觀無量壽佛經講記—徐醒民老師→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講記(九)
(9A)

各位老師、各位大德、各位同修,請大家翻開經本第三頁,最後一行下面最後兩個字開始。經文先念一遍:


時韋提希見佛世尊,自絕瓔珞,舉身投地,號泣向佛,白言:世尊,我宿何罪,生此惡子?世尊復有何等因緣,與提婆達多,共為眷屬?唯願世尊,為我廣說無憂惱處,我當往生。不樂閻浮提濁惡世也。此濁惡處,地獄、餓鬼、畜生盈滿,多不善聚。願我未來,不聞惡聲,不見惡人。今向世尊五體投地,求哀懺悔。惟願佛日,教我觀於清淨業處。


今天這一段講完之後,序分就完全講完了,下面就正式講正宗分。剛才念的這一段經文裏面就包含了請求釋迦牟尼佛告訴她一個法—這世間太惡劣了,要找一個清淨的地方。下面正宗分裏,佛就替她找極樂世界,所以這一段是請法。前面講她被兒子關起來以後,自己在屋子裏求佛派兩位佛弟子來給她說法,佛除了派兩位弟子到她那裏去之外,自己則一面從耆闍崛山隱沒,同時在王宮裏出現,韋提希夫人因而就見到了佛,還有在虛空中散天花供養佛的諸天。就在韋提希夫人看到佛的時候,她就「自絕瓔珞,舉身投地,號泣向佛」,這是她看見佛時表現的反應。


先看「自絕瓔珞」,「瓔珞」是韋提希夫人身上裝飾的寶玉,這些裝飾物包括身上、頭上佩帶的,她一見到佛之後,「絕」是一下子全部拿下來,不要了。為什麼寫「自絕」呢?這表示的意義是:韋提希夫人平常是國王的夫人,在古時候國王夫人無論穿衣飲食,沒有一件事不是由別人來服勞務的。譬如穿衣服,都是由宮女侍候,戴的瓔珞也都是由宮女給她佩戴上去,卸下來的時候,也是由宮女按順序一件一件卸下來,這是指在平常的情況。而在這個時候她被兒子關起來,為什麼在見到佛時卻要把瓔珞摘下來不要呢?拿現在的人來講,透過裝飾打扮,可以表示一個人的身分,但也可以說那是對自身的一種執著(古人有註解:「貪愛自身」)。任何人穿的衣服裝飾得很好,都是為了維護自身的尊嚴,所以要裝飾,裝飾就表示對自身的一種執著與貪愛。韋提希夫人見到佛的時候是處在這種禁獄之中,所以不需要這些瓔珞的裝飾了,而要把它拿下來。事實上也沒有侍候她的宮女,她自己只好不按次序地動手把身上、頭上的瓔珞,一齊摘下來,這叫自絕瓔珞。


瓔珞拿下來之後,立刻「舉身投地」,向佛行大禮,舉身不是平常的拜佛。平常的拜佛也是五體投地,但拜的方法有一定的儀式,是恭恭敬敬慢慢地拜下去,而這時的韋提希夫人是舉身—身體站起來之後,一下子全身往前一倒(像跌倒的樣子)投到地面上拜下去。這表示其他的一切儀式都不注重了,一見到佛,就全心地歸投到佛那裏去。「號泣向佛」,「泣」是流淚,「號」是嚎啕,發出很大的聲音流淚對著佛。有這些舉動表示意想不到會見到佛,韋提希夫人原來只求佛派兩名弟子來,沒想到佛這麼慈悲親自來,站在面前。自己在患難的處境之中,得蒙佛親自前來,心裡的感覺是又悲傷,又感激,一時所有悲痛的情緒一齊發洩出來。就像小孩子在受到很多痛苦之後,見到自己的父母立刻痛哭失聲,情緒是一樣的。


