有什麼快樂?造那些惡業,無論殺、盜、婬、妄,都是痛苦的事情,那裏是快樂?他誤解了,實際是一種苦,他自以為恣心快意地做,是很痛快的事情,是為自己造作快樂的事情。「極身作樂」,一個人做任何事情,做到頂點,到最究竟叫做「極」,「身」是身體,用身體來做事情,普通講,用力氣來做事情,身體表示力氣,「極身作樂」是文言文,不大好懂,「極身」是盡力、竭力,竭盡自己的力量,就是竭力來作樂,把他所造的殺、盜、婬、妄那些事情,恣心快意地做。怎麼做?「極身」做,就是用他的身體表現到極處,他那種造罪的行為到最盡頭,好懂的話,就是竭盡他的力量來作樂,他以為是在作樂,盡量在作樂,把苦事情當作是樂事情,他不了解。比如吸毒,吸的人以為這很快樂,吸過以後,一上了癮,那就沒有樂了。一上癮,非吸不可,吸一口毒要用多少錢買?還傷害了身體!吸毒如此,殺、盜、婬、妄這些事情,無一不如此。就拿偷人家的東西來說,做小偷的心理,第一次偷,心裏還有點膽怯,第二次、第三次是明目張膽地偷,心裏毫不害怕。但是不怕歸不怕,有國家的法律在、有因果在,不犯案則已,一犯案,他的罪過有得受的。


像這種「極身作樂」,開始的時候還是對外人,慢慢的,「或於親屬」,對自己的親屬了,不認自己的親屬,照樣為害。再進一步,「不避尊卑」,自己是晚輩,對家裏的長輩也不避諱。現在的社會新聞,大家常常看到,家裏的年輕人殺害長輩,學校的學生也有打老師的。教育部規定,不准老師打學生,當然這是好,尊重個人,不准體罰;但是不准體罰,結果學生有打老師、殺老師的。這就是「不避尊卑」,沒有道德教育、沒有人格教育,這些副作用、這些流弊就出來了。「家室中外,患而苦之」,「家」是家庭,「室」是夫婦共居一室,家是家、室是室,「中外」,「中」是家中,「外」是在社會上,無論家、室、中、外,都對這種犯罪的人「患而苦之」,這樣為非作歹的人,大家對他都是憂患而感覺到很苦惱。這是第一段,一共四小段,講完了。


下面是第二段「人鬼神明記識之燒」,經文:亦復不畏王法禁令。如是之惡,著於人鬼。日月照見,神明記識。這一段講造了惡業,有人、鬼、神明來記載他的罪業。


經文這麼說,這種造惡業的人,「亦復不畏王法禁令」,他也不怕國家有王法,國家有國家的法律,國家的法律「禁令」,禁止人造犯罪的事情,有命令禁止,但是他不怕國家那些禁令。既然不怕國家那些禁令,就照樣犯罪、造惡業,「如是之惡,著於人鬼」,像這種惡人,也許國家的禁令、法律對他無可奈何,可是要了解,造這種罪惡「著於人鬼」,「著」是很明顯,昭明卓著的,「著於人鬼」是什麼?他造的那些事實,有人看得清楚,也有看不清楚的人,他做得非常巧妙,很多人都看不見,可是鬼神看得見。儒寫的文章裏說「高明之家,鬼瞰其室」,這些方法、技術非常高明,犯罪是人家看不見的,但是「鬼瞰其室」,鬼神可以看見。「日月照見,神明記識」,日、月都照得清清楚楚,神明也把這些罪惡的事情「記識」,就是記載下來。


接著是第三段「三途累世之痛」,經文:故有自然三塗,無量苦惱。展轉其中,世世累劫,無有出期,難得解脫,痛不可言。


前面講造那些惡業,惡業造成,就是因,有因種下去,不結果嗎?因果怎麼講?如是因、如是果,有這個因就有這個果,造了三途的惡業,殺人、放火、搶劫,造這些殺、盜、婬、妄,就是三途的因造成了,「故有自然三塗」,「自然」是必然的,自自然然就有三途,怎麼避免,也避免不了!墮落三途就有「無量苦惱」,苦惱就說不盡了。「展轉其中」,在三途裏,這一途死了以後,又到那一途,在三惡道裏來來回回,輾轉在這當中。「世世累劫」,一世一世、一生一生的,輾轉在三惡道裏面,時間多長?「累劫」,一劫的時間都長得算不出來,「累劫」是不知道有多少劫數,「無有出期」,沒有出來的日期,「難得解脫,痛不可言」,很難解脫!這種痛苦是說也說不出來。


第四段「切示善惡不虛」,講善惡絕對不會是虛假的,經文:是為三大惡三痛三燒,勤苦如是。


「是為三大惡三痛三燒,勤苦如是」,這就是第三種大惡,造這種大惡,就要受到第三種痛、第三種燒,「勤苦如是」,一生、一生,生了死、死了生,在三途裏輾轉,不停地受這樣的苦。


第五段「勸勉制心正行作善」,經文:譬如大火焚燒人身,人能於中一心制意,端身正行,獨作諸善,不為眾惡者,身獨度脫,獲其福德度世上天泥洹之道,是為三大善也。


佛是慈悲的,眾生這麼造業,佛說比喻,勸人要學好,「譬如大火焚燒人身」,這跟前面的句法、意思一樣,就像大火燒到我們身上來一樣,「人能於中一心制意」,我們在這個大環境當中,看見世間那麼多人都在造惡業,我們在這當中要「一心制意」,專心地控制住自己的意念,把第六識控制好。前面講過,當我們有任何惡的念頭起來的時候,心裏就想:「這個危險啊!要墮落三途的!」馬上要警告自己,然後提起佛號來,這就是「制意」。「端身正行,獨作諸善,不為眾惡者」,能夠制意,把意識控制好,我們的身就能端正,身體端正、行為端正,即使天下人都造惡業,我們獨作諸善,不為眾惡。「身獨度脫」,這樣的人,他能夠單獨度脫。「獲其福德度世上天」,能夠獲得福報、功德,就能度脫世間,福報淺,有漏的福報可以上天,能夠把有漏的福報、福德轉為無漏的,就是「泥洹之道」,就能證果、出世間,「是為三大善也」,這是第三種大善。


今天講到這裏為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