「白言」,「白」字在這裏是稟告的意思,對佛說:「世尊!」世尊是稱呼佛,「我宿何罪,生此惡子?」「宿」是過去世,我在前世到底造什麼罪惡,以至在今生生了這種惡劣的兒子,這是一層。再就問「世尊復有何等因緣,與提婆達多共為眷屬?」又問佛過去是什麼因緣(自己過去造了罪,對佛不好講罪惡,而問其因緣)和提婆達多結成眷屬?就世間法來講,提婆達多是佛的從弟;就出世間法來講,提婆達多是佛的弟子,這都是眷屬。如果不是有因緣,提婆達多也不至於處處惱害佛,更不至於教唆韋提希夫人的兒子做這些大逆罪惡之事。所以她不瞭解,要請問佛這幾層因緣。宿世的罪惡,前面已講過了。


世尊有什麼因緣,成了佛還有人要惱害他?研究佛法處處是因果,佛和提婆達多當然是過去有很深的因緣。過去有什麼因緣呢?祖師註解就註出來了,佛在另外的一部經裡也有提到,就是在錠光佛(也就是燃燈佛)的時候,釋迦牟尼佛那時還沒成佛,是個修道的人,修行工夫很好,他當時跟一個學神仙的人求學,一切學問、辯才都好得很。後來有一戶人家選擇女婿,應徵的人中,女方認為有兩個人條件不錯。有一個人非常有智慧、聰明,但是相貌長得不很好;另一位是釋迦佛,那時他既聰明,又有學問,相貌長得也非常好。選擇的結果是釋迦牟尼佛的口才非常好,那戶人家就把小姐嫁給那時候的釋迦牟尼佛。當時另外那個人就非常氣憤,為此發下惡願說:「以後生生世世,我都要找你的麻煩。」從那世以後,果然生生世世地,釋迦牟尼佛在什麼場合,那個人都來找他的麻煩,讓釋迦牟尼佛感受一點困擾。那個人是誰呢?就是現在經文裡講的提婆達多。釋迦牟尼佛成佛,到處弘法的時候,提婆達多還是這樣。佛在別的經裏有把他過去的因緣講出來,所以今生會遇見提婆達多並不是偶然的,而是有前世的因緣。韋提希夫人問佛過去有甚麼因緣,這就是祖師註出來過去的因緣。


由這裏可以瞭解,我們學佛的人必須注重因果,不管做任何事情,固然有意地傷害人家、做損人利己的事是不許可的(我們修道修到相當程度是不會有意地傷害人家),但是雖不是有意傷害人家,還要時時刻刻防範自己無意之中傷害了人。讓人心裏怨恨我們,就麻煩了!那我們將來修道必遇障礙。生存在這世間為何會遭遇到種種人為的困苦呢?這些只有我們修道的人才瞭解,不修道的人不知道,因為不修道的人受到別人的傷害時,就憤憤不平,一心想報復人家。我們學佛的人,研究佛經之後就瞭解—遇到任何人故意找我們的麻煩、陷害我們時,不必管人家,先自己檢點自己,並反省自己過去的因緣,這一點可以讓自己在世間減少很多障礙。障礙怎麼減少呢?我們過去世造的業很多,免不了有許多冤家,現在我們學佛修道,遇到任何人對我們不利的時候,我們要這樣想:人家佔我們的便宜、要害我們,我們吃了虧,就解了怨,解了怨等於消了一份罪業,在道上就進步了。若能有這種想法,我們學佛就很穩當了,也才不會被世上那些惡劣事,拉著我們向後退轉,可見懂得因果是很重要的。你看韋提希夫人了不起呀!原來是貴為一國的第一夫人,突然之間被關起來了,碰到這種惡劣的遭遇,她不同於一般人,而能當下反省自己,前世造什麼罪,才生此惡子。而她兒子不好是聽提婆達多的教唆,因此又問提婆達多和佛的因緣。這兩點問得很好!這一段的重點就是要我們瞭解,遇到任何事情,都要從因果上去反省,這樣就能夠平心靜氣。一個修道的人要做到平心靜氣,那要多少年的工夫才能辦到?而我們要是懂得因果,就很快能做到這個樣子。


韋提希夫人把佛的因緣以及自己宿世造什麼罪,問過之後,就開始請求佛,「唯願世尊,為我廣說無憂惱處」,但願世尊為我廣泛地說「無憂惱處」。所謂「廣說」是什麼呢?我們知道《華嚴經》裡講世界是重重無盡的世界,就拿現代的科學眼光來看,太虛空中有無盡的星球,直到現在沒有一個科學家能夠把虛空裡的星球數盡,星球太多了。虛空大得很,世界是無邊的。韋提希夫人的意思就是說,她現在在這個世界遭遇到這種惡劣的處境、遇到這些惡劣的人,因而興起換個環境的念頭。她想世界這麼廣大,就請釋迦佛為她找個「無憂惱處」—就是沒有任何憂愁、苦惱的世界,她要往生到那裏去。


十、憂惱


憂惱是指我們這個世間,沒有一時不叫人憂惱。各位先看一看表(二)的後邊,憂惱的事情簡單的說有這幾種。第一種是「別離」,我們一般佛法講八苦中有愛別離苦,而愛別離包括人和物。就人這方面來講,譬如說家裏的人—父子兄弟,還有要好的朋友住在一起不是很好嗎?但是辦不到,世間人為的一些苦惱的事情,就會把這些人分離開來,這叫愛別離。就中國歷史來講,中國歷史才不過幾千年,朝代交替;黃河流域不斷地發生天災人禍,………


(9B)

廣東一帶有客家人,為什麼叫客家人?因為他們原先住在黃河流域,後來政治發生動亂,在家鄉住不下去了,才整個向南方遷徙作客,所以叫客家人。台灣也有客家人,台灣的客家人也是從內地來的。想當時這些遠離本土,初來南方作客的客家人,那種滋味可以想像是多麼苦惱!時間一久,好幾代住下來,就感受不到祖宗們初來作客時心裡的痛苦了。在別離上除了人口,再就財產來說,一個人自己沒財產,生活苦惱,就會希望財產愈多愈好;有了財產不一定能完全自己享有,有時還會遭人家來搶、小偷來偷,甚至國家政治上一變動,個人財產一下子就沒有了,這些都是靠不住的呀!所以人別離固然痛苦,財產不能保持,別離了也是痛苦,這是要瞭解的第一點。


再講「怨會」,怨是怨家,我們任何人都不想遇見怨家,可是偏偏相會。怨憎會的內容包含有刀兵(就是戰爭),古時有戰爭,現在照樣有戰爭,一旦發生戰爭,到處家破人亡。還有盜賊,我們不想遇到盜賊,但是盜賊甚麼時候沒有?還有惡人逆子,像經文中所講的太子,就是想要殺父殺母的逆子,現在殺父殺母的人也不少。還有悍妻,在古時候,婚姻不像現在,現在無論男方或女方談不攏、處不來就離婚,古時候離婚是有,但是非常慎重,一般人都不離婚,如果遇到強悍的眷屬,不離婚也很難過。過去中國有句成語叫「河東獅吼」,它的典故是說蘇東坡有位朋友叫方山子,古文觀止有方山子傳,方山子是個隱士,他的太太兇得很,常常暴怒發威,蘇東坡就以「獅子吼」形容他太太。獅子吼本來是形容佛法說出來很威猛,蘇東坡就借用來形容他太太是河東獅吼。這是其中之一—悍妻,若遇到惡劣的丈夫,情況也是一樣。諸如此類的情形都是怨會,可見怨家相會,是一種很大的苦惱。


再講「求不得」,我們人,生在這世間,要求的東西太多了,這裏舉出重要的幾點。一個是生活問題,我們在世間要維持生活,衣食住行這幾件事情要能維持。我們在台灣,生活雖然沒有問題,可是在台灣以外,世界未開發的國家,沒有飯吃的人多得很!就拿大陸來講,一遭遇大水災造成多少人的飢餓?生活問題古今都存在。我們在台灣生活雖是較少有問題,可是要想求個清潔的環境也不大容易求到,要不然為什麼到處有人說要環保,環境為什麼要保護呢?就是工廠排放的化學廢氣、廢水把環境破壞了,不僅水污染了,空氣也污染了,所以要求清潔的環境也很難。這還不算,我們都知道台灣的社會秩序不好,這還是看得見的;無形中大家沒感受到的—電視播出來的,處處都是教人做罪惡的事情,惡事本來不想做,但是一打開電視,看一眼就學了一點印象,所以想要在心裏保持清淨也不容易。這就是求不得,也就是說,我們生活在這世間的生活問題及身心方面求其清淨,都不容易,這叫求不得。


最嚴重的是「生老病死」,任何人都有老的時候、病的時候。病—人人都生過病,老—到老年的時候才體會得出來,老的時候身體各方面都退化,行動諸多不自由,自己不能照顧自己,真是一種痛苦。而且人最後都有一死,死後還會再轉世,並非就此完了,至於轉世轉到那裏,誰知道?在六道之中輪迴,自己一點都不能作主,這就是三途流轉。照今日情況來說,眼裏所見、耳朵所聽,無一不是學造罪惡的事情,造了罪惡,下輩子再想要到人間來,沒那麼好,只有墮三途。三途就是地獄、餓鬼、畜生。在三途中來來回回流轉,就像流水一樣轉到這裏轉到那裏,這是最苦惱的事情。生老病死正是我們這個世界任何人都遭遇得到的。


韋提希夫人很希望佛在無窮無盡的世界之中,介紹她一個無憂惱的世界,先讓她瞭解。「我當往生」—她要往生到那個無憂惱的世界去。後面講的三途流轉的「流」字要注意,為什麼講流呢?就是說我們一個人的生命,絕對不是單指從生到死這一段生命,死了後就沒有,沒有這麼簡單。人的生命就像流水,淵源流長,過去還有過去世,未來還有未來世,長遠得很,這叫做三世因果。人必得要懂得自己有三世因果;不瞭解因果,不但學佛沒辦法學,就是研究世間學問也沒有辦法研究,世間任何學問都要瞭解前因後果。小事情的前因很短暫、很淺近、很容易推究;深遠的事情前因還有前因,微細得很,但只要用心研究,都可以明瞭,要是把前因瞭解得愈透澈,對後果愈能掌握愈容易明瞭,這就是說,世間做任何學問,只要把前因研究得好,都是高明的學問家。佛法是要解決生死問題,而要解決生死問題,不把前因研究明瞭,甚至要否定前世今生的因果,就無法解決生死問題,所以要解決生死問題,必得要研究前因、研究後果。就像現今研究學問,資訊很重要,資訊搜集愈多,提供瞭解的層面就愈廣泛,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愈大,所以學佛必得要研究三世因果,這是一個流,「流」是形容我們的生命比長江、黃河還淵源流長。我們自己還沒有到成佛境界,無始以來我們因迷失而看不清楚真如自性,必得要根據佛法,一層一層地研究,研究到一個程度,智慧自然就開發到那個程度,多一分認識,智慧就多開一分,生死問題也就逐漸逐漸能解決。


韋提希夫人請求釋迦牟尼佛,告訴她一個無憂惱的世界,她要往生到那裏去,「不樂閻浮提濁惡世也。」不樂就是不喜歡,不歡喜閻浮提。「閻浮提」指我們這個世界—南閻浮提,在欲界天之下有四大洲,南邊是閻浮提。她對閻浮提濁惡的世間實在已經厭惡了,為什麼厭惡?「此濁惡處,地獄、餓鬼、畜生盈滿,多不善聚。」在這個世界裏,地獄、餓鬼、畜生,有很多種不善的眾生都聚在這裡,「願我未來,不聞惡聲,不見惡人。」但願我未來世,聽不到惡的聲音,見不到惡的人。


十一、濁


「濁惡」這兩個字講表有特別解釋,指我們這個世間是濁惡世間。什麼叫做濁惡世?「濁」是五濁,「惡」是十種惡業。


五濁第一個是「劫濁」,劫,印度話叫劫波,簡單叫做「劫」,翻成中文的意思是時分,就是一種時段、時間。「劫濁」是由後面四種濁(見濁、煩惱濁、眾生濁、命濁)構成。換句話說,我們這個世間都是無常的,有好的時候、也有不好的時候,好的時候沒有五濁,而從釋迦年尼佛那個時候已經是五濁惡世。


「見濁」,講的是見解上的污濁,即邪知邪見,所謂邪知邪見是不明因果,沒有把自己本身看清楚。見濁包括五種,第一是身見,我們的身體都是由若干物質要素,加上自己的精神組合而成,身體隨時都在變動,靠不住的、不實在的,可是每個人都把它當做實在有的,有這個身見,就受身見的苦惱。再來是邊見,有人認為我們死了之後什麼都沒有,生命就此斷絕;或者是身體死了以後還有,下輩子還是到人間來。認為死了後就什麼都沒有了,是斷見;認為死了後還是到人間來當人的,是常見,執著斷見或常見都不是中道。佛法講中道,中國學問也講中道,所謂中道是不要執著一邊,剛才講的,斷也好、常也好,都是偏離一邊的,都不合道理,見解上也是一種錯誤。再講到見取見,學外道的人都認為升了天就究竟了,天道是不是究竟呢?我們佛法講天道不是究竟的,你就是升到天道,也不是永久就圓滿了,到了天道,天道還是要再流轉,生命完了之後還會墮落再輪迴,而見取見就是把它當做究竟了,妄執一種見解當做是真理,這叫見取見。還有戒取見,外道學的道,也有他們的戒條,但他們執行邪戒,卻錯認為是正戒,得不到理想結果,冤枉受苦,叫戒取見。最後是邪見,除上面的四條以外,凡是不正確的見解,都叫邪見。以上五種見濁,我們人人都有,有這種見解,知見方面就染污了。


因有前面的見濁,視這個假身體當做是真實的我,就為這個身體而起貪、瞋、痴、慢、疑等等,造成種種煩惱,這是「煩惱濁」。


所謂「眾生濁」,我們都是眾生,眾生由見解上的煩惱所感招來的身體也是污濁的。我們這個身體,《心經》講得很清楚,是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五蘊和合起來的。五蘊也叫五陰,陰就是把我們的智慧蓋住,讓我們的智慧沒法發揮作用,迷迷糊糊的。所以假和合的眾生,是不可靠的,叫眾生濁。


最後的「命濁」是因果並劣,什麼叫因果並劣?由於我們的生命是由見惑、煩惱惑招來的,眾生是果,而造成眾生的因—見與煩惱都是污濁的,造成五陰和合的眾生也是污濁的,所以因與果都是劣的、不好的,這叫命濁。所以壽命很短促,人生就算活上一百歲,往後看一百歲覺得很長,但是到了一百歲,回想從孩童時代到了一百歲,就覺得沒有多久,壽命可見是非常短促的。


前面講的劫,等於是「時代」,由見濁、煩惱濁、眾生濁、命濁所造成的時代,整個時代都是污濁的,叫做五濁惡世。


十二、惡


惡這個字看表列的就明瞭,在身體上面造的是「殺、盜、淫」這三種惡業。在口業方面:「妄語」—虛假不實的話,「惡口」指罵人,「兩舌」是搬弄是非,「綺語」是說了些雜穢不正的話引誘人作壞事。在意業方面有「貪、瞋、邪見」。表上所列共十種惡業,我們修道的人時時刻刻要拿來自己做反省,必得要把惡業戒掉,然後才能學佛法,才能講了生死的問題。


這一段講完了之後,下面韋提希夫人就說:「今向世尊五體投地」,現在就向佛五體投地,行最敬禮拜佛,「求哀懺悔」,求佛哀愍她。韋提希夫人為什麼要懺悔呢?這一點是韋提希夫人了不起的地方!我們普通人遭遇這種災難就只會怨天尤人,那會懺悔?韋提希夫人懂得因果,她遭遇患難的時候,就知道是自己過去造的惡業,現在才得此不好的惡果,因而懺悔原來造了惡業;再一層就是怕這次受的報還不夠完全消除過去的罪業,所以再加上懺悔,希望把它完全懺悔清淨了。所以她一面求佛哀愍,一面自己真正懺悔過去所造的業,希望借著這一次的懺悔完全把罪業消除。「惟願佛日」,希望佛就像太陽一樣,照得清清楚楚的。「教我觀於清淨業處」,教我修觀,得見那清淨業處(清淨業處就是沒有憂惱的那個世界)。


  序分全部講完,下一次講正宗分,正宗分也就是她所祈請的—教我觀於清淨業處。這部經叫做《十六觀經》,下次就講「觀」了,正式講到用功的道理及方法